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钧瓷哪年始烧?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宜钧釉真品特征?
明代紫砂胎外挂满釉,颜色以“灰蓝釉”为主,深艳光亮,“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欧窑为手工制作,壶体内有指纹印,罕见,为宜钧之极品。
清三代:造型以壶为主,还有文房、耳尊、兽面尊、香炉、瓶、笔架等等,颜色以天蓝、天青、月白、翠绿为主。天蓝釉面有窑变流淌感,犹如朵朵羊绒,很好看,或天青中朵朵小白花。
天蓝釉一般窑变为“龟裂纹,蓝天中点点红星,还有流淌的水纹感”。翠绿釉窑变为草绒中朵朵红花、艳丽多彩。月白釉一般为仿哥、官窑以开片纹饰为主。
紫砂胎外一般不挂满釉,露底、口沿。清末民初:胎骨较紧份量偏重,釉面流淌感不强,无龟裂纹和红花点点,一般蓝、白分离,羊绒为小圆圈。基本没有满釉器物。
炉钧釉产地?
景德镇。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钧瓷产业文农旅发展的历史?
钧瓷是一个年代跨度很大的瓷种类型,从原始青瓷、唐代花瓷、宋代早期天青釉和近现代钧瓷铜红釉等几种类型来看,在历史的演进中,钧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青瓷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是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的,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而且,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人们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釉彩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唐代花瓷。唐代花瓷的造型大多丰润、浑厚、庄重,是时代文化思想的表现,故以庄重著称。唐代花瓷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烧制工艺,为中国的陶瓷装饰艺术由单色釉向多色釉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釉质被认定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分相釉之一。唐代南卓《羯鼓录》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确定了鲁山花瓷的中心地位。清代陈浏《陶雅》称“泥钧、宜钧、唐钧各应正其名曰蓝钧”,这种很有见地的看法,道出了唐、宋钧瓷的传承关系。按考古学成就来看,唐代花瓷是以黑釉上泼斑爆斑为代表的。它以黑、白、蓝为主要色调,表现特征为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这一美学成就与宋代钧瓷红紫相间的斑彩窑变十分相似,其工艺技法与宋代钧瓷俨然是一脉相承,故唐代花瓷被纳入钧瓷体系。
从工艺方面看,这一时期的钧瓷,胎质已十分坚硬,实验证实,其烧成温度为1260±20℃,与宋代钧瓷烧成温度已十分接近;从发掘遗址来看,其窑址主要分布在禹州下白峪、鲁山段店、内乡邓州、郏县黄道、禹州苌庄等地。
宋代钧瓷与官钧的历史纠结。钧瓷属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在中国及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官钧瓷由于特殊的窑变属性,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独秀,代表了钧瓷艺术领域中的最高成就,达到了瓷艺美学的巅峰。
宋代钧瓷,器物造型非常规整,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等,器物大多施满釉,烧成工艺有支烧或垫饼烧造。宋代钧瓷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润悦耳。
宋代钧瓷原料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药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这里说的“官窑瓷器”是指皇室垄断的专为宫廷烧制御用品的官办窑场的作品,主要与花卉关联器型的一种里青外红的精美花釉器,被称作“官钧”。其艺术特色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浩然之气。自然窑变所呈献的一幅幅天然图画,含蓄生动,余韵悠长。后朝历代都多次对其仿制,但其制作和烧成难度极大,因此均未达到官钧的艺术水平。
金、元和明代钧瓷。金代的钧瓷处于一个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无所顾忌的时代,以一种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打破了唐宋时期的清规戒律,突破了宋代钧瓷造型的限制,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进入“寻常百姓家”。
金代钧瓷的胎质不如宋代的细腻,胎质较粗,积釉肥厚,且多为半釉。其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釉彩流动性小,成为金代钧瓷釉斑一大特点,形成与宋代钧瓷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元代是钧瓷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瓷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最主要的日用品。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元代钧瓷产量很大、质量较差,且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
明代钧瓷不多见,相关文献也很少,实际上明代钧瓷多以仿宋代为主。从耿宝昌先生有关明代钧瓷的论述中可知,宣德时期的器物,在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及英国伦敦大维德博物馆均有收藏。这一时期的器物,胎土为灰、褐黑色,极细腻,水平之高,并不在宋代钧瓷之下。明代钧瓷也讲究紫口铁足,胎土细腻要胜于宋,重量也是历代钧瓷中最为沉重的,这是明代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清代钧瓷和民国钧瓷。神垕炉钧始于1870年。由于战乱,钧瓷的烧制技艺至清初时期已基本失传。清光绪五年,神垕镇窑工卢振太立志恢复钧瓷,经过长期的实验与实践于1902年烧制成功。炉钧从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今天,从碳烧、煤烧到气烧的工艺变迁,以及新型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都显示着炉钧工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轨迹。
炉钧在区域上可分为北方炉钧(神垕镇炉钧)和南方炉钧(景德镇炉钧)。而神垕镇炉钧是以碳为燃料,以串烟乌火的方法,用风箱炉烧造的高温仿宋代瓷器。因炉钧在当时已有多家烧制,以卢氏先辈艺人烧制的炉钧最具代表性,因而亦称“卢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炉钧是一个瓷种,而卢钧是一个品牌。《中国陶瓷史》称,景德镇之炉钧,广东之广钧,宜兴之宜钧,亦称“泥钧”, 均系大清年间仿钧之器也,此类仿钧之器均不及钧窑炉钧之器乳浊浑厚。
炉钧釉色浑厚凝重、乳光玉润、自然窑变、五彩幻化。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多色辉映,加上变幻莫测的流纹,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现代钧瓷及其发展。当今的钧瓷创作表现出三种明显的趋势:一是在坚持传统钧瓷技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坚持传统钧瓷技艺和变异形式来追求钧瓷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势多在传统器型上做文章,常在变异的造型和釉色上有着更高的追求和创新。三是钧瓷发展趋势显得更加多样化,自由活泼,更注重艺术表现性。这种趋势的钧瓷创作,艺术动力来源广泛,风格面貌则无一定,因此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和实验性。
从总体上看,钧瓷的创新充分体现在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潜力;在工艺制作上既有传统模式的延续,又有自由的随意性。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在现代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
请问有炉钧釉吗?能发出来欣赏一下吗?
炉钧釉以松石绿釉窑变高粱红为最佳
这件大清乾隆年制款的炉钧釉梨形茶叶盖罐即是雍乾时期炉钧釉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