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杜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李白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展开描写。...

杜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李白

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哪些?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释然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让诗显得更为严谨整饬,情节跌宕起伏。

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杜甫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诗人。

众所周知,杜甫有两个称号,这两个称号也是对他的最好的评价,在古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他的人格尊称为“诗史”,一个是他的诗被誉为“诗圣”。我来说说杜甫为什么会获得此殊荣了。

首先 ,先要认识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再来说说他的诗:他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他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

分为四个时期:

一、青年的游历时期:

古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古代的文化人大都出去游历,增长见识。杜甫也是如此,从小受到儒文化的影响的他,具有达济苍生的思想。云游四方,写下诗文,最典型的就是《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尤其诗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写出自己的的人生志向。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一个志向远大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成为现代青年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长安赶考时期

这段时期,杜甫生活在长安,因为应试落第,落魄到靠卖药或向贵人献诗以求一点残羹冷炙来果腹的地步。正是这种环境让杜甫知道了人世间的艰辛,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意义是巨大的。这十年代表作:《兵车行》和《丽人行》。是一组强烈的反差。

杜甫看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了解底层人生活的艰辛,同时看到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就杜甫成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愿意投降叛军,只身投奔朝廷,在流亡或羁旅途中,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感慨万千,写下了着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还有《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千古诗篇。

所以读的他的这时期的诗, 就是看到安史之乱的一幅画卷,真实再现。所以,称为他的诗为“诗史”。

四、西南漂泊时期

安史之乱后,杜甫与家人相聚,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后到了成都,过了一段虽然贫困但比较安定的生活。可是,都很短暂,就不停的漂泊,一直到死,都没有安稳地处所。这时期,其作品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展现他的忧国忧名的思想,和宁愿自己冻死,也要让天下寒士具欢颜的情怀。他的这种品格,让同时期及后人敬佩不已。所以尊称为“诗圣”。

结合他的一生经历及他的作品,对他的评价极多:

有的对他的人品评价,有的对他的诗歌评价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大。韩愈 元稹 白居易极力赞誉。

唐代韩愈: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代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

唐代元稹: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叙诗寄乐天书》)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见赠》)

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如:苏轼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其《书唐氏六家书后一首》诗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陈志岁先生说,“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

郭沫若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鲁迅先生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这些评价来看,杜甫的诗歌的写作风格,为后世所研究学习的;杜甫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令后世更为敬仰。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杜甫,及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条微天下 @微头条 @头条圈子

杜甫的字体是什么?

跟诗仙李白一样,诗圣杜甫也是因诗歌的伟大成就而成名。但是令后人不知道的是,他老人家在书法造诣上也是登峰造极的人物。书法界一直称颂的"书贵瘦硬",就来自杜甫的书法见解。可惜的是在崇尚雍雍华贵的盛唐时代,提倡"瘦硬"是与李唐王朝的审美观根本上就冲突的。

杜甫在炼字上常常以硬字入诗,使诗歌瘦硬有力。《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凌绝顶"三字,把诗人立志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诗人刚硬的气概表露无疑。"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中的"锋棱瘦骨"四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匹神清骨俊的"胡马"形象;而《房兵曹胡马》的最后两句"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中的"骁腾"、"横行",既有一种广阔天地任我闯的豪气,也充满了坚毅果敢的气质。

杜甫论书诗中多次提到"瘦硬"、"通神"、"静心"、"尊古"等书法审美观,杜甫尚"瘦硬"的审美观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整体审美观大相径庭。一方面,杜甫崇尚古体之书风,书法"瘦硬"自古有之,杜甫的书法审美观是对历史的传承;另一方面,盛唐以"丰肥"审美为尚,而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候,杜甫怀念初唐时的励精图治,自然对初唐的"瘦硬"审美也颇为怀念。

盛唐整个社会审美以"肥"为美,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此时,书法总体表现出由瘦硬趋向肥腴。特别是颜体的出现,更是在书坛掀起了一阵尚肥之风。颜体的笔力雄健丰厚,笔画横轻竖重,结构规范,力求饱满,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而杜甫尚"瘦硬"的书法审美观与时代风尚完全不同。不但杜诗中评论书法以"瘦硬"为尊,而且诗中鲜明表现出其厌"肥"厌"肉"的审美观,对雕塑、绘画、诗歌等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杜甫""书法审美观与当时的社会审美观格格不入,但对后世影响颇大。晚唐时期以沈传师、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追求"瘦硬"的风格。杜甫"瘦硬通神"的观点对宋代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宋代在诗歌、书法、绘画上都追求写意,"意"就是不重"形"而求"神",和杜甫所言"瘦硬通神"可谓追求一致。宋代黄庭坚是杜甫的忠实学习者和继承者,黄庭坚即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见,杜甫"瘦硬"的审美风格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杜甫一生四个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分别是:南北壮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安史之乱中被任命为左拾遗时期、弃官漂泊西南时期。

南北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公元 731 年起,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杜甫数度漫游,历时达十余年之久,其间他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

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困居长达十年,杜甫到长安谋官未成,加之家庭突遭变故,生计日艰,长安困守使杜甫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此期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具体意思是,“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中被任命为左拾遗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在这段时间,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写下了不朽诗篇。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弃官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的诗歌有哪几首?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有大量诗作,被称为诗圣,与李白,白居易齐名。其作品有春望,三吏三别,登高等,技巧高超,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