杜甫代表作品和作品特点,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影响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从晚唐以来,杜诗就被誉为“诗史”。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如《兵车行》、《石壕吏》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岁晏行》。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唐王朝政权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这在《悲陈陶》、《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诗人出自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必然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产生强烈的憎恨,并加以无情的揭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集中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杜甫诗中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揭露与大胆批判,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些诗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具风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的一种表现。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时代与阶级局限,如,他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他同情人民,也只是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杜甫这个人被称为什么?
被称为“诗圣”。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社会内涵丰富。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的创作手法?
1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同时又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杜诗写实手法的重要表现。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诸多重大事件,加之他一以贯之的同情人民,坚定和真诚地为社稷苍生着想,所以,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同时,杜诗又不仅仅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杜甫的以时事入诗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橼、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
2 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叙事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创立“家事诗”,写作自传诗,发展纪行诗,并用尖锐细密的观察给予如实表现。杜甫的写实本领,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也显得很突出,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
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人情,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这是杜诗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人生为目的,其作品的取材多半是当代的时事和自身的经历。在叙述事件、表达情意和描画景物方面,显得格外生动真实,经得起用儒家“兴观群怨”和“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准绳来衡量,在古诗中具有典范性。
杜甫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晚期趋向于现实主义。
杜甫月夜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特点
①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晚期趋向于现实主义。
②意向: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③内容: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2、人物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人物成就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一生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有什么典型风格?
杜甫是个伟大的天才诗人。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以创作实践替文人诗开辟了接近人民的的广阔道路,给文学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的诗成了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所以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的诗的典型风格是“沉郁顿挫”,郭沫若曾把他与李白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并称赞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杜诗“沉郁顿挫”地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即现实主义,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使这期间他的诗充满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指深远的意境,浑厚的情调,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顿挫,指造成感情起伏震荡、千回百折和沉着蕴藉的表现手法。而悲剧性的题材深厚宽广的胸襟及宏大壮丽的体制,是构成杜诗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他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以及诗兼各体,被苏轼誉为“集大成者”。
杜甫以他独特的诗歌艺术,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达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咏怀五百字》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夕整个社会的状况。《三吏》《三别》以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最后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跳出个人圈子,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他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而揭示社会的本质,使人触目惊心。《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了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局势。《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是他对严酷的时局和凄苦的身世所作的艺术总括。“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出诗人彻夜不眠之状,传达出忧思困扰之深。《咏怀古迹》(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对宋玉一生的政治境遇、风度品格和文学造诣进行了概括,并从中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咏怀古迹》(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以遗恨千载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命运的深长感叹。《咏怀古迹》(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真可谓神来之笔,在咏诗人赞诸葛亮的诗林中,也是千古独步了。《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诗人有感于大唐王朝风流顿尽,盛世难再,无疑是一曲流淌着泪水的时代哀歌。 杜甫以诗为武器,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人民大声呼吁,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通过诗词反映现实主义,最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杜诗“沉郁顿挫”中充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高度,创造出 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这一点他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而来的声势,勾画出了一幅咸阳桥畔的哭别图,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出征路上,步履匆匆,尘埃滚滚,偌大的咸阳桥都淹没在尘土之中。战乱中人们放声大哭,哀声震野,响彻云霄,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登高》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语言精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抒发了深沉郁闷的无限感慨,是对那个时代苦难与忧患的知识分子心绪的真实写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句写登高所见山上的三种景物,风急暗点登高,因登高才觉风急,天高暗点深秋,因深秋才觉天高,“猿啸哀”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次句写登高所见江上的三种景物,然后又写山景。“无边”状浓烈之秋景,透出凄凉悲秋之情。时而写山,时而写水,时而微观,时而宏观,时而工笔,时而写意,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立体感的三峡深秋图,显示了悲秋的感情基调。“万里悲秋”两句,总括了“悲”字的复杂内涵,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垂暮之叹,多病之怨。以“悲秋”二字连接全诗的景与情,情景交融,意象浑成。而尾联“艰难苦恨”则由“悲”转“恨”,由对个人艰难之恨升华为对国家艰难之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创造出一种悲壮、广阔的意境。后两句却改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那沦陷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
《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境界阔大,以辽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出色地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
三、杜诗“沉郁顿挫”里体现出苍劲凝练的语言特色杜诗的语言凝练、苍劲,正如他自己的诗句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可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苍劲,即苍老遒劲之意。凝练,即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概括,言简意丰。杜诗正是从苍劲、凝练上构成了自己语言的主要特色。
杜甫的诗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斜”字用得准确传神。又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真是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见江之奔流。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好一个花溅泪、鸟惊心,真是既凝练又形象。
有学者认为,李白的两句诗到杜诗里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手里也可能拆作两行。如“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单纯到一句一意,在杜诗里难得寻见。杜甫又是兼备众长的诗人,被苏轼誉为“集大成者”。他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诗为佳。他的古体诗506首,五律603首,七律151首。 可以说他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其七律的数量超过盛唐诗人的七律之总和。此前的七律一味秀丽、典雅,而杜甫创造出一种沉郁顿挫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推向了高潮,并且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他既革新乐府古体,以新体写时事,又创造性地运用古近体组诗反映社会现实,且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诗体。七律至他才运用自如,才臻于成熟。总之,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手中无不精工妙绝,卓然成章。
杜甫是一个处于兴盛王朝急剧转衰时期的饱经忧患的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爱国与忠君紧系一身,对人民的关爱伴随他终生,宽广深厚的胸襟使他成为人民景仰的伟大诗人。十年困守长安的生活,使他对社会、人生和统治者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将他逐渐磨炼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了“诗史”的特色,继而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