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魏禧代表作品

诸如钟绍京、曾几、魏禧、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书法大家钟绍京是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的第17代世孙:而三魏又和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魏禧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

魏禧代表作品,江西赣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赣州,简称“虔”,有虔城、赣南的别称,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以及东方的古罗马等美誉。

历史悠久的赣州,曾先后出现过很多历史名人,诸如钟绍京、曾几、魏禧、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

钟绍京:书法大家

钟绍京是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的第17代世孙,因家道衰落,其幼年生活贫困,后全仗自己的才能进长安府事职。

祖上是书法大家,到了钟绍京这一代时,书法造诣也不低。家里藏有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等真迹数十百卷。在这样的情况下,钟绍京的书法艺术卓尔超群。也因此,他被兵部尚书裴行俭保荐擢升入“直凤阁”任职。

在韦氏之乱中,钟绍京和刘幽求等助李隆基杀掉韦后,铲除韦后余党,而钟绍京也因功被升为中书令,封越国公。但是,因为他恣情赏罚,被当时的百姓所恶,最后被逐出京都。等到唐玄宗即位后,才复召拜为户部尚书,但不久又遭贬。直到开元十五年,钟绍京才得以再度入朝,有《飞灵经》等作品传世。

曾几:诗人

曾几是“文学之士”曾淮的第四子,和三个哥哥曾弼、曾懋、曾开等并称为“虔州四曾”,曾家是当时的望族,名震一时。

宋徽宗时期,以兄弼恤恩,曾几被授为将仕郎。他自称为茶山居士,陆游是他的学生。陆游曾称曾几“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是江西诗派的成员之一,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有《晚雨》、《雪作》等传世,诗集为《茶山集》。

魏禧:散文家

魏禧,字冰叔,号裕斋、勺庭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称为三魏。而三魏又和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有《魏叔子文集》22卷、《兵迹》12卷、《大铁椎传》、《日录》3卷等传世。

萧华:开国上将

萧华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泥瓦匠家庭,父母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家里曾是地下交通站。后来,父母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生命,深受父母的影响,萧华在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经常担任送信任务。

在萧华的军旅生涯中,其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是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萧华抱病创作了《长征组歌》,后来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1985年8月12日,萧华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陈奇涵:开国上将

陈奇涵出生于兴国坝南区竹坝村,号圣涯。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沙基口反击英军、领导过赣南起义和兴国暴动、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古北口保卫战、解放战争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病逝于北京。

赖传珠:开国上将

赖传珠出生于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在赣南中学时,接受了革命教育,积极参加了学生组织的进步活动。五卅运动中,赖传珠与学界积极分子一起日夜奔走于工厂、学校、商店,发动各界募捐筹款,参加示威游行等。

在赖传珠的军旅生涯中,其参加过古田会议、万里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解放万山群岛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赖传珠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5年12月24日7时30分,赖传珠病逝于沈阳,享年55岁。

赣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除了上面的六位之外,还有戴均元、池梦鲤、陈恕、徐思庄、温玉成、曾思玉、高行健等。

扣字是什么意思?

● 扣

kòu ㄎㄡˋ

(②釦)

1. 用圈、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把门~上。

2. 衣纽:衣~。

3. 绳结:绳~儿。

4. 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盖东西:把碗~在桌上。

5. 相符,符合:~题(符合题义)。

6. 强留:~押。

7. 从中减除:~除。~发(fā)。

8. 敲击:~人心弦。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扣 kòu

〈动〉

(1) (形声。从手,口声。本义:拉住,牵住)

(2) 同本义 [rein]

扣,牵马也。——《说文》

扣马而谏。——《史记·伯夷叔齐传》

梁由靡扣缪公之骖。——《淮南子·泛论》

太子与郭荣扣马。——《左传·襄公十八年》

(3) 又如:扣马(牵住马,不使前进。也作“叩马”);环环相扣;扣身(紧身,衣服紧贴身子)

(4) 捆绑;拘押 [bind;arrest;take in]。如:扣搭(扣住,捆住);把杀人犯扣起来

(5) 假借为“敂”(击)。敲击 [knock]

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荀子·法行》

扣石垦壤。——《列子·汤问》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6) 又如:扣扉(敲门);扣户(敲门);扣门(敲门);扣扃(叩门,敲门);扣阍(叩击宫门)

(7) 求教;探问 [ask for advice]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8) 又如:扣问(向人请教;询问);扣发(启发;提出意见);扣请(扣问)

(9) 叩头,俯首向下之称 [kowtow]。如:扣头(叩头);扣额(犹扣头)

(10) 截留 [intercept]。如:扣刻,扣克(截留财物,不按应发的全数发给);扣发(截留全部或部分不发);扣压(截留搁置)

(11) 扣除 [deduct]

逐日将本钱扣去。——《卖油郎独占花魁》

(12) 又如:扣工资;扣分数;扣钱;扣抵(扣除抵偿);扣算(过分地算计)

(13) 用钮扣固定或合拢 [button up;buckle]。如:把衣服扣上;把皮带扣上

你会想到什么?

赣州是我出生长大的城市,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那,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18岁读技校离开,然后工作成家在赣东北的上饶德兴铜矿至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不是故乡却胜似家乡的矿山,可能是年过花甲的缘故,近一年来我在头条写了一些小时候的成长回忆以及离开家在外工作生活的小作文,退休后的十年回赣州比较勤,一方面是有时间,再是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还有就是前些年各种同学聚会、参加发小孩子的婚礼等等,算是见证了这个城市几十年蛮大的变化,现在父母不在了,早些年买的房子卖了,好像没啥缘故回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近乡情怯

王阳明和曾国藩谁厉害?

必定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伟大的xxxxxxxxxx学家

来,看一下他的简历。

同义词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

余姚

)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

阳明洞

,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

之集大成者,精通

儒家

道家

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

右佥都御史

南赣巡抚

两广总督

等职,晚年官至南京

兵部尚书

都察院

左都御史。因平定

宸濠之乱

军功而被封为

新建伯

,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

孔子

(儒学创始人)、

孟子

(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

阳明学

),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

王文成公全书

》。人物关系纠错

目录

1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年少有为

娶妻诸氏

步入仕途

被贬悟道

平定江西

平定叛乱

立院讲学

总督两广

病逝归途

2

历史评价

3

主要成就

个人功绩

个人思想

个人作品

4

家族成员

5

后世纪念

人物故居

人物陵墓

6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生而不凡

明宪宗

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

论语

·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1-2]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年少有为

贵阳修文阳明洞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

英宗

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2]

娶妻诸氏

阳明先生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3] 。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

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

格物致知

”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

朱熹

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

格竹

”。[2]

步入仕途

王守仁题跋像

二十岁时(一说弘治五年,即王守仁二十一岁时[5] ),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并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

内阁首辅

李东阳

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

状元

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2]

被贬悟道

王守仁雕像

弘治

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

礼部

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

王越

,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

刘瑾

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铣

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

驿丞

。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

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

杨一清

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此碑在4A级景区浚县大伾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

王琼

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

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2]

平定叛乱

王守仁立像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

朱宸濠

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

李士实

、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2]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

张永

,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立院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

明世宗

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5]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嘉靖

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

姚镆

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黄绾

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

张经

、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2]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

林富

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

孔庙

。[2-3]

历史评价

编辑

王守仁头像

朱载垕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

: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

: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7] 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8] 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8]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8]

李贽

: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9]

张岱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

: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10]

黄宗羲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

: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2]

曾国藩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5]王守仁画像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

: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

: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

: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

:一生低首拜阳明。[3]

高濑武次郎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

: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11]

郭沫若

: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12]

钱穆

: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

: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

:①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5]

余秋雨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13]

当年明月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14]

主要成就

编辑

个人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

赤壁之战

,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个人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

,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

程颐

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15]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个人作品

文学

古文观止

》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

瘗旅文

》、 《

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守仁早年

王守仁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16]

书法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

行草

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著作《

大学问

》、《

王阳明

全集

》、《

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

明史

》 、《

古文观止

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颠峰?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看到楼主的这个问题,感觉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巅峰?”首先,我认为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其次,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不同文学形式,宋词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宋代繁荣兴盛起来的。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自开国以来,重视文化,对读书人格外器重,这也让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才子,宋代的诗词文章金声玉振,绘画书法卷帙繁多,其他诸如印刷工艺的发展,史学的发展等等。

总之,宋代出现了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盛景,尤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北宋都成汴梁的繁盛场景)

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姘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宋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

词的特点是什么?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说白了,词本身是一种有娱乐性质音乐文学。

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到:“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

(谢灵运书影绘像)

这说的就是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还有五代时期的花间词人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的“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词人把词写在花笺上,交给能歌善唱的女子,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去歌唱,以典雅的歌词去增加酒筵歌席间的氛围的。

词从南朝末年、隋唐五代近四百年间众多创作者的共同努力,到了宋代,创作者的队伍更加壮大,创作的视角和题材不断开阔,创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

现在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我试着回答一下,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下宋词的美。

(一)宋词之美:音乐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就可以得知词到了宋代的繁荣鼎盛气象。

(当代著名词人,《全宋词》编撰者唐圭璋先生)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

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专门掌管音律,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宋徽宗绘画作品《瑞鹤图》)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我仅举一首他创制的词调《忆旧游》,我们来共同体会一下这首词作的“文字之声律助音乐之谐美”。原词如下: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我举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二)宋词之美: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变现在色彩上,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之美:伤感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我在这里举一首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起感受一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秦观书影绘像)

(四)宋词之美:爱国主义色彩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的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我举一首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书法作品·辛弃疾《破阵子》)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之美: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总之,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是唯美的。我举两首,一起看一下。第一首,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第二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一别十六年,金庸先生在表达杨过对小龙女四年的时候,引用了苏轼的这首《江城子》。

(广州六榕寺,苏轼石刻像拓片)

(六)宋词之美:柔婉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一些花草,如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这里我在举两首,第一首,描写女子形象的,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我举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如楼主的问题“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巅峰?”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的巅峰代表。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指正交流。

为人五的为是什么意思?

为人五中为的意思是刻有。“为”在本文的是“制作”意思。

一、原文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译文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三、出处

节选自《虞初新志》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虞初新志》,短篇小说集,清初张潮编辑,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如王思任《徐霞客传》、吴伟业《柳敬亭传》都是实有其人其事。

《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其中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引人入胜。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二、作品赏析

全书载文一百五十篇左右,所收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以钱谦益、吴伟业、魏禧、周亮工、侯方域、李渔、余怀、王士禛等名人居多;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然以情节曲折、富于文采、篇幅较长的传奇为主。

传奇诸篇,多以塑造人物见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有栩栩如生的刻画和呼之欲出的描状。该书之问世,在文言小说编纂史上自呈一种别开生面的崭新容貌,创立了一种独具品格的小说体类,标志着“虞初”体小说的正式诞生。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三、作者简介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

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丛书。在康熙中后期,人称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斋居士矣”而给其生前身后带来海内外声誉的,则首推《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

出自于魏学洢的《核舟记》: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

释义: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篛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核舟记》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