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民族的龙,在历史传说中它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的身子、狮的鬃、鹿的角、牛的耳、鲶的须、鹰的爪、鱼的鳞的怪异形象。它能大能小,能潜能飞,可播云行雨,可吐火发水,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是神物。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开始,到后来历代皇帝都自称龙种,龙成为帝王的象征、皇权的象征。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这一概念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为什么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呢?龙图腾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过着逐水而居,刀耕火种的生活。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居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不仅如此,处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人类,还相信每个部族都与某些动物有着亲属或其他殊关系,此物即为该氏族的图腾。当时的黄河流域,大致生活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原始部落。其中势力比较大的主要有炎、黄部落。据《新书·制不定》记载:“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部落在黄河上游,以熊为图腾。炎帝部落在下游,以牛为图腾。东夷部落,以居住在东方的九黎蚩尤为代表,他们自认为是神鸟的后代,以鸟为崇拜的神。西南方的三苗部落,他们大多奉女娲为始祖,以蛇为图腾。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分别以不同动物形象为图腾的部落,如:熊、罴、貔、貅、虎,等等。
随着各个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相邻部落间必然要为抢夺生产生活资源而产生争斗,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黄帝部落不仅使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归属自己,还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接着,黄帝部落又打败炎帝部落,占领全部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当时黄帝已经一统“中原”,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虽然炎帝的后代共工,为了给炎帝复仇,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天下而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但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被统一到黄帝后裔的部落联盟中。此时,虽然黄帝及其后裔在黄河流域已经统一了诸多部落,但这些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如果不统一图腾,对统治是很不利的,但是独尊某个部落的图腾,也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于是采取折中的办法,将各个主要部落的图腾加以揉合通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图腾主要形象包括:黄帝部落的熊或云的特点,龙可以腾云驾雾;炎帝部落的牛或火,龙有牛耳,可以喷火;共工氏的水,龙可以主宰水;三苗的蛇,龙有蛇的鳞片、尾巴;龙可以生九子,表示繁衍;同时还融合了其他部落的鹰、猪、鹿等特征,最终形成了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
可以说,中华民族图腾是在黄帝一统中原后博采各部落图腾之特征确定的,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构成了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龙。并且约定只可以信仰龙这一共同的图腾,从而为了将来的和平相处奠定了宗教基础,后经历代沿续,我们中华文明以黄河为母亲河,自然就以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