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的相关知识,以下的几点常识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资讯。本文目录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吕剧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关于吕剧的发展关于吕剧的发展吕剧的起源吕剧的起源关于戏剧和吕剧的知识……(急需!1小时内)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的相关知识,以下的几点常识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资讯。

本文目录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吕...

吕剧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1900年前后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1952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4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此后,《逼婚记》、《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处处体现的是山东人质朴的性格,是最能体现山东特色的剧种。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关于吕剧的发展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1900年前后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1952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4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此后,《逼婚记》、《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处处体现的是山东人质朴的性格,是最能体现山东特色的剧种。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关于吕剧的发展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1900年前后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1952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4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此后,《逼婚记》、《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处处体现的是山东人质朴的性格,是最能体现山东特色的剧种。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吕剧的起源

吕剧的起源与发展 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 ,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山东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首创化装扬琴,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山东琴书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戏班与山东琴书竞争民间演出市场,山东琴书观众减少,艺人收入降低。为增加山东琴书的竞争力,时殿元决心对山东琴书进行改进。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经与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 ,时殿元率"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们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表演,使琴书说唱向吕剧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 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济南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 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济南大观园、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不久,"同乐班"与"庆和班"合并为"义和班"。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利津人)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化装扬琴在山东各地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欣赏要求,并与其它剧种相抗衡,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吕剧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 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 ;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1952年,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根据"驴"、"捋"、"侣"之谐音,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阴律"六吕"的"吕"字,正式定名为"吕戏"。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吕剧"在境内广为流传,每逢年节、庆典,演唱"吕剧"成为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

吕剧的起源

吕剧起源吕剧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才定名为“山东琴书”。 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至今还不到一百年。1900年,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1863枣1948)、谭秉伦、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 ,为了争取观众,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他们用 、纸、布等扎成驴形,加以彩绘,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身绑驴状,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执 赶驴。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的唱腔,但因载歌载舞,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一些群众,由于看到第一个“化妆扬琴”剧目的表演有驴形,且当时的“化妆扬琴” 又常用毛驴驮着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曾随口把“化妆扬琴”称作“驴戏”。 “化妆扬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在济南称“扬琴戏”(简称“琴称”),在 西南称“上妆扬琴”,在临邑、济阳一带称“迷戏”,在胶东称“蹦蹦戏”,在博兴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意味着本地戏、家乡戏),也有称“缕戏”的(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缕”上“缕”下)。后来过去唱扬琴的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小姐赠金、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两个“口”字成“吕”字,因此称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关于戏剧和吕剧的知识……(急需!1小时内)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三大时期的发展吕剧的传统剧目了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