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50幅黄永玉代表作品

大家都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山水画的?以芥子园画册为范本进行临摹,熟悉山水画的用笔方法,范曾的画和崔如琢的画相比。下面把范曾的画和崔如琢的画对比着来看,是真的得到了李苦禅大写意花鸟宗师的真传。在李苦禅先生和崔如琢先生的画中都有体现。...

50幅黄永玉代表作品,大家都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山水画的?

怎样系统的学好山水画,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也就是学习动机。如果只是一时兴趣或业余爱好,那就可以简单点,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画家,从临摹入手,这样不但有趣,而且也容易出“成绩”。

如果想作为一生的追求,或者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画家。那就要另当别论,不要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张画。至于如何制订一个系统的山水画学习计划,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参考:

第一步、从芥子园入手,以芥子园画册为范本进行临摹,熟悉山水画的用笔方法,了解山石树木、飞云流瀑、房屋村舍的造型结构,练好基本功,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再在明清山水画家里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然后从他的作品里面挑选出几张经典的代表作,认真临摹,最好同比例大小进行临摹,尽可能做到可以以假乱真。熟悉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面貌,用笔构图习惯,气韵意境的表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临摹古人不是要成为古人,而是要去学习古人学习的方法,借古开今,独辟蹊径。

第三步、以明清为根基继续上溯宋元,在历代宋元的山水画大家里面(最好是宋代),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家,然后找出几张他们的经典作品,进行认真临摹,系统学习,最好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宋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是中国绘画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座高峰,每一张作品都是艺术瑰宝。

第四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所有在学习古人的同时,必须回到生活里面去,回到自然里面去,面对真山真水去大量写生,对古人要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更加要有敬畏之心。自然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

第五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多读书,读美术史,读古代书论画论,读古代诗词歌赋,坚持练习书法,训练自己驾驭毛笔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线条质量和艺术表现力。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综合艺术修养。

最后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教练,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既需要老师的监督,更需要老师的指导。总之,学习要从兴趣出发,不但要有想法,还要有方法。更要安贫乐道,锲而不舍。

范曾与崔如琢相比?

文 | 小生有画说,本文 范曾和崔如琢都曾经拜在李苦禅的门下,他们两个,范曾曾经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2年,2011年卖画3.8亿,2012年卖画9.4亿,从2013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卖画都超过1.5亿,算到如今,范曾卖掉的画,价值已经超过20亿了,这是多少人几辈子都赚不来的财富啊。而崔如琢自从2015年以来已经连续5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了,其中2015年4.6643亿,2016年7.863亿,2017年8.2195亿,2018年10.3201亿,2019年8.8175亿,共计39.8844亿,那么他所买的画,超过50亿是妥妥的。那么,同样是作为李苦禅的门生,范曾的画和崔如琢的画相比,到底是谁的更胜一筹呢?

图为李苦禅先生画像

说起李苦禅,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画的鹰,他画的鹰是鹰中之王,是孤傲的,是搏击长空,尽显王者风范的鹰。下面是李苦禅画笔下的鹰。

李苦禅是泼墨大写意花鸟的一代宗师,而对于李苦禅教出来的这两个学生,单从绘画上看,不知道是学生以老师为荣,还是老师以学生为荣。下面把范曾的画和崔如琢的画对比着来看。

图为范曾画家

首先,崔如琢相对于范曾来说,是真的得到了李苦禅大写意花鸟宗师的真传。那种肆意浸染,泼墨挥毫的畅快之感,在李苦禅先生和崔如琢先生的画中都有体现。而范曾则是完全走出了另外一条道路,他的画多是描绘古代人物形象的画。范曾绘画的泼墨写意人物,虽然同样是泼墨写意,却是没有得到李苦禅先生的真传,而是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画面看着让人有一种局促之感。下图为崔如琢先生的泼墨山水图和范曾的人物图。

图为崔如琢泼墨山水图

图为范曾人物图

其次,同样是创作,崔如琢的创作范围更广,或者说更加创新,而范曾的创作,自从2011年获得胡润艺术榜榜首以来,就几乎没有任何改变,都是千篇一律人物的绘画风格。

崔如琢的画,有着一种让人看完心情畅快之感,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舒服的感觉。他的画就是那种大巧若拙、个性明显、收放自如、肆意洒脱的画。而且最为拿手的泼墨图,涉及的绘画范围也很是广泛,有荷花,山水,墨竹,水仙和鸡等。所以他的画总是千变万化,但是千变万化中又有着自己最为独特的艺术风格。看他的画,有一种禅宗的意蕴,那就是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往复,画里面的意境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下图为崔如琢先生的照片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而范曾的画,按照网友的说法,虽然也是含有文化底蕴,但是似乎与艺术无关。他的画初看起来就像是连环画一般,千篇一律,毫无创新。著名的思想家以及自由主义大师李敖就这样评价过范曾的画:“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 ”

许是因为千篇一律,所以网友们认为他已经是江郎才尽了。所以每年的画作几乎都是一个样,就像印刷机一样。也有人这样调侃,范曾就是人民币画家,作画完全是冲着钱去的。对于这个观点,小编就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了。毕竟都已经赚了那么多了,说是冲着钱去的,那也太过于爱钱了。以下是范曾笔下的画作。

最后,小编则是认为,在绘画的眼光和见识上面,崔如琢先生更上一层。毕竟在1981年的时候,崔如琢怀揣着800美元和梦想,就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去闯荡了。10多年的闯荡生涯,让他在国外闯出了一片天地。所以在回国之后,在竞争力和眼界上,可能比范曾看得更是远些。

为何齐白石丰子恺的字画卖价如此高昂?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18年正值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小编这次主要和大家聊聊丰子恺的艺术市场。作为漫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丰子恺的水墨漫画以其浓浓的文人情怀和诗情画意收获了不少“粉丝”。

2010年,在艺术品拍卖行情高歌猛进的大环境下,丰子恺画作中蕴藏的率真、儒雅的禅意和回味无穷的文人情怀开始被学术界和藏家认可,其作品的市场表现也逐渐亮眼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共有119件丰子恺画作付拍,成交率高达82%,均价也突破了10万元每平方尺。其中,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落红不是无情物》立轴,以超出估价两倍的280万元成交。

此后,随着收藏群体的扩大,其市场表现

2012年秋拍,北京匡时推出的《千家山郭静朝晖》估价仅70万至90万元,在藏家的追捧中以690万元的高价拍出。2013年,丰子恺作品行情出现了一波热潮,多件作品超出估价多倍成交,且每平尺均价也首次突破30万元。如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大树册页》21开以60万至80万港元的估价现身,最终以303万港元易主。同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的《生活小品(四幅)》拍得316万港元的佳绩,超出最高估价10倍。中国嘉德付拍的《为余修作种瓜得瓜》立轴估价仅15万至25万元,而成交价达120.75万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丰子恺画作的市场认知度越来越高,其清新简约、深蕴禅意的艺术风格使其画作在藏家心中成为“格调”的象征;另一方面,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在当年亮相于全国的大街小巷,无疑提高了丰子恺的国民度和影响力。

此外,文人情怀是丰子恺、黄永玉、叶浅予等一批水墨漫画家作品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受到藏家喜爱的重要原因。以丰子恺为例,其抒情诗意类的作品,尤其是将古诗词生活化的作品在市场上最为抢手。但是,对这类充满文人抒情意味作品的收藏更侧重于藏家个人的喜好和收藏格调,对于藏家来讲,有一定的学识和素养的门槛,因此,相较其他书画门类,其收藏群体仍然相对较少。

去年是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展览和研讨会相继在各地举行,各大拍卖公司也在趁热打造拍卖专场。作为水墨漫画领域的领头羊,丰子恺在学术界“刷”的这波热度,极有可能反映在市场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学术界对于丰子恺作品的极力推崇,其作品的价值有望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认可,必将推动其作品行情水涨船高,而漫画领域在丰子恺的带动下也有望迎来一波热潮。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范曾的画真具备收藏价值吗?

范曾是国内知名的书画家,学者,文化活动家。以人物画出名,书法风格独特,同时也著作等身。可以说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在书画市场也长期占据顶尖,是为数不多的在书画艺术市场渠道巨大成功的艺术家。

当然,也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和沈从文的故事,因为和黄永玉之间的恩怨,因为他的炒作和功利,使得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充满了才情和成就,也充满了争议。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复杂的人,很矛盾的人,但无疑非常独特,非常高调,非常跨界,非常有自己个性。

那谈到范曾的画值多少钱,我想自己说了不算,还是看看拍卖会上他的价钱吧,虽然有时候会有炒作和虚高的成分,但总得来说是想对客观的。毕竟,还得有人实打实的买单,这块能搞收藏的,也不至于完全是傻子。

我们先看第一组,是2012年拍卖的范曾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最终成交价,从1978年最早的作品的230000元,到1995年的《老子出关》1207500元。

又在看看另一组,也是近几年的,最高的六千九百多万,少的也有一千五百多万,而千万级别的拍卖价几乎成为常态,在中国这个市场量级的书画家,还真是不多,可能我孤陋寡闻,但目前知道,活着的人当中,能稳压其一头的或许只有亿量级的赵无极了。

当然,值得赞赏的是,范曾捐的款也不少,汶川地震他捐1000万,玉树地震他也捐1000万,据荣宝斋估计,从1980年至2009年,范曾累计在全国捐赠的书画作品的总价值超过5.3个亿,这是十分惊人,应该在国内也是排在前几名。

中国艺术家你最喜欢谁?

杨丽萍,我最喜欢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闻名中外的零脂肪舞蹈艺术家。

为了舞蹈事业放弃生育。

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传闻还取下肋骨。

零脂肪…的骨感身材……配上空灵飘逸的孔雀舞……惊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时光。

以上一系列非人类操作,吓得我惊掉了下巴。

就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如何一步步脱胎换骨登顶封神的?

其实幼年杨丽萍只是一个平凡的白族女孩,大理的一名小金花。既不惊天地,也不不泣鬼神。

作为一名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本身自带能歌善舞的基因。但是杨丽萍又更比常人天赋异禀,虽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但自小模仿花鸟鱼虫,行云流水,自编自学,从不间歇。

揣着对舞蹈的热爱,少女杨丽萍加入了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这里是孔雀公主和孔雀舞的故乡。一代艺术家在版纳州歌舞的天堂里历练,升华。

过了几年杨丽萍调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登上春晚,以“雀之灵”一战成名。

1986年,全国轰动。

杨丽萍独创的雀之灵,双臂酥软无骨似的飘动,在纤柔中传递生命的激情。是一场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境界。

早年杨老师在昆明开创了云南印象剧场,在尚无替身的情况下每天必须亲自表演,我也有幸观赏了多场,且不说舞姿是多美的优美迷人,就说说每场落幕,观众都是掌声雷动,鼓掌鼓到双手红肿,由此可见,观者内心何等激动!

杨丽萍为了保持孔雀舞的灵动,吃得很少。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坚持“不吃不喝”多年。

早上一杯盐水,半颗鸡蛋;中午一小盒牛肉,一杯鸡汤;晚餐两个苹果加一片牛肉。

这些加起来,还不够我一餐的开胃菜!

在有表演的时候,坚持不喝水,不进食。因为食物进入后会导致胃鼓出来,曲线不够优美。

痴迷舞蹈艺术的杨丽萍,早早成名。本以为名利双收,走上人生巅峰后,应该会回归生活。但杨丽萍放弃了作为一个母亲,而选择了终身醉心舞蹈。

可敬可佩!

华语歌坛最动听的歌声当属邓丽君。

中华把舞蹈跳到极致的要数杨丽萍。

画国画怎样画好?

画画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丹青翰墨,笔下有万千气象,画家笔下的鸟兽虫鱼,斑斓多姿,美不胜收。缘于对美的痴迷和热爱,喜欢国画的朋友也有很多。

但是,想把画画好,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有天分,又要有勤奋,还要有机缘,有感悟。

一、想画好国画,第一就是要热爱。对任何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的热爱,你才会愿意投入热情,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去研究它,钻研它,琢磨它。再苦再累,都不会厌烦。爱好一件事,真正到了痴迷的境界,相信离成功就不会遥远。

历史上很多大师,除了天赋,他们的勤奋,也是有目共睹的。

齐白石临终前还在画画,九十四岁,依然有非凡的创造力。

黄公望八十岁创作《富春山居图》,画到八十四岁,历时四年,终于完成这一巨作。没有对画画的热爱,是难以想象的。

二、条件允许的话,务必找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国画老师,可以帮你尽快地学习掌握到绘画的相关技法,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教你怎么画,还能根据你的特点和禀赋,帮你选择合适的学习和师法的对象,而不至于陷入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古往今来众多经典,不知作何选择的迷惘。

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老师。可以看得出,画画这门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国画,是中国人独有的艺术,蕴含着古老的东方文化和智慧。学习传统,是熟悉和了解这门艺术精华的必由之路。

三、想画好国画,要有恒心。画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并不能够速成,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训练,坚持,磨练。

不断努力,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如此,才能有所成。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就会有相应的成果和回报。

四、想画好国画,不能仅仅局限于画画。“功夫在诗外”,想把画画好,还要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理论水平,勤于思考,勤于探索。

文化境界高了,你的画,就会有书卷气。你的画,就会有思想,有灵魂,就会打动人。

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部分。历史上的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往往诗书画印都有涉猎,都有所长。一名画家,还可以通过练习书法,锤炼线条。通过学习刻印,使作品有金石气。通过写文章,使作品耐读耐看,耐人寻味。

五、想学好国画,要重视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要以自然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大自然中,去发现寻找它的美。山水画家,往往从名山大川中,去汲取营养,胸中有了山水,笔下才有万千气象。

黄公望为了画好画,常常面对大山,写生不辍。高山的巍峨雄壮,山川的气势,都化为了他笔下,那些或雄奇,或隽秀的风景。

那些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也十分重视写生。齐白石老人的草虫,栩栩如生,得益于他对生活认真而细致的观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