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代表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画史上合称六朝三大家的三位著名画家是谁?
你说的应该是六朝三杰和北宋三大家吧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 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
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划”。
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 称六朝三杰。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
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 维、张 、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
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
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
他 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 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南北朝民歌的经典代表是?
1、吴歌: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2、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
3、《敇勒歌》:
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时期很流行?
题主好!我是小侠,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题目中我看到题主想从时间和地域两个角度来了解玄学的盛行,那么这里我主要结合玄学的基本情况、玄学产生的原因来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玄学?玄学最早被称为清谈、玄谈、清言,因其依据的典籍《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所以后来人们称之为玄学。
1、玄学的典籍: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有趣的是这三部书在先秦时并不都属于同一流派。
《周易》是儒家经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孔子极其推崇《周易》,认为到了五十岁再读《周易》才能有深入的理解。他读《易》韦编三绝,连缀竹简的绳子都断了三次。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著作,倡导“无为”、“自然”,与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
但是,玄学却将这三部不同流派的作品同时奉为典籍,可见其思想来源的复杂性。
2、玄学的派别虽然都是玄学,但其内部却因为观念的差异而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就像佛教有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一样。
魏晋时代面对的核心问题是:“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由此而引发出“自然”与”名教” 之辩。“自然”的含义不必多说,那么什么是名教呢?其實名教与儒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儒家推崇的“礼法”。崇礼法才能有好的名声,而好的名声是当时人特别看重的,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做官。
面对名教与自然之辩,魏晋名士给出了两种回答,由此基本可以分为温和派和激烈派。两派人物都推崇自然,但对名教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温和派的代表是何晏和王弼,他们对名教很包容,不主张废弃礼法,而主张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二者结合以治天下。
激烈派的代表是阮籍和嵇康,他们反对“名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所谓的礼法和名教极度排斥。现在我们说起玄学,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两个人,但是在当时,二人的言行却屡屡遭到其他人的批评,他们的观点实在太惊人了。
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序》中曾提到这两派的特点:
在激烈派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听到哲人们在苦难中的低回长吟及其对自由的呼吁。而在温和派的言论中,则可见出其孤怀独往、直面现实而又追求玄远之境界的关切。
当然,这两派的言论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的回应。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导致玄学的流行呢?
二、玄学流行的原因玄学是魏晋时期主流的思想。在魏晋之前的汉代,不论是东汉还是西汉,都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先秦时的诸子之学斥为末流,而将儒学尊为正统。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儒学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文人士子纷纷诵习,父子师生相传不废。可以说,儒学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范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儒学发展到东汉时期,渐渐陷入繁琐的解读而脱离其本义。《尚书》中的一句话,东汉学者竟然用数万言来解释。要说他解释得有多好,那还真的不能确定。但是这种对待儒学的方式确乎让普通人离儒学的精髓更远了。
而且,东汉盛行的谶纬之学更是将思想导向巫蛊神异之流。所谓谶纬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神学语言谶书和纬书的结合。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而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如果那里出现奇异的自然现象或物件,人们就会解释为某种预言,还附会说这是儒家经典里提到的。(儒家经典:“不,我没有,别瞎说!”)
儒学像一个被歪曲利用的工具,失去了本来的面貌。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于是开始做出改变。东汉大儒马融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率先为道家经典《老子》作注,还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著述方式,一改繁琐解经的弊病,为学界带来清新之气。
以往被独尊饿儒学积重难返,无法得人心。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玄学便应运而生了。
除了思想文化本身的驱动外,社会政治背景的变革也是促使玄学盛行的重要因素。
汉末之际战争频仍,不少底层群众奋起反抗,以希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曹魏政权与底层群众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曹操本是宦官的养子,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当他掌权时,便主张只要有能力就能做官,什么家世、门第通通不重要,不孝不廉也不重要。在当时,家世门第和孝廉意味着“名”,有人有名无实,没用得很。因此,曹操要循名责实,看真本领。这一趋势对魏晋时期崇尚自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到了司马氏的晋朝,更多是世家大族来掌权,名教又重新获得更多关注。但是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对“自然”的理念有颇多了解,对名教的虚伪也有了更多认识,如何才能更接受名教成了统治者维护政权稳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此,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被广泛讨论,玄学也在这种争论中日益发展。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玄学的流行是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主导的结果,一个战争频繁出现而思想散发光芒的时代在玄学的辉光中登上历史舞台。
三、玄学的地域分布题主有提到,为什么玄学在曹魏故地盛行,吴蜀有没有代表人物?这个问题可以从玄学盛行的原因中找到答案。
刚才已经提到,曹操循名责实的理念包含着对名教的怀疑态度,也催生了自然观念的盛行。基于此,曹魏故地玄学之盛行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东汉洛阳是文化中心,到三国时期,洛阳属于魏国领地,自然以魏国为文化正统,像我们熟知的玄学家何晏、王弼皆是魏国人。
到了西晋,玄学代表人物阮籍、嵇康亦身处曹魏故地,不过这时他们已处在司马氏的统治之下了。
吴蜀两地在三国和西晋则没有相对知名的玄学代表人物。
但是到了东晋,玄学的地域分布又发生了变化。随着东晋的南迁,文化中心也渐渐转移到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也就是吴国故地。爱谈玄说理的玄学家多集中在南方。
结语: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曾经对魏晋时代作出经典的评述: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种艺术精神就是指玄学思潮。玄学的盛行是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催生的,反过来,它也为时代文化提供了极富艺术精神的内质,而这种内质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界和艺术界一哥分别是谁?
提起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教科书上往往把其描述成统治腐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简直成了历史腐败黑暗的顶峰。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不论从思想、文学,还是艺术、审美等方面而言,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古代史中难得的一个文化盛世,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后的又一个思想文化巅峰。
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在邺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文士集团,
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就在其中,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流露着充沛的情感,却又不沉溺于个人情感,整体渗透着一种沉郁、悲壮、慷慨的风格。
且看曹操的这首《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北击乌桓凯旋而归,途径碣石、登山临海时的慷慨之作。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著名的团体即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他们的文学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外,一些人在音乐方面也颇有建树。如嵇康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还有阮咸善弹琵琶,也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他还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
到了东晋末年,又出现了一位泰斗级的诗人,这就是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其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在书法方面,这一时期诞生了被后世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在绘画方面,这一时期有著名画家顾恺之。他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他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
魏晋南北朝一共300多年,要评出文学和艺术的一哥,着实不易。希望上面的文字能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魏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
1、南北朝民歌风格迥异。南歌柔媚婉转,北曲质朴刚健。南有《西洲曲》,北有《木兰诗》,双璧辉映,代表着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一曲《敕勒歌》,亦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2.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创作,虽无汉大赋的恢宏气度及雄霸文坛的地位,但叙事、咏物、抒情小赋亦别见情趣,名篇巧制不绝于时。魏晋时期,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潘岳《闲情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均为传世名篇。此时,模拟汉大赋的余波尚存,左思、潘岳、谢灵运等均有篇制。而左思《三都赋》更是引起“洛阳纸贵”的轰动。南北朝时期,鲍照《芜城赋》、谢惠连《雪赋》、庾信《哀江南赋》、江淹《别赋》等,也是上乘的作品。
3.魏晋南北朝散文,在形式与题材上都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政沦、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繁多体式,广泛地叙写着生活中各类题材,或谈玄论理,或叙人传事,或写山描水,或寓志抒怀。但总体潮流是散文的骈俪化,并终至推出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骈文体式。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对流式双向式民族融合的体现?
最近有朋友问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流式的双向式的民族融合的体现,你怎么看待这个结论?
我认为这个结论其实观察的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知道这个时期出了很多比较小政权,但是因为他们的政权比较小,所以更迭也比较快,尤其是北方,随着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大量的战争以及军阀割据就没有办法避免。今天这个部落来到这里建立了一个王朝,过了没几天,另外一个部落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了新的王朝,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碰撞与交流,尤其是随着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文化在自身的民族性上,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特质上达到了空间顶峰的状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我们看这一时期的艺术,他和秦朝以及汉朝的艺术是完全不同的,秦朝和汉朝是崇尚简约唯美,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简约风格的艺术,而且出现了华美雍容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意味以及奢华气息的贵族艺术,这些艺术可能是我们本身民族自己就带有的一些因素,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和西域,以及佛教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绘画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个问题,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画家,所谓的专业画家,实际上就是以画画为生的一些人,他们专门是卖画、以绘画技能为自己的生存技巧,这一时期,绘画呈现出了极度繁盛的局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才,比如说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画家,自从他之后又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这几位画家之间还有比较明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前后继承的关系。
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贵族文人的绘画,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民间的艺术,比如说嘉峪墓室画、司马金龙墓漆屏画,邓县彩色画像砖等具有成熟技巧的作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虽然说是属于民间的艺术活动,但是它们大部分出现在贵族乃至于帝王的陵墓之中,他们是民间手工艺者的工艺水平的代表,但是反映的确是贵族和上层社会的意识,他们是为社会上层服务,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民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和汉代有明显的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他一方面仍然承担着社会伦理教化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又让人感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艺术美他她的情感的感染力,这一时期艺术品就从以前的教化性的工具转化成了独立的作为能够感染人情感和审美作用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明显的表露出了画家对于当代生活的兴趣,能够佐证这一点的是当时人物肖像化的流行,比如说顾恺之的绘画,其主要的成就就在于人物画上,他对于人物画的理论和他的人物画对于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他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显露出了这一时期肖像画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就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应,他们不再沦为社会政治的附庸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体和国家的主人,因此心态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各个小政权的统治者换来换去,但是唯一不变的,唯一握有权利和永恒的就是这些大夫贵族家庭,他们是世代为官的,不管是哪个人做皇帝,不管是哪些人统治了这块地方,他们都还是会运用前朝的一些旧臣,所以这些施大夫和贵族家庭是在某种程度上比所谓的短暂的统治者的权利还要大。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就可以非常鲜明地体会到他的一种贵族气质和他的贵族范儿,为什么会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长卷为主,不仅表现在洛神赋图等传世的作品中,而且在民间的艺术,比如说孝子棺石刻画,竹林七贤甚至邓县彩色画像砖中也采用了这类形式,构图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期绘画的面貌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所表现的人物在内在的气质,性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笔法上出现了,疏松的笔法和稠密的笔法两种风格,比如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
在形象创作上陆探微创作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的名流类型,这一社会名流类型深刻的反映出了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名士的气质,他们身上带有了一种贵族气,而这种贵族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崇尚玄学的风气,不谈实际,虚空飘渺。
当然,这一时期,绘画上与西方的交往和扩大,也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画传统技法的表现,对于后代甚至是唐朝的绘画新面貌有较大的影响。
除了在绘画技法上绘画的笔法上以及绘画的题材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和进步,对于绘画的理论,对于绘画理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方面,魏晋时期的人们,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选人用人制度如何去品评人物,如何去看待人物,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当时的人就非常喜欢去谈论一个贵族他应该有的风格和气度,比如说《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当时贵族世人的言语和行为,这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延续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就成为了研究如何去表现和人物绘画在绘画技法上应该有的表现和技巧,这一时期,绘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和谢赫等人,他们都非常注重气韵,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外貌风格,内在的心理特征,他们认为人物应该传神写照,而传神写照是他们理论中的精华,他们既是既定时代的产物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上,除了人物画有所发展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处在萌芽阶段,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文献的著录中就可以了解到,有单纯的描绘花鸟作品和专工的画家。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尚未独立,仍然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而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奠定了唐代绘画的基本样貌,对为后世的绘画的艺术风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