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志体代表作品,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哪些异同?
谢谢邀请
《旧唐书》虽然完成于后晋,但是资料的搜集花费了很久的时间。后梁建国便准备修撰唐史,结果史馆因为资料缺乏,未能修成,后梁不久覆灭。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汲取经验教训,先搜集资料,再筹备唐史修撰工作,可惜资料收集完备后,后唐覆灭,于是到了后晋时期,唐史修撰工作才正式开始进行。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后晋朝廷敕命修撰唐史,宰相赵莹检修,修撰者为张昭远、、贾祎、赵熙等人。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旧唐书》修成,不过此时宰相赵莹已经罢相,新任宰相刘昫顶替监修之名,刘昫其实从未参与修撰工作,但最后《旧唐书》署名撰者却是刘昫,反而有主持之功的赵莹和秉笔撰作的张昭远、、贾祎、赵熙等人,罕为人知,令人唏嘘不已。
《旧唐书》全书本纪、列传、志共220卷。本名《唐书》,因北宋时宋仁宗朝的欧阳修、宋祁等重修唐史,后世为了区分故称后晋时所著的称为《旧唐书》,而北宋时所著的称为《新唐书》。《旧唐书》历时不过三年而成,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事先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撰写仍不免仓促。其前半部分全用唐廷遗留下来的官方史料《实录》、《国史》的旧本,未做更改,故避讳、隐晦之语数不胜数,造成很多记载模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由于五代十国战乱频繁,书籍资料大量散佚,虽然收集资料历经后梁、后唐、后晋三朝,但是实际跨度不长,所以《旧唐书》记载缺失之处很多。
最重要的是《旧唐书》的史学思想可以说是平庸,完全没有继承前辈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杜佑创造的学术成果。
盛唐史学大家刘知几(唐高宗时期)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
这些论点,,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都给后世史学家、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这其中就有中唐史学大家杜佑(唐德宗时期)。
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及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时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并以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通典》示劝诫。《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历时三十六年,可以说是杜佑呕心沥血之大作。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旧唐书》中也借鉴了杜佑的开创的新体裁,可惜只得畸形,除了《食货志》较好外,其余平平,至于史学思想和文作之风则完全与刘知几强调的直笔、尚实用,反浮词背道而驰,避讳、隐晦之语数不胜数。所以到北宋时,宋仁宗在臣下的纷纷要求下,设立史馆重新修撰唐史,历时十余年撰成《新唐书》200卷。
南宋以来,《旧唐书》长期废置,明后期才开始由私人刊印,清朝乾隆年间修撰《四库全书》,《旧唐书》列入“二十四史”,终于得以正名。
宋朝以来,传统史家、文家多贬低《旧唐书》而捧《新唐书》,其实两书各有优劣。《新唐书》的15卷〈表〉,《旧唐书》之前的史书都是没有的,并且在50卷〈志〉中撰写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影响深远。
但就史料丰富而言,《旧唐书》远胜《新唐书》,故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取材《旧唐书》多,而取材《新唐书》少。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首席写手羚羊飞渡,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名著有哪些?
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实录体史书:《清实录》《明实录》等;
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典志体史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等;
史评史考类史书:《史通》《文史通义》《宋论》《读通鉴论》《日知录》“清三史”《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
学术史类史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
方志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洛阳珈蓝记》等;
笔记文集类史书:《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南村辍耕录》《潜研堂文集》等;
类书目录类史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可以看……
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PS: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清史演义》等小说不是史书,但可以作为兴趣参考用……
和正史有什么区别?
刑事是有关刑法的事情,正史是指以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政书体(典志体)和纪事本末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
蒙元给古代中国带来了什么?
蒙元带来的并不只有屠杀,还有文明与鲜花。
由于蒙元的历史较短,仅百来年,所以很多朋友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其实,蒙元给当时的古代中国,甚至世界,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地域横跨欧亚的大国,当时的世界说白了就是亚洲和欧洲,所以,当时的大蒙古帝国就是世界。
(大蒙古帝国版图)
蒙古帝国内部就像一个联合国,原本格格不入的各族群、各种族,那时候都成了一个帝国的子民,所以,交汇融通在所难免。
在忽必烈的朝堂之上,就充斥着蒙古人、汉人(包括汉化的契丹和金)、色目人、欧洲人等各色人群,他们都是忽必烈的臣子,为忽必烈统治世界建言献策。
(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朝堂上充满了世界各地的人)
我们言归正传,要说蒙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無月我就挑拣几样说说,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接下来,在我的文章里分享一些关于蒙元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到时候可以看一下。
元青花元代的青花瓷出类拔萃,是世界人民艺术史上的瑰宝。
现存于世的元青花,品质属于上品的仅300来件,而中国国内仅收藏了100来件,其他的都在世界各地,而中西亚却拥有这其中大部分,比如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就有上品元青花30多件。
这里就要揭开元朝时期的青花瓷的来历了。
忽必烈定鼎中原,建立元朝,称大蒙古国汗的时候,伊朗等中亚地带属于伊利汗国,大汗是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因为支持忽必烈登大汗位有功,被赐予建立独立汗国的资格,于是才有了伊利汗国。
伊朗高原出产一种苏麻离青,这是青花瓷的主要材料,釉下青料。蒙古人征服了这些地区后,苏麻离青就大量流入了中原,在中原手工艺匠人的双手下,陶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元青花问世了。
这种清新脱俗的瓷器,同样通过贸易流入了伊利汗国,当时的伊朗人也为之疯狂,由于两地之间的和睦关系,忽必烈甚至从中原派去了大量的工匠,到伊利汗国传授元青花的制作工艺。
这期间,中原文化大量传入波斯地区,在当地人最喜欢的波斯地毯上,也加入了很多的中原文化元素。
一直到了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元青花都是贵族的最爱。
伊朗成为中亚的陶瓷器出产地,正是从元代开始的,而元青花的诞生,与蒙古人征服伊朗脱不开关系。
白银流通元朝为古代中国带来的有一样东西,就是白银的流通。
到宋亡,中国都以铜币最为流通货币的主要材料,后来像我们所知的,明清都是用白银作为货币,而从铜币向白银过渡的时期,就发生在元朝时期。
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因为不懂经济和金融,元朝政府一味的发行纸币,纸币起于北宋,到了元代,彻底成了被中央政府滥用的工具。
(蒙古人在经济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
元朝的政府以为这个纸币能当钱花,非常方便,于是丝毫不加节制的滥发纸币,又不懂得控制,到了最后,老百姓用一车车的纸币却换不来一张白纸,彻底成为了丢在地上都没人要的东西。
但是百姓总是要生活的,而当时的铜币供应也远远不足,民间渐渐的发展出了银这一流通材料。
民间以白银的重量作为交换依据,直接进行了流通,到后来,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变成了全国通用。
白银的流通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当时朱元璋也大量发行过纸币,但明朝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正是因为白银的流通,且白银没有作为铸币的形势来发行,由此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
白银,是元朝政府错误财政政策下的一个财务,却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中国经济。
虽然元朝历史仅百来年,但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唐代杜佑写的什么书?
《通典》。
《通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典志体史书,是唐代史学家杜佑编撰的。
此书在大元元年(766)开始编撰,于贞元十七年(801)完成,历时35年。记事起上古,终唐朝天宝未年·附注间及肃、代两朝。全书200卷,分9门(即食货典、选举典、官职典、札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每门下系子目,有1500余事条。采引典籍不下200余种。
通典的史学价值?
<<通典>>作为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开创了典志体史书的规模体式,提出编纂典志书籍的原则方法.它开创了新史体--典志体,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典>>治史以经世,紧密联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