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代表作品是哪几部,电影东成西就里面张学友唱的那个歌叫什么名字?
《东成西就》里面张学友唱的《我爱你》,谱曲是改编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威廉·退尔》是德国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
贝多芬有哪些名曲?
贝多芬的名曲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等,具体介绍以下几首:
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2、《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3、《d小调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4、《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
5、《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贝多芬第17号钢琴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贝多芬在1802年创作了此曲。这首奏鸣曲内容鲜明,刚劲沉重,完美表现了成熟性音乐风格。在这首奏鸣曲中,音乐大师贝多芬演绎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让世人感受到了暴风雨那极具特色、美妙诗趣般的美感。
与此同时,这首奏鸣曲还描绘出深刻不幸的戏剧性和民间歌曲的传统风格,它是众多音乐作品中最受欢迎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展现出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指的是什么?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发生的碰撞与冲突主要是表现在19世纪中叶的文学、美术、音乐方面。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才造就了19世纪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这正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叶,逐渐得到巩固,而此时文学艺术产生的碰撞表现在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各国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斗争。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名?
合唱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第九交响曲外文名Beethoven Symphony No.9别名合唱交响曲作者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时期1822年篇章4乐章首演时间1824年5月7日语言合唱部分为德语音乐风格古典交响乐混声合唱配器木管乐器填词席勒首演地点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
作品概述
贝多芬版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作曲历程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第九交响曲章节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评价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有哪些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谢邀!
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从历史课上了解的知识,还是不全面。文艺复兴是欧洲国家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最重要的核心是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开始注重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不再以神和宗教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
文艺复兴的历史:文艺复兴发生的时间是14世纪——16世纪这段时间,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影响整个社会和生产力发展,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家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当时基督教教会权力很大,连国王都没有教皇的权力大,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建立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社会上的一切都要遵循基督教——《圣经》的教义,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于死刑。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特别是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加剧了人们的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黑暗的中世纪对比一下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成就很高,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是天壤之别。
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最开始出现在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与众不同的社会氛围为意大利出现新思想,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近代早期,意大利这个国家并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城邦和领地组成。14世纪后,各个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
独裁者喜欢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
罗马教廷开始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的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朝着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兴起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想如下:文艺复兴运动是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利的北部(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著名的美术三杰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 达芬奇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后扩展至欧洲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文艺复兴这一词也可以概况指代为这一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学家: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
作家: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
画家:达·芬奇、拉斐尔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
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
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散文家 :蒙田
小说家: 拉伯雷
版画家:丢勒
文学上:
意大利国家:
但丁: 但丁早在1300年左右就写了《神曲》,反对了教皇独裁,但被关入狱中,贫困而死。但是但丁的作品影响到了后面的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薄伽丘:1348年,黑死病流行。他在这期间创造了《十日谈》,这部作品导致了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愈来愈势不可挡。《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彼特拉克:从1338年起,花了四年的时间,写了著名的叙事史诗《阿菲利加》。这首诗是用纯拉丁语写的,使得他在诗坛上名声大噪,并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后来,他到处演讲,把自己的文艺和学术思想,称之为“人学”,“人文学”,以此和“神学”相对立。
在西班牙,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想,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这问题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我将文艺复兴的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思想做了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关注@予小草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