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如何储能?
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意大利和瑞士使用。技术成熟可靠,抽水蓄能电站是当前唯一能够大规模解决电力峰谷困难的一个途径,然而其缺点与也是颇为明显:
首先建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必须有合适的高低两个水库;其次抽水和发电两个过程都有相当数量的能量被损耗,储存效率大约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左右;最后还有一个缺点,抽水蓄能站一般都远离负荷中心,一方面输电损耗是问题,另一方面当系统出现重大事故而不能工作时,它也将失去作用。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就是利用多出来的电把空气压入地底深处的天然岩洞里面或者是山洞里面,等需要用电的时候,再将它们释放出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但由于空气压缩的时候会放热,而空气减压的时候又会吸热。假如压缩空气时所放出来的热未被完整保存,那么在空气减压时吸收的热量就会不够,从而导致能量损耗相当严重。万幸的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热量能够被有效的保存和再利用了,压缩空气储应该是一个希望很大的方向。
三峡能源是储能板块吗?
三峡能源是储能板块。
2021年8月,三峡能源公司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峡集团将参与抽水蓄能电站投资开发,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风、光、水、储、氢一体化能源示范项目基地,参与智能型微电网和零碳产业园区等建设。电动汽车不等同新能源?氢燃料电池领域,又是否会重演骗补事件?
三个问题
电动汽车等同于新能源,准确叫法应为:使用新方式获取电能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电动汽车,为什么这么称呼呢?
电动汽车用电是毫无疑问的,消耗的电量还不足新能源发电的1/10,理论上完全不需要用火电。所谓新能源发电科普中国为其定位为风力、光伏、海洋能、生物质能等,使用这些方式获取的电能叫做新能源·电,同理使用这些电的车也可以新能源汽车。
而新能源发电中核电要求24小时等量、风电夜间发电量更大,但事实情况是夜间用电量相比日间是少很多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弃电。电动汽车充电往往在夜间,对于消耗这些电能平衡峰谷电耗是有相当作用的。除这一作用以外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也有很大价值,在汽车使用之后内阻变大充放电效率降低,作为动力电池已经不合格了,但这种大内阻的特点正适合作为储能电站使用。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电力领域需要大量的储能电池来说补充储能的不足,但直接制造电池使用的成本会很高;那么首先把电池使用在汽车上,不仅能调整峰谷而且在创造了一次价值,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的价格也能降低很多。
实际是让储能电池首先扮演动力电池的角色,之后梯次利用才是回归正途,也就是说电动汽车只是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其中一个环节,在新能源的整个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可以叫做新能源汽车,这点是没有争议的。
至于骗补情况确实存在,部分量产车品牌只有依靠补贴才能勉强维持产销,甚至拿同一批电池重复装车,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早期出现过目前已经没有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类品牌并不能促进行业技术发展,其作用目前仅是以共享汽车推广电动汽车的影响力、其次是补充公共出行交通的盲点。
所以也不能说这类品牌毫无意义,只是随着行业技术发展最终都会被淘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会变,但在这一过程中已经不是骗补了。
氢燃料电池增程式汽车本身就是骗局,这种车与电动汽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多出了增程器,同样要有储能电池、使用电机驱动,原理和发动机增程器电动汽车完全一致。
然而制氢的成本相当的高,以消耗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方式制氢只有电解水,制造一公斤氢需要消耗60kwh左右的电能,而一公斤氢只能供汽车行驶百余公里,但同样的电却能让电动汽车行驶超过400公里,还有什么必要制氢呢?
其次氢燃料增程式电动汽车与燃油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相比能耗也更大,氢车的能耗基本相当于百公里7~8L油耗的燃油动力汽车,然而燃油增程电动同级别汽车油耗不过2~3L/100km,差异是非常大的。
最后是氢燃料在运输、贮存中的成本和风险极高,液态氢需要高压低温氢罐,能量密度是TNT炸药的几十倍,而公路上大部分还是燃油汽车。两种车辆一旦碰撞并且达到泄露氢的理想闪爆环境,普通的氢燃料小车也能炸出小型陨石坑。
这样的氢燃料增程式汽车有一点普及的意义吗?某加氢站一公斤1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6.5元,5公斤氢气约合47.6升92#汽油,貌似用车成本也不比燃油车低啊。所以不用说氢燃料汽车是否环保,用车人不会为环保车买单但一定会为节油车买单,氢燃料汽车普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日本推行氢燃料汽车只是因为在白金点火时代储备了大量的铂,铂在化油器上可以使用但化油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能够垄断只能换个方向在能消耗铂的氢车上消耗,其初衷也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很凶险的。
上文为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说电网的起始是发电站,那么末端是哪呢,过剩的无法被消耗的电能去哪了呢?
首先,电网的电是给用户使用的,因此,电网发过来的电会传输到学校、工厂、社区等用电处,并且电能的传输是即时的,以光速传播。因此,只要发电厂设备运行稍有变化,输出的电能也会随之改变。
另外发电厂发出来的电是随发随用的,不会存储起来,也不可能存储起来。因为用电需求太大了,储电设备不可能存储这么多电,即使这么做了,这个蓄电池的费用也是极其高昂的,耗材耗力。而且故障率极高,基本不用考虑,除非未来拥有新的储电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用电的时刻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昨天开了空调,今天没开空调,家里每个时刻用的电都不一样,而发电厂的电一直在发,今天少用的电哪里去了?会被浪费掉吗?
实际上,电网中时时刻刻的用电数据会被发电厂收集,并且电网公司拥有长年累月的供电数据,对于什么季度的什么时候用电需求大,什么时候用电需求小基本都有一个了解。在需求量大的时候就会加大火力,发出更多的电量。而在需求量少的时候就会减小发电量。电网中电每时刻电压的变化,电流的变化、频率的变化都能够反馈出用户用电需求的变化。发电厂发电的数量是跟随用电量的变化而做出变化。这一切都是系统自动检测自动进行的。
对于水力发电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当用电需求量大时,将大坝水流加大,增大发电机转速,需求量小时,则减小闸门。频率始终保持在50赫兹±0.2赫兹之间。电力需求将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因此,实际上发电厂的发电量是用多少,发多数,不存在多余的电能之说。
以前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想了解更多有趣科学知识,欢迎关注
万亿超级市场!储能行业彻底火了,多省市力推!哪些公司站上风口?
经过最近一轮大盘的大跌,泥沙俱下,现在应该做的是寻找被错杀的金子,而不是沮丧那些既成事实的浮亏。
此前,我们在《新型储能:五年十倍的高确定性赛道》一文中提到,新型储能在未来5年将会是一条十倍的成长赛道,年化增长超50%,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高确定性、高增长的赛道。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赛道上的一个明星——科华数据。科华数据作为智慧能源行业的头部企业,2021年成立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以“科华数据”、“科华数能”为主的“双子星”战略布局。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显示公司全资子公司科华数能在储能PCS领域位居2021年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TOP2和全球出货量TOP2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位居2021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TOP3、2021年度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TOP5、2021年度海外储能系统出货量Top9。短期来看,公司数据中心行业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经营质量有望持续改善。中长期来看,公司储能业务有望为公司提供增长新动能。先看看数据板块。IDC业务仍坚持核心城市布局,截至21年底自有机柜2.5万个,当前上架率78%,津京冀与大湾区在建项目稳步推进;与腾讯云等大厂合建,并挖掘金融、政企等客户需求,保持每年约1万个运营机柜增量。智慧电能业务在国企与工商业客户领域均取得稳健增长,据CCWResearch报告显示,2021年度中国UPS整体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全球首发全新一代1500V350kW组串式逆变器解决方案,新能源业务中标捷报频传,在手订单充沛。关于这块业务,国金证券给出了未来三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速25%+,毛利率提升至30%的预计。再看看储能这块,这块贡献了更多的增量,更为关键。要知道,在一个年化增长超过50%的行业里,哪怕只要达到行业的平均增速,将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增量。目前,储能炒概念的第一波已经结束了,像科华数据等很多储能股票已经回到了很低的位置,下一步就是比业绩兑现的时候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根据最近刚刚公布的科华数据的一季报,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9.93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同比增长2.71%。今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2.4%,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提升了0.9个百分点。对于新能源这块,总体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之前对于科华的预期很高,最开始是内部指引目标21年新能源业绩17亿,到10亿,实际值是6.62亿,同比50%左右的增速,有些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储能占比多少尤其是一度的营收暂时不好确认,当然这里有一季度因为疫情影响出货的原因,二季度可能仍然不一定乐观,但这在股价上已经有了体现。不过是横向比较,跟科华类似的盛弘、科士达、上能电气其实都不太行,从矮子里挑高个子来看科华新能源营收的绝对值和增速还算可以。这一波科华数据从高点下跌腰斩不止,一方面有大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第一波炒作资金离开的因素,这和目前阶段的猪周期有点像,都处于第一波炒作后的退潮期,不同的是科华是成长股而猪肉是周期股。从目前这个股价来讲,科华数据已经具备了性价比。科华的中标数据是实打实的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只是转换为利润需要时间,如果按照三年年化复合50%,明年做到15亿,给40PE,IDC和智慧电源给20PE,合理估值差不多可以给到140亿左右,大约有超过50%的上行空间。下面我今年年初的收益截图,近三年收益近200%,没有用任何杠杆,期间最大回撤控制在20%以内。我会在公众号“品股论今”分享每天的投资心得和思考,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