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博马舍代表作品

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又名《唐·乔凡尼》)和《魔笛》。《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以莫扎特所喜爱的类型的女人为主角而创作的平民歌剧:...

博马舍代表作品,费加罗的婚礼是谁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伯爵家: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

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的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全剧最著名的有以下四个唱段: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

四幕喜歌剧,莫扎特作曲

莫扎特从10岁开始创作歌剧,一生共写了21部不同类型的歌剧。但神童之作并非全是名作,和其他领域一样,其少年时代的作品虽然闪烁着天才的光芒,但大都不是他一生中的重要作品。莫扎特在歌剧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他的被世人公认的三大歌剧杰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又名《唐·乔凡尼》)和《魔笛》。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以莫扎特所喜爱的类型的女人为主角而创作的平民歌剧,所以他写起来格外地得心应手,速度非常之快。这部歌剧以18世纪法国天才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戏剧为蓝本,由犹太作家达·蓬塔改编成歌剧脚本,写脚本和谱曲总共只花了6周时间,可谓神速。博马舍的原作批评和讽刺了法国革命前夕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在法国和奥地利均遭到禁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之所以能在维也纳公演,并使皇帝亲临布鲁克剧场观看首演,脚本作者达·蓬塔的工作功不可没。他删去了一些敏感的内容,将脚本写成轻快的喜歌剧,获得了皇帝的批准,并使演出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博马舍创作的是费加罗三部曲,其第一部《塞维利亚理发师》已于1782年由帕伊谢洛首先改成歌剧,并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1785年,莫扎特又将其第二部《费加罗的婚礼》搬上歌剧舞台。1816年,罗西尼重新创作了《塞维利亚理发师》,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世佳作。

剧情梗概:

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苏珊娜。生性放荡的伯爵对妻子不忠,千方百计追求苏珊娜并阻挠他们的婚事。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又不能公开冒犯他,处境十分为难。在罗西娜和费加罗的帮助下,她巧妙地教训了伯爵,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不忠而向夫人陪礼道歉,费加罗和苏珊娜终于排除了阻力,喜结良缘。

·第一幕·场景为费加罗和苏珊娜刚布置了一半的新房。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近郊的阿尔玛维瓦伯爵府邸。在费加罗的帮助下,伯爵如愿以偿,娶回了罗西娜(见《塞维利亚理发师》),现在,罗西娜已成了阿尔玛维瓦伯爵夫人。费加罗因有功于伯爵,已被提升为伯爵的侍从。在府里,他对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产生了爱情,而苏珊娜也有情于他,两人相亲相爱,终于到了准备结婚的时候。但伯爵生性放荡,喜新厌旧,千万百计想接近和调戏苏珊娜,只是苦于没有办法。苏珊娜是费加罗的恋人,他这次不可能叫费加罗帮忙,只得求助于夫人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但进展很不顺利,一直拖到了今天——费加罗和苏珊娜举行婚礼的日子,但他还想再作努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珊娜知道伯爵的鬼主意,而费加罗却蒙在鼓里,苏珊娜提醒费加罗要当心伯爵,否则会闹笑话。

医生巴尔托洛和女监护人玛尔切利娜一起上场,她的手上拿看一张费加罗早年的借条,上面写着如果费加罗无力还钱,愿意和她结婚。今晚费加罗要结婚了,她请医生帮忙来讨个说法。巴尔托洛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监护人,因上费加罗的当,罗西娜才被阿尔玛维瓦伯爵娶走,他也想借此机会报复费加罗(后面会看到,事实上,费加罗是巴尔托洛和玛尔切利娜早年的私生子。)

伯爵的童仆凯鲁比诺来找苏珊娜帮忙,他前一天晚上与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幽会被伯爵看见,威胁要把他赶走,他请苏珊娜向夫人求情。这时伯爵来了,凯鲁比诺只好躲到扶手椅的后面,伯爵以为屋里只有苏珊娜一个人,就放心地向苏珊娜求起爱来,没有想到巴西利奥也来了,伯爵只好也躲了起来。巴西利奥走进房间,对苏珊娜说童仆凯鲁比诺和夫人的关系不正常,伯爵一听大吃一惊,立即走出来要他讲清楚是怎么回事,三人唱起了三重唱。伯爵想起昨晚抓到凯鲁比诺的事,顺手抓起扶手椅上的衣服唱道“轻轻一拿,那家伙……”谁知却发现了躲在那里的凯鲁比诺,这更引起了伯爵的怀疑和愤怒。

费加罗领着几个农民手捧鲜花进来向伯爵请安,并感谢他取消了在佣人结婚时所享有的初夜权。当着众人的面,伯爵只好认可。苏珊娜和费加罗为凯鲁比诺向伯爵求情,伯爵让他去军营里当兵,并立即出发。费加罗劝慰凯鲁比诺,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和凯鲁比诺一起走出了房间。

·第二幕·伯爵夫人罗西娜的房间。

伯爵夫人在房中叹息,她为伯爵的爱日渐淡漠而伤心。苏珊娜和费加罗进来,三个人商量要惩治下一伯爵。费加罗出去做些准备,凯鲁比诺穿着军装来向大家辞行,他手拿的委任状尚未盖上伯爵的大印,可以看得出是仓促之下写的。苏珊娜把凯鲁比诺打扮成一个漂亮的女人,准备让他装扮成自己来教训伯爵。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大家猜测是伯爵来了。进来的果然是伯爵。他怀疑地问:“为什么要锁门?”他拿出三人为教训伯爵而伪造的信件,追问房里有什么男人。苏珊娜躲在窗帘后面,三人唱起了三重唱。伯爵问夫人在休息室里的是什么人,夫人讲是苏珊娜,伯爵向夫人要钥匙想打开看看,苏珊娜耽心他看见里面的凯鲁比诺。夫人不肯交出钥匙,伯爵去拿工具准备砸门。休息室里的凯鲁比诺无法出来,只好打开阳台的窗户,从窗口跳出逃走,苏珊娜代替他进了休息室。

伯爵夫妇回到房间里,伯爵硬砸开门一看,里面真的是苏珊娜,伯爵夫妇都吃了一惊,自感理亏的伯爵只好向夫人道歉。

园丁安东尼奥抱着一个坏花盆上场,说刚才有个男人从窗口跳下,砸坏了这个花盆。费加罗说那是我,刚才我和苏珊娜见面,听到老爷的声音不好意思见他就跳了窗。

玛尔切利娜、巴尔托洛和巴西利奥三人上场。玛尔切利娜对伯爵说,按借条规定费加罗应当与她结婚。伯爵非常高兴,这正合他的意思,费加罗非常沮丧,苏珊娜急得要命。

·第三幕·伯爵府的大客厅,因晚上的婚礼,客厅已装饰得非常漂亮。

伯爵夫人和苏珊娜商量着晚上教训伯爵的计划。伯爵夫人让苏珊娜约伯爵晚上去花园会面,让苏珊娜交给伯爵一封信,他果然上了圈套。

为了决定费加罗应当还债还是结婚,举行了一场审判会,审判会节外生枝地搞清了费加罗的身世,原来巴尔托洛和玛尔切利娜正是费加罗的亲生父母,伯爵被弄得目瞪口呆。凯鲁比诺尚未出发,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恳求伯爵同意她嫁给凯鲁比诺。婚礼快要举行了,伯爵非常焦急,千方百计想抓费加罗的把柄,但均被他轻易地躲过。

·第四幕·黄昏时候,场景为花园,左右两面都有一个亭子。

费加罗听到苏珊娜约伯爵幽会的事大发雷霆,但他的母亲玛尔切利娜则认为苏珊娜不是这样的人。

费加罗请巴西里奥和巴尔托洛帮他到花园里去抓伯爵和苏珊娜,两人认为这件事非常奇怪,似乎不合情理。

伯爵夫人和苏珊娜交换了衣服上场。苏珊娜发现吃了醋的费加罗躲在附近偷听,非常开心。伯爵上场,他把穿着苏珊娜衣服的夫人当成了苏珊娜,对她大献殷勤。费加罗见此情景立即去向穿着夫人衣服的苏珊娜告状,可一听声音认出是苏珊娜,他故意将错就错,对着“夫人”表白起爱慕之情。苏珊娜一生气忘掉了角色,这才知道费加罗在跟她开玩笑,两人言归于好。伯爵上场,苏珊娜恢复夫人的姿态故意和费加罗显得非常亲热,伯爵以为抓住了他们,大发雷霆地叫道:“大伙都出来看看吧!”他一声口哨,大伙手持火把而上。伯爵大声命令道:“通奸的家伙,快出来!”没想到从亭子里走出的竟是苏珊娜和费加罗以及在这里约会的巴巴丽娜和凯鲁比诺,从另一个亭子里走出的才是穿着苏珊娜衣服的伯爵夫人。伯爵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他们的当,被夫人给逮着了,刚才他已对假冒苏珊娜的夫人讲了一大堆甜蜜的话。事到如今,他只好认输,向夫人赔礼道歉。

全体唱起欢乐的合唱,费加罗的婚礼开始了,在婚宴的热闹欢乐气氛中,全剧结束。

三个法国作家?

①弗朗索瓦•拉伯雷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家,人文主义的代表。代表作:《巨人传》。

②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是与伏尔泰并驾齐驱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

代表作《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③卢梭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

代表作《忏悔录》、《新爱洛依丝》。

能代表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什么?

18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启蒙,就是开发蒙昧,普及新知,使人明白事理,使社会接受新事物,以摆脱愚昧和迷信。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启蒙主义文学产生了。

启蒙文学不是一种文学流派,而是当时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所以说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启蒙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文学史上,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启蒙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无论在思想的深度,还是体裁的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破除了古典主义文学的诸多清规戒律,而且开启了新文学风气,是19世纪西方文学空前繁荣的前奏曲。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时代,是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文学上,很难用一两个人来代表所谓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把最著名的启蒙文学家及其代表作罗列如下:

英国: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菲尔丁,代表作《汤姆·琼斯》;因斯泰恩,代表作《感伤旅行》。

法国:孟德斯鸠,代表作《波斯人信札》;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伏尔泰,代表作《老实人》;狄德罗,代表作《拉摩的侄儿》;博马舍,代表作《费加罗的婚姻》。

德国:莱辛,代表作《爱米莉娅·迦洛蒂》;席勒,代表作《阴谋与爱情》;歌德,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18世纪中叶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启蒙文学是18世纪法国文学主流。文学家多以思想家面目出现,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仍有不能忽视的成就。法国启蒙文学在17世纪后期费奈龙的作品中已有萌芽。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勒萨日(1668—1747)的代表作《吉尔·布拉斯》(1715—1735)以流浪汉小说的手法和辛辣的讽刺,通过吉尔·布拉斯的经历,展示了法国乃至西欧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为法国启蒙文学吹响了号角。随后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博马舍等著名作家。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出身贵族,但具有资产阶级思想。他阅历丰富,主张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虽是天主教徒,却无情地批判教会的腐败。主要作品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和《法的精神》(1748)。《波斯人信札》是一部由书信体写成的小说。作品通过两个波斯青年郁斯贝克和黎伽在路易十四和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巴黎的见闻,揭露和批判了法国人所熟视无睹的荒唐现象和社会弊病,锋芒指向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作品没有完整情节,只是通过零星的故事,人物议论,抒发作者的启蒙思想,同时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嘻笑怒骂而富于哲理的语言,为哲理小说开了先河。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为反对封建专制、批判教会黑暗而斗争,反映上层资产阶级利益。他宣传民主,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开明君主”,提出自然神论。艺术上,思想保守,留恋古典主义。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在诗歌、戏剧和小说都有杰出成就。他的悲剧《奥荻浦斯》、《布鲁图斯》、《扎伊尔》等在形式上留有古典主义尾巴,但内容上表达作者的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狂热的先进思想。哲理小说有《查第格或命运》(1747)、《老实人或乐观主义》(1759)和《天真汉》(1767)。代表作《老实人》充分体现作者的启蒙思想。作品通过邦葛罗斯和老实人的种种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黑暗,谴责了战争、欺诈、贪婪、淫欲等,同时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黄金国”,表明了作者“开明君主”的主张。作品富于政治性、哲理性,但缺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启蒙哲理小说的特点。

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启蒙运动后期杰出的活动家和作家,唯物主义战士。他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上都有所建树。他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是资产阶级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创造发明的总结,体现了追求理性,改造社会的精神。先由他和数学家达朗贝主持,后达朗贝退出,由狄德罗进行到底,历时20年。他最具影响的文学作品是哲理小说《修女》(1790)、《拉摩的侄儿》(1762)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1774)。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一篇对话体小说,作品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心理特征,在文学上提供了一个从外表到内心,从言谈到举止都充满着矛盾的人物形象。狄德罗也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先驱者之一,他对绘画、雕刻、音乐、戏剧和表演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关于〈私生子〉的讨论》和《论戏剧诗》等,提出了艺术中的“美”相当于现实中的“真”的观点和市民戏剧等文艺主张。

博马舍(1732-1799)是18世纪后期的戏剧家,他的《塞维勒的理发师》(1772)和《费加罗的婚姻》(1778)等戏剧鲜明地反映了革命前夕法国的社会动荡和激烈斗争。代表作《费加罗的婚姻》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把第三等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搬上舞台,并且以满腔热情赞扬了仆人费加罗的机智、勇敢、多谋和富于斗争精神,在启蒙运动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费加罗的形象鼓舞了第三等级反封建的勇气,是法国大革命前觉醒人民的象征。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你们可知道描绘的是怎样的故事?

罗西娜在为自己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悲叹。她伤心地祈祷着:“爱情的神啊,请哀怜我吧”!苏珊娜进场,随后费加罗也跟着进来,他们三人商量计谋,要合力惩戒伯爵,这样不仅可以使伯爵回心转意,同时也可以保护他们自己的幸福。这个计谋分为三个步骤:先伪造一张告密书,警告伯爵说他的夫人将要与爱人约会,教他多留心来人的行动,使他产生嫉妒心。

另一面将凯鲁比诺打扮成少女,做为苏珊娜的替身约伯爵晚上在花园里幽会。最后是伯爵夫人去花园里“捉奸”,让伯爵感到羞愧。男仆凯鲁比诺,这时候唱着一首本剧中最杰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可知道爱情是什么? 你们谁理解我的心情? 我要把这一切都讲给你们听。这奇妙的感觉我也说不清,只觉得心里在翻腾。我有时欢乐,有时伤心,爱情像烈火在胸中燃烧。”

这首可爱的歌打动了伯爵夫人和苏姗娜。他们把费加罗的计划告诉了凯鲁比诺,请他在离开之前帮个忙,凯鲁比诺当然不反对,因为这样他可以参加苏珊娜的婚礼,顺便接近园丁之女巴巴里娜。这时,苏姗娜拿来一套漂亮的女式衣裙边为凯鲁比诺穿戴好,三人依计行事。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什么是悲喜剧电影?

什么是悲喜剧电影?该如何理解?[定义]悲喜剧又称为正剧,是戏剧文学的一种体裁,结合了悲剧与喜剧的成分,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特征] 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起源]悲喜剧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中改革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引严肃戏剧”。博马舍第一个把这种戏剧称之为“正剧”。博马舍的戏剧理论虽然没有单独的文章发表,可是他在《欧仁妮》的前面写的一篇序文《论严肃戏剧》却是一篇重要的戏剧美学理论文章。他论述的面远不如狄德罗广,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也不如狄德罗高,可是他提出新的戏剧观点,毫无疑问是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的。他首先提出了“正剧”即“严肃戏剧”这个名词的概念。他认为古典悲剧可以传世,轻松喜剧也可以传播遐迩。为什么写普通题材,具有普通格调的“严肃戏剧”就没有地位呢?他认为“严肃戏剧”是介乎英雄悲剧和愉快喜剧之间的戏剧体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这种体裁的戏剧是更有前途的。他在序文中进一步论述道,古代的英雄悲剧展现出一种现代文明中所不常有的奇怪和可恶现象。观众面对剧中所表现出来的谋杀,乱伦,弑亲等场面,很难真正受感动。这些英雄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帝王和高贵者,他们的悲剧不是因为在正义的战斗中遭到失败,而是由于命运支配的。命运悲剧则告诉人们,世间的一切努力等于零,一切都由命运摆布,他认为这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他说:“相信宿命论,会降低人的价值:因为这是剥夺他的个人自由,而失去了个人自由,在他的行动中也就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了。”这些悲剧英雄由于距离我们的时代太远,引不起我们的同情。至于轻快喜剧,则又往往表现得太肤浅,讽刺了对方以后,笑声随即消失,也感动不了我们。他说:“严肃戏剧比起只叫人娱乐的东西来,却更能以感情来深深地激动我们。”他进一步指出:英雄悲剧要感动我们,或已感动过我们,它就必须与严肃戏剧相似,也描绘人民,而不着眼于帝王,即便写了帝王,实际上仍然是靠他身上存在的普通人的东西来打动普通观众的心。他认为,如果戏剧是反映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忠实图画,那么,它在我们身上所引起的兴趣,一定是与我们观察实际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严肃戏剧的根本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比在英雄悲剧中所能找到的更加直接,更能引起共鸣的兴趣,以及更为适用的教训;并且,假定其他一切都相同,严肃戏剧也能给予一个比轻快喜剧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他为“严肃戏剧”声辩的最有力的一段话。另外,他十分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观众看完戏以后,要比进戏院时的道德情操更高尚。他要求戏剧作家要接触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剧本中的主人公不应当是帝王,贵族,而应该是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他反对用亚力山大诗体写戏,他认为戏剧人物应该说普通人的日常语言。总之,他的戏剧理论富于面向现实的精神,他以历史观点论证了戏剧形式新旧交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往往被人们尊称为剧坛正宗的“正剧”开拓者,对后来的“社会问题剧”或“近代社会剧”具有深远的影响。博马舍的个人作品

《欧也妮》(1767)

《两朋友》(1770)

《塞维勒的理发师》(1773)

《备忘录》(1773—1774)

《费加罗的婚姻》(1778)

《达拉尔》(1787)

《有罪的母亲》(1792)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