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代表作品欣赏,宁波有哪些好玩好逛的地方?
City Walk这样走,城市景色全都有
那些城市独有的个性,需要我们深入街巷之中去探索。跟着这条City Walk路线走,你会认识一个更立体的宁波。
第一站:七塔禅寺
一大早神清气爽适合来寺庙走走,吸吸灵气。七塔禅寺是闹市区的一处僻静之所,始建于唐朝,是你在宁波能找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寺。
进寺不需要门票,还额外赠送三支清香。初建时的七塔早已被摧毁,不过复建后的建筑依旧韵味十足。
@陈子珊
寺内一步一景,水池里巨大的锦鲤着实抢戏。主殿供奉千手观音,铜质的佛像造型威严。
七塔禅寺在宁波所有寺庙里地位算高,原因之一是几样镇寺之宝足够分量:宋代的大铜钟、寺院开山祖师的舍利塔、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家底很厚。
寺庙还与时俱进地开了一间图书馆,逛寺之余可以走进禅心图书馆歇歇脚,读读佛经。参与寺里不定期的禅修活动是进阶之选,课程基本都是一天的,对上班族很友好(它们的公众号上可报名)。
惊讶于宁波市区竟然藏着如此美的寺庙之余,顺着七塔禅寺的线索,我找了“浙东四大佛教丛林”这个全员宁波籍的寺庙组合。
组合成员分别是:七塔禅寺、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天童寺(始建于西晋)和观宗寺(始建于五代),性质大概就跟杭州八大寺庙差不多,是宁波最拿得出手的四座寺庙,风景和人文底蕴通通在线。
*天童寺
对了,喜欢看古建的朋友我实名安利你去保国寺,完全没用钉子搭起来的纯木质主殿实在很酷。虽然它比不上大同那些,但给一个江南木结构建筑之最的头衔没啥问题。
看看地图,似乎宁波的寺庙不比杭州少。郊外的那些寺风景尤其好,有山有水,四季皆有不同的美。如果你是寺庙爱好者,那绝对是来对了地方。
第二站: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位从官场退休的老干部建的私人图书馆,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称得上是亚洲图书馆的鼻祖。据说当年乾隆修《四库全书》的时候,馆主范钦一人就贡献了600多本书籍,里面不少是孤本。
@刘杰
这位极度爱书之人从不允许自家子嗣之外的人随意进入天一阁,可惜那些书还是没能躲过战火,被抢的、被炸的,如今只保留下一部分。藏品中最珍贵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属于镇馆之宝。
@刘杰
天一阁里的另一大看点是石雕,个个精美,特别是百鹅亭。每次看到这些,都会觉得古人的匠人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天一阁所在的月湖公园开凿于唐朝,亭台楼阁的环境很适合散步。
宁波古称“明州”,城市里一个月湖,一个日湖,正好凑成一个明字,这可能就是古人的浪漫吧。
如果你还想多了解一些宁波的过去,那么庆安会馆也可以排进行程表里。
宁波开埠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签订不平等条约变成第一批通商口岸之前,宁波船帮就已经在江湖上拥有姓名。他们是南北货物运输的主力军,而庆安会馆就是宁波船帮建立的天后宫和大家聚会聊天的地方。
@小步的旅行箱
天后宫供奉的自然是海上保护神妈祖,不过会馆最大的看点不是这位女神,而是花了十万两白银造出来的这处建筑本身。
我们看到的这些金闪闪的部分叫做“朱金木雕”,是一项来自宁波的古老技艺,如今已经被列为非遗。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先雕,再贴金箔,最后描画。
馆内近1000处“朱金木雕”极尽奢华之气,宁波人民的富裕生活从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小步的旅行箱
如果你更喜欢逛吃,那么鼓楼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始建于唐朝的鼓楼是宁波成为一个独立城市的标志,如今登上去可以俯瞰城市风景。
@行摄宁波
鼓楼之内是一条步行街,各种小吃店林立。虽然有点商业化,但也算是宁波旅游地标之一。
南塘老街也是很好的备选,沿河而建的古街两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民居,漫步其中很有身在古镇的气氛。街上小吃琳琅满目,我经常网购的缸鸭狗在这条街上有实体店。
@行摄宁波
第三站:宁波博物馆
夏日午后太阳大,躲进博物馆逛展乘凉就正好。
看到宁波博物馆总觉得怪眼熟的,一查原来和杭州象山美院是同一个设计师 —— “普里兹克奖获得者”王澍。
@花菜阿良
博物馆的外墙用了从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纯天然的做旧很有味道。好多游客甚至本地人就是冲着这建筑来打卡的,不过如果来了只是在外面拍拍照那太亏了,明明里里面更精彩啊。
@花菜阿良
馆内展区主要有三个:主题馆、宁波风俗馆、明清竹刻珍品馆。主题馆当然是重点,按时间线索展现宁波如何一步步变成今日繁华的模样。
最珍贵文物是来自唐朝的瓷器,毕竟当年宁波越窑产的青瓷可是国内一流水准。
历史文物是解读古代宁波的好地方,而近现代宁波的故事都藏在宁波帮博物馆里,有兴趣的话你可以选择继续逛展。
宁波帮有个响亮的头衔——“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会做生意的义乌人也被比了下去:宁波人做出了第一件中山装,红帮裁缝把店开遍全国;宁波人包玉刚跻身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宁波人在上海开了国内第一家商业银行……
@墨惜吖
这个博物馆把百年来宁波的辉煌时刻都盘点了一遍,包括那些宁波籍的名人,这里果然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啊。
@墨惜吖
宁波帮博物馆本身颜值也不错,外观的现代感和内部布展的复古感非常有反差。
对了,如果你喜欢王澍的作品,那么还可以去宁波美术馆看看,简直就是翻版国美。
第四站:宁波阪急商场
商场可能是仅次于博物馆的夏日乘凉圣地,在不购物的前提下,阪急对游客来说更有吸引力,毕竟全国仅此一家。在不能出境的当下,能逛一下阪急也可以算是假装出国系列了。
去过日本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那边好多车站会自带一个巨型商场,而首创这种模式的就是阪急的创始人。坦白说,我这次来宁波主要就是逛商场来了。
宏观上看,它和国内其它商场没什么不同。不过在细节上还是会些特别之处,比如电梯内部的楼层显示方式,比如小众日本本土品牌的入驻,有些甚至是全国首店。
@张西西Cici
餐饮肯定是大家最关心的啦,4家米其林坐镇,排场真的已经够够的了。我选了第一次来中国开店的庄野拉面,它们等位的方式很古早,没有取号一说,只能在门口干等。
我们要了两碗招牌面,点单可以选面条硬度这一点确实贴心。汤的味道层次丰富,表面一层细密的泡沫很有意思,米其林还是不一般。
缺点就是贵吧,虽然量还可以,但两碗150的价格注定它不能成为日常工作餐的选择。
商场负一楼是小吃集中区,甜品很诱人,还有几家来自日本的老字号。
中庭的海贼王展览真是回忆杀,特展会持续到6月。毕竟是首店,如果来了宁波,阪急还是值得去逛逛的。
阪急隔壁的中山东路是宁波最繁华的商业街,各大商场在这条路上排排站。如果把时间倒退回宁波帮的年代,他们创立的各大商号就在这条中山路上开门做生意。时代变了,不变的是繁华的景象。
@行摄宁波
第五站:老外滩
当夜幕降临,老外滩的酒吧街开始热闹起来。和上海外滩一样,宁波老外滩也保留着一系列近代建筑,成为见证城市历史最重要的地标。
@王海敏
为什么宁波这个外滩要加一个“老”字?因为它确实比上海开埠还早了20多年。码头正好处于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处,当年宁波帮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通过宁波老外滩打开中国门户,领事馆、教堂、银行、海关等充满欧式风格的建筑开始在外滩边出现。百年后,当这些旧事物融入了年轻人的新活力,这里又开始热闹起来。
夏日夜晚的外滩有很多本地人在散步、乘凉,或是围观街头艺人唱歌,这里是繁华的,也是惬意的。
怎么样可以更惬意一点呢?当然是坐上夜游三江的船,一路游览宁波的十桥和十景,有些好景色只属于夜晚。
TIPS:夏天比较热,景点之间移动可以选择打车(保国寺、天童寺、阿育王寺比较远)。宁波打车真的好便宜,杭州人民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周边好去处,惬意度假照着走
如果你是带着一家老小出门,那么我更建议你选一个地方躺躺酒店、吃吃东西、看看风景。
正巧宁波周边还真有这样好看好住好吃的地方,超级适合家庭出行。给大家推荐我认为最值得去的3个宁波周边目的地。
No.1:东钱湖(距离市区大约15公里)
东钱湖高星酒店的密度可能比市区还要高,好酒店层出不穷,旅游旺季不提前预定可能还住不上,妥妥的都市后花园。
东钱湖景区和西湖有点像,绕湖一周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而且它的面积要比西湖大3倍。核心景区是湖中的小普陀,踏上湖心堤即刻拥有观赏东钱湖的最佳视角。
天气凉爽的时候,骑车绕湖赏景那真是美,诗里的湖光山色变成了眼前看得到的场景。
关于酒店怎么选,可以看菜菜之前写的report:湖光山色挺养眼,这儿度假真不错。
No.2:慈城古县城(距离市区大约15公里)
慈城坐地铁可以直达,交通上非常便捷,安排个一日游也不错。
这座古县城在规划时模仿了长安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布局,道路都是笔直笔直的。千年后,这成为了慈城最珍贵的地方,还因此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奖。
除了一般古镇都有的传统民居,这里还完整保留着县衙、孔庙,以及一处藏着慈城版《清明上河图》的私宅 —— 冯俞宅。
如果你喜欢看原汁原味儿的清代建筑,那么来这儿不会失望。
作为宁波年糕的故乡,慈城更是一座好吃的古镇,你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花式吃年糕的快乐。
@吃情宁波
慈城唯一的缺点是没啥好酒店,住附近的民宿是比较方便的选择。
@可可的美食生活
No.3:奉化(距离市区公里30公里)
奉化是蒋介石的故乡,溪口古镇到处都留有他生活的痕迹。奉化是宁波美食大本营分部,一碗出神入化的牛肉面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奉化的玩法很简单,先去溪口老街逛一逛。这里商业化不太严重,街坊比游客多,人情味很浓。蒋氏故居的一系列景点就分布在街上,走完景点你也就逛完了老街。
第二站是前往雪窦山,那里曾是蒋介石的秘密指挥部。在下野回乡的日子里,他就在雪窦山的妙高台上指点江山。
就算抛开人文不谈,雪窦山本身的景色也是好的,完全对得起爬山付出的脚力。
奉化可以坐地铁到,溪口景区距离奉化大概25公里。玩奉化建议住溪口老街上的夜泊君亭,位置非常好。至于具体怎么吃、怎么玩,我们之前已经写过超级详细的攻略了,戳链接就可以看:
〉〉奉化怎么玩
〉〉奉化怎么吃
如何才能提高书法的运笔技巧?
运笔,也称用笔,就是笔毫从落纸起书写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前人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运笔的方法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法则。每写一笔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步;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笔的运行要“收藏笔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不能呆板地平来直去。当然,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则的发展和变化。这里介绍几种基本的运笔方法。
起笔,指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法,有顺锋(出锋),有逆锋(藏锋)。
行笔,指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收笔,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把笔收束。收笔的方法有出锋(露锋),有回锋(藏锋)。
按笔,就是将笔锋按下,使其有力地着纸,可使笔画线条变粗变重。轻按叫“蹲”,重按叫“顿”,顿后转锋叫“挫”。
提笔,就是为了使笔画线条变得略细一些或出锋,而将笔稍微提起。笔画的转折处与笔画间的连带处,大都用提笔。提笔应注意高低轻重适度。提笔与按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交错进行,就使点画间的起笔、行笔、收笔产生轻重不同的力量,呈现出粗细深浅等丰富多样的变化。
顺锋,就是笔锋顺着笔画的方向落笔入纸。
逆锋,就是落笔或收笔时,采取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逆的笔锋。又称“倒插法”。
转锋,指笔锋在转弯处按弧线转过,写出不带棱角的笔画形态,即所谓“转以成圆”。
折锋,指笔锋在转弯处稍停,再以折线转过去,写出带棱角的点画,即所谓“折以成方”。又有虚折、实折之分。向右运行的横画,先向左上方落笔,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收笔时向右下方稍顿,再折而向左收笔,竖画及斜画均以此类推。这叫虚折,笔行至方角转折处,笔锋不作圆转而取翻垫,这叫实折。
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人字究竟代表什么?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这句话得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清·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貌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 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手有仙气。 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 对“字如其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 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以拟人的描述来评论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像人“站立”,行书像人“走”,草书则像人“跑”。他在《论书》中更进一步用人体构成五要素来比喻书法的构成和书法的五要素,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不能不说是对“字如其人”理论的一种创见。 清人王澍又给苏轼补充了三项内容,他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 如果说,苏轼和王澍是从人体构成要素来比喻书法的话,清人刘熙载则着重从字的内涵来喻示人的内在素质。他说:“书,如也。”“如”什么呢?“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集中、更具体地从人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来论述“字如其人”,这就把“书为心画”的说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如此,清刘熙载还更形象、更具体地把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字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在《艺概》中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这真可以说把“字如其人”表述得淋漓尽致。 (二)字,是书者志向的外化 字,就是书写人的意志、情趣、追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写字者,写志也。”他并举出张旭教诲颜真卿的一句话:“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非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怀,书法怎么可能做到精妙呢? 其实,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而且往往能一目了然。唐张怀在《书艺》中说的很清楚:“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只要认真观察,从好的书法作品和文章中,都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作者的思想、志趣。宋黄庭坚盛赞林逋的字如何写出高洁的志向。他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林逋的字清气照人,笔劲有骨,同他的处世为人是很相似的。 (三)字,是书者心境的表白 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我心”。若仅能反映外物,而不能表达自我心意,表达外界物像在内心引发的启示和感受,就失去了写字的意义。这就是清代周星莲在他的《临池管见》中说的,“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说到,“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书法作品的构思、布局、变化,是意念感情集中在笔尖上,还未形成实在的形象;而书法的造型,回旋转折,进退往复,严容神姿,笔毫随着作者的意念、感情而动,是已经见诸实在的构思。说明书法是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相”的辩证统一,颇有独到见解。 (四)字,是书者情绪的流露 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介绍张旭怎样借草书来抒发他的思想情绪,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他说,张旭有什么高兴的事、生气的事,或窘迫穷因、忧伤悲痛,或愉悦闲逸、怨恨、思慕,或酣醉无聊、心中不平,只要有动于心,必借草书加以抒发。说明张旭作草书,总是凝聚着多变的心绪、复杂的心态,有着浓重的感情色彩。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王羲之的六篇名作,来说明作者善于随着书写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书发不同的思想情趣,那就是:“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他说,王羲之写《乐毅论》多抱着抑郁的心情;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念中涉及到许多瑰丽、奇妙的想法;写《黄庭经》时,对道家崇尚的虚无境界感到愉悦;写《太师箴》时,又感到世情的变化多端,争斗曲折;写《兰亭序》时,则是思绪奔放,神情飘逸;写《告誓文》时,则是心情沉重,神志惨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涉及欢乐,方能发出笔声;谈到悲哀的事,就不由得要长叹了。足见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对书者情绪同书法的关系讲的同样很精彩:“情有重轻,即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怎么变呢?具体说就是:“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五)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 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苏轼对这个问题也有论述,他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意思是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这话说的未必完全正确,但说书品和人品有密切的关系,还是有道理的。怎么从字看出作者的人品呢? 一是人品高,书品自然高雅。清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品格高尚的人,书法肯定脱俗。 二是品德清纯,书法就潇洒。李白有一首诗叫《王右军》,其中有这样两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赵孟又把它加以演绎,成了下面两句:“右军潇洒本清真,落笔奔腾势入神。”都是一个意思,首先称赞王羲之品德清纯,风韵潇洒;接着赞扬他的书作如他的人品,清秀超逸,气势奔放,精妙绝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品和他的人品的高度统一。 三是忠臣烈士,字则端正、刚毅、厚重。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特别推崇颜真卿人品同他的字的一致,说:“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颜鲁公写出来的字,刚毅奇雄,结体严谨,法度完备,像是一个忠臣义士,满脸正气挺立在朝廷之上,大义凛然,威武不出。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同样对颜真卿书品与人品的一致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一生忠义;他的字也方正刚劲,像他的人品一样,挺然奇伟。有的说得更明白,颜真卿的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颜字,一看就知道他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旧时的读书人,写字是人生的第一门功课。乡试殿试,字写得差,考官有权将试卷作废。 漂亮的手写字不单自己瞧着顺眼,别人看了也悦目。美国有个女士违反了交通规则,收到一张罚款通知。该女士寄了一封手写的信,向当地交通警察的负责人说明缘由。那位警官一见如此漂亮的书写体,当即决定免去她的罚款。这就是字如其人的道理。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你最喜欢的书画艺术家是谁?
谢谢邀请。
去年,我去黄冈的东坡赤壁参观,看到有高清复制的《寒食帖》出售。端详了很长时间,站远了看,凑近了看,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划的看。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观摩的心情,此贴笔意旷达,却往往在每次最后收笔之际,含有无限感慨悲凉。写字者的心境表达淋漓尽致。看此贴,总想到假如东坡再写一次,恐怕也难有此神韵心运之化境了。苏轼谈自己创作的那句名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东坡作文如此,写字也如此,欲发则发之,想止则止之,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手随心动,自由表达。
我原本想买一幅,但想想,这幅字毕竟悲凉之气难以掩抑,不适合挂在客厅。最终没有下手。
及至东坡书写《赤壁赋》,风格为之一变,可以看到苏轼内心的平静、旷达,那是无路可走随便走的境界,不逼迫自己,也不安慰自己,就这样吧。这样的字,又能让人想起苏轼评价自己后期创作经验的话:“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我为什么两次三番引用苏轼的文学创作论来评价他的书法呢。因为我觉得,中国书法,就是文人书法。书法创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学修养,要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解读,把自己放在文化、文学的大背景下,融汇人生经验,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字画。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吗?
一个品茶师告诉我,刚开始喝普洱茶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好茶,只有品了好茶,才能树立一个标准,才不会被眼花缭乱茶叶市场欺骗。欣赏书画,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现在遇到书画大师们,也只能很有礼貌的保持微笑了。
你认为东汉时期最厉害的书法家是谁?
汉代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书法家,如擅篆隶的曹喜、擅草书的杜操、擅草书和小篆的崔瑷(78-143)、擅隶书的师宜官和梁鹄、擅行书的刘德昇等,尤以张芝和蔡邕最为著名。
张芝(?-—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书学“崔杜”。有今草创于张芝之说,张芝的草书,以后又影响了魏晋时代的如张昶、索靖、卫恒、卫瓘等许多书家,并成为王羲之的草书的重要基础。张怀瓘尊其为“草圣”,说明张芝书法影响之大。《淳化阁帖》载有张芝《八月帖》,意在章草今草之间。
汉代以隶书为官体,大多书家擅长隶书,其中最著名者为蔡邕。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世称其“蔡中郎"。他笔法学自李斯和曹喜,尤擅篆书和隶书,又传他创飞白书。梁萧衍称他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曾参与《熹平石经》书丹工作等。《熹平石经》以隶书之正体对文字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蔡邕的笔法传给其女文姬,又经过蔡文姬传于后人,所以蔡邕对魏、晋时代的文人书法有着开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