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品

泉州清源山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代石刻?被宋元时代的工匠打造成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等题材广泛的石刻杰作。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君造像,碧霄崖的三世佛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置最东南的三世佛造像,弥陀岩和瑞像岩的仿木构石室则是元明时期木结构做法的难得标本。老君岩距离清源山正门不远。老君岩曾为规模巨大的道...

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品,泉州清源山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代石刻?

作为古城泉州的名山之首,清源山因石而生,因石而胜。遍布山中的怪石奇岩,被宋元时代的工匠打造成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等题材广泛的石刻杰作。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君造像,碧霄崖的三世佛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置最东南的三世佛造像,弥陀岩和瑞像岩的仿木构石室则是元明时期木结构做法的难得标本。

老君岩

“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对老君岩的评价。老君岩距离清源山正门不远,前有广场,后依群山,这里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地带。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老君老君造像,高为5.63米,厚为6.85米,宽为8.01米,占地面积达55平方米。老子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超凡脱俗,栩栩如生,人称“老子天下第一”。整个雕像露天屹立,与自然浑为一体,无论晴日抑或雨雾,都有说不尽的风采。不过在历史上,老君岩曾为规模巨大的道观所围护,其中有真君殿、北斗殿等,后来道观被焚毁,空余老君岩,也便形成了今日的独特景观。

千手岩

由老君岩东侧拾级而上,不远可见元元洞天和见龙台,继续向上就是千手岩。千手岩坐落于清源山左峰,又名观音寺,历史上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寺院规模不大,游客不多,相比老君岩显得非常幽静。大殿中供奉一佛二菩萨,并非观音。究其原因,原宋代观音造像在文革期间毁坏严重,景区管理处成立后,由于其面部早已面目全非,又因为原为男相观音,故修补后更像是释迦牟尼,也便将错就错了。

弥陀岩

过千手岩,经振衣亭和弘一法师舍利塔,就是弥陀岩。弥陀岩外有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内为元代依天然崖壁雕琢而成的阿弥陀佛立像,高5.77米,宽2.5米,周身涂金,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慈眉善目,神态端庄。石室右下方平台处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文革期间。石室前小平台立有两座对称的小石塔,附近巨石耸立,古木交错,历代摩崖石刻遍布其间。石室左侧有一座193个汉字的元代石刻碑文,其中出现了13个简化汉字,为历代所罕见。石室上方不远,还有一处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号称“闽海第一佛”。

碧霄岩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下碧霄崖壁上刻有藏传佛教“三世佛”造像,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于至元二十九年(1295)登临清源山时下令所雕。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中部为释迦像,主管现代,左侧为药师佛,主管过去,右侧为弥陀佛,主管未来。下碧霄崖的三世佛,是我国现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置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造像。三尊均为西藏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下碧霄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院上方的摩崖上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上方为上碧霄,平台后崖壁上刻有巨大的“寿”字。碧霄岩前视野开阔,可俯瞰泉州全貌。

瑞象岩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前有多级平台,中部设水池一方,后为依天柱峰而建的石室。石室藏于密林深处,外观为两层,飞檐流畅,与弥陀岩元代石室差异明显。建于北宋元祜二年(1087),最初为木结构,明成化十九年(1483)改为仿木石构建筑,万贯为两层。石室内为刻于宋代的立身释迦瑞像,高4.62米,宽2米。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主景区之外,可由正门向东,转北山路前往。赐恩岩位于赐恩寺内,此处原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因故得名“赐恩”,而寺旁也建有开闽许氏宗祠。寺内有一尊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为宋元祐年间(1086-1093)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殿内石柱勒刻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所指正是这尊神像。寺后山遍布历代名人题刻,亦有许多天然石室,其中有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欧阳洞”。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

为何会留下唐代宰相的刻字?

位于郴州资兴市程江口东南约一公里的 " 骷髅坦 ",是一处采硝、熬硝的坦洞。这个坦洞位于一座丹霞岩丘的半山腰,需匍匐攀爬半小时才能入坦。坦的边缘有巨石,石后有熬硝的灰堆。站在坦内勉强可以抬头,头顶岩壁上有明显的凿臼,可能是为了取硝,或者扩大坦内空间。

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里是清代天地会一处采硝、熬硝的秘密哨所。硝是火药的原材料,郴州丹霞石壁上偶尔会分泌硝与盐,地方武装正是得知这一特殊的矿产资源而在野外留下了秘密采硝点。

坦洞名为骷髅坦,坦内还真有一具骷髅。这具骷髅躺在坦洞边缘一副棺材内,骷髅的身世已经无人知晓。有人说是清代起义军中的一位领袖,也有人认为是采硝驻扎的军人。孰是孰非,已然杳无人知了,这是郴州丹霞山中众多人文痕迹共同的现状。交通方式改变后,以前的黄金水道变成偏僻之地,住在坦中的村民也陆续搬了出来。连同寨堡、悬棺、石刻等重要的文化遗迹也已经被世人丢在脑后。

我们这趟行程,就是想在历史的草蛇灰线中寻觅一点有关这些遗迹的真相,在丹霞石壁间重新发现另一个郴州。

郴州的 " 郴 " 字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 " 林中之城 "。可见,在秦代设立郴县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块地方森林覆盖率高,山高路远,生存将面临很大考验,但这些似乎都没难倒生活在郴州丹霞山腹地的本地人。在郴州丹霞山区进行 3 年田野调查的湖南省博物馆原副研究员谢武经发现了大量的人文活动痕迹,包括有人居住的丹霞洞穴(本地称坦),防御工事寨、堡,摩崖石刻。如蜘蛛网一样的丹霞古道,将这看似偏远、难行的山区串联成适合人类生存的乐园。从这些丹霞石壁上的遗迹,我们似乎触摸到不同于当前郴州,而是那个深埋在历史中的 " 林中之城 "。

郴州丹霞地貌分布图

徐霞客曾点赞郴州丹霞,却喝了假酒

明崇祯十年 ( 1637 ) 四月十二日清晨,徐霞客出现在程江口。这位明代旅行家,在程江口吃过早饭后,即登船出发,游览耒水上游的丹霞地貌。

" 程口西北,重岩若剖,夹立江之两涯,俱纯石盘亘,倏左倏右,色间赭黑,环转一如武夷。所附舟敝甚而无炊具,余揽山水之胜,过午不觉其馁。"(《楚游日记》)

有趣的是,三日后,船过了永兴、耒阳,到了衡阳陡林铺了,徐霞客还不忘追记程江口:" 郴之兴宁有醽醁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程水甘美出美酒 …… 今酒品殊劣,而二泉之水,亦莫尚焉。"

程江口一段 20 里水路是郴州丹霞最为绝美的一段。两岸丹霞赤壁如刀削斧砍,挺直峻拔,加之耒水左环右抱,十分优美。耒水背后是更加广饶的丹霞岩丘,或伏或卧,紫红色的砂岩在阳光的照射下,互相掩映,非常有层次感。只是对于徐霞客而言,风景虽美,但没饮到真正的醽醁酒,而颇有遗憾。2019 年 10 月 10 日傍晚,湖湘地理的记者站在程水口。一如徐霞客在 300 多年前看到的,一弯碧水,两山相夹,丹霞赤壁绯红色的外貌很吸引人。用无人机飞高后,可眺望程水与耒水的河道,程水北岸有数座房子,当年徐霞客就是在这里栖居了一个晚上。

徐霞客是奔着郴州来的。途中领略了永兴至郴州 50 公里耒水河段绝美的丹霞地貌景观。在现在,这段丹霞虽然不如距离郴州不远的广东韶关仁化县的丹霞山出名,但难得的是,沿耒水两岸留下了大量丹霞石刻、坦屋、寨堡、悬棺以及石窟造像。人文痕迹之多,类型之复杂,在全国丹霞山区都是罕见的。在郴州丹霞山进行 3 年田野调查的湖南省博物馆原副研究员谢武经认为郴州丹霞具有申请世界双遗产的潜质。它的美杂糅着人文历史的光辉,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具有其他丹霞地貌没有的特色。

事实上,早在明代徐霞客抵达郴州时,耒水两岸的丹霞岩丘内就已存在了大量人文遗迹。如徐霞客在郴江口徘徊半日就是想去曹王寨,该山寨据说与宋代曹成的农民起义军有关。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写道:" 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寸土无丽(立)。《志》称有曹王寨,山极险峻,暮不及登,亦无路登也。"

徐霞客在郴江口看到的也是丹霞地貌,位于今郴州苏仙区的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如今登船亦可循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游览四周的风景名胜。尤其经小船入郴江,可远眺喻家寨,一处临江孤立的丹霞岩丘,面对郴江的丹霞陡壁上保存有 50 余方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让人殊为惊奇。

而这样的石刻还散落在丹霞山区其他角落,位于永兴境内的侍郎坦,程江口下行约 5 公里。坦内刻有 16 方石刻,其中 9 方为唐代石刻,1 方为南北朝时期,最早的距今已有近 1500 年。

现在看来如此偏僻的地方怎么会留下这么多石刻?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梁武帝时期。被称为 " 林中之城 " 的郴州,是不是远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荒蛮之地?这片丹霞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记录了我们过去从未认真对待的东西。

▲高椅岭是全国最典型的一块老年丹霞。

全国最典型的一块老年丹霞

在开始探索郴州丹霞山区的人文历史痕迹之前,有必要对以耒水为中心的郴州丹霞做一番全面了解。位于郴州苏仙区的飞天山与高椅岭与广东韶关仁化县丹霞山直线距离仅 110 公里,却没有被一同纳入到丹霞地貌世界遗产名录。它当年落选的原因,来自人们对丹霞地貌景观的统一印象——顶平、身陡、麓缓,不太相符有关。

2006 年,我国以东南丹霞地貌分布区的湖南崀山和万佛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和冠豸山、江西龙虎山—龟峰、浙江方岩和江郎山以 " 中国丹霞地貌 " 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在 2008 年提交的申遗《综合文本》对丹霞地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发育丹霞地貌的岩石基础是红层,其中主要是红色陆相粗碎屑岩,中国红层主要堆积在白垩纪内陆盆地中。丹霞地貌又是 " 以红色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可以表述为 " 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粗碎岩红层地貌 "。

但是这一显著特征,在郴州丹霞广饶的丘陵岗地上却不多见,即孤立的、陡直的峰柱。在郴州丹霞分布的核心区域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大部分的红层出露被剥蚀成低矮的岩丘,标高在 160 到 280 米。显眼的丹霞赤壁主要分布在耒水河的两岸,由于河水的切割作用,而形成 10 米左右的陡壁。自然崩塌或流水剥蚀形成的孤立的峰柱则很少见。

▶侍郎坦崖壁上的 " 昌黎经此 " 石刻。

而在高椅岭丹霞地貌区域,连丹霞岩丘也几乎被剥蚀殆尽,平缓的山麓仰卧在大地上,低洼处的积水映射着蓝天白云,将高椅岭丹霞地貌打造成一道绝美的调色板。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童潜明教授看来,郴州高椅岭丹霞甚至已经不能称作丹霞,它的外貌与申遗材料中对丹霞地貌的定义已经不太相符。从途经丹霞地貌的耒水河道河曲发育程度来看(河流只有流经平原地区才会发育大量河曲),处于茶永盆地的郴州丹霞正在向平原过渡。童潜明将其概括为 " 准平原化 "。

郴州丹霞是丹霞地貌进入老年阶段的产物。打个比方,如果丹霞可以 " 活 "100 岁的话,郴州丹霞已经 90 岁高龄了。如果再过几个地质年代,可能这里的丹霞地貌会被剥蚀殆尽而形成阡陌交通的平原,也说不定。

郴州丹霞具有国内少有的老年丹霞地貌。即陡直的峰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缓的、如贴着地面的紫红色砂岩 " 底座 "。加上湘南地区充沛的降雨量,境内耒水、郴江、便江等的持续切割,郴州丹霞与水相依,呈现出老年时期的绝美身姿,所谓最美不过夕阳红,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郴州丹霞已经走入丹霞地貌的尾声,随之而来的将是绝美的谢幕。

伏羲摩崖石雕门票?

免费开放,不收门票。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在襄阳岘山。石刻雕像充分的借助当地的地理地形,整个伏羲雕像足足有70.5米高,长度更是大约有230米,是目前全中国完工的最大的一处山体头像雕像。整个伏羲摩崖雕像眼睛长9米,高2米,鼻子长18米,宽9米。

延安宝塔山的历史与故事?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陕西历史。(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说其宝塔山,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第二套人民币贰圆背后的宝塔山

尤其是老一辈人,对宝塔山的敬仰,可谓贯穿那个壮怀激烈的时代。

宝塔山的出名与革命年代息息相关。

而那座山那个塔,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宝塔山高一千一百余米,因山上宝塔而得名。据考证,宝塔山上这座四十余米高的九层八角阁楼式砖塔始建于唐代。

到了北宋时期,这里是宋、夏之边界。范仲淹、韩琦等名臣在宝塔山屯兵设寨,以抵御西夏之侵扰。山上目前还留存有范公井、烽火台等遗迹。宝塔山下还留存有历代摩崖石刻,其中以范仲淹所书“嘉岭山”三字最为有名。

“嘉岭山”是宝塔山在宋代的名字,而在更早的时候,宝塔山叫丰林山。

如今的宝塔山,依然是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是夏季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宝塔一层拱门额书有“高超碧落”和“俯视红尘”。登上宝塔山,站在宝塔上俯视延安,是每个到延安来的游客必须体验的一景吧。正所谓:“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是真正到了延安。”

其实宝塔的名字,也是近代才有的。

在明清时期,这座塔的名字就叫“古塔”。关于这座塔的起源,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黄金锁骨菩萨”传说,另一是“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这两个故事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此塔的历史均追溯到关中盆地为帝国中心的大唐时期。

唐代建成此塔后,历经宋、金、明、清,都对塔做过修葺。到了近代,“古塔”伴随着当时的动荡局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也正是在战火中,“古塔”涅槃重生,成了国人心中的“宝塔”。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庐山摩崖石刻的解释?

庐山三叠泉摩崖石刻

三叠泉是位于中国江西庐山东部的一处瀑布,源出大月山。其成因为溯源侵蚀河流袭夺形成,由于地层岩性不同,经过长期侵蚀后,形成了三级阶梯,水流顺阶倾泻,先从五老峰北崖口垂直落到大磐石上,再经过两次折叠分散后重新汇聚,又再次下泻,故名三叠泉。

庐山三叠泉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但三叠泉却长期隐藏荒山深壑,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流白鹿洞的朱熹都没发现它,直到南宋时期才被人发现。

三叠泉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被樵夫偶然发现,其后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于附近白鹿洞书院讲学,离开后从信件中获知“五老峰下新泉三叠,颇为奇胜”,可惜“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只得请人画来观赏。

现存宋留元刚题记、元大德九年庐山寻真观题记、明刘世扬题记、清双溪草堂等摩崖石刻十余处,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摩崖的历史?

黑山岩画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黑山峡谷的陡崖峭壁上,内容以人物、舞蹈、佛塔、动物、狩猎等20余种类型为主,目前共发现战国至明代时期岩画212幅,占地约12平方公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