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诗词代表作品,有觉得清平乐索然无味的吗?
并没有,这部电视剧虽然在刚开始看起来,是会让人感觉剧情啰嗦,人物关系发展缓慢,就像官家和皇后两个人圆房,竟然整整几十集之后,才为我们上演。可是你仔细品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让人能够感受到东西。
《清平乐》将大宋整个历史演绎的很全面,赵祯这个皇帝他对张妼晗的偏爱,他对皇后的刻薄,又何尝没有道理?这就是宋仁宗赵祯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也要着重的夸赞一下王凯的演技,简直炸裂了!剧中没有一个演员是没有演技的,从宫女到太监,全部都很优秀
赵祯和皇后的感情,徽柔与怀吉的情感,在这偌大的剧情当众,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所以《清平乐》值得一看!
范仲淹死的时候苏轼多少岁?
苏轼和范仲淹都是北宋的文学大咖,范仲淹是苏轼精神上的榜样,对苏轼的一生影响极大。遗憾的是,他虽然十分崇拜范仲淹,却终生无缘和范仲淹交游。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苏轼有一篇文章叫《苏轼私识范仲淹》,里面详细记录了他“认识”范仲淹的经过,以及和范仲淹后代的往来经历。范仲淹(989-1052)
苏轼(1037~1101)
从生卒年可以看出范仲淹与苏轼相差了48岁。
而在苏轼20多岁考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却去世了。从这些史料上可以看出一点,范仲淹跟苏轼是没有交集的。为何说苏轼是范仲淹的粉丝呢。
苏轼写过一篇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也许正是这散文名让大家误以为苏轼私下和范仲淹是好朋友。
然而实际却不是,苏轼在文章提到在他十二三岁的年龄便听说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心中甚是仰慕。
直到他20多岁中进士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见到范仲淹了,而这时候范仲淹却去世了。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既适用于男人,也适用于女人。
慈禧太后通过垂帘听政,窃得大位,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权力巩固后,宫禁幽深、盛年寡居的寂寞生活,这位权欲勃发的太后是难以忍受的,和吕雉、武曌一样,富贵优裕之下便思淫欲,千方百计寻欢作乐。
宫禁深深,戒备森严,慈禧太后在后宫中如何寻欢,外人是无法一窥真相的。但从史料中有意无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略微了解一些。
因宫中男人缺乏,慈禧太后首先瞄准的对象只能是太监。太监头子安德海和李莲英先后得宠。《清史稿》载,安德海长相俊雅,又长于媚术,以柔媚乖巧、善解人意求欢于寡居的慈禧太后。慈禧对其宠溺无比,以至有求必应,语无不纳,恩爱不逊于夫妻。
时间一久,这宫闱秽事就传的沸沸扬扬、阖宫皆知了。年轻的同治帝对母后和宦官安德海的香艳传闻异常恼火,暗中恨恨的咬牙切齿。
同治帝和仁厚慈爱的东太后慈安一向亲近,况且慈安对他有养育之恩,因此时常去找她诉说心中的烦恼。东后慈安对西太后秽乱后宫的丑闻也极为不满,亦很同情少年同治帝, 她认为若对此秽事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西太后岂不就是武则天再生?日后若撒手人寰,有何脸面去见九泉下的咸丰皇帝?
清廷一贯严禁太监出宫。然而,被慈禧太后宠坏了的小情人安德海无视清宫禁令,再三请求太后批准他出宫办差,想出去撒撒野。西太后当然疼爱小安子,对其百依百顺,也就破例同意他出宫。
安德海在宫里憋久了,一出宫好比鸟儿出笼,兴奋地找不着北。他带着一班女乐,游船上还悬挂龙旗,俨然天子出巡。
同治帝和东后慈安见安德海违禁出宫,觉得报复的机会到了。同治在东后的建议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如果发现安德海在山东境内有何不法之事,立刻拘捕。安德海乘坐两艘太平龙舟沿大运河大摇大摆地进入山东,船上悬挂龙凤旗帜,带着很多随从和丝竹女乐,沿途吹吹打打,招摇过市。
到他生日那天,安德海更是忘乎所以,竟陈列龙衣,令随行的红男绿女们依次参拜。在古代,这可是僭越重罪,是要砍头的。
丁宝桢一直派人暗中跟踪安德海的太平船队,对其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侦悉详情后,立刻派人扣押了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随后,安德海被诛杀,并当街曝尸三日,故意让世人看看这位与当今太后传出绯闻的太监是何嘴脸。
随后,丁宝桢再驰报西太后。还有一说,丁宝桢陈奏安德海的种种悖逆、不法行为,西太后理亏加无奈,不敢公然护短,只得忍痛下懿旨令丁宝桢将自己的小情人就地正法。
去了个安德海 ,又来了个李莲英。李莲英绰号“皮硝李”,因穷困潦倒,曾做过硝磺贩子、补鞋匠。后来,同乡好友沈玉兰见他可怜,就将他引荐进宫,当了一名杂役太监。
李莲英聪慧机敏,办事麻利,又梳得一手好头,举凡京师贵妇们流行的发式,他一琢磨就会。慈禧太后生活奢华,非常爱美,别人给她打理的发型她都不甚满意。后经沈玉兰引荐,李莲英到慈禧那儿一试手艺,居然出手不凡,慈禧很满意,李莲英因此得宠、发迹。
李莲英情商高,善于察言观色,侍奉慈禧太后体贴入微,乃至于太后一日也离不得他。得幸走红后他异常小心谨慎 ,从不恃宠生娇,胆大妄为。慈禧日益宠爱李莲英,好多年荣宠不衰,两人形影不离,情浓的化解不开。史载,慈禧常携李莲英一起并坐听戏,凡是小李子爱吃的东西,慈禧用膳时都会特意留给他。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时,慈禧赏赐给他大量的珍宝、蟒缎。
彼时的李莲英,在气势与地位上早已令当初的安德海望尘莫及。由于慈禧独宠他,他遂成了宫中最炙手可热之人,以至于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和各省督抚也竞相进献寿礼,争先恐后地巴结、取悦这位曾经贩硝、补鞋的皮硝李。李莲英是有清一代最具权势的大太监。他的尊崇待遇绝非一般太监所能享有的。
从相关史书中记载的只言片语上看,安德海、李莲英和慈禧太后的隐秘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但太监毕竟不是真男人, 只能隔鞋搔痒,解解孀居寂寞,所以民间传闻这位谙于权谋的太后和恭王奕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都传过绯闻 ,这两人都是真汉子,但西太后和他俩的荒唐故事,其真实与否,实在无从得知,只能做茶余饭后消食扯淡的野史看待了。
还有更离奇的传说。据说慈禧喜欢吃清汤卧果(一种鸡蛋羹)。而京中做这种小吃最出名的当属金华饭庄。每日清晨,宫里都会派人到宫门口的金华饭庄买四枚汤卧果,由店伙送入宫内。 金华饭庄有个姓史的小厮,生的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很是英俊,且能说会道。因经常送卧果入宫,这位史伙计渐渐与李莲英混熟了,于是常常溜进后宫,找李莲英玩耍。一日,慈禧突然出现,见李莲英身边站着一位俊朗少年,就问这人是谁?李莲英很害怕,因为私自带人入宫违反禁令,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得知后,不怒反喜,就将史某留在宫中,昼夜厮混在一起。一年后,生下一男婴,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载湉。慈禧虽贵为太后,但毕竟是一寡妇,寡居生下孩子是不能养在宫里的。慈禧便偷偷把这孩子送到妹夫醇王载沣那里代为抚养,并将史某杀掉灭口。由此有人推测,同治帝死后,不立他的下一辈,反而立他的弟弟载湉。立子不立弟是清廷惯例,慈禧违反常规,定有其难以明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绪载湉是他和史某生的亲儿子。
当然,这只是野史传闻,仅供娱乐,当不得真。
(插图源自网络)
有点奇怪欧阳修为啥被尊为文坛领袖?
提起宋朝苏轼、王安石、晏殊、柳永等生活的那个年代,名人辈出,群英荟萃,但其中执文坛牛耳者,当数欧阳修。
那么,欧阳修凭什么能在当时被尊为文坛领袖呢?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其门下“唐宋八大家”中,除却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之外,不算欧阳修本人,其他五位从传统意义上说都可以算作欧阳修的学生。
苏洵的成名是因为欧阳修的举荐;苏轼、苏辙科举及第,欧阳修为其座师;王安石受欧阳修提拔,曾巩是欧阳修弟子。
除此之外,如“砸缸”的司马光、“为天地立心”的张载、“二程”之一的程颢,还有包拯、韩琦等等历史名人,都受过欧阳修的恩惠。
可以说,欧阳修这个文坛宗主是非常称职的,慧眼识才,即使这些声名卓著的名士在布衣之时,也能得到欧阳修的青睐。
从这些人物可以看到,他们可是撑起了宋朝的一个时代。
如果从时间来说,欧阳修要比这些历史名人早半个时期,属于两代人的交替,前辈提携后辈。欧阳修和范仲淹等名臣才是一个时代的人。
欧阳修虽然仕途坎坷,两次科举均名落孙山,但第三次连中“监元”、“解元”和“省元”,只不过在“状元”上有些运气不好,根据晏殊等人的说法认为,这是因为欧阳修锐气太盛,主考官为了灭其锐气而进行的历练。
欧阳修的锐气盛到了什么程度呢?
科举之后,欧阳修的上司钱惟演对于这些年轻的文人给予厚望,也非常骄纵,鼓励他们多游山水,创作文章。但钱惟演政治失意之后,王曙成为了欧阳修等人新的上司。
王曙年逾七十,为人古板严厉,看到欧阳修等年轻俊才“不务正业”,游玩山水,就劝诫他们,用寇准的事迹来教训他们,说寇准这样的人都以为不务正业而遭到贬斥,何况你们呢?
其实王曙也是一番好心,只不过是“价值观”和钱惟演、欧阳修等人不同。
结果欧阳修直接回怼,说寇准的遭祸不是因为“不务正业”,而是年纪大了还要强占位置。
可想而知,王曙听了这番话是什么心情了。
虽然科举不顺,仕途也坎坷,但其文名却是播于天下,这也多亏了钱惟演当时对这些年轻文人的培养。
因为这是在这一段时间中,欧阳修等人逐渐打破了当时固有的文风,开创了新的时代。
引领时代文风,是最坚定的改革者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就是欧阳修在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次登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坛宗主都能做出的贡献。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历代文坛宗主的对比中,论贡献欧阳修也能排在极为靠前的位置。
从文风的变革上来说,欧阳修等人扫清了文坛颓势。
在文学领域中,如六朝文风、宋初西昆等都被看做绮糜之音,过于注重形式的铺张和华丽,缺少充实的内容,这与“言志载道”的传统是相背离的。
欧阳修等人在早期也是创作这样的作品,因为科举的需要而不得不如此。但是,他们的内心中对于这种文风极为反感,钱惟演纵容他们游赏山水,创作文章,实际上就是给他们打破固有文风的实践机会。
欧阳修等人不负众望,在这一领域里成为了新的时代引领者。
欧阳修极力推崇韩、柳古文,提出了“文道并重”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具有实际功用,不能空谈;同时也应该平易近人,不能故作晦涩。
前者是为了反对西昆等过于注重形式的风格,而后者主要是避免“矫枉过正”。
古文风的一时兴盛,写文章更为注重思想而不是文辞,这就会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思想的不够深邃,而写不出让人推崇的文章。
于是,这些人就用一些故作晦涩的言辞,显得高深,这种文体被称作“太学体”。
欧阳修主持科举的时候,极力打压“太学体”,让当时刘几等薄有声名的学士落榜,以致这些人群情激奋,想要拦截欧阳修讨一个说法,但后来因为朝廷的支持才平息下来。
苏轼等人的成名也和此有关,“太学体”被打压,苏轼等人的文章就更受重视,以至于在判卷的时候,欧阳修误将苏轼的试卷当做其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本能成为头名的苏轼就这样变成了第二名。
不仅对后辈如此,欧阳修对于前辈故作晦涩的做法同样会表达不满。
宋祁是欧阳修的前辈,在作文章上也有这样的弊病,于是欧阳修就故意写下“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八个涵义晦涩的字给他看。
宋祁看到之后,明白了这八个字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夜梦不详,题门大吉”。
欧阳修借此机会说,这是仿照宋祁的写法而创作的。
原来,宋祁曾经将“迅雷不及掩耳”有意写成“震霆无暇掩聪”,就是犯了这一毛病。
庆历新政,欧阳修为重要声援文坛宗主的影响自然不能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实际上,“诗文”这种文学作品一直是和现实有着强关联性的。
文坛宗主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必然是不容小觑,并且也做出了足以流传千古的事迹。
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为了改变“冗官”等弊端,在政治上掀起了庆历新政,主要以整顿吏治为主。
范仲淹是当世名臣,无论朝野庙堂都声名卓著,甚至连敌对势力都对其崇拜异常,他的这次“庆历新政”实际上就是之后王安石变法的简化版,也可以理解为先声。
而这一次的变革在舆论思想上的支持就是欧阳修所掀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制度的变革与思想的变革必然会有关联性,两者互为声援,才能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欧阳修的这一次支持,其实可以看做是思想领域里的“庆历新政”,与范仲淹等人遥相呼应。
无论是对于文风的变革,还是对于人才的选拔,其实都是向新政靠拢的,这是两位在当时顶尖的名臣之间的合作,令宋朝在积弊的道路上有了一次拨乱反正的机会。
而这一次所培养出的俊才,如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等人,虽然各自主张不同,但都对国家弊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后来的发展中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司马光虽然持反对意见,但也同样对于宋朝“积冗”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说,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不仅仅是其文学贡献所造成的,历来文豪众多,但领袖人物就那么几人,其标准就在于无论在政治、文学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上,是否都具有领袖的作用。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李清照改嫁错了吗?
当然没错,一点都没错。虽然李清照与赵明诚琴瑟和谐夫妻恩爱,但是随着金兵南下,赵明诚离开人世,李清照孤身一人还身患重病,在当时的情况下,改嫁也是无奈,不过李清照识人不清嫁给了张汝舟,就是个很大的错。
李清照改嫁实属无奈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也就是李清照44岁的时候,女真人大举南下,将开封等地劫掠一空并且焚毁,宋徽宗、宋钦宗与大量宋朝宗室贵族等,尽数被掠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崩溃,康王赵构南渡,建立起南宋朝廷。
覆巢之下无完卵,随着大势变幻,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二人也随即南下前往江宁,但是刚好赵明诚的母亲离世,两千前往江宁奔丧。建炎三年,赵明诚离世,而李清照悲恸之余,患上重病,为保住两人收集多年的金石书简,李清照带病前往洪州,投奔赵明诚的妹婿,也就是当时的兵部侍郎李擢。
然而没多久,金兵攻陷洪州,李清照所珍藏的金石典籍大多散失,仅存一部分,于是,李清照又前去投奔自己那担任敕局删定的弟弟李迒。因为赵构当时跑来跑去,行踪飘忽,所以李清照在投奔途中,也是到处奔忙,所遗金石典籍,又失大半。绍兴元年,好不容易在越州安定下来,李清照的书画却又被盗掠一空。
丈夫离世,半辈子的心血付之东流,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李清照的病越来越重,颠沛流离之下,孤苦无依的李清照陷入绝境,而这种情况之下,张汝舟向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求娶,无奈之下的李清照答应了这门婚事。
宋朝改嫁再嫁并不罕见今人很多以为宋代趋向于保守,但实际上宋朝时期生活上的诸多风气比起唐代更甚,唐朝真正开放的,几乎都是依附于皇权的贵族女子,然而宋朝是自上而下几乎所有群体。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宋代妇女改嫁61例,再嫁55例,三嫁6例。像是范仲淹、王安石等诸多大儒士大夫们,对于改嫁再婚也秉持支持的态度,王安石甚至亲自将寡居的媳妇改嫁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范仲淹还出钱资助族中想要改嫁但是缺钱的女子。
事实上,宋代禁止的改嫁情况只有三种:背着丈夫改嫁、居丧期间改嫁以及家人强迫改嫁,而这三种情况在任何时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于当时改嫁再嫁成风,原本“宗室女子不得改嫁”的规矩也在宋真宗时期被直接废除,宋人应俊感慨: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舍,偶然而合,忽尔而离。
当时的李清照,按理应该要为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守丧三年,但事实上,“居丧不得改嫁”这一条也并非硬性规定,且当时兵荒马乱,也没谁会去在意这件事,所以,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最终嫁给了张汝舟。李清照改嫁这件事,无论是从实际情况还是当时的礼法习惯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识人不清改嫁对象是扎男才是错张汝舟本是右承务郎与监诸军审计司的官吏,不算是什么名门,而李清照的出身可非同一般,其母亲乃是丞相王珪的女儿,父亲李格非也是一代名士,是魏国公韩琦的门生,南宋的宰相秦桧是其表姐夫,宋高宗的近臣綦崇礼也是她家的亲戚。
俗话说,瘦死骆驼比马大,虽然李清照当时也是家道中落,但好歹依旧是个名门,再者,张汝舟迎娶李清照,是看中了她的财产,那些价值连城的典藏。其实张汝舟并不知道李清照的珍藏大多都已经散失,所剩无几。而娶到李清照之后,张汝舟得知真相,瞬间翻脸恼羞成怒,对着李清照就是拳打脚踢,各种家暴,李清照本想找个依靠,却进了坑。
忍无可忍之下,李清照决定离婚。其实如果单纯诉讼想要离婚也没什么困难,因为宋代典籍记载之中,还有妻子因为觉得丈夫长得难看而要求离婚还成功了的案例,但不处置张汝舟,李清照心中怨气难消,所以她选择了同归于尽的办法,那就是直接揭露张汝舟的罪。
从汉朝开始,古代的法律之中就有“亲亲为隐”原则,就是亲属之间不能互相告,若如此,即便成功,上告一方也要入狱,宋代承袭唐朝的制度,李清照状告张汝舟,揭发其当年的种种恶行,虽然能让张汝舟下狱,自己却也要受罪。但李清照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拉着张汝舟一起S,当然,张汝舟不仅被判与李清照离婚,而且入了狱。
好在最后,李清照在其亲戚,也就是当时深受宋高宗信赖的翰林学士綦崇礼的帮助之下,只不过在狱中待了几天就出来了,也没受到什么处罚,总算是成功脱离了苦海,张汝舟则在刑满被释后,流落江湖惨淡离世。
李清照改嫁,这件事本身不存在任何的错误,李清照的丈夫张汝舟当时已经离开人世,夫妻之间鹣鲽情深,丈夫离世未亡人不肯改嫁的确是有,也的确令人钦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李清照孤苦无依,要重新找个依靠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她嫁给了张汝舟这样的人,实在是认人不淑瞎了眼,这才是错误。
徽柔为什么不能嫁给门当户对的曹评?
一、徽柔给曹评,郎才女貌,确实是门当户对。1、徽柔是宋仁宗的掌上明珠,又极孝顺。宋仁宗13岁即位,15岁大婚,一直没有子嗣。苗淑妃为生徽柔时,宋仁宗已经28岁,在现在,28岁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人看来,28岁已经年纪不小了,可以说仁宗是“老”来得女。所以,仁宗非常高兴,宫里大赦。仁宗也决心要让赵徽柔做整个大宋最快乐的姑娘,还在早朝上按照前朝皇长子出生的惯例赏赐百官,不久又被封为福康公主。宋仁宗一生虽然有13女3子,但最后只有4个女儿存活,还有3个是仁宗晚年才生。可以说,徽柔从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尤其是宋仁宗几乎全部的爱。而徽柔自幼机敏聪慧,极尽孝道。仁宗生病,久治无效,赤足散发向天祷告,愿以身代父受罪,使仁宗愈发珍爱她。
2、曹评出身权贵之门,又是皇族外戚,家庭背景极好,且少年俊才,英俊儒雅。
曹评的姑姑是曹丹姝,也就是当朝官家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曾祖父是大宋开国第一良将曹彬,爷爷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的一个副司长),父亲曹佾(yì),也就是后世传说“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曹佾(yì)虽是官二代,却没有官二代的作风。且通晓音律,喜欢吟诗作画,一生淡泊名利,对权位无欲无求,善于自保,家风甚好。老子英雄儿好汉,有父亲的榜样,曹评自然也是才华横溢,文武双全。据宋史记载:“性喜文史,书有楷法。慈圣命书屏以奉,神宗即赐玉带旌其能。尤善射,左右手如一,夜或灭烛能中。伴契丹使者射,尝双破的,客惊竦。在戚里号为湛厚。”《清平乐》中,曹评在赛神会上,自己上彩车,扮神仙后羿射箭,箭过灯笼落地,本就风度翩翩,还会耍帅,徽柔看得如痴如醉,不禁道:“这才是真正的神仙哥哥呀!”
可见小徽柔对这个后羿哥哥是一见倾心呀。
徽柔是皇家公主,官家掌上明珠;曹评是少年俊才,名门之后。可以说两人确实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但是为什么偏偏两人不能在一起呢?1、官家初闻曹评负面传闻,认为言过其实。
司马光弹劾曹皇后:“不能约束戚里,放纵侄儿曹评行为放荡,喜骑射好丝竹,常出入教坊,不但被教坊女子争相追捧,以得曹郎一顾为荣。还传到了高门闺女之间,闺阁女子争画曹郎……闹的沸沸扬扬,实在是丢了后族的体面。”官家却不以为然,认为是徒惹物议,对曹评评价也很中肯,他认为曹评确实生的不错,又聪明,文武双全。虽然其祖母极尽宠爱,规矩上略微放纵了些,但毕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传言还是传得过了。
2、官家目睹曹评行为轻浮,担心徽柔像姑母一样所托非人,孤苦一生。
官家的姑母是太宗赵光义的女儿,从小就不喜欢耍笑玩乐,恬静自适,甚至连宫门都不曾迈出过一步。讨厌装扮华丽,不喜金玉装饰。可见公主生活简单朴素。到了结婚的年龄,她下嫁给李遵勖为妻。按照封建礼制,一旦做了驸马,自己的父亲辈分就得降一格,意味着下嫁的公主不必像百姓家的儿媳去悉心侍奉和照顾公婆。公主却仍视丈夫李遵勖的父亲李继昌为长辈,公公生日的时候,她以儿媳妇的身份,恭敬地去拜见贺寿。从这里可以看出,公主对公公婆婆也是相当孝顺。驸马都尉李遵勖是进士出身,平时喜欢结交天下贤士,常在府上宴饮酬唱。公主不但从未有怨言,相反丈夫和友人每次雅聚宴饮,公主都亲自安排张罗酒饭,从不敷衍怠慢。公主对驸马也是极力维护,给足了面子。但是,驸马并没有做到妇唱夫随,并与公主乳母私通,且生有一女。被仁宗敲了竹杠,公主求情,仍不思悔改,屡屡在外,招惹舞女歌姬。
古代社会,男女关系,发乎情,止于礼。曹评手把手地教其他大姑娘、小媳妇儿玩击丸游戏,确实行为轻浮。况且徽柔是官家长公主,曹评是皇后侄儿,两人都身份尊贵,一言一行更当合乎礼仪,不可僭越。可偏偏两人的亲密举动还让官家看到了。而官家认为公主心思单纯,日后恐怕被曹评这样的轻浮公子蒙蔽,他可不想自己心爱的女儿像姑母那样,所托非人,孤苦一生。
3、官家担心曹家势力过大
曹家第一代曹彬是大宋开国第一良将。曹彬七个儿子全都身居要职。
曹彬的孙子辈也不可小觑。
官家的养子赵宗实和曹皇后的养女高滔滔成婚,两人从小一块儿长大,青梅竹马,是天作之合的好姻缘。官家娶媳妇,帝后联姻。无形之中,增大了曹家的势力。如果把徽柔嫁给曹评,更会扩大曹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而这也是官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徽柔是万万不能嫁到曹家的。
4、驸马对曹家并非荣耀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太祖杯酒释兵权,推行文官政治,并把公主嫁给朝中武将,前提是必须辞去所有职务。太宗,真宗延续了这个做法。按常理想,当了驸马,攀上公主的高枝,当太高身价,做更大的官,光耀门楣。可在宋朝,不是这样的,当了驸马就意味着放弃仕途;公主下嫁,会给驸马找一份工作,但都是闲职,就是白领一份薪水而已,相当于现在的“吃软饭”,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来说,是万分窝囊的。按宋朝礼制,当了驸马,公主嫁过来后,自己的父亲辈分就得降一格,意味着下嫁的公主不必像百姓家的儿媳去悉心侍奉和照顾公婆。公婆、驸马还得每天给公主请安。驸马想着跟公主一起起床,还得经过公主同意才能侍寝。至于拈花惹草,长花花肠子,想都不要想,即便是纳妾,延续香火,除非公主不计较,否则也是不可能的。曹皇后属于曹家第三代,爷爷、伯伯、叔叔都很牛叉,到了她这一代,虽然兄弟也是节度使,也是门庭衰落。
曹评是曹家第四代,承担着光宗耀祖的重任,所以,当官家说起当驸马地重重限制后,他退缩了。
5、官家想让徽柔嫁给李玮
官家生母李太后,孩子刚出生就被迫交给刘太后抚养,直到李太后去世,官家都未曾见到亲生母亲,未曾一点儿孝道,所以,官家愧疚万分,对自己的舅舅李永和更是加官进爵,破格提拔重用。李永和出身卑微,皇族外戚也看不起李家;他善良本份,做官谨小慎微,不和朝中权贵来往,正合官家胃口。李永和儿子李玮虽然性情愚钝,但单纯老实,对徽柔也是真心真意,所以公主嫁到李家,对李家来说是份荣耀,李家必定感恩戴德,徽柔嫁到李家可以像在宫里一样受到爱宠和呵护。对官家来说,公主嫁到李家,也可以平衡各方势力,而这也得到朝臣的一致好评。
6、曹皇后曹丹姝也说李玮很好,是赵徽柔的良配。曹丹姝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了几张丝帕,这些丝帕都是李玮之前给赵徽柔送点心所用的帕子,帕子上有李玮随笔所画的画,从画中可以看出李玮在绘画上其实颇有才华,而李玮心中喜爱赵徽柔,喜欢的方式也是十分单纯,从不在宫宴上结交权贵,也不会去想赵徽柔能给李家带来多大的好处,由此,曹丹姝觉得李玮是赵徽柔的良配。曹皇后如此说,也是为了自己家族考虑吧。
三、官家担忧成真,曹皇后终垂帘听政。有了自己的前车之鉴,官家自然绝不希望看到曹皇后效仿刘太后垂帘听政,把公主嫁给李玮,抬高李家,也换来了李家的誓死效忠。徽柔作为长公主,在官家去世后,也皇族外戚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影响力。这等于是变相的削弱了曹家。仁宗行将就木时,任命李玮的兄长李璋为殿前都指挥使,以保卫皇宫安全。但是,官家去世后,曹皇后仍然垂帘听政,数年后方才还政于英总赵宗实。
生在帝王家,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也决定了自身命运的身不由己,官家如此,徽柔亦是如此。即便门当户对,又能怎样。官家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着徽柔,而这并不是徽柔想要的。官家平衡了朝局,却毁了徽柔一生的幸福。徽柔终归是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与李玮吵吵闹闹,终究身心俱疲,抑郁而终,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