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书法代表作品,我是怎样看待商鞅这位历史人物作文?
鲁迅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它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一个令敌人都敬佩的战士。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然而,若不是鲁迅在休息的时候写下了这本《朝花夕拾》,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那童话般美丽,却又充满了伤感与无奈的过去呢?
只是一部鲁迅的回忆录,只写了鲁迅的回忆。然而,鲁迅把这些看似毫无用处,只能被当成一种消遣的往事写了下来,却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明白,那些“琐碎”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太多的旧思想、太多旧社会的错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无奈。不单如此,啼笑皆骂的鲁迅即使是在写回忆录,他也不会真正的休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领导者”面前,鲁迅敢骂,鲁迅要骂,他骂得酣畅淋漓,骂得人心舒畅;在守旧思想和军阀势力面前,鲁迅善讽,鲁迅定讽,他讽得对手无话可说,讽的邪恶有口难言。无论是什么时候,鲁迅都会让那些误导中国方向的人们,不,是“豺狼们”被打成“丧家的落水狗”。熟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家这位树人,身上凝结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与力量啊,他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爱国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结晶,一束引领着中国青年向前,向着未来急速飞驰的强光。他在黑暗中用笔铺成一条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在困顿中用心中的利刃劈开一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恶的反扑。纵然,他决定稍作休息,也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虫”不敢猖狂。
他,鲁迅,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位不朽的树人,一点不灭的光源!
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篇二:走进历史人物——朱棣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走进历史人物,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古代的文明和事迹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篇三: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使人难以捉摸,历史上对他的看法也较有争议,不过,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着名的诗人。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但是,曹操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
篇四: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篇五: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却留下了让世人传颂千古的佳话传说。
千古佳话永流传
楚汉相争,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此际,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项王大势已去,自己只能成为项王的累赘,她不愿自己落入敌手让项王蒙羞受辱。她虽为一介女子,却也知羞呀,也知耻啊,所以抢先一步自刎在项羽面前。
“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由此上演……
美人起舞离愁尽
她,在众人离开他时不离不弃,情愿以自己做代价,唤起项羽奋战之斗志:“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情愿以一舞诀别霸王,自刎殉情,希冀胜利突围。
生死离别前的那一舞,舞尽了天下女子的绝代风华;那一抹泪,流尽了世间女子的辛酸。那飘舞的丝绸,写满了离别的愁绪;那轻盈的体态,转出了满腔的哀怨。
佳人,离愁上心,相思白头……
佳人帐下拭泪痕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英雄已末路,佳人何以堪?不过眨眼间,红颜已散尽。终始虞姬是那残弱无力的飞蛾,王是那焚尽世间所有的烈火。只不过,飞蛾的泪滴已灭不尽烈火,只能帐下拭泪,独自承受……
后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赞叹虞姬的美丽,更惊异于她的痴情与知耻。但,我毕竟只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旁观者,对于历史,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却只能在迷惘中揣测,只能在历史的车轮所留下的痕迹中去寻找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虞姬的踪影……
篇六: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李清照,我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传奇女子,一位爱国爱家,富有才华的女子。是你擎了一盏灯,照耀了我那颗孤独、敏感的心,鼓励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凉了,夜幕渐渐降临。我伸了个懒腰,坐到凳子上,阅读着你意味深长的诗句……
篇七:竹林七贤”之嵇康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篇八:历史人物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
莽莽乌江印着如血的残阳,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铮铮铁水,那立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地之间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听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从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你错了,错得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为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傲视天下了。
你不会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使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从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经成为了过去。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去了,如果你的灵魂真得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骑乘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
哎,可历史谁又能更改……
悲——哉——,项羽!项羽,悲——哉——!
对历史人物的了如指掌才能写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佳作来,小作者平时对项羽资料的收集整理让他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材料,全文以“悲”的基调来贯穿,悲哉,项羽跃然纸上!
楷书怎样写出?
锋遒劲的用笔正是古法体现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周、战国时代的书法,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用于记事、占卜的。
在当时的书刻过程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美的因素。
甲骨的书刻过程是力求平整。由于是锲刻文字,所以表现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其笔迹的粗细,字形结构疏密等都表现出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和美的意境。其后期的甲骨文一般字是比较小的,字的形态排例趋于端正,笔画虽细,但还是十分有力。
商代甲骨文的这些特征,对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开启了可贵的先河。
但是由于甲骨文的锲刻成分较多,在严格的意义上,这一时期的文字特征还不完全具备书写的特征,所以也不能把这一时期的法则看成是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的雏型。
在商代晚期随着铜冶炼技术的出现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这时金文出现了。金文包括钟鼎及兵器上的铭文,钱币上的文字也在其中。这种文字之所以叫金文是指文字是在青铜器等金属上出现的。金文的出现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是最值得关注的。
据传此一时期的文字是书者用毛笔书就的,然后由铸工做模, 浇铸在青铜器上。正是由于有了书者和毛笔的参与,使书写代替了契刻,毛笔代替了刀削。
在当时铜器是王室和贵族的用具,因此已经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其上的铭文必然得以讲究,这样金文书写与铸造者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讲究美的造型及朴素的艺术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法及其古意等因素就开始被自觉地强调起来,铭文的文字从字法到行气、章法自觉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以至于在兵器上,在铜钱币上这种美的艺术气息也十足地体现出来了。
唐代时,在陕西天兴县被发现的十面石鼓其周围的文字遒劲,有一种流畅宏大的气势。金文与石鼓文在形态上各具千秋,它们都代表着商、周战国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面貌。
这一时期都以篆文形式表现出来,被后世称为大篆。 据传,大篆的创始者是周朝的史籀,是一个史官。他对文字所作的工作就是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繁杂文字作了整理和规划,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大篆依然保留着远古象形文字的特征。
因为大篆取法于自然,并依据于自然现象。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在精微之处体现着锋利的笔法。其玄妙神奇如同天然雕饰,自然造化。字如玑珠,形若天地,篇如散盘。其中锋遒劲的用笔正是古法体现。显现着大篆书法艺术的雍容华丽。
金文铭文的字画或多或少是依据书者的意趣而为之,与书者的欲想而变化,随字形大小而参差,形成错落自然的布局,这样自然的物象尽现于运笔与结体的流畅、圆润,显示着自然的意趣。这就是书法界人们苦苦追求的古意所在。
钟鼎大篆艺术给了我们什么古法、古意呢?在此确切地说它给予后世书家们的是——字的圆劲,风格的古澹。 在秦代后期古隶出现了。古隶是对之前的篆书的一种非常大胆地简化。这种大胆的简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发展对文字的要求。因为当时秦朝统一之后,文书奏章所用文字是小篆。小篆字体十分繁琐,书写十分费力,所以书写文字的简化也就成为必须。
因此在这时出现简化了小篆的古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篆到隶这一步文字演化过程走得很快,同时也走得很远。在这一文字转化过程中一个狱吏——程邈的功绩是不能被抹去的,因为隶书形式的创造正是由他初步完成的。在此,我们只能说程邈在隶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为隶书的形成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完全由一个人创造的传说也只是听听而矣。
古隶是在小篆以后出现的,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一种书体。秦王朝以小篆书体做为国家的统一书写体。
而古隶是一种草创的简化字,所以它在秦时基本不在王公大臣们中间流传,只在一般管理工役和管理囚徒的下级官吏中使用,也就是“隶人”们即衙役级狱吏中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如果说秦代的小篆,以其圆润的曲线而产生优美之感。那么隶书的美就是以方折之笔,用直率的线条产生了简单直率的崇高之美。
因此在后来的学书者看来如果要取得笔锋顿挫变化,并兼有点画的波发,学习隶书,特别是天真烂漫的秦“隶人”的古隶,就成了一种必须。 事实上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也是这样发展的。
这种被小人物发明,并被“隶人”们运用的书体,虽没有在秦时得到统治者们的青睐。却被汉代人们崇尚,并且得以光大,不但出现于朝中公文,同时还现于礼器重典,这就使我们看到了汉隶这一中国书法艺术殿堂的一大瑰宝。
汉隶是以一种整齐安定的美展示于世,它的行笔严格地要求横平竖直。但它的笔势,或左或右的挑势又给人以飞动的波发之势。 汉朝政务比较繁杂记事文书甚多。同时汉朝法律中规定吏官的选择要“以六体试之”。同时汉朝的统治者也十分提倡书法艺术,特别是汉灵帝十分喜好书法。加之汉朝发展了秦代刻碑之风,立碑之风大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汉文字书写形式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以简化为目的的草书在汉代也出现了,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形成,传说黄门令史史游首先书就,他作的《急救章》解散了隶书的书体结构,草写而就。
在汉章帝时这种隶变的草书被提倡,俗称“章草”。章草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巨大。 就此,我们叙述了从甲骨文到章草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字画圆劲、风格古澹以多中锋的金文;笔锋顿挫变化;具有点画波发,侧锋入笔的“八分” 隶书;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章草,以及灵动自然的“飞白”布局。
这些正是书法艺术所追寻的古法与古意,这里我们也明了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了,中国书法艺术在此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期。这也正是对于中国书法古法、古意的继承和发扬的结果。
字有几种写法?
“清”,形声字,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与“浊”相对。如《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书法"清"字有几种写法呢?真草篆隶行,不同字体有不同的写法,下面我每种字体选择四种最为精彩的写法,供书友们参考:
一、楷书写法1、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2、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
3、元 · 赵孟頫 · 寿春堂记
4、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二、草书写法5、晋 · 王羲之 · 清晏帖
6、唐 · 孙过庭 · 书谱
7、唐 · 怀素 · 论书帖
8、明 · 祝允明 · 自书诗
三、篆书写法9、秦 · 李斯 · 泰山石刻
10、清 · 吴昌硕 · 七言联
11、清 · 吴昌硕 · 篆书五言诗卷
12、清 · 杨沂孙 · 常棣伐木帖
四、隶书写法13、汉 · 石门颂
14、汉 · 曹全碑
15、清 · 伊秉绶 · 隶书五言联
16、清 · 金农 · 汲古处和四言联
五、行书写法17、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
18、唐 · 陆柬之 · 文赋
19、宋 · 米芾 · 紫金研帖
20、元 · 赵孟頫 · 洛神赋
真草篆隶行,以上20种,是历代书法文献中最为精彩的写法,朋友们喜欢哪一种呢?
欢迎留言交流。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今天我这一个关于周总理给我们留下的未解之谜。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他在弥留之际最后召见的一个人竟是时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的邬吉成。而邬吉成赶到医院时,周总理已经陷入了昏迷,两人并没有说上话。周总理临终前要见邬吉成原因也成了未解之谜。
1976年1月2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双眼,嘴唇动了动,发出“呜呜”的音节。守在身边的护理人员立刻顺着总理的话音费劲地猜测着总理想表达的意思,可总理都摇摇头否定了。
护理人员一直猜不准总理的心思,内心感到十分着急,感觉自己没有尽到护理的责任,急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总理见到护理人员很着急的样子,用尽全身的力气,费力的说道:“呜,是钓鱼台的那个......”话说到一半,总理已经喘不过气来,巨大的病痛让他的脸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
周总理的爱人邓大姐在一旁试着问:“是不是还有话想和人说?”周总理微微点头,迷离的眼神又开始聚焦。众人赶紧按照“呜”的音节在钓鱼台工作人员名字中进行查找,仅一会,有一名卫士说道:“是不是邬吉成?”总理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放松的表情。
邬吉成,1938年参加革命,从延安、西柏坡起就在中央警卫团,一直负责保卫中央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分管中央警备团二处,负责外宾警卫。1970年至1976年期间,他开始兼任江青的随卫工作。
1月2日下午1点,邬吉成接到总理卫士长张树迎的电话,张树迎在电话的急切的说道:“老邬,总理想见你一面,你赶紧过来一趟!”
1点20分,一辆挂着警卫内勤牌照的吉普车疾驰在去往305医院的路上,车上的邬吉成心中思绪万分。在战争时期,邬吉成就与总理十分的熟悉,总理病危之时要见他,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指示或者嘱咐。邬吉成深知这次会见的重要性,一路上都在催促着司机快点开,车辆到达医院后,他便飞快的下车一路小跑到达病房门口,可却被护士拦住了,告诉他:“总理又昏迷了,你先到值班室等一会,等总理醒来之后,我再通知你。”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邬吉成觉着偌大的305医院都静悄悄的,似乎人们都静静的等待总理醒来。邬吉成在值班室来回踱步,心里焦急万分。时间飞逝,转眼间3个小时过去了,邬吉成却仿佛感觉有一个世纪那般漫长。一名护士急冲冲的跑进值班室说道:“总理醒过来了,要见你。现在医生正在给总理做检查,你准备一下,等检查完就可以见总理了。”
邬吉成三两步就来到了总理的病房门前,可是等待了几分钟后,护士告诉他。在医生检查时,总理又一次陷入了昏迷。邬吉成非常难过的在病房门前徘徊,祈盼着总理能早点苏醒。在焦急与盼望中,日落日升,已经到了第二天早晨,周总理依然没有苏醒。
邓大姐不忍对邬吉成直说总理可能很难在清醒了,只是叫邬吉成先回去,等总理醒来再通知他。邬吉成依依不舍的走到病房门口,看到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总理,庄重的敬了一个军礼,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下来。他心里痛苦的想着:“总理,你找我来要说什么?就算是让我把钓鱼台那几个家伙逮捕,我也坚决执行命令。总理,您快点醒来吧!人民需要你!”
周恩来总理临终前要见邬吉成这一最后愿望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实现,他要跟邬吉成说什么,也成了无法破译的千古之谜。
1月7日晚11点,周恩来最后一次从昏迷中醒来,他微睁双眼,凝视着周围的一切,眼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他双唇翕动,用尽最后的力气留给国家,留给人民最后几句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十里长街送总理)
他在秦王朝的覆灭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个坏人,我觉得电视剧胡歌版《神话》里的高要,向我们诠释一个更为贴合人性本质的赵高!
在历史记载中,赵高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奸臣,不管是电视剧中还是小说中,都是一副阴险狡诈的嘴脸。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给赵高一整个篇幅,但是从其他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是一个阴谋家,对于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心中没有大势没有国家,只有自己。赵高幼年时经常卑躬屈膝,像一条狗一样被人使唤,所以被压迫到了一定地步,就对权势和地位十分的看中。
就像电视剧里面所演的那样,高要不是易小川,他没有猪脚光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一开始就在不停的被压迫,这导致了自己最后的性格变化!
而且赵高常年侍候在秦始皇身边,批奏折和议论朝事的时候也不忘其左右,可能渐渐地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作为秦始皇最亲近地宦官,他也有一定狐假虎威地成分,但是就是这种接近权势的感觉,让他有些飘飘然了。
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得到皇位,这位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种想法产生后没有多久,秦始皇竟然染上了疾病,一命呜呼了。作为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作为依靠秦始皇才能获得很高地位的人,秦始皇的死,让他感到了危机。 对于扶苏,对于蒙家兄弟,这些曾经看不惯他所作所为的人,他必须想办法应对,他的内心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排斥。
他想:公子扶苏就如传闻之中的一样,刚正不阿爱民如子,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对我好过。如果传位给他,我还能像现在这样自在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他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伙同李斯伪造假遗诏来赐死了公子扶苏。
对于一个宦官来说,如此谋逆之罪就被他如此轻松的做到了。除了不可思议外,还说明他人格上确实有胆色。虽然绝不能算是一个英雄,但也勉强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了。
而事情也远远没有结束,他随后又利用上位的皇二子胡亥来排除异党,先是杀死李斯,后来将所有不屈从在他的淫威之下的大臣们都被杀死了。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事件说的就是他,在朝廷之上就没有一人敢将事实说出来,都纷纷指着鹿说是马,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说鹿的下场,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可以说赵高这样的人因为幼年的苦痛经历导致性格偏激,做事激进,一旦得到权势就会翻脸不认人,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心狠手辣不惜一切的。除此之外,内心心思沉重,因为自己的地位来得轻而易举,所以也不牢固。于是心中惴惴不安总是怀疑他人。
在扶持秦二世胡亥上位后没有多久,他眼见胡亥有疑心他的话语,就立马起了杀心。伙同自己的家人佯装宫内有了盗贼,以此为名杀死了胡亥,立了子婴。
简直就是无毒不丈夫,那么对于这样的赵高结局又是如何呢?可以说抬头看看天,苍天饶过谁。杀人者人恒杀之,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会被子婴和子婴的宦官给设计杀死,手起刀落也是格外爽快,不仅如此还累计家族全部赐死。料想当日若是不伪造圣旨,那会沦落到如今这番田地呢?
如何评价李斯的老鼠哲学?
《史记·李斯列传》中对李斯的这段经历是这样记载的:“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就是说李斯当小吏的时候,一次上厕所,发现厕所的老鼠十分可怜,吃的是大便,有人来的时候惊慌失措赶紧逃走,连吃顿热乎的都担惊受怕。而李斯到了粮仓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老鼠,幸福的不得了,天天吃好的,看见有人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李斯从厕所的老鼠和粮仓的老鼠不同的遭遇中,得出结论,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台密切相关,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背靠大树。
于是他辞掉了没有盼头的小吏的工作,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子为师。这荀子可不一般,他是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而且荀子的学说不像孔子、孟子那么不实用,他教的学生出徒就可以当帝王师,这从他的另一个学生韩非子的成就就可以看出来。
荀子“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主张,与李斯“老鼠哲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师徒相聚可谓是一场伯乐和千里马的风云际会。找到了自己荀子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大树,正所谓“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学有所成的李斯,对自己的第二棵大树早就做出了规划,那就是秦国。他非常明智的抛弃了楚国,因为到那去,无异于厕中鼠,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到了秦国以后,李斯傍上了相帮吕不韦,成为他的门客,在自己的人生阶梯上又前进了一步,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接近了吕不韦也就接近了权利的中枢。事实确如他所料,不久他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进而被推荐阅读给了秦王,从此吕不韦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一直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李斯的“老鼠哲学”确实有他的道理,正如他老师所说的那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把大象放坑里,也没人会注意;麻雀站在枝头,看到的人就多。平台给了人展示的机会,你占据了平台,即使有比你强的人存在,他也没有机会。而且占据平台以后锻炼出的能力,会让没上台的人和你的水平越拉越大,你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稳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单纯的迷信平台的作用也是不对的,荀子的学生不止李斯和韩非,可是只有这两个人成名了。吕不韦的门客以千数,可李斯就能从里面脱颖而出,可见平台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和天赋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就如李子柒拥有的平台你我都有,可是人家却成名了,背后的原因还不是人家的切入点好,视频拍的漂亮?
所以啊,要想有出息,能借力就不要矫情,只想借力而不努力,老天也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