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书法特点代表作品,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张旭,《古诗四帖》,行笔婉转自如,飘忽多变,他的字狂逸紧凑而有力,节奏合理;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自然平和,奇逸豪放,遒美健秀;颜真卿《颜家庙碑》,刚健有力;柳公权《玄秘塔碑》,一丝不苟,富于变化。
人物介绍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写作,喜欢喝酒。他在世上被称为“张颠”,他也和怀素一起被称为“颠张醉素”。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和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其草书也被称为“三绝”。担任高级职务后,通过推荐和征聘成为常熟县官员。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来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行、隶、草、楷、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唐朝著名大臣兼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与柳公权一起被称为“颜柳”,与赵孟頫、欧阳询、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还擅长诗歌和散文,有《礼乐集》等。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柳公权幼年的时候就非常好学,擅长辞赋,懂节奏,王储的官员都称他为“柳少师”。他的书法以楷书闻名,初学王羲之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柳体”,以其力量而闻名。后来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作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碑》等。
颜真柳骨中的颜和柳分别指的是谁?
颜真柳骨分别指颜真卿和柳公权。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楷书四大家”之一,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行书学什么体好上手?
如果你之前学的是柳体楷书,现在想学行书,我遗憾的告诉你:柳楷的笔法、字法与行书不兼容。为什么?我亲身经历过的坎儿!
当今书法界,有一个怪象,很多人瞧不起赵孟頫,说他的书法太俗……我可以不客气的说:凡是认为赵体不好的人,说明不懂书法!所谓初学者不能学赵孟頫等等奇谈怪论,都是胡说八道!
剪短截说吧,初学行书,选择赵孟頫的行楷或行书作为入门的密钥,是明智的作法,千万不能直接练〈圣教序〉……不信拉倒。
另外,有必要说一下,想学到书法真功夫,掌握传统书写技法,非得练一练毛笔小楷不可。小楷即是楷法之源,也是向行书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试想,王羲之、宗高宗、赵孟頫、文徵明、成亲王……他们的行书为什么雅俗共赏?原因就是:精熟毛笔小楷。
为什么当代人写不出古帖的神采韵味?因为他们起步入门的时候,不练小楷,而直接练假大楷,比如,欧楷、柳楷,原帖字体大小2~3厘米,可是,很多初学者都是不按原大练习,全都是放大几倍临摹……等于把原帖技法精要笔法动作给篡改了!所以,有形无神,而且写不了行书。
我认为,小楷是手写体规范字,突出的标志性特点是:书写性好,实用性强。初学者应该先练习书写,之后再研究书法……写字都不行,还谈什么书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建议,仅仅供参考。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文章。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视频,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后世出现过有名的习柳大家吗?
谢悟空邀请。
题中有一幅习柳作品,我估计可能是题主的习作。从这幅临作看,作者已对柳楷的书写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控。点划的着意塑造,结构的极力形似,可以看出作者学习柳书的良苦用心!要说存在问题,还缺少一种磊落、大度、从容的态势,这可能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态很有关系。书写时过于注意点划而使心理紧张,导致字形稍显拘束,放不开。要解决此问题,还需要从心理上把控,做到淡定从容。在熟练的程度上提升,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合成。
好,咱们言归正传。题主提出的问题是”后世有没有学柳的大家。据我所知,宋之苏轼,米芾及明王铎,清梁同书在学书早年都学习过柳公权的字,只是他们都没停留在柳体,而是转移多师,融汇贯通后都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面貌和风格。而现世能看到有着柳体血脉和特征的,就是王铎法帖里的《一觉寺铭》。其书不仅有着柳体骨力丰健的骄伟,而且自出新抒雍容高古,泯去了柳的雕琢局拘之气,而焕然一新的是从容淡定,神韵天成。之所以王铎并不专柳而能写出柳体的新韵,我觉的,除了王铎对书学有着超人的天然秉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通过博览广临名家名帖后,融汇贯通,站在书法的髙境界去认识和理解柳体的,所以他能下笔有由,成竹在胸。
从王铎学书的历程看,我们不能孤立执着的专学柳体,一是要研究柳体的来龙去脉,比如柳是欧和颜的结合体,那我们就要了解甚而学习欧阳询和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和书写特征,只有知已知彼,才能在认识上融汇贯通,从而对柳体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二是从前人学柳的经验看,我建议题主不要把学柳当作一辈子的事,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向柳体以前的楷书涉猎,近者或颜或欧,或虞或褚;远者上溯魏晋,或钟或王,或北碑墓志,这样转学多师后,题主会豁然开朗,所学书品也必然会有一个质的提高。三是如果对柳体还是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届时再杀个回马枪,保证你笔下的柳体别是一番景象!
以上进言,如能对题主及读者有一二脾益,我辛苦码字也就值得了。如果还觉得满意,请予以点赞关注给我以鼓励!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1
柳真卿的书法艺术特点?
颜真卿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但是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愚,行笔衄挫不爽落,书法艺术尖端的”飞白书“于颜氏而不显;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但是颜鲁公的书法虽然肥厚,但是丰润饱满,端庄尊重,绝对不是所谓的"墨猪",颜体楷书,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雄健,力沉势足,大气磅礴,树立了一代新风。如果说在中国书坛上还有谁能和书圣王羲之并肩而立的话,也只有颜真卿有这个声望与影响力了。
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真卿,(709--785),楷书大家,世称“颜体”,主中庸,字体凛然不可侵犯,正襟稳坐,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骨柳筋是什么书法?
书法史上的颜筋柳骨指的是何人的书法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位比较重要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被后世的人称之为颜筋柳骨。这个称谓最早来自于宋代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
“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而颜筋柳骨的意思就是说颜真卿的书法笔画里面蕴含着“筋”,而柳公权的书法法里面是蕴含着“骨”。
或许我们会对这个称呼感到疑惑,为什么古代的书法家常常用人身体上的部位来去描述书法家的书写风格呢?
为什么:汉字与人体的类比隐喻
实际上这并不是范仲淹一人在这样谈,宋代的苏轼在《论书》中提出: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 。
苏轼谈到的“神、气、骨、肉、血”这五样东西,实际上都和人的身体有密切的关联。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书法家、艺术家有意的将书写汉字的行为与人的身体部位联系起来。
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实际上,这种说法有着非常深的来历,古代的书法家认为,一个人写的字就和他这个人一样,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字如其人。
汉代扬雄曾经说过:
书,心画也。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书法其实就是我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
而清代的刘熙载更是在《书概》中坦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实际上说的和前面我们阐述的内容是一个道理。因此,一个人的书法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这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性情是怎么样的。
所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书法家用人的身体部位来去描述人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状态的现象。
怎么样:好的书法必须筋骨皆有
搞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颜筋柳骨这个称谓,实际上是突出了他们书法中比较具有特色的地方,颜真卿的书法特点就是他的笔画较为肥硕,显示出了他的“筋力”比较的厚重。
而柳公权的书法比较瘦硬,显示出来他的骨力比较外露,但是这是不是说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的书法仅仅只是含有“骨”,或者说仅仅只是含有“筋”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清代王淑在《论书滕语》中说: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因此,一个人的书法,必须是筋骨相匹配,相搭配而形成的,不可能只是含有“筋”而没有“骨”,或者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阕其一),写的书法就如同行尸走肉。
因此,一个人的书法必须具备筋骨两个要素,才能够称之为书法,缺少了任何一种特质之后,都很难称得上是比较好的书法。
而之所以后世只是看到了颜真卿书法中的“筋”,是因为颜真卿把他的骨包裹在了筋之内,他的骨没有外露,只是显得比较厚重而已,并不是说他没有骨。
唐代徐浩在《论书》中认为: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如果一个人的书法没有骨,那么它的基本骨架也就不能够建立,那么他的书法就会绵软无力,失去精神,这是不可想象的。而柳公权的书法也不能仅仅只存在骨,因为有骨无筋则会显得他的书法僵硬,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柳公权的书法给人一种非常灵活而且俊朗的感觉,没有筋是不可以想象的。没有筋,那么他的书法只是一堆不能联系起来的松散笔画。
因此,无论是颜真卿还是柳公权,他们的书法都是筋骨兼备的。
结语:从笔法层面理解颜筋柳骨
如果说颜真卿是将筋骨藏之于血肉的,那么柳公权的书法,则是将筋骨完全暴露。
如果说的恐怖一点,柳公权的字就是颜真卿的字被解剖之后,露出关节、筋骨的状态。
所以我们看柳公权的书法,笔笔瘦硬,笔画两边的自己,如钢铁一般坚硬锋利,而且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处常常以“关节”作为支撑。这个关节,本身并不是藏之于内的,而是显露于外的。柳公权的骨,更多的是将中锋发挥到极致,而且尽可能的减少偏锋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