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宋代诗书画三绝代表作品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东坡曾评价黄庭坚的诗有深度,其词给后来南渡词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抒写提供了可效仿的创作范式,写诗要善于化用前人词语、意境。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宋代诗书画三绝代表作品,苏门四学士除了黄庭坚和秦观还有谁?

苏门四学士除了黄庭坚和秦观外还有晁补之和张耒。

对于苏轼我们就不在介绍了。大家如果想详细的了解,请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们了解一下苏门四学士吧。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之开山鼻祖。

英宗时期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起居舍人。后因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卒于宣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摒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东坡曾评价黄庭坚的诗有深度,诗景高超,“以为非今世之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词与秦观齐名,然词风流宕豪迈,早年近柳永,多写艳情,晚年较接近苏轼,深于感慨,风格豪放俊逸。其词给后来南渡词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抒写提供了可效仿的创作范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人对其词评价甚高,陈师道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唐诸人不逮也。”今有《山谷词》问传世,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鼻祖,主张“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论作诗文》)。意思就是说要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写诗要善于化用前人词语、意境,推陈出新,达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效果。黄庭坚的诗能熟练化用前人诗意加以翻新改造,化为己有。如在《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中“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一句,实际是从欧阳修《别滁》“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中稍加点窜翻出新意。他用典繁密,尤喜用僻典,常常使人索解为难。如他在《水调歌头·瑤单一何碧》“瑶单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用典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庭坚的理论与创作为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庭坚书法作品(局部)

黄庭坚书法作品(局部)

黄庭坚尤功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还受到焦山书体的启发,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著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论。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婉约派代表人物。所著《黄楼赋》见赏于苏轼,称之为“有屈、宋之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推荐其于王安石,王安石称赞其诗歌“清新似鲍、谢”。秦观有《别子瞻学士》“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

秦观的成就主要在词的创作上,他是婉约派的大家,其词婉约凄美,学法典雅精致,章法舒朗流畅,技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得到大众普遍喜爱,取得词史上突出地位,李调元《雨村词话》甚至推誉为“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观”。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他的词题材广泛,以传统的相思恋情为主,也有不少感慨身世之作。例如其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因此秦观获得“山抹微云君”。秦观的词柔婉妍雅,善于在凄迷的景色烘托中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感伤情调与纤微感触表达得回肠荡气、一往情深,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他的词之所以倍受称赏的主要原因。秦观的词风直接影响了后于他的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婉约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观深谙兵法,早年即写《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赞扬唐代郭子仪“匹马雄驱”,兵不血刃以解回纥之围壮举,壮年时期写了一系列用兵策论,这和其研读《孙子》十三篇密不可分,故有人评价他“文人论兵,秦观堪与晚唐杜牧相媲美”。

秦观重视农业生产技术,著有《蚕书》,主要总结宋代以前兖州地区的养蚕和缫丝的经验,尤其是对缫丝工艺技术和缫车的结构型制进行了论述,全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等10个部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元丰二年(1079)进士,曾任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补之工书画,善诗词,能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风格近柳宗元,语言凝练诗,流畅。诗学陶渊明、韩愈、欧阳修,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近东坡,题材广泛,除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有的篇章气象雄俊,追步东坡,如《摸鱼儿·东皋寓居》、《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等篇,词气慷慨,笔如游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有人认为亦是辛弃疾词所本。晁词时有健句豪语,如“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他的诗风与张耒接近,以乐府诗见长,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诗人陈师道谓其“今代王摩诘”。

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安徽亳州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曾历官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起居舍人、太常少卿等。“苏门四学士”之一。

张耒的诗学自白居易、张籍一派,以平易浅显的语言反映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现实。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特为关切百姓劳苦,如《劳歌》用对比手法描绘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输麦行》描写农家打场交租的情形,在《籴官粟有感》和《和晁应之悯农》中,一再发出“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和“力田竞岁犹无获”的深沉叹息。

在政治上追随苏轼,在实践上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军事上主张开边御敌,建立奇功。其《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出一股勃勃爱国主义情怀,读来令人振不已。

著有作品《柯山集》、《宛邱词》等。

本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打扰,请告删之。

关于严谨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严谨的诗句:

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代·韩愈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

5、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代·白居易

6、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东汉·张衡

苏州天平山三绝是什么?

怪石、清泉、红枫天平山位于苏州灵岩山北,海拔221米。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故称白云山。又因山顶平整而名天平山。还称范坟山,因范仲淹先祖祠墓在此而得名。自唐以来,天平山就是游览胜地,风景以怪石、清泉、红枫取胜,向有“天平三绝”之誉。山上有大量的石柱奇观,其中最著名的岩石除“忽笏朝天”,还有“龙门一线天”、“五丈石”、大小“石屋”、“飞来峰”、“卓笔锋”、“照湖镜”等。天平山泉水质地绝佳,山前有大片枫林,为明代范允临(范仲淹后裔)从福建带回种植于此,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当秋末冬初,层林尽染,有“红霞万丈”之称,“天平观枫”也由此名传四方。奇石奇峰怪石有卓笔峰、奇峰、护山奇石、一线天(又名龙门)、飞来石、五丈石、卧龙石、回音谷、印石、鹦鹉石、头陀崖等。卓笔峰在上桃花涧白云,高数丈,下粗上尖,形如笔杆,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莲花洞、桃花涧白云洞(即大石屋,可容数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石刻白云泉 摩崖石刻原有40余处。山半有名泉“白云”,历代题咏不绝。清乾隆三年李果作《补修白云亭记》,赞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乐天、宋苏子美各有题咏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民国29年,游人尚见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将泉水导至池中央一钵盂内,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又名钵盂泉。钵盂瓷色斑斓,20年代寺僧告李根源云:“为雍正时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文化大革命”中钵盂失去,现用一普通陶钵。在扩大茶室后泉水池时,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扩大而白云泉水流量减少。白云亭为乾隆三年筑,后改题“云泉晶舍”,为啜茗品泉处。因久受白蚁蛀蚀,1969年拆除,建为西式茶室。其他泉水有一线泉、一砚泉、卓锡泉(均在中白云)。枫树景观古枫林 古枫林天平山为全国三大观枫点之一。明代古枫香林叶呈三角状,树干高大,与江南红枫不同;范公祠内一株,树干高约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师坟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入秋枫叶由青次第变为黄、橙、红、紫,称五彩枫,亦有呈浅绛、金黄、桔黄、橙红等色。深秋登中白云望枫台,纵目眺望,似珊瑚灼海,红霞万丈。全山林木有87种,10.6万余株。南麓天平山庄,依山临水,凭藉周围广阔自然景貌,富于天趣。自东向西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诸区组合而成,各部分以曲廊贯通,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咒钵庵东为桃花涧,即范允临时“桃源”,旧时涧边桃树成林,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原可通翻经台前大池,今已被腐草杂树阻塞。

诗词的三美该如何详细理解?

谢邀。

诗词的“三美”该如何详细理解?是否适用于新国风?

通俗理解

我们谈到诗词三美,一般是指“音美、形美、意美”。不过这是通俗意义上的理解,无非就是读来好听,看上去规整,内容意境高,换到美女的标准,就是长得好看,唱歌好听,还有气质。

这种统一认识来源于普遍认知,归总其实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不过诗词作品作为韵文,附加上了特有的文字属性,清朗通顺为吟诵之美,对仗规整为形式之美,情景相融为内容之美。

这种宽泛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审美标准,当然适合新国风了。不仅适用于新国风,只要是韵文,只有符合这三美的,我们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所谓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狭义的新国风,专指当代诗词的一个创作流派。广义的新国风,则涵盖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各项课题。

换句话说,诗词中的新国风,就是传统意蕴在新时代的文字之美。

都是出于对美的追求,都是文字文本,都是吟诵用途,自然逃不出这“三美”的审核。

新月诗派

不过在现代诗词界中的“三美”另有所指,它是现代诗发蒙时期,闻一多等诗人创建的“新月诗派”——其实就是新格律派的新诗主张。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我们仔细来看新月派的三美,就会发现没有提到意境美,“音乐美”就是音美,“绘画美”有一定的诗意美在里面,但着重的是诗画感受,与实际要表达的内容相关不紧密,还是偏向于画面构图的文字表达,也就是说“绘画美”和“音乐美”是相对的“声、形”两个方面。

只不过“绘画美”不是指诗歌本身的规则体制,而是指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可见性之美。这一点我们读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最能清楚领会到的。

至于“建筑美”,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形式美”,并不一定要类似于近体诗完全等长,但是要有结构感,要有层次感。也就像建筑物一样,不一定非得长一个样,但是需要有自己的生命力,要在有秩序的条件下产生独特美感。

我们看现代建筑物千奇百怪,能够明显分辨出来哪些很漂亮,哪些很丑,但是都逃不出建筑学规则。

建筑美,就是要在规则之上迸发出美感,并不等同于墨守陈规。

这一点就是新格律派,也就是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我们看闻一多的《死水》,就是典型的外形方正,有建筑的均衡美感,每节押韵,节奏分明,有音乐美感,浓墨重彩,描写入微,有画面美感——但是他所反映的内容,却是隐藏在这一切之中的。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也就是说,闻一多的三美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对新诗做出要求。意境或者中心思想,是文字的另一层面,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涵盖在新月诗派的三美要求之中。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文字虽然不等长,但是每一段的形式相似,在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上也是做到了极致,是新格律派现代诗的经典作品。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对新诗影响巨大,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向白话诗歌过渡,在一团乱象之中提纲挈领,为近代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是一条中正平和,不否认传统、不抵制新兴文化的正确诗歌创作之路,不过在浅薄易怒的当代诗人心中,这种诗派既不是老派做法(近体诗词),又不是信马由缰的新诗做法,虽然不是主攻目的(反对平仄格律),但是一般也是嗤之以鼻,忽略而过。

有很多当代诗人甚至不知道新格律派。

新国风三美的适用性

如果以新国风的态度来看,闻一多的“三美”依旧是符合的,但是以近年来流行的“新古风”来看,无疑是没意义的。

所谓“新古风”,即“伪古风”,不过是一些古诗词意象的堆砌,然后借助好听的旋律流行起来,我们根本无法去从歌词中找到连贯意象或者诗词美感。这些作品都是调料盖过主料的产物,因为这些小学生只懂调料,对主料只不过是借用一层外壳,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真正把控国风的核心内容。

最主要是时代的进步不再需要,这是必然的。

就好像汉服圈的山寨、正品之争,穿山成为汉服圈的耻辱这类圈子斗争,在一个真正的传统文化研究者来看,这得是个多大的笑话呢?

除了商业利益争夺外,你今天就算是用黄金打造出来一件汉服,都是山的。

各位,现在是新中国啊。哪有正宗的汉服?

美就完了,别去争论些子乌须有的名头,反而显得有些low了。

扯远了。不论是普遍认识中的“音美、形美、意美”,还是新月诗派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都是适合于新国风的,也是适用于所有韵文类文字作品的。

这个要看作者的自我要求,你流于形式,写新古风糊弄小年轻,那就只要“音乐美”就能洗脑大部分人,很多人连歌词内容都不看的,更无所谓考究“形美、意美”。

但是你对自己要求高一些,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能符合三美,那么即使把音乐撤掉,你的文字依然是一首好诗歌,好作品。

顺带说一下,翻译界的“信、达、雅”实际上也是“音美、形美、意美”的另一个版本,只是多了一个翻译内容要精准的要求。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松风阁诗》作于黄庭坚晚年57岁时,他和朋友于山水间游乐,途中经过松林,并在林中亭阁过夜,听松涛有感而发,全诗句句押韵,通篇笔力劲峭,在用笔上,线条犹如游蛇,起伏不定,极为特殊。

黄庭坚一生的行书作品,以百千计,其中最负盛名者,就是这篇《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在天下十大行书中,排行第九。(其它分别为:《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伯远帖》、《韭花帖》、《蒙诏帖》、《张翰思鲈帖》、《蜀素帖》、《土母帖》)

黄庭坚早年学书于苏东坡,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之后他又取法王安石、颜真卿等,终于自成一格。他的小字行书,如《教审帖》、《荆州帖》等,风格与苏东坡相似,用笔轻快,结字开张,自然爽朗。到了《松风阁诗》这样的大字行书,结字又奇侧开张,线条呈放射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

执笔方式是高提笔,手腕随意左右,是极有特点的“树梢挂蛇”体。“树梢挂蛇”的称谓来自苏东坡的一句玩笑话“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也反嘲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这也是书东坡石压蛤蟆体的由来。

全文起笔着意变化,行笔时中侧锋交替使用,游丝牵引,变中求法,收笔处回锋藏颖,注意顿挫,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松风阁诗》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凡29行,153字,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附录《松风阁诗》全文如下: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画的一手好画的皇帝分别是谁?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面题字是谁写的呢?就是书画皇帝宋徽宗,当年张择端完成这幅名画长卷后,将它呈献给宋徽宗。他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宋徽宗酷爱艺术,其书法风神潇洒,骨力劲健。现代有些人把他的字帖作为硬笔书法字帖。

瘦金书是什么意思?

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佶书法初学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稷等人。创造出瘦劲爽利、秀美洒脱的瘦金体。

在诗词方面,也有佳作,如他写的"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在绘画方面,他注重写生,强调形神并举,是工笔画的创始人,画工精到,有祥和之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