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儒家的代表作品及影响

道家、佛家都是影响书法创作重要的思想来源,明代馆阁体书法例如我们常说的上追魏晋书法,中国书法思想里边的影响就没有佛家成分,这种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是比较多的”赵孟頫小楷《汲黯传》如果说魏晋书法是质朴无华的书法道家文化的体现”...

儒家的代表作品及影响,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提的有意思:书法会受哪些思想的影响呢?书法受影响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儒家不是唯一的。

中国书法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只有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影响书法创作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道家和佛家,儒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明代馆阁体书法

例如我们常说的上追魏晋书法,那么在魏晋时代,中国书法思想里边的影响就没有佛家成分,其中中在道家和儒家之中,对王羲之的影响是最大的是道家而不是儒家。王羲之一家他们几代人都信奉道家思想。而且在魏晋时代,道家的思想是非常盛行的,对儒家是持批判态度的。

在这一时代成熟的并且形成中国最高书法境界的魏晋书法,他受到了多少儒家思想的影响呢?应该说是非常少的。

但是,儒家的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基础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国文人书法家思想大部分都来自于儒家。

钟繇《宣示表》

所以,我们首先认为,在书法中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是受到儒家中庸之道的这种思想影响的。例如我们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其中有一条就说《兰亭序》“不激不励”,这种“不激不励”就是书法中的一种中和之美。

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过犹不及。这种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是比较多的。

但是作为构成书法艺术的成分,“过犹不及”、“不激不励”是远远不能满足书法艺术创作的,必须要超出这个限度。

因为艺术往往就是要突出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的特色,这些内在规律的制约,又是跟儒家的谦谦君子,中庸之道有格格不入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把书法看作是完全是受到一种思想的影响的艺术。

元代书法家俞和临摹的《兰亭序》

我们学习书法的,都知道有个“上追魏晋”的艺术理想。为什么要上追魏晋?原因就是要从唐楷的森严法度中,再回到魏晋时代烂漫自由之境界,这是一个超越和反超越的辩证关系。是与“不激不励”的中庸之道互相矛盾的。

唐代以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完全成熟,书法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才比较深了。这个时候的书法,讲究的是中和之美比较突出。所以也形成了强大的馆阁体书法的这种审美倾向。

弘一法师的书法《悲欣帖》

但是馆阁体的书法,对很多书法艺术家来说,又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书法思想,他们往往非常不喜欢馆阁体这种文质彬彬的书法。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比较合适于馆阁体书法了。

所以儒家思想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完全能够给我们给出多种多样的选择。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如果说魏晋书法是质朴无华的书法道家文化的体现,那么,唐楷就是雕梁画栋的书法,就像儒家的庙堂文化一样了,如果唐楷是宫殿,魏晋书法就是依山傍水的山房。辉煌的宫殿固然富丽堂皇,也比山房要巍峨雄壮,但是没有山房依山傍水的的质朴和自由。

张旭草书《肚痛帖》

所以唐楷以后的书法逐渐馆阁体化,如官如史,而魏晋的书法仍然质朴无华如深山高士如清风明月。

如果唐楷与人的本性隔着一层,而魏晋书法就是字如其人的一种自然面对。这也是在书法艺术当中,道家的文化要高于儒家文化的地方。

宋代的书法之所以会出现“宋四家”,就在于书法从馆阁体中解放出来了,向着魏晋书法自然朴实的美学追求。

所以,我们在学习钟繇《宣示表》会遇到比较难以把握的,就是书法的自然书写的那种质朴味道。

我们学习《兰亭序》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是书法的那种质朴无华的味道,是儒家文化当中体现不出来的。

孔子《论语-雍也》章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真卿楷书《告身帖》

如果按照孔子文质彬彬这样的思想来看书法艺术创作,那么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没法进入文质彬彬了,艺术需要强烈的个性的思想的表达,这一点是儒家文化当中所不具备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国一千多年书法历史当中,书法文化一点儒家文化的东西也没有,比如说,孟子所强调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文化思想,这些都是在书法实践当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艺术思想,比如说,像魏碑书法中那种剑拔弩张的笔法风格,也是有一种浩然之气的书法。如果这也是一种儒家文化,那么书法实践更容易体现出来的,是像孟子的那种浩然正气的书法文化。

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

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张旭的书法,怀素的书法,他都有这样一种浩然正气的精神在里面。

所以,他们的书法有顶天立地的那种雄健气概。而他们的这种雄健书法风格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主流。不但我们在唐代可以看到,我们还可以从很早的金文、隶书以及现代书法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当中看到这种精神的存在。

而这种浩然正气顶天立地的书法精神,就完完全全的超越了我们一般的所谓的儒家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儒家文化是多层次的一种包容的文化,它既有孔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的一面。这看起来是很矛盾的两个方面,事实上,也是儒家文化包容性的两个方面。

颜真卿行书《祭侄稿》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边,儒家、道家、佛家的各种思想是融合一体的,这种融合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因此我们说,其实儒家文化除了文儒家文化内部的一些差别之外,还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文化,以及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文化,这些可以说都是最广泛的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就在于它的融合性与包容性,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包容的文化,求同存异,而不排斥与外来文化的共生,这才是儒家最精华最民主的最伟大之处,他不排斥各种文化的共生性,又不是固步自封。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书法家都是要学习儒家思想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家会自觉的选择儒家文化中最有民主价值的文化和思想,这也是书法需要个性的体现。

儒家文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儒家是提倡积极入世的,“学而优则仕”,注重学以致用。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看出,孔子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正所谓“文以载道”,经世致用,即“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

第二则是儒家中庸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简单点说就是事皆有度,不要走极端,表现在文学创造上则是“发乎情,止乎礼”,讲究由感而发,但要含而不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审美观。正如孔子自己评《诗经·关雎》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中外著名教育家有哪些?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对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都与其当时的社会和国情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每位教育家都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古代教育家 1 孔子 提到教育家,我们想到的一定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是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虽然他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的思想已经深深贯彻到我们的民族脑海中。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社会阶级、贫富差距而影响教育的公平公正。这一点就特别适用当代中国教育,警示我们要注重教育公平。他另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虽然,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智力层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这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教育。孔子遵循“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学而知之”是他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也提出“博学于文”还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我们可能都听过或者看过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这其中不少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孔子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知识道理。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好的部分也有的不适合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 苏格拉底 说到古代教育家,不得不提的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很重视教育,他以哲学家的沉思和教育家的责任来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中他得出结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他,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这启发了当代教师应该先树立师德,再教书育人。 其次,他提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这种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苏格拉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对话式教育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相反,,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这种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讥讽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迫使对方最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助产术即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即通过否定对方对事物片面的意见,不断找出普遍、必然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现代教育学家 1 杜威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同样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都曾是杜威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 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他的教育思想的确影响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据说他生日那天收到了来自各个国家他的敬仰者送来的礼物,礼物之多竟装满了一节火车箱!看来,他的确有着极大的人格魅力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2 陶行知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碰巧的是,杜威是他的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他的教育思想还是较为先进的。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四大板块,即 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此外我认为他说的一句话很深入人心:“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深思,在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相同的效果,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因人而异,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今教育思想还是有很多相关联的地方。 上面介绍的四位教育家家只是古今中外中的很小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值得我们了解、学习。正是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教育家不懈钻研,我们的人和社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能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不凡的贡献!

为什么要反对儒家学派?

一是太过于守旧,束缚着改革和开放的思想,把人民框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当中,这样的思想很难与时俱进所以也导致了清末的落后挨打。

另一个则是儒家思想下的读书人总是满口仁义道德,自己做起来却并不是这样,不止是山东的衍圣公弄出的民不聊生,更有钱谦益的水太凉。自己对别人始终高标准,严要求,但到了自己身上却不是这样,为了利益和保命什么都做得出来。

有了上述两条内容,加上很多儒家的霸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唐宋之后融合了佛道思想,儒家在现代人看来依然是不可救药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儒家出现这样的现象?

先不论第一点,那是时代眼界局限所导致的,每个文明都有着这样的现象。但针对第二点就可以深入探讨一下。

儒家所追寻的,或者说理学和心学所追寻的。一是理,也就是宇宙规则;二是制度,也就是封建礼教;三是道德,也就是自我提升。在哲学层面制度是不被研究的,那属于政治。

探究宇宙万物的规则和个人道德的提升就在这个范畴下。比如《中庸》和《大学》这两本儒学入门作品都提到了儒家对于个人的提升,先修炼自身,再治国平天下。无论是真善美,还是诚信,这都是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君子也就是儒家对于人格的最高定义。心学里提到的良知,知行合一也是对人性提出的高标准。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儒家提出了标准,但没有任何制约措施。甚至大体上的制约就是来自自己。孔子所谓的诚是什么呢?是指哪怕我撒谎了,但我内心是要这样做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的。的确在很高的道德要求下这样的标准没任何问题的,但一旦遇到道德沦陷的时候,就不起作用了。

现代人应该都了解,道德是对人的最高标准,而法制则是基础标准。在所有的道德都不起作用的时候,法是来维护人准绳的最后一道防线。

儒家思想的问题就在于只有道德,没有底线。这样在于建国初,治世下能维护统治,统御万民,甚至高标准的道德。到了乱世,儒家就会成为笑话。

因为儒家思想所宣扬的是孔孟之道,它的核心是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宣扬克己复礼。

这里的礼,不是礼节,而是周礼,就是周朝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我们都知道,儒家学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所以延续二千多年,是因为它的思想符合封建秩序的稳定。正因这样,历朝历代都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独尊儒术。它对维护皇权至上,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三纲五常、四维五伦、八德等思想对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教化作用。但凡生活过得去,就不会反抗当时的秩序。

现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儒家思想不适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只能用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民的文化思想,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进入新时代。

对于传统文化,应坚持传承优秀文化,吸收精华、弃之糟粕、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搞好创新发展,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文化強国努力。

简述儒家思想影响科举制的过程?

科举制是儒家思想衍生出的。自科举制产生,教育下移,改变了士大夫做官的局面,经隋炀帝隋文帝的进士科,成了普通百姓做官的途径。

科举内容大多考的是儒家作品,在唐代发展到鼎盛。

尤其是在明清时代,科举内容变成了八股取士,也就是规定的儒家作品,这一做法,严重束缚了学士的思想发展,但是却对帝王的封建思想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所以,辩证的看待科举制,它有其存在的理由,是儒家思想的继承。

儒家四圣是哪四圣?

儒家四圣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