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代表作家及作品,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外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之气,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于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1938年2月,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从第2战区司令部领取6万元经费后,在返回途中下落不明,虽经多方调查,甚至动用当年八路军“前总三分队”进行技术侦查,但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林彪手下“三杆枪”之一的周昆以周昆的履历,如果能坚持到建国之后,在1955年授衔时,保底能授上将军衔,即便是大将军衔也是极有竞争力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看一下在周昆失踪前的经历,就会比较了解。
周昆,原名周绪昆,190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在井冈山期间改名周昆。
1927年4月,毛泽东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而周昆就是在秋收起义时参加了革命队伍,被编入3团3营。
9月10日,时任湖南省委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到3团找团长苏先骏,但是由于证件丢失被担任警戒任务的周昆拦下,无论如何不予放行。后来团长苏先骏狠批周昆有眼不识泰山,可毛泽东反而表扬周昆警惕性很高。
在随后进行的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白沙战斗中,机智勇敢的周昆为起义军突破敌军防线立下大功,并且由于其思想上进,上过师范懂知识,深得毛泽东赞赏。
三湾改编期间,周昆由于作战勇猛、意志坚定,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被提升为排长,成为连队的骨干。
井冈山会师之后,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部队合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不久之后,林彪升任28团团长,而周昆也升任31团7连连长。
在此后的两年间,周昆先后担任第7支队(营级)长、纵队(师级)长、红34师师长。出任红34师师长是周昆第一次担任师长职务,此后他还先后担任另外5个师的师长,在我军历史上,有此经历的将领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失踪,在林彪受伤之后,周昆接任115师师长的可能性是要高于343旅的陈光。
1931年底,周昆调任红10师师长,归属林彪担任军长的红4军。此时红4军下辖的红11师师长王良、红12师师长陈光、红13师师长寻淮洲,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以致中央苏区曾流行一句话:“林彪手下三杆枪,陈光周昆和王良”。
在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周昆又先后担任红11师师长、红4军军长、红10师师长、红3师师长、红21师师长、红8军团军团长、红23师师长、红1军团副参谋长、红1方面军参谋长。可见,在红军时期,周昆已经跻身我军中高级将领行列。
1937年6月29日,随着红军改编工作的开展,彭德怀和任弼时向中央领导人洛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提交了关于改编后的部队旅以上干部名单:
第一师以原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主任罗荣桓。下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陈光,第二旅旅长徐海东。
第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下辖两个旅,第三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第四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
第三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倪志亮,参谋长萧劲光,政训主任王首道(或由徐向前任第三师师长,刘伯承改任总部参谋长,叶剑英任副参谋长,左权任三师副师长)。下辖两个旅,即第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陈再道,第六旅旅长陈赓。
总部参谋长叶剑英(或者刘伯承),副参谋长左权(或者叶剑英),参谋处长周子昆,政训主任邓小平;军需处长叶季壮,副处长赵尔陆;军卫处长贺诚,副处长蒋济贤;秘书处主任舒同,军法处长杜理卿,教导主任刘亚楼,骑兵团长苏进。
1937年6月下旬周恩来上庐山谈判后,在谈到红军改编一事时,蒋介石给了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即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是东北军的,1937年春东北军整编时被蒋介石撤销。
彭德怀提交的这份大名单上,可谓是人才济济,有七位共和国元帅,即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三位大将:陈赓、徐海东、萧劲光;十位上将:萧克、周士第、甘泗淇、张宗逊、陈伯钧、王震、王宏坤、陈再道、赵尔陆、刘亚楼。
以此时周昆在八路军及我党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他竟然会为了三万元法币而放弃大好前途。
周昆去向之谜1938年1月,周昆代表115师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的参谋长会议,八路军与会的还有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和参谋处长彭雪枫,由此可见时任115师参谋长的周昆,在三个主力师中的地位及能力应该是高于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和129师参谋长萧劲光。
2月初,周昆在会议结束后返回山西前线时途经临汾,与同样到达临汾的彭德怀和左权汇合。但是就在这次会面之后不久,便发生了周昆失踪事件。
据《彭德怀全传》一书中记载,周昆在此次与彭德怀会面中,除了向彭德怀报告参谋长会议的情况外,还向彭总抱怨自己的武汉之行就像个“小叫花子”,国民党军队的师级参谋长住小公馆、坐小轿车、养小老婆,而自己要做个黄包车还要找办事处要零用钱,而且还只给了两块钱,感觉非常丢脸。
谈话的结果不用猜,周昆被彭总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原本彭德怀的脾气就是火爆出了名的,再加上勤俭本身就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周昆的牢骚之言不被骂才叫奇怪。
因此便有了关于周昆下落不明最为广泛的原因,那就是在领取了115师6万元法币的经费之后,自己带着三万跑了。
其实这个被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很多漏洞,也很难自圆其说:
其一、周昆作为红军初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高级将领,各种艰难困苦、大战血战都经历过,关于他对物质生活有过高要求的记载几乎没有,还不至于因为花花世界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动摇了革命的决心。
而其到武汉参加参谋长会议之后,之所以会向彭总抱怨,是因为“见识”了国共两军将领待遇上巨大的反差。就好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蜜月期”时,我军及科研单位组织了大量考察团出国考察,在见识了西方国家先进的装备及军人待遇之后,回来进行各种对比比较在所难免,错就错在不应该向彭总这么高级别的领导去抱怨。
其二、在领到115师6万元法币经费之后,周昆将其分为两份,一份自己留着带走了,一份交给通讯员带回115师。时任115师作战科长的王秉璋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周昆的通讯员带回了三万法币及一封短信,上面写着“共领取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给警卫员带回”。
这封信内容的准确性有多高,还值得商榷。因为王秉璋在其回忆录中还记载了,在建国后国家在周昆的家乡找到了他,因为其携款潜逃回家乡后并没有做任何反革命的事情,便没有再追究。
这个说法其实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史料有过相似的记载。像同时期叛逃的八路军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在建国后都被扒出来枪毙,如果周昆真如王秉璋所回忆的在家乡养老,其想躲过建国后数次运动清查而不留下任何记录,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此外,王秉璋在回忆录中讲周昆领的这6万元经费是国民党最后一次拨给八路军的经费,也是与事实有所出入,国民党政府停止给八路军拨款是在1940年底,而非1938年。
至于说周昆携款跑到国外成了慈善家、带着小老婆跑到国外被人打死等说法,其实也是没有任何依据,即便当时3万法币在国内还算是不小的数额,但是跑国外去潇洒,这点钱还是经不起折腾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周昆拿到6万元经费这一点已经确信无疑,但是他为什么要把钱一分为二?在交给警卫员3万元时,如果他想携款潜逃,完全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写一封信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直接带着3万跑了就行了。那他写下这封短信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块钱,自己带3万,另外交给警卫员3万。王秉璋所描述的短信内容“我带走了3万”和“我带3万”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是大相径庭。
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么大一笔钱放在一个人身上确实很不安全,而居心叵测之人也很难想象在一个小小的警卫员身上会携带着3万巨款,即便有抢劫的可能性,其主要目标应该就是身为参谋长的周昆。
所以,周昆可以突然消失的如此彻底,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返回途中被害身亡。
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事实究竟如何,可能终将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周昆失踪的事件,留下的事实只有人找不到,钱也找不到。为了继续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最终给该事件定性为携款潜逃,开除党籍。
初唐四杰异同及其地位简述?
答:相同点:“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不同点: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此外个人经历也不同,所留诗歌数目也不同。
地位:“四杰”拔起于初唐,他们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又以大量的杰作,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为盛唐之音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西运城有哪些历史名人?
我仅知道山西运城有院士名人和将军名人有下列十八位:
毛景人 院士 1956年12月19日出生于山西运城,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1978年毕业于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勘察系,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紫金矿业独立董事。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建国 院士 1952年4月19日出生于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医学微生物学家。197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1993年获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仼。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席泽宗 院士 (1927-2008) 山西运城市垣曲县人,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生前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工。
宁 滨 院士 (1959-2019) 山西运城市稷山县人,控制系统工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专家。198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生前是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将军董其武 上将 (1899-1989) 山西运城市河津县固镇村人,绥远省起义军,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69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常乾坤 中将 (1904-1973) 山西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毫城村人,黄埔军校毕业,苏联红军航空学校学习。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解放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世珍 少将 (1902-1956) 原名张卓吾,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东镇镇中庄村人,北方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解放军第23兵团第37军军长,志愿军第37军军长,解放军第69军副军长。1955被授予少将军衔。
车敏瞧 少将 (1912-2005) 山西运城市垣曲县古城镇沇岭村人,志愿军第15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政委。1955被授予少将军衔。
谷景生 少将 (1913-2004) 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罗村村人,志愿军第15军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兰麟 少将 (1912-2008)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冯村村人,第一野战军第3军9师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文安 少将 (1912-1967) 原名杨辂,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刘堡村人,解放军空军高炮指挥部参谋长,解放军空军技术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牛明智 少将 (1917-1981) 山西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白窝村人,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委,解放军装甲兵副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茹夫一 少将 (1916-2007) 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西里村人,第4野战军42军125师参谋长,成都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胡尚礼 少将 (1915-2003)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东胡村人,第2野战军师参谋长,昆明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柴启琨 少将 (1919-2005) 山西运城市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人,东海舰队航空兵政委,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文一 少将 (1907-1975) 原名李公选,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万河镇万河村人,滨海军区后勤部政委,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贺 明 少将 (1919-2012) 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闫家庄人,生于陕西武功县,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傅作义 (1895-1974) 生于山西荣河县,山西运城市临猗县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原部长。
初唐四杰对唐诗诗情?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1.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最出色的唐诗是哪首?
毫无疑问,当然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人类诗歌文字意境表达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中国古典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其精就精于中国诗歌度有的“意境”的美学追求上
只有一个极度精致的民族,才可能有这样的追求,比如丝绸,比如瓷器,比如书法,比如中国古典诗词
从这一点看,我们曾经把这个世界甩得多远
可现在呢,中国还有自己的诗歌吗,看到的是中国诗人都在写些什么东西,写个无耻下流的“去睡你”就红遍了天
悲哀,可耻,中国诗歌的悲哀,中国诗歌的耻辱
回头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春江花月夜》,你们那些“诗人”,内心里有多少羞愧
不光你们,就是把你们这些文化“洋奴”的“国际诗歌大师”们搬过来,让他们读读这首《春江花月夜》,一样会读得他们膝盖骨发软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孤篇盖全唐,是诗歌关注内容的突破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情境”、“物境”、“意境”
物、意、情、境,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要内容,其中“物”之中自然包括“事”
这种唐人的诗歌理论,把世界甩在身后的是其中的“境”
这个“境”是中国诗歌的标识,是中国诗歌唯美之所在
我不认为中国诗歌里有多少好叙事诗,我也不认同中国诗歌里有多少写实意义
中国诗歌的巅峰就是“境”,这一点被后来的王国维确定在《人间词话》里
《春江花月夜》自然是一首把意境写到极致的诗歌,如果仅仅如此,它盖不了全唐
《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有人说是境里写出了哲理,有人说是境里写出了人生
总结起来无非是“情景交融”外,加多了“情理交融”,这些,都是讨论的手法和技巧
其实,《春江花月夜》所突破的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雕虫小技,它突破的是内容
伟大的张若虚在别人都在用诗歌表达生活,表达生活状态,表达生存,表达生存状态时,它开创性地开始写生命,最只要的是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人的生命状态
这,才是《春江花月夜》的价值所在,直到今天,崇拜西诗到五体投地的中国诗人和他们的西方诗歌大师们,离千年之前的张若虚,岂止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