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朱光潜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左光斗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

朱光潜的代表作品,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从张廷玉到李公麟,从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虽然如今的同层名不见经传,但历史上的桐城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当时相当具有影响力。

不过有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历史上的桐城与枞阳属于同一个县,当年很多记载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当一大部分都属于如今的枞阳地界。

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臣,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是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

整个张氏家族都非常显赫,张廷玉家祖孙三代都入值内廷,满门朱紫。

雍正帝驾崩时,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后,对于当年雍正时期的旧人多有打压,张廷玉也不能幸免,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按照雍正帝遗诏,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李公麟

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李公麟出身桐城当地的望族,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从小就博览群书擅于诗文作画等等,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私交甚厚。

不管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李公麟无所不通也无所不精,尤其在书画方面造诣最高。

李公麟尤擅画马,苏轼等对其赞不绝口,《五马图》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时代认为李公麟的白描画当世第一,时人将其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

左光斗

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属于如今的枞阳县横埠镇,明末的东林六君子之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左光斗进士及第成为中书舍人,之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与左佥都御史等,因其铁面刚正,被称作“铁面御史”。

在晚明时期,左光斗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术。

天启四年,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导致自己被关入诏狱受到严刑拷打。

第二年,左光斗在诏狱内被害,享年五十一岁,直到崇祯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戴名世

戴名世出身贫苦,但从小就用功读书,清康熙二十六年时,以贡生的身份考补正蓝旗教习并授知县,但他执意不肯就任。

因为戴名世心气太高,所以一直过着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侧目。

当时戴名世与方苞等同样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诗文以针砭时弊,引起大量勋贵的敌视攻击,但戴名世等对于古文振兴的努力,还是促进了桐城派的正式诞生。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问世,然而这本让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却也让其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

姚鼐

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举,十年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时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姚鼐归乡后到处讲学,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名学讲课,培养了大批弟子。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与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贡献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养起来的。

姚鼐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后来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方苞

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宁,在宋末元初迁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宁府的六合县,从小开始方苞就极其聪慧,五岁已能背诵整段的经文。

康熙三十一年,方苞入国子监以文会友,被称作“江南第一”,

受到南山集案的牵连,方苞原本也被定为极刑,但他在狱中仍旧坚持著作,之后因为重臣李光地等极力营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还得以进入南书房。

雍正时期,受张廷玉影响,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视,方苞的处境有所好转,他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响力巨大。

刘大櫆

安庆府桐城县人,如今属枞阳县汤沟镇。

年轻的时候,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丝毫不逊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达京师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轰动,但他每每参加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也是方苞的门生,刘大櫆在京师的时候,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其结交,乾隆元年刘大櫆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科,结果被张廷玉阴差阳错所罢黜,张廷玉事后深感懊悔。

刘大櫆晚年的时候,游历四方讲学,其门下弟子众多,其古文主张也广为流传。

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也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坚人物。

吴樾

吴樾的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喜好读书,却尤其厌恶八股文不肯入仕,长大之后在江浙一带到处游历,亲眼目睹当地的文明开化之风。

在其堂叔吴汝纶的推荐下,吴樾在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

从此之后,吴樾的志向从立宪变成了光复,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陈独秀等人关系非常亲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荐下加入光复会。

吴樾成立北方暗杀团,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戏,吴樾怀揣炸弹亲自去暗杀五大臣,可惜失败,年近27岁。

吴樾牺牲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祭文“爰有吴君,奋力一掷”。

严凤英

因为父母离婚,严凤英在四岁的时候就随着祖父母生活,在当地的生活中学习了大量采茶调与民歌之类,抗战之后,她跟着父亲学习京剧。

严凤英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刻苦,虽然她唱的肯好,但当时风云变幻,她只能在各种颠沛流离当中,默默等待着时机。

建国后,严凤英的事业走向辉煌,她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缔造者,让黄梅戏这个原本地方上的小戏种,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艺术。

毛主席等都观看并赞赏过严凤英,她也被称作“黄梅戏界的梅兰芳”。

谈美与谈美书简有什么区别?

《谈美》与《谈美书简》为朱光潜先生在三十五岁与八十二岁时所著。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有别于其他的美学类书籍的枯燥,无论是在什么年龄写下的作品,作者行文的口吻,更像是一位大哥哥,他会耐心并且饶有兴致地告诉弟弟妹妹们,什么是美,该如何审美,什么是美感与快感等关于美的思考与判断。

通过阅读,读者们不仅能学会一定的美学知识,并且有利于思想境界的提升。

全书的文字一点都不晦涩,朱光潜先生将高深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觉得美,哲学,心理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请各位书画朋友晒晒自己的作品好吗?

成为一位画家要经过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为国家文化评定部门,社会收藏专业机构和收藏专业人士所定位的画家。成为一位能够载入史册的画家,本人认为要具备以下几种条件,一是天份:天份是指先天的因素。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与生俱来的专长或特长。现专业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科上千所,学子千万以上,但淘汏律达百分之九十左右,有学历没学绩。事实也是这样,本人母校70年恢复招美术专科,每年从招50名学生到现招千名以上学生,五十年以来培养学子几万人,现被批为国家级画家两人。兴运本人是其中一个。中国八大美术院校也是如此。二是阅历:阅历对一个专业人员很重要。阅历(包括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等等)。历代大画家都有错综复杂的亲身经历,才对今后创作积累了较大的空间。如:八大山人,郑板橋,齐白石,宋微宗等。阅历要高于学历,实践高于理论。三是学古开今:学习古人的作品,是奠定一个画家成败的关键环节。没有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作为一个画家一生等于零。四是笔墨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也要改变,紧跟时代的节凑开展创作,如当代画家刘文西,蒋兆和,黄胄,潘天寿,周世聪等,都是学习的榜样。以下是本人几幅不成熟的作品,敬请各位指教,多谢。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开宗明义,艺术美问题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问题,他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阐释了艺术美问题:

1、艺术的真实性与创造;

2、艺术意境:虚与实及“化景物为情思”;

3、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我将从这3点出发,回答问题。

01 艺术的真实性与创造

宗白华关于艺术的真实性与创造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

1、艺术具有美感力量,离不开它的内容真实了;

2、艺术真实性与创造紧密相联。

其一、艺术具有美感力量,离不开它的内容真实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反映世界、现实人生的工具,而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真”的存在,艺术真实性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艺术美的产生也根源于这“真”的世界。

他认为世界之“真”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活力”,这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艺术表现出“活力”,才能有巩固的根基。因此,宗白华特别重视世界的运动性,也因此,在艺术上他尤其强调要反映出世界的活力,反映出物质的运动。

他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说:

“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

艺术真实性的实质也就在对对象生命、精神本质的表现上。

罗丹曾说过:

“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这段话形象地描绘出艺术表现“动象”、反映对象生命的途径。对于任何一个对象来说,它的发展都要经历不同阶段之间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艺术所要捕捉并表现的。

表现“过程”就是表现“真”。然而,由于每一种艺术都有范围的局限,它只有通过对对象发展阶段间联系的表现,才能达到反映转变过程的目的,从而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对象的无限运动和生命。

宗白华同意罗丹的这一论断,相信艺术表现正是如罗丹所说的那样。因此在他看来,艺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有着形式(静的存在)的“真”,而且有着内容(生命运动)的“真”。艺术真实性必须是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

其二、艺术真实性与创造紧密相联

“艺术贵乎创造”,这是宗白华特别注意的。在他看来,中国艺术无一不是创造的产物,无一不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

中国绘画以“返身而诚”的方式,使“万物皆备于我”,这就是创造,是艺术美的造就。他认为,对象的精神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艺术家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因此,艺术家自身精神与对象精神的相融互渗,就是艺术创造的一个特点。从而,宗白华肯定艺术创造是借物质以表现精神,使艺术品既反映了对象的精神,又表现出艺术家的意志活动。

这是对艺术创造中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对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也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中实践性的光辉。

艺术真实的创造需要有艺术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对于这一点,宗白华牢牢把握住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结合对中国艺术创造的分析,他提出了艺术创造力的3个特点:

第一、在于艺术家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

他看见的不只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中国的画家诗人由于在自然现象里意识到音乐境界而使自然形象增加了深度,由有形的自然山水可以发现无形的音乐节奏和韵律,这是中国艺术家所具的艺术创造力,故而能有荡人心胸的艺术杰作诞生。

第二、在于艺术家能将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自然是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了。

这就是说艺术创造力不仅在于发现,而且在于表现。中国艺术家“不单是能看出人类和动物界处处有精神的表示”,而且可以凭着一双手、一枝笔将这大千世界尽情描绘、歌颂。

第三、“想象”,是中国艺术家所尤为注重的。

宗白华认为这是“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的关键。只有经过艺术家的构思、想象,由心灵里创造理想的神境,才能造就一个真实、完美的艺术品。

他认为,“理想的神境”就是艺术家想象力的结晶。中国艺术家“驰骋他们的幻想,发挥他们的热力,心游万初,创造出了绝世的佳作。

总之,欣赏者在中国艺术,乃至全人类的艺术中所得到的不仅是对现实世界本质的认识,而且是对艺术家艺术心灵、思想意志的认识。

02 艺术意境:虚与实及“化景物为情思”

艺术的美感力量最根本的所在,还在于它的意境表现。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明确地指出艺术境界主于美,它:

“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它不同于功利的、伦理的、政治的、学术的、宗教的境界,艺术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

当然,把艺术意境理解为主客观的结合,并不是宗白华首创,中国古代美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阐述了不少这样的思想。不过宗白华还有他自己的新发现。他对意境的阐述是更全面而深刻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

首先,他看到了“虚”与“实”在意境中的地位。

他认为: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中国艺术意境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可以认为,宗白华是把“虚”与“实”当作中国艺术意境构成的两元。“虚”与“实”的统一,就是想象和形象的统一。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则无以存形。只有“虚”与“实”的统一,才能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直探生命的本原。中国艺术在这方面确实是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恰如宗白华说的: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因中国艺术意境,反映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大自然的心灵交流,以及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抚摩”。宗白华深谙中国艺术意境的特点,认为中国艺术意境同现实社会生活、同事物生命本质的反映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对现实社会本质和自然界本质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美学家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这变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如老子所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万物就在这虚空中流动、运化。

宗白华认为这种思想应用到艺术表现中,就是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他从对孟子“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解释中得出: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虚就是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也即是神。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中国艺术时,往往可以发现,一幅画、一首诗,给我们很多感受,仿佛得到了很多东西,但又莫能尽述是些什么,于是要靠在自己的心中默默领会,而难与他人诉说。这就是中国艺术的高妙处,是中国艺术意境的魅力。

至于艺术意境中“虚”与“实”的关系,宗白华是辩证地来看待它们的。他认为:

“虚”和“实”都不是孤立的,“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

只有虚与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虚实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相包容,互相渗透,这样才真正成为中国艺术意境的两元。

其次,他认为,艺术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

中国艺术意境是有层次的意境,它不是平面的构成,而是像一个立方体那样有高度、宽度和长度。宗白华名曰“高、阔、深”。对此,他有一个表述:

“函盖乾坤是大,随波逐浪是深,截断众流是高。”

因包含宇宙万象的本质生命,在艺术意境中便是阔度;直探生命节奏的内核,深入发掘人类心灵的至动,这就是艺术意境的深度;说尽人间一切事,发别人不能发之言语,吐他人不能吐之情怀,则成为艺术意境的高度。

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意境并非举手之劳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刻苦的艺术修养和锻炼方能达到。中国艺术表现的意境深度便如“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一般,表现的意境阔度则是“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

但在宗白华看来,中国文艺里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的作品也不可多见。可见艺术意境的诞生并非易事,无意境的艺术品随处可见,意境高妙的作品却极难寻觅。

杜甫诗的高、大、深,以深情掘发人性的深度,是别人俱不可及的;李白虽有高、深、大的诗,但却更偏向意境的高和大;王维则得艺术意境的深度和阔度。只有这几个人才是宗白华真正欣赏的。

宗白华说过一句深省人意的话:

艺术意境的高、深、大“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

艺术家艺术心灵的培养于是成了意境创造的关键,而这又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相关联。

同意境的“高、深、大”相联系,宗白华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明确表述了艺术意境三层次的观点。他认为,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这就是:

“情胜”之境,“气胜”之境,“格胜”之境。

所说的“情”是艺术家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它表现为“万尊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编地,余霞绮天”,是意境的第一层次,是写实。

“气”则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浪漫主义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这意境的第二层次,它显现为“烟涛倾洞,霜飘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

而“格”则为映射着人格精神的高尚格调,有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旨趣,呈现出“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的第三层次。

宗白华指出,中国艺术于三者中更追求意境的第三层次,这层次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境”。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它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始基,也是中国艺术意境追求的最高目标。超旷空灵,镜花水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意境的“深度”。

第三,把意境同创造联系起来,亦即要“化景物为情思”

宗白华认为,这一点是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他认为艺术意境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艺术创造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分界限。

他认为,自然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是以实为实,单纯地描摹物象的表面,无法表现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现实主义艺术所创造的意境则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突然地创造性地冒了出来的,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正是如此。只有在艺术家受大自然的充分陶冶,沉醉在自然美景中时,方能产生流芳万世的优秀艺术品来。

比如,李白游历大江南北,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绝唱,陶潜有身潜万峰自耕作之心,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兴。

意境创造既是情与景的融洽,是“化景物为情思”,那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成就的?宗白华指出“化”的方式还是“以虚为实”。戏剧(如《梁祝相送》)不用布景,这是中国的特色。但没有布景的中国戏剧却可以产生有布景的艺术效果,它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多变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演员内在的精神。这就是以动作带出虚设的幻想。

中国古代文学家则喜用虚虚实实的文笔来描写事件、人物,《史记》可为一例,更无论千百年来的优秀诗作大多都是虚实结合的产品。宗白华指出:

“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中国的诗、画、文都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艺术意境的创造就是由虚实结合而生的“化景物为情思”,中国古代美学家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也是指由物而为情。宗白华通过对意境创造的分析,说了这样一段话,

“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按:指创造意境),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这是很有价值的一句话,它将帮助我们去探索艺术创造的道路。简言之,宗白华的意境创造的基础是现实生活,艺术家匠心的运用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如此,意境便表现出至动的对象生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是一个鲜灵灵、高于自然天地的“神境”。

第四,强调意境创造,首先是人格创造。

宗白华认为,观照神与美,先要艺术家自己似神而美。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做准备。创造美也是如此。

他曾著文称赞徐悲鸿,尤为着眼于徐的人格精神。这种对艺术家人格修养的重视态度,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在宗白华思想中的体现。宗白华认为,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关键是艺术心灵的培养。

艺术心灵一要“空灵”,因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这样方能沉潜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

他大力赞美谢灵运“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的心灵境界,主张像晋人那样,“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这些都根源于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领会。

二要“充实”,它来自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按:这一点在艺术意境三层次创构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时已说,此不赘述)

此外,宗白华还谈了三点获得心灵充实的途径,即:“研究哲理”,就是多读书;“在自然中活动”便是直观自然现象,它是养成艺术家人格的前提;“在社会中活动”则是加入社会,外观与内省人类纯真的本质表现;达到这三者,就可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

宗白华认为,在中国古代艺术家中,唯有魏晋时代的人才最具这种高超的人格涵养,故而那时代的艺术也就成为优妙绝伦的艺术,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宗白华曾言:“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这“心灵”就是空灵而又充实的艺术心灵,是超迈的人格精神。

可以看出,宗白华对魏晋玄学和魏晋人格的推崇,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

03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宗白华认为,每一种艺术都具有空间感,这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艺术家空间意识的流动性,植根于宇宙的运动性。并且,艺术空间也是“空间和时间的合一”,时间统领着空间。因此,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就应是“音乐化”、“节奏化”的,亦即是体现着生命运动、精神流衍的空间。

艺术家在艺术中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

比如,雕塑是空间艺术,容入了在时间中发展的行动,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从而它的空间感型也如宗白华说的是“时空合一体”。

所以,宗白华说:

“诗恰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但宗白华似乎又更能从中国艺术中体会这一要旨:

“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这不仅点出了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特点,而且反映出至高艺术所应具备的理想的空间意识。

但宗白华所说的“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的空间,不是数学的几何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这是艺术空间的特殊性,也是它的优越性。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艺术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流动。

静止的几何空间无法容纳流动的生命节奏,唯有“时空合一”的艺术性空间,才能将变化万千、运动不息的生命本质包涵。故而他说:

“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它里面流出来!”

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它是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回旋往复的空间流动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因而这艺术空间就是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的律动,仿佛能聆听的生命之声的乐奏。

这种理想的空间就在于能将艺术意境所要体现的“生命节奏”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容纳入。同时,流动的艺术空间可以移远就近,由近及远,“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所以,中国艺术家的空间意识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对此,宗白华用“舞”来表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意境的典型。中国艺术家把自己的精神意志交融到作品中去,物质的对象和精神的自我在艺术空间中掉臂游行,而“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他说:

“它(舞)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舞可以使艺术家所要揭示的深刻内容具象化、肉身化。这深刻的内容在宗白华看来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也即生命节奏。所以,他认为,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便飘荡着流连往回的生命本质,透出了生命运动的起搏节奏。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具体分析中国艺术各部类所体现出来的“舞”之后,指出: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

天地是舞,是诗,是音乐,中国绘画意境的特点就建筑在这上面;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飞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他得出结论说:

“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它“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宗白华对艺术空间的理解是辩证的。他清醒地意识到,艺术空间虚灵,但又意蕴丰富:这丰富的意蕴就是宇宙运动的节奏、对象生命本质。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

对此,他以中国画的“空白”为例说明:

“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空白”上。生命节奏在这虚灵的空间起伏;“唯道集虚”,宇宙本质正在这里活泼跃动。

因而,宗白华说虚灵的空间,又是“极写实的”,是“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如此,宗白华产生了一个新的思想:艺术空间最终还是离不开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既是它能动的基础,又是它的对象。艺术家正是通过虚灵而又充实的艺术空间,“以追光曝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达到艺术创造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而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这就是艺术空间的最后目标。

总而言之,宗白华对艺术美的阐述是深邃的,又是生动的;是务实的,又是精神的;是超功利的,又是为人生的;是物欲横流时代里醇厚甘冽的精神食粮。

回答完毕。

谁知道安徽桐城的历史?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人 文 历 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行 政 区 划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市现辖12个镇、2个街道。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个年轻的成员。

其他

桐城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

桐城最高山峰为华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内长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库是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户口记载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居民10427户,58562人。

桐城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电站是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

桐城最早的小学是光绪三十年春〈1904〉在县城建成的崇实学堂。

桐城最早创办的报纸是民国元年的〈投子晓钟报〉

桐城最早进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是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

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

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桐城派,从中学到大学,都要讲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天气预报。

桐城最久远的古遗址是鲁王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5人,安徽省院士一共只有十几人)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16%)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

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

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岛,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段路明的介绍中只说他是Anhui,China,不会忘记了他应该是Tongcheng,China吧。)

桐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桥——石湖桥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同丽江、凤凰等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个小城

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桐城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 孔城暮雪 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象征

关于桐城的名人

方以智

姚范 (清代著名文学家)

戴名世(桐城派)

刘大櫆(桐城派)

方苞 (桐城派)

姚鼐 (桐城派)

曾国藩(非桐城人,但自称师从上面两位,并公开亮出“桐城派”的招牌)

陈独秀

胡适

张英 (父子宰相-父)

张廷玉(父子宰相-子)

左光斗

姚莹

吴樾 (“投向清廷第一弹”)

朱光潜(美学大师)

吴汝纶(著名教育家,创办桐城学堂-进桐城中学前身)

方维仪

李公麟(宋画第一)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女侠)

黄镇 (外交家)

艾雯 (著名作家)

费玉清(本名张彦亭,祖籍安徽桐城,出生在台北。)

张菲 (综艺大哥大)

胡一虎(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愿你清澈明朗出处?

丰子恺是一位懂得生活真谛的人,用有色的彩笔,把生活勾勒得有姿有色。《愿你一生清澈明朗》记录他在生活之中的点滴,处处充满了哲理, 2017年5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人间有味是清欢、聆听万物之美、艺术的生活、岁月静好,不忘初心、无宠不惊过一生五章。

这本共有232页,分五章收录丰子恺先生的42篇散文作品,以及数十张可爱有趣的漫画。从第一章“人间有味是清欢”开始,一点点走进先生的文字,很快便沉浸在他那幽默智慧的散文世界里。

这本书里传达了一个成年人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精彩书评

对于小孩子的爱,是他散文里的特色。——郁达夫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朱光潜

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滋味儿。——朱自清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

子恺作画,所表现者,皆万物自得之趣与彼我之感应同情。——夏丏尊

如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俞平伯从丰子恺那里,我学会了朴素。——林清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