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行书代表作品,赵孟頫梅花十绝解释?
赵孟頫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行草书,书于皇庆二年(1313)五月三十一日,时年赵氏60岁。该帖用笔刚健挺拔,结体端严精谨,气韵雍容雄健,遒劲渐胜流润,显现了赵氏人书俱老的苍劲纵逸之势。
《梅花诗》就是典型的复古与创新的经典之作,此帖不但有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的古意,而且还有赵孟頫的自悟,给人以隽秀清丽、雅致精美之感。《梅花诗》笔法精到,字字精绝,笔笔有来历,却无一毫窘束之意,可比王羲之的《兰亭序》,实为行书之典范。
他们在书风和技法上有何不同?
羲献父子“二王”是魏晋书风发展的里程碑,深刻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走向。父子二人其书风和技艺,有继承,有发展,同时也透露出新的气象。试从草书、行书、楷书三种书体的角度作一个比较,供参考。
王羲之的草书数量最多,大都写于成名之后,即“今草”,代表作品有《寒切帖》《月半帖》《远宦帖》《逸民帖》等。其特点:笔短形密,笔势蜕祛了章草的横张而改为纵引连绵,开始出现“字群结构”,用笔明快简练,一拓直下,格调古雅遒劲。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显然是《兰亭序》。起笔变化多端,正锋与侧锋转换灵动,收笔或藏或露;结体摇曳多姿,韵味无穷;章法上,行气贯通,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总体上不激不厉,平和自然,遒劲健秀。
而王献之多以行草兼体居多,如《鸭头丸帖》《舍内帖》《授衣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笔画婉曲奔张,柔中寓刚,结体欹侧,揖让错落,笔势宏逸,开辟了“一笔书”的样式,呈现出俊逸优游的书风。
再看楷书。義之的楷书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品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其笔法一改锺繇楷书的翻为敛,运笔速度前缓后急,字形也改横扁为纵敛,呈现出端装精致规整风格。而献之楷书在得其父真传基础上透出了新的气象,如《洛神赋》(又称《十三行》),主要表现字态上,疏密有致,正斜互见,忽大忽小,却显自然天成,毫无造作痕迹,透露出散逸风姿。
总之,羲献二王,王義之重在变革创新,书风上“骨气”多于“逸气”,王献之重在抒写性灵,“逸气”多于“骨气”!
玉版十三行是一流小楷书法作品吗?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玉版十三行》又叫《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是为了保存东晋伟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书法真迹,在玉版上雕刻的书法作品。 南宋贾似道得到九行字,后来又得到四行,刻在一个碧玉似的石上,所以叫《玉版十三行》。这件书法作品,按照传统观念,是一个“帖子”。
学习《玉版十三行》也就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帖子 。
王献之的《曹植洛神赋》原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可惜此二本墨迹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
很多人认为,可能出自贾似道的主持刻帖。贾似道是南宋大贪官,但是,贾似道个人是收藏家,精通书画,所以,这个“碧玉版”的《洛神赋十三行》也是非常精致的一个帖子。
题主提问《玉版十三行》是一流小楷书法作品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是一流小楷书法作品了。
我们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说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书法地位问题。
首先,从书法成就来说,王献之本来就是王羲之的直接继承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王羲之的书法家,这样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地位已经不言自明了,还需要多大的辩解和论证吗?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王献之时代,中国的书法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时代。也就是说,王献之时代的大多数人还是写隶书。
而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王羲之书法的遗志,对楷书这种新的书法继续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选择。
楷书为什么就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我们先不论书法美的问题。 就书法书写的便利性来说,楷书也要比隶书更加便捷一些的。
我们从中国书法历史看,没有越看越隶书了,而是越看越楷书了,这其中都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干预,而是一种社会集体选择。最终隶书退出历史舞台,楷书登上历史舞台。
这就说明历史需要楷书,而楷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由,只有书写便利是最有道理的道理了。
如果从书法美来说,隶书与楷书当然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但是,就书写速度和办公效率来说,当然比隶书有优势。 王献之是王献之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影响力一度远远在父亲王羲之之上了。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规规矩矩的隶书,也不是楷书,而是行书和草书。
王献之的行书草书均比王羲之更放得开,而且还创造了“一笔书”,更加具有书法的游戏趣味。
所以,年轻人都很崇拜王献之。例如,王献之的外甥羊欣跟他学习书法,所以,成为以为大书法家了。
当然,除了日常书法,一些重要文献,就不能行书草书了,而是需要用楷书写出来,让这些文献流传千古。
曹植的《洛神赋》是一篇思想艺术完美的美文。王献之抄写这篇美文,是对文学家的敬仰。
所以,王献之的《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这个书法作品,由于是魏晋书法名迹,所以,影响深远。
我们研究这个作品,发现与王羲之的书法《黄庭经》、《乐毅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如果说,王羲之的小楷严谨内敛那么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要流畅飘逸的多,这个样写小楷,显然速度感非常明显。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深受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影响。就是中唐时期的《灵飞经》也明显看得出来是受到这种书风影响的。 那么,如此深远的影响,怎么不能说是一流的小楷书法作品呢? 阅读量242禁评删除编辑
王羲之和王献之谁写的字好看?
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羲之写的字好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出生于会稽山阴,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他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于386年病逝,后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字体分类?
王献之字体有六种版本。
王献之《敬祖帖》拓本数种《敬祖帖》,行草,42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郁冈斋》。帖刻于《淳化阁帖》卷十,又重见于卷五,标以“古法帖”(见本贴第楼);点画形态、结体及章法均有出入,末后“耳”字更不相类。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王献之的草书作品是?
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