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周翰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从诗经中找字取名?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到社会风化、小到民俗习惯等等,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文本,历来深受文人士子的重视,甚至很多知识分子的名字都渊源于此,所谓“女诗经,男楚辞”正是在说这样一种以诗经楚辞文辞取名的民俗传统。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孔子删订作为五经之首,儒家现世精神的核心文本,经过历代知识分子的意义附加、经学解释,深刻影响着儒家本位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文化代名词,于是在文化史中形成一种从《诗经》中选择文词取名以标榜风雅,希冀生途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或开始于秦汉时期,据说著名的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名字就是取自《诗经 ·郑风 ·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过这种说法也存疑,因为“扶苏”一词早已有之,到了汉代这种风尚蔚然盛行,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唯一的官方认可的文化取向被尊崇,《诗三百》上升到“经”的高度上,汉代崇经,尊崇《诗经》学者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习经渐成风习,孔孟流布人口,汉人取名源出儒家经典者颇多,汉世民众多的取名于《诗》者。都承载着时代文化的信息,隐寓着民众现世的追求与期望,在汉代名字中带“诗”字的即有姜诗、杜诗、任诗、文诗、虞诗、张诗、冯诗等,两汉民众从《诗经》具体篇章中选字为名的更是所在多有。
李南,字孝山,名字相合为“南山”,显系得名《诗经》屡言之“南山”一语 ;
王允,字子师,取于《诗 ·周颂 ·酌》“载用场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羊陟,字嗣祖,取于《诗 ·周颂 ·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张温,字伯慎,取于《诗 ·邶风 ·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人”;
挚恂,字季直,取于《诗 ·郑风 ·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一语,洵、恂二字相通,《韩诗外传》卷二引《诗》即作“恂直且侯”。
汉世以后,这种从《诗经》中取名寄托美好愿望、美好品德、标榜风雅品味的方式传统在汉族文化圈甚至普通民众中影响深远。按照具体的操作可以分为直接截取、相关词组合和改动化用三种方式,下面分别举例阐述。
一、直接择取
第一种是直接择取《诗经》中的成词作名,这一类型的例子很多。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台湾畅销书作家琼瑶,琼瑶,本名陈喆,后根据《诗经 ·卫风 ·木瓜》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句,取笔名“琼瑶”指美玉的意思 ;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一词出于《诗经 ·小雅 ·信南山》“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意为完备周详 ;唐初名臣杜如晦,他的名字也来自于《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 ;明代官员王锡爵的名字来自《诗经 ·邶风 ·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一句 ;清朝考据家王引之,其名源自《诗经 ·小雅 ·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 , 其名源自《诗经 ·小稚 ·大东》:“东有启明 , 西有长庚。”;还有近代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思成是近代学者梁启超长子,“思成”一词是梁启超依《诗经 ·商颂 ·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作名。林徽因其父是曾任民国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徽因”一词出于《诗经 ·大雅 ·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美好的德行 ;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名字源自《诗经 ·豳风 ·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有“鲜艳耀眼”的意思 ;文艺理论家郑朝宗之名则源自《诗经 ·小雅 ··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朝宗”是“百川归海” 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胡乔木,原名胡鼎新,“乔木” 是他依《诗经 ·小雅 ·伐木》“出自幽谷 , 迁于乔木”所取的笔名 ;近代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与妻子恋爱时,见《诗经》中《诗经 ·郑风 ·有女同车》中有“佩玉锵锵”句,为妻子之名,于是从“洵美且都”中取二字为名,以示爱慕 ;文学大师巴金的原名李芾甘,是从《诗经 ·召南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一句而来 ;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刘清扬的名字来自于《诗经》中的常用词汇“清扬”,比如《诗经 ·郑风 ·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名字源自《诗经 ·周颂 ·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改自《诗经 ·周颂 ·执竞》:“丕显成康 , 上帝是皇。”;中共老党员李干城的名字源于《诗经 ·周南 ·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名字则来自于《诗经 ·鲁颂 ·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有“珍宝”之意 ;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名字来自《诗经 ·鄘风 ·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的名字则来自这篇的“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一句 ;当代油画家杨飞云妻子芃芃的名字来自于《诗经》里形容草木茂盛状的一个常用词汇,如《诗经·鄘风 ·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再如《诗经 ·曹风 ·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等 ;还有台湾艺人萧淑慎的名字源于《诗经 ·邶风 ·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是和善谨慎的意思 ;再如著名散文家黄裳,他的名字源于《诗经 ·邶风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还有险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医学家屠呦呦,名字取自《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新闻学家朱其华,其名源自《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曹景行的名字《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 ;南开大学老教授苏振鹭的名字来自于《诗经 ·大雅 ·振鹭》;现代作家李君维的笔名东方蝃蝀则来自《诗经 ·鄘风 ·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二、组字成词
第二种是将诗句中相关字组合成词作名,这一类型的做法就是把《诗经》特定文句中相近的字择选组合来作为名字,例子也有很多。
近代大学者、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名字即根据《诗经 ·大雅 ·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一句组合而得,“国维”是“王国”之“国”与“维周”之“维”的重新组合 ;而“王国”之“王”,又恰与其姓同 ;“文王以宁”则包蕴其籍贯浙江海宁的意思 ;北宋词人周邦彦,其名源自《诗经 ·郑风 ·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邦彦”意为“国家的人才”。还有革命军秦邦宪(即博古)的名字则源于《诗经 ·小雅 ·六月》:“文武吉甫 , 万邦为宪。”;《国民》杂志创办人段锡朋的名字源于《诗经 ·小雅 ·菁菁者莪》: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一句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其名由《诗经 ·周颂 ·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合并而成,是立志四方的意思 ;国画大师朱屺瞻,原名朱增均,因与其母感情独深,每当思念,啼泣不止。他的塾师为之黯然,抚其头顶口诵《诗经 ·魏风 ·陟岵》云 :‘涉彼屺兮,瞻望母兮!’遂更名屺瞻 ;诗学专家唐圭璋的名字源自《诗经 ·大雅 ·卷阿》:“颙颙卯卯,如圭如璋。”“圭璋”是珍贵的玉器的名字 ;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名字源于(《诗经 ·小雅 ·六月》“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之名源自《诗经 ·大雅 ·崧高》“锡而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 :“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 ;哲学家邢贲思之名源自《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贲然之思”;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周翰之名源自《诗经 ·大雅 ·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周翰”意为“周朝首都的垣墙”,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 ;中组部副部长陈野苹名字和屠呦呦一样取自《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原河北省省委书记程维高的名字源于《诗经 ·小雅 ·渐石》:“渐渐之石 , 维其高矣”;原中共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名字源于《诗经 ·小雅 ·大东》:“维天有汉 , 监亦有光。”一句。
三、化用
第三种是保持《诗经》原词之意而稍作改动以成名字,这一类例子不多。
诗人穆青,其姓其名皆由《诗经 ·大雅 ·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改作而成 ;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其名是取意于《诗经 ·豳风 ·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振羽,即振翅发声。将“羽”改“飞”,更见豪气。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信息极为丰富、全民知识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寻找资源来为自己、儿辈取名寄托美好愿望、表明志向,成为汉人一种别致的文化情结。
漂泊到大人国?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当时的英国是作者抨击和挖苦的对象。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这个缩微的国度里,党派之争势不两立,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立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虚伪、背信弃义、残暴、愤怒、疯狂、仇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产生的最严重恶果。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从古到今容忍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有关勒皮他岛的描绘则批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关于“钱”的那段议论就是如此。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S(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我们那里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并由此对人性产生了疑问。作者在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进行无情、辛辣的讽刺、抨击时,有的直言相讥,有的利用异邦人的唇舌,有的隐喻挖苦,有的以兽讥讽人,凡此种种,风趣滑稽,神情皆备。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作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由于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描述,使人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实事。例如,在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一概按一与十二之比缩小或放大。小人国里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人国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块区区手帕,可以给小人国皇宫当地毯;大人国农妇的那块手帕,盖在格列佛身上,就变成一床被单了。在描述飞岛的运行,宫殿的建筑,城镇的结构时,作者还有意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诸方面的知识与数据。这样,就使人物局部细节的真实、和谐、匀称,转化为整个画面、场景的真实、和谐、统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格列佛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里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人捧腹。括号里的话显示出作者朴素又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无意对此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经声明:“我宁愿用最简单朴素的文笔把平凡的事实叙述出来,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向你报道,而不是供你消遣。”尽管小人国、大人国、慧�S国的情景各异,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说的布局、风格前后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后果都有详尽的交待,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性强,因而数百年来,《格列佛游记》在欧洲各国雅俗共赏,妇孺皆知。《格列佛游记》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作品熔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可翻译为约拿旦・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江奈生・斯威夫特,另外已有《新格列佛游记》出版。[1]编辑本段名家点评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英)司各特这部小说通过对格列佛到小人国等国的种种遭遇的描写,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辛辣的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格列佛每到一个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读起来妙趣横生。《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杰作。它和18世纪欧洲众多小说一样,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袭用了当时流行的描写旅行见闻的小说,尤其是航海冒险小说的模式,很好的一本书。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一些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然而,《格列佛游记》和他们虽然形式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世纪之战》那类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与十八世纪开始兴起的写实主义小说不同的若干独特性质。――吴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及其文学地位》文学史对《格列佛游记》的评价: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外科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S国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其中“大人国”和“慧�S国”社会所社会理想虽然保存了宗法社会的原始特点,但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作者把讽刺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斯威夫特对英国的政治,尤其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杨周翰、吴达元《欧洲文学史》剧作家盖埃和谢立丹,小说家菲尔丁和诗人拜伦,在他们创作的个别方面,乃是斯威夫特的追随者和继承者。――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作者:孙予) 书中的第一部分“小人国之旅”中的小人国,其实就是当时英国的一个缩影,该国的秩序也就是英国的秩序。比如,作者描写了小人国王国中最高的职位要通过跳绳(不是以人的能力品德)来决定,谁跳得最高,谁就能获得最高的职位,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由教会和君主占统治地位,平常人难以凭真才实学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外,小人国的政党是以所穿鞋子的跟的高低来区别,实际上是在影射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党派之争之无谓,又以小人国中存在吃鸡蛋的“大端派”与“小端派”来影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争论,作者认为,两党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教会之争也是无谓的,毫无意义的。书中的第二部分“大人国之旅”中的大人国则是另一种社会制度,作者将它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有教化的君主政体,国王也较贤明正直,这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一种比英国社会制度更理想的社会制度。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所描述的英国情况的批评,揭露出英国的社会制度绝对不像格列佛对国王所说的那样理想。作者借大人国的国王之口,尖锐地指出,英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只不过是一连串的阴谋,叛乱,谋杀,屠杀和清洗而已,而产生的结果便是贪婪,派系争夺,虚伪,背信弃义,残忍,强暴,疯狂,仇恨和野心。”充分暴露了所谓上等人物的丑恶本质。大人国国王对英国如此喜好战争也表示出极大的憎恶,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来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恶果。《格列佛游记》的第三部分中对勒皮他(飞岛)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反对假科学的鲜明立场,指出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实际上有多么荒谬,这些所谓的科学家从事的全部是虚无飘渺毫无结果的研究。作者认为,科学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不应当成为统治阶级与人民为敌的工具。在巴尔尼巴比这一魔术国度中,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召见一系列历史人物,作者试图向读者揭示,所谓的历史英雄人物,都是些如此丑恶的人,是通过种种卑劣手段而获得高位的,作者借此非难了君主的政体,表达了赞成共和制度的态度。《格列佛游记》的第四部分“慧�S国之旅”则反映了作者试图描述出一种宗法制度下真正自然状态的人的美德,以此来与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文明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作者的描述中,慧�S国的耶胡实际上是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里一切恶习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也可说是作者对人的本性中最丑恶一面的揭露。而在慧�S身上,则寄托了作者对人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与向往。当然,这里也暴露出作者本身的一种矛盾心理,即他觉得宗法的自然状态或许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最好出路,但实际上进入阶级社会后,再倒退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出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无法找出摆脱人类丑恶的出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