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晚期代表作品是哪一个,有哪些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在艺术领域,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艺术流派,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发展中,艺术家也从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今天《艺术市场通讯》就为大家来盘点超现实主义流派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达利达利是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的形象方面,为超现实主义、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达利一直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而闻名。年轻时,达利曾经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其间,他的作品反映出多种的艺术风格,也显示出他作为画家的非凡才气。《记忆的永恒》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达利的画风才日趋成熟。首先是他吸收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ngmund Freud)的思想理念,弗洛伊德曾在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说过:“当我们的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才会活跃起来。”其次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正努力证明着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十字架上的基督》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内战的预兆 1936》在达利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他把现实世界中不连贯的片断混合在一起。 达利喜欢描绘梦境中的景象,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蜕变的永恒的记忆》在艺术创作上,达利毕生孜孜不倦地、准确地刻画着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因为他相信,惟有借助于艺术创作,才能使他自己的潜意识恣意驰骋,才能使他自己摆脱人类理性的束缚。他沉醉于梦境和幻想的世界里,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常常引发的冲突,似乎引导达利走上了超现实主义的道路。正如他的作品《奇境中的艾丽斯》中的艾丽斯一样,达利经历了漫长的梦之苦旅,但是达利始终坚信,只有梦才能真实地、准确地、有意义地表现其个性。《奇境中的艾丽斯》
马格利特马格利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马格利特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内浦马格列特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自杀,原因不明。当其母亲的尸体被捞上来时,马格列特当时在场,母亲浮尸时被衣饰覆盖著脸部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令他在1927年至1928年所的画的人物也是被衣布覆盖著脸孔,包括《爱人》,但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解释。the lover马格利特青年时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1919年,他开始对未来主义和奥费立体主义产生兴趣,并受到大他十岁的意大利画家基里诃的影响,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1922年他与童年玩伴乔吉特·伯婕结婚。1926年,他开始全职绘画,并于同年画成《迷失的骑师》,为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并在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首次的个人画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评,这次失败使他感到郁闷,于是他决定移居巴黎。《迷失的骑师》《the double secret》1927年到1930年间,马格利特移居到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安德烈比图,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大量创造出具有神秘语意的迷人画作,同时也为许多时装海报或乐谱封面进行商业平面设计。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人类之子》《the key to fields 》晚年的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公墓。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隆区的第九位,在佛罗明区的第十八位。米罗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蓝色二号》(1961年)《加泰罗尼亚风景》(1924)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觉。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的有机物和野兽,甚至他那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我们觉得比我们日常所见更为真实。《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米罗是非常多产的,画风始终如一而又多样变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难。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毕加索及野兽派画家的影响,作品或带有极为精雅的色彩和线条的运动,或具有立体主义的作风。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难的一些方面,从《哈里昆的狂欢》的复杂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鸟一石子》这类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单纯性。1928年,他访问了荷兰,受到荷兰少有的几个大师的影响。他制作了一系列的绘画,题名为荷兰的室内,那是从真实到幻想变形的实例。《哈里昆的狂欢》马克斯·恩斯特马克斯·恩斯特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他在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均居于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现的丰富而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对世界的荒诞之感,汲取自日耳曼浪漫主义和虚幻艺术的梦幻般的诗情画意氛围,令全世界惊异不已。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表现手法:他运用拼贴画、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于创造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被誉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艺术家。《Imperator, 1923》《Fish Fight, 1917》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他的创作给了恩斯特以一定的艺术熏陶。恩斯特在童年时受到了古都怪异传说的影响,加上自身的敏感,产生了各种幻觉。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进行幻想性绘画创作的源泉所在。恩斯特曾在书中记录过幼时体验的幻觉及特质,幻觉是他艺术表现的基础,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恩斯特还曾在波恩大学学习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艺术史、以及德国文学。他对当时新兴的精神学极为感兴趣,经常出入于精神病院,对患者进行仔细的研究。《 Crucifixion, 1913》1919至1921年,恩斯特创作了达达主义的物件拼贴画、素描以及照片镶嵌画作品。他同让·阿尔普和约翰内斯·巴尔盖德共同创作出一种“集体拼贴法”,预示出了所谓的“优美的尸体”。1920年,他遇到了保罗·艾吕雅,并为后者的诗歌创作了插图,并将未来的超现实主义者们搬上了画布《在朋友的会面中》。自1923年起,他使用“意识流记述法”进行创作,力图展示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所谓“幻觉主题”,在恩斯特的作品中也产生了共鸣。他利用色彩和变形的手段,创造出了梦幻般的景致:“充满了植物与动物遗迹的凝结物。”同时,他还描绘被撕碎的形体,离奇的动物及幽灵般的女性形象。《Family Excursions, 1919》《Aquis Submersus, 1919》1925年,他首创擦印画法,用薄纸描摹出板材表面的凹槽,以此来“激发视觉的能力”。恩斯特逐步使用其他方法,创作了刮擦画、纸贴画和小说拼贴画及移印画等1942年,当他在美国时,通过《被一只飞起的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苍蝇所惊呆的年轻人》这部作品,创造出一种名为“浇筑”的技法,后来被杰克逊·波洛克所系统地使用。恩斯特还钟情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艺术和面具造型,将其形式融入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了如《星空下的舞者》等作品。保罗·德尔沃保尔·德尔沃属于第二代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大半生是在布鲁塞尔度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接受16世纪意大利风格主义绘画的影响,加上他早年画过一些古典建筑,使他后来在超现实主义这条道上,构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大约于1935年,他参加了超现实主义行列。最初受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影响,后来又全力追随意大利画家契里柯的梦游神式的幻景。此外,比利时人马格里特也是他崇拜的画家之一。他一生所画的题材总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表现;二是以维多利亚式的古典建筑为背景,把事物处理在不可思议的时间、地点和空间里,让人观后隐隐感到有一种幻想欲望。保罗·德尔沃 《民众的呼声》 1948年 比利时1962年 所有的灯他曾长期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直到1935年前后,他一直徘徊于新印象派和表现派之间。在该时期中,受乔治·德·基里柯和和内·马格利特的双重影响在使他明白自己处境的同时,还促使他加入了超现实主义派。从那以后,他的目的不再是重现外部世界,为它录下真实的形象,而是发掘自身生活深处的亲切、秘密方面.客观现实只有在作为他梦幻的环境时,才会引起他的兴趣。就是在梦幻之中,产生了地点和人物的奇特相遇.无论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它们的相互对比,都成为往往郁郁不乐的诗歌。庙宇,月亮城,马路或公共广场,无家具的房间,在这些环境中,我们看到同一类型的妇女。她们年青漂亮,时而裸体,时而穿着镶有花边和树叶的衣服,或者大褶长裙。这种人物形象时时萦绕在画家的心头。1951-1952 磔刑图1941年/月之位相II他的全部作品除去几幅草图都在满足他接近一个理想人物的要求。由于形势的反常和颠倒,这一理想人物似乎在追赶他,而未能与他会合。超现实主义,这一动员本能和下意识去进行的人的解放运动,在表现方法和绘画技巧上,因自称为该派成员的画家情况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德尔沃的风格比马克斯·恩斯特或若安·米罗要现实很多,与基里柯相似。不过,基里柯的技巧是生硬的,朴实无华的,故意画得可怜巴巴的;德尔沃则是位抒情诗人,严守弗拉芒祖先对和谐之形的爱好。他画得很仔细,不过,过多的细枝末节,小故事,过分加工的背景,有时分散了他对鲜艳色彩的热爱。一些非常漂亮的水彩画使他的艺术可以说在方法上是古典主义,思想上是超现实主义变得更加完整。伊夫·唐吉伊夫·唐吉是法国早期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对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都有影响,包括野口勇,David Hare和罗伯特·马塔。伊夫·唐吉,全名是雷蒙德·乔治斯·伊夫·唐吉,于1900年1月5日在法国巴黎出生,在年幼时与亨利·马蒂斯的儿子皮埃尔结识。Jamais plus (Never Again) 1939The Rapidity of Sleep 1945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景,让人联想起乔治·德·基里科,将心理学和个人象征主义的主题与具体、精确的意象相结合。与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呈现的是高度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实现了具有可信度的幻想的场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Mama, Papa is Wounded! (1927)》,这是一个灰蓝色的构图,上面描绘了一个神秘的荒原,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焦虑。Mama, Papa is Wounded! 1927在谈到他的艺术创作过程时,他说:“这幅画在我眼前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惊喜。正式因为这样,我才有了完全自由的感觉,因此我无法预先制定一个计划或做出草图。”梵高被称为什么?
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在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中,以荷兰伟大的画家凡.高最为著名。他的作品追求“光”与“色”的效果,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浮世绘剧情?
浮世绘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当时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一全国后的稳定局势下,出现了所谓太平盛世,产生了一个富裕的市民阶层。但由于德川幕府严格的封建制度,即使再富裕的市民,终究也只能是市民,被束缚着不可能上升为武士或贵族,在这种极端的社会制度中,普通的市民们如果想自由地消除忧愁,除了享乐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东西了。他们将经营工商业赚来的财富使用于享乐。豪华的祭祀、山野的游宴、热炽的歌舞伎、游廓(红灯区)的隆盛也完全成了市民消闷解愁的地方。出云阿国的歌舞伎受到喝彩,继之,在吉原地方开设了艺伎游艺场,不管是武士还是新兴商人,各阶层人士均在这些场合出入。后来在洗澡堂也有了为男客搓洗的女人。这样的社会情境下,海报和招贴画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印制海报和招贴的木版画生意红火。由于画的内容是妓院、歌舞伎等花花世界的广告,这些绘画被称为浮世绘。
所谓的“浮世”,语源出自佛教用语,15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以后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乐的世界。
早期的浮世绘的主要内容是妖艳的名妓或姿态夸张的歌舞伎名优画像。也有表现风月场所热闹景象的。总之,其中大多数内容要是搁在别的国家,恐怕会被归入“儿童不宜”之列。但是日本人是以浮世绘为国粹的。
把浮世绘带出低俗境地的,是浮世绘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葛饰北斋(1760~1849)。
饰北斋于公元1760年出生于江户本所区(今东京都墨田区南部一带),父姓川村。一个时期曾作御用镜师中岛伊势的养子,不久就离开了养父家,但继续姓中岛。从六岁开始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十岁左右改名为铁藏,十六岁左右学习刻板术,十九岁投浮世绘画家胜川春章门下学习浮世绘。开始以春朗为号,第二年即创作演员像。1780年发表小说插图,渐渐发表了不少作品。
不久,北斋离开了胜川派。此后,他用功研究了狩野、土佐、琳派、洋风画等各个流派。1795年左右,他袭名表屋宗理,以美人画见长一时。继之,常常革新自己的画风,随着画风的革新不断使用新的画号,如可候、北斋、画狂人等等。北斋与讽刺文学界颇有交往,他开始创作饶有趣味的讽刺漫画集。1800年~1804年左右,他创作了《左武多罗嘉寸见》、《东都名所一览》、《绘本狂歌山满多》、《隅田川一览》、《潮来绝句》等等以及一些运用明暗阴影法的风景版画。熟练掌握了中国,日本以及一些西洋画法的北斋综合各种画风为一体,形成北斋画风,在创作当时的社会风行的小说插图的传奇性表现中显示出来。
1831年,北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着手创作彩色版画《富岳三十六景》,在这件作品的表现手法中,显示了北斋所掌握的各种画风之要素,最后,以东方绘画的线描加以整理.开拓了风景版画的新领域。这套画是以富士山的自然变化为背景,与人民群众的各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地相结合构成。其中,《凯风快晴》、《神奈川冲浪里》等作品的外光表现和主观的意境处理在当时醒人眼目。此外,还有《瀑布览胜》、《诸国名桥奇览》、《琉球八景》等组画也是北斋的名作。
葛饰北斋使浮世绘从淫靡的题材局限中解放出来,制作了大量的浮世绘风景版画。这些画后来也被法国后期印象派的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大师们所注目,浮世绘明快的大块色面的分布与组合给予他们强烈的刺激。
有没有什么艺术作品让人看完感觉很压抑的?
卡拉瓦乔《病中酒神》可能是因为这幅画对于病态描绘得太过真实,总会给人一种想吐的感觉。
要知道一般人描绘病态,着重刻画的都是什么虚弱啊,苍白啊,纤瘦啊,怎么说也有点美感。但卡拉瓦乔画的这个,虽然有这么结实的肌肉,但真的是实打实的生病状态。蜡黄的肤色和惨白的嘴唇,让人联想到的是黏糊糊的臭汗,呕吐物和全身酸痛的感觉。如果他像其他肖像画里一样面无表情,或者至少看着别的地方,都不至于让人这么难受。这家伙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你,露出一脸病恹恹又有点变态的笑容。让人莫名其妙有种和他有关系的错觉,虽然这只是一幅画,但就是忍不住觉得这个大麻烦,这个病的要死的家伙,需要由我负责。基里科《一条街上的神秘和忧郁》这幅作品与其说是油画,不如说更像是恐怖悬疑故事的插图。画面中聚集了各种不合逻辑的细节,营造出一种直观的心理不适感。即使是完全没有美术基础和透视概念的人,也能感觉到比例的怪异。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在一个角度上只会有1个消失点。但这幅画中却出现了3个不同的消失点,完全违背了人类的视觉习惯。左下角滚铁圈的小女孩,处在距离我们最近的位置。如果以门的大小为参照,将远处的人影放到和小女孩同样的位置,其实是这样的。画面最中心的箱车敞开着门,里面却什么也没有。将画面调亮很多倍,依然什么也看不清。但在画面右下角,会发现有一个线条画的斜坡体。对于这幅画,有许多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是拿着利器的恶徒,准备伤害无知的小女孩。也有人觉得是驼背老妇带着拐杖,在远处看着孙女玩耍。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看画者心境的映射。阿尔钦博托「猎奇人像系列」阿尔钦博托标志性的用各种物体拼成的人物肖像,简直是最早的恐怖谷理论实践者。他不光可以用花花草草组成人脸,工具书本,咸鱼烤鸡,甚至人体都没问题。这几位大神在我的签名“短颈鹿瞎说画”里都聊过,如果你也被恶心到了,欢迎来找我报团取暖。世界上有哪个画家的油画作品让你感到震撼?
艺术在震惊世界的灾难面前丨历史上的经典“抗灾”主题画让我感到震撼、敬畏、反思和感动!
2020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公共危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置身于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灾难的对抗之中。灾难面前,我们都有各自的情感反应与判断,艺术家们当然也不例外。
杨晓东:油画《国士无双终南山》
疫情当前,共克时艰。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打赢疫情防 控阻击战。画家们以战“疫”为令,拿 起画笔,宣传防护知识,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为 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全国人一起,在党中 央的坚强领导下,心手相牵,众志成城,为夺取防控疫情的最后 胜利贡献力量!
在梳理关于这次灾难主题艺术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对于灾难题材的作品表现非常匮乏,二十世纪中下叶因为战争所付出的沉痛代价才衍生了相关的作品,这或许与中国的文化有关,对于“死亡”等不好的词汇我们向来避而不谈,就像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
关于人类历史灾难性题材作品不多,但每一件都很有意义,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见证”与“记忆”,更多地是对于生命、因果及相关本质的追问与思考,以这些作品的构成来阐述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生命力量的释放!
欣赏与反思:
彼得·勃鲁盖尔(荷兰) 死神的胜利
117×162cm 油画
1561年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大概从1556年起,勃鲁盖尔的绘画内容从他主要对社会上狂妄、贪婪与残忍行为的谴责,发展成为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思索,这就迫使他更多地采用一些幻想和虚构的手段。在勃鲁盖尔看来,人并不是美德的象征物,而是罪恶和愚昧的载体,所以,死亡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不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代表着罪恶的结束,这就为《死神的胜利》中的死亡带来了道德的寓意。目的在于揭露教会的黑暗与宗教法庭的恐怖。
戈雅 (西班牙) 圣弗朗索瓦·德·波吉亚和垂死者
布面油画 350×300cm西班牙瓦伦西亚大教堂藏
戈雅 瘟疫医院 117×162cm 布面油画 1800年 私人收藏
作品导览:当时欧洲黑死病大概死了两三千万人,人口锐减30%-40%,这个数量是极其的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人口损失才只有5%左右。而且这还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损失的问题,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医学的不发达和心理恐慌造成了驱魔或者是巫术的流行,这在艺术家的笔下也都有体现。上面是西班牙艺术家戈雅所画的两件作品,一件作品的主题是驱魔,一件作品主题是瘟疫医院,都显示出一种绝望的、恐怖的场景,在驱魔这件作品里,还可以看到他把瘟疫具体化、形象化了,在病人的背后出现的那些魔鬼,就是瘟疫的化身。
保罗·佛斯特 罗马的鸟嘴医生 铜版画 1656年
作品导览:看似怪异的外表,在那个年代却是拥有大无畏精神的白衣天使!中世纪时,与瘟疫零距离接触的医生,也还没搞懂传染病学原理。面对致命的病菌,他们只能鼓起勇气,穿着泡过蜡的宽大衣物,将长长的鸟嘴里塞满药草过滤空气、用玻璃片遮挡眼睛,拿木棍掀开病人的被单或衣物。这种特殊的装扮,在当时其实就是简单的“隔离防护服”。
泰奥多尔·籍里柯(法国) 梅杜萨之筏
491×716cm布面油画 1819年 法国巴黎罗浮宫藏
《梅杜萨之筏》局部
作品导览:作品源于一次法国的沉船事件,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细节,所有的逝者均为男性,而女性均活了下来等待救援,这种艺术的取材也暗藏着籍里柯对于灾难面前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跟态度,更是表达对于逝者伟大精神的尊重与颂歌。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 格尔尼卡
3 49.3×776.6cm布面油画 1937年
西班牙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与“战争”主题紧紧捆绑的争议之作。事实上,这幅创作于1937年的名作,并没有像它的创作者那样为人所熟知。《格尔尼卡》的画面由黑白灰三色组成,视觉感官错乱不堪,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了纳粹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无辜平民的大规模轰炸,反映出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幅画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对法西斯暴行场面的揭露。
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维苏威火山爆发
布面油彩 190×303cm
1881年 法国第戎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喷发,最具灾难性的一次是在公元79年的大规模喷发,灼热的火山熔流和碎屑毁灭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2万多人口的庞贝古城,其它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把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完好的保存着,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庞贝古城至今仍是意大利著名的游览圣地。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描绘远处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表情与神态。
格罗 (法国) 波拿巴视察雅法的瘟疫患者 布面油画
作品导览:这是1799年叙利亚战役期间发生的插曲,拿破仑军队但在激战中,全军遍染鼠疫,情况十分严重。拿破仑为此下令,所有骑兵在行军中一律下马,并身先士卒,徒步行军,以让出足够的马匹来运载病号与伤员,并将重病患者安排住院治疗。这幅画就是表现拿破仑和他的部属亲临病院探视士卒的情景。这幅画也是一件在东方主义诞生之前富有东方风格的作品,很精细地描述东方建筑并利用人物表情的自然技法。
威廉·透纳(英国) 暴风雪
布面油画 91.4×121.5cm
1842年 英国泰特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透纳将自己绑在船桅上,经过四小时的观察,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画出这幅作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的汽船、弥漫在海面上的暴风和大雾,在天空中形成一个漩涡……狂澜的暴风雪宛如要把船毁掉一般。
蒋兆和 流民图 1943年 中国美术馆藏(下卷)
作品导览: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蒋兆和开始巨幅《流民图》的创作。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宏篇巨制,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极其波折也极富传奇色彩。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侵略者的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他融合了中国画的线描和西画明暗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思聪 卢沉 矿工图之五 1980年 北京画院藏
作品导览:《矿工图》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继蒋兆和《流民图》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创作。周思聪在构思之初便经历挫折坎坷,一面世便引发美术界各种争议,甚至她最后“未完成”的状态也成为今天各种探讨的话题。这幅矿工图为组图,对世间残暴的强烈控诉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望使她创作了这组画,此为组画之一,表现了二战时期侵略者统治下的中国矿工受难者的生存状态。
丸木位里 赤松俊子 原爆图(局部)
1950年 日本丸木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与长崎上空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伤者不计其数,日本一周后宣布投降,至此战争也给日本民众带来了沉痛的烙印。而作者丸木夫妇正是家住广岛附近仅4公里的居民,他们目睹了这一切,仅管战争结束了,却依然充满着战争的阴云,在广岛目睹的惨状,在心中挥之不去“无论怎样难过也得把黑暗画出来”。共历时32年夫妇二人创作了15部《原子弹灾害图》,又称《原子弹爆炸图》。在日本展出观众达800万人次,后到中国、欧洲等地巡展,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周思聪在中国美术馆见到该作品后,促使了她对于《矿工图》的创作灵感。
《原爆图》不仅表现了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民的伤害,同时,在艺术上,用艺术的语言表现悲惨的历史,将原子弹灾害下对生灵的摧残,刻画得深刻而尖锐。从艺术形式看,《原爆图》充满了日本画的特点,它的分段、分页的形式,不仅便于绘制和展出,而且和日本绘画中的屏风的形式相吻合。它的画面中的墨色的运用、空白的处理,无不透露出日本画的意蕴。
司徒乔 曝背者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孙宗慰 打粥 1948年
伍必端 唐山大地震 木刻版画 200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彦涵 汶川地震生死关头 木刻版画 2008年
汶川512大地震油画《压不垮的脊梁》
《压不垮的脊梁》局部
内容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谢谢
如何欣赏评价油画大师塞尚的油画大浴女的画风特色?
如何欣赏评价油画大师塞尚的油画《大浴女》的画风特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塞尚画了很多幅以浴女为题材的作品(为避免和谐就不放上来了),构图和形体都很相似,但每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在这些作品中,一切具体的细节都被简化,重点去调节结构关系和色彩关系等因素,整体画面略显粗糙,颜色也很平淡,但给人的感觉却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塞尚作品《大浴女》塞尚在作品中主观的经营画面、设计构图、表现人体和背景的穿插重组,省略了枝节的描绘,但又因为各种关系的和谐展现,作品中并不让人感觉缺少细节,甚至右边未完成的人体保留着草稿的效果也不妨碍整体的统一。
《大浴女》局部画面中人物分成两组,分别形式两 个三角形构图,两组人物又 和高大的树木一起构成一个 宏伟稳定的大三角形,河岸两边的水平线平衡了构图中过多的竖线。
《大浴女》局部人体在画中是构图的主要要素,用LT来配置构图是西方美术的传统,塞尚使用了这一主题并扬弃了宗教和寓言内容,通过稳定宏伟的构图来寻找新的结构和造型韵律。
《大浴女》局部整幅画中多用块状的笔触平涂,颜色的衔接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 的融和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天空和河水的蓝色参杂着树 叶的绿色,与人体和河岸的暖黄色形成对比。
《大浴女》局部为了突出形体的 坚实感,塞尚用有力而重复的线条勾勒出人体和树干的轮廓, 棕红色的树干暗部用灰绿色,大面积黄色人体的周围渲染有淡蓝色,蓝色的天空中也补充有黄色。这些补色的运用既增加了画面的体积感,也使色彩相互的呼应,增强了色彩通透的流动感和色彩的丰富层次。
《大浴女》局部在《大浴女》整幅画面上,许多地方用颜料不下百余次的反复叠盖,可并不给人滞闷之感,有些地方还露着画布的底子,看上去像是第一遍还没有完成。这种浓重的覆盖,使颜色取得了量感,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力量。画面的笔触统一有序, 安排得和主要线条一致,加强了画面的秩序与和谐感。
《大浴女》局部据说《大浴女》是塞尚少有的在画室中完成的风景画,主要是因为找不到足够数量的模特,无法按照他的要求一动不动的LT摆姿势.所以画了大量的速写进行素材的补充;也因为四处写生时无法带着大幅的画布,更无法解决完成大件作品中的必需品的供给,因此整幅画都是分局部来分别完成的。
共同的视角,相通的视界,我是魔韵,欢迎同道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