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花鼓戏川调代表作品有哪些

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演出于1945年,在1951年用歌剧形式正式上演于人民艺术剧院,《红霞》由石汉编剧张锐作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57年首演于南京。...

花鼓戏川调代表作品有哪些,有哪些适合表演又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谢谢邀请。

合适表演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像你说的那样,最合适的节目就是武术表演了,这个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节目。只不过不要紧,中国特色的节目多了去啦。各地的民歌,也是一个不错的节目。广西的刘三姐、陕北的信天游、湖南的花鼓戏、四川的变脸、山东的剪纸等等 ,可以选择一两个进行学习训练,到时可能有一鸣惊人的效果!

以上尽供参考!

各省的戏曲种类?

京剧(北京)、越剧(浙江)、黄梅戏(安徽)、豫剧(河南)、评剧(河北)、曲剧(河南)、河南坠子(河南)、河北梆子(河北)、庐剧(安徽)、采茶戏(江西)、山东梆子(山东)、 湖北大鼓(湖北)、绍剧(浙江)、绍兴莲花落(浙江)、绍兴鹦歌戏(浙江)、淮剧(安徽)、扬剧(江苏)、越调(河南)、老调(河北)、沪剧(上海)、楚剧(湖北)、锡剧(江苏)、 柳琴戏(山东)、丝弦(河北)、吕剧(山东)、茂腔(山东)、花鼓戏(湖南)、秦腔(陕西)、潮剧(广东)、姚剧(浙江)、汉剧(湖北)、闽剧(福建)、粤剧(广东)、彩调(广西)、川剧(四川)。

细化下来有哪些?

音乐垂直领域,细化下来有哪些?

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噪音咱们不去讨论。乐音是音乐中所使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等都是由乐音组成的。

音乐又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声乐又分为

(1).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

(3).通俗唱法。

2.器乐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1).民族乐器包括吹,拉弹,打四大类,代表乐器有【1】唢呐、笙,笛子等;【2】二胡、中胡、高胡等;【3】琵琶、柳琴、古筝等;【4】锣、鼓、镲等。

(2).西洋乐器也分为四类,代表乐器有

【1】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等;【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3】吉他、贝斯、竖琴等;【4】定音鼓、木琴、军鼓等。

此外音乐还可以细分为戏曲音乐和舞蹈音乐。

戏曲音乐包括京剧、越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

舞蹈音乐大概分为

1.民间舞蹈音乐

2.古典舞蹈音乐

3.芭蕾舞蹈音乐

4.拉丁舞蹈音乐等

这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分出很多的分支,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国十部著名歌剧是什么?

中国十大著名歌剧是,

《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演出于1945年,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它的诞生是中国歌剧的里程碑。

《王贵与李香香》是以著名诗人李季于1946年发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该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震动了当时文坛。在1951年用歌剧形式正式上演于人民艺术剧院,是建国后的第一部新歌剧。

《小二黑结婚》创作于1952年,首演在北京实验剧场,由中央戏剧学院歌舞系于1953年元月演出。由郭兰英主演,为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剧目。

《刘胡兰》是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刘莲池等执笔首演,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郭兰英主演。

《洪湖赤卫队》1959年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演进京并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民族歌剧的瑰宝。

《草原之歌》是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55年首演于北京,在创作上以洋为中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藏族民歌为基本素材,运用了西洋歌剧的技巧方法在烘托戏剧气氛上达到了新的水平。

《红霞》由石汉编剧张锐作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57年首演于南京。

《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歌仙"的民间传说,由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6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演于南宁,音乐以流行在广西民间彩调为基础吸收了当地民歌,以山歌歌谣构成。

《红珊瑚》1961年由赵忠、钟艺兵、林萌梧、单文作词编剧,王锡仁、胡士平曲。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剧团首演北京。

《江姐》1964年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出。

请写出我国三种戏剧剧种的名称及其代表作?

先给你所有的剧种吧: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其中比较著名的剧种的代表作:

京剧:梅派是《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程派代表作有《锁麟囊》、《荒山泪》、《文姬归汉》、《六月雪》、《春闺梦》等等;尚派代表作有《昭君出塞》、《失子惊风》。荀派的代表作是《红娘》、《霍小玉》、《杜十娘》、《桃花村》等等;后起之秀张派代表作是《秦香莲》、《望江亭》、《状元媒》。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

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孔雀东南飞》

川剧:川剧: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湖北四大戏剧是什么?

1、楚剧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

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成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2、汉剧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沔阳)、潜江、天门、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一带。目前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

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4、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民族气息,是中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