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夏朝文学代表作品

文字古朴2.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左传》《国语》既记言又记事,但它们总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神话的形态和特质,包括了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等不同类型。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夏朝文学代表作品,先秦文学包括哪四个阶段?

1.阶段 从夏朝到春秋时期 《尚书》《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

2.阶段 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 《左传》《国语》 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3.阶段 战国中后期 《战国策》

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它便产生了。原始的诗歌,与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邪许”,犹如“杭育杭育”。这样的劳动歌声的创作者,就是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称的“杭育杭育派”。它说明诗歌起源于人类的集体生产劳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由此可见原始歌谣是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的。

远古口头文学除原始歌谣之外,还有神话传说。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采的神话,但因年代久远,散失甚多,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片断,大都出于后世的传说和记载,己不完全是古代神话的本来面目,但它们总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神话的形态和特质。

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的神话故事,如《女蜗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和“羽民国”、“奇肱民”等等,包括了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等不同类型。这些神话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广泛流传。它们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无愧为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自1899年起陆续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甲骨卜辞,证明我国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和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的记录,其中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或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此时记事文字,主要是记录卜辞。占卜内容颇广,有关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祭祀、战争者,有例行者,也有大事而占者。从现存文献材料看来,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散文。其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素,文字简略,不成篇章

为什么巫术的发展是在商朝而不是夏朝?

商周文化特别有意思,先说一说神和巫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神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祭祀对象, 而巫是通神使者,是真实的人,但在长期的崇拜之下,巫也会被神化,被当做人间的神,所以在殷商时期,巫者权利很大。后来直接发展成了巫就是王,王就是通神使者,这种说法被很多学者认可。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王利用这一文化来统治国家,成为了“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的政治统治工具,由此,巫、神、王便成了一个国家最大的权力机构。

直到秦汉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掌握更多过后,这种格局才被打破,但这种崇拜神的信仰却留了下来,直到现在还有。中华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神秘而又多彩的文化中慢慢萌发,神化的思想就刻在我们的血脉文化中,这既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弱小的表现。

《说文解字》里面这样解释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可见当时的巫术,需要三种东西——祝词、舞蹈、神。而舞蹈、文学、书画就在这样的仪式中慢慢发展,最后系统形成独立的艺术。发展到后来,“凡出师,必告于祖,而奉迁庙之主以行”,人们不管做任何事,哪怕就是去挖一个小洞,都会先卜卦来预测这次会不会顺利。

由于不同的目的,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神也就不一样。有山、林、川、泽等自然神,有日、月、风、云等天象神,有统领天象四神的四方神,有管农业的后稷神,有祖先神,有上帝。总之“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是不是没想到“上帝”这个神早已经存在在中华文化里,上帝是殷人观念中的神,这时候神极为复杂。有等级大小关系,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比如祖先神可以统领自然神,四方神可以统领天象神。而且这时候的文字不系统,记录混乱,要想搞清楚这一套系统非常不容易,神崇拜系统非常复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神当中以上帝为最大。

祭祀不同的神,要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仪式,不同的工具,祝歌与舞蹈的方式也不一样。祭祀的方法有“郊祀”、“庙祀”、“望祀”、“方祀”、“禋祀”等等许多方法,有的神要在郊外祭祀,有的神要在庙宇祭祀,如《诗经·大雅·云汉》云:“不殄禋祀,自郊徂宫”,接连不断的祭祀,祭天的地方在很远的郊宫。这里的禋祀是祭天神的典礼,要在郊外的祭天之坛上进行。

祭祀的器物也有很多种,如矛、戈、玉帛、青铜器等等。此时铸造的精美青铜器,就是专门用来祭祀神的器物,后来发展成酒器、食器,青铜器上繁美复杂的花纹都带有一定的神性,它们的花纹和文字甚至造型都蕴含着他们对自然界、神的理解。“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里的作为器物的鼎就是巫师进入山林祭祀,用以“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工具。

神的出现,巫术的出现,开始是人们用以慰藉心灵的寄托,后发展成统治者的工具,跟西方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把某种东西当作信仰之时,是不是应该多去思考一下,在它的面纱之下是精神还是控制。如果是甘之如饴的精神控制,那与几千年的人们相比,我们又进步了什么呢?了解他们神秘的巫术文化,你会发现,在精神上面我们没有进步,还是跟他们一样,对这个世界迷茫,我们努力的想找一个精神寄托,不同的是,他们有神可以崇拜,有巫术替他们安心,而我们依然缥缈迷茫,无以寄托。

四千多年前的巫术之国,弱小迷信,但他们不曾畏惧,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神,不管风多大、不管雨多久没下,这个神都会给他们答案和方法。无神论的今天,没有神给我们答案,因为我们不“迷信”了,不“弱小”了,我们强大了,我们不再把行动和精神寄托给虚无缥缈的神,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信仰科学,我们以金钱利益为寄托,指引我们前进的不是神,而是科学。在充满科学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迷茫,之所以感到迷茫,不是因为科学不够发达,不是因为不信仰某个神,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信仰。现在的我们跟四千多年前的人一样迷茫,他们是因为太过信仰,我们是因为没有信仰。

神秘的原始文化,是艺术的开始,是精神的源头,难怪它总是那么迷人。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流派?

中国文学史有多种流派,如下:

1以代表作家命名流派 如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2.以产生时代命名,如永明体、元和体、同光体

3.以地域命名,如南唐词派、江西诗派、茶陵派、公安派、竟陵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桐城派、阳湖派、湘乡派

4.以总集命名,如花间词派、西昆派、江湖诗派

5.以社团命名,如前七子、后七子

6.以作者身份(作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命名,如台阁派

7.以理论主张命名,如格调派、神韵派、性灵派、肌理派

8.以题材命名,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历史演义派、英侠传奇派、神魔小说派、人情小说派

9.风格命名的,如豪放派、婉约派、清逸(醇雅)派、讽刺小说、谴责小说等。

但通常认为两大正统流派是诗歌散文。

先秦两汉六朝是啥?

先秦指从上古、殷商、两周到秦国时期。两汉就是东西汉。先秦两汉一般就用在文学领域。

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一共六个朝代,因此被称为“汉魏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乱世”。在此期间,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持续不断的族群侵并、政权倾覆,频繁的人口迁徙和灾难。

古典文化的形态解析?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古典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

古代108谋士排名?

伊尹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莘县人。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管仲

管仲,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范蠡

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范蠡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

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他是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刘基

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