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欧阳修的诗词及其代表作品

秋丛绕舍似陶家,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还似今朝歌酒席。————李清照的《醉花阴》飒飒西风满院开。残菊飘零满地...

欧阳修的诗词及其代表作品,欧阳修上元节的诗词?

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菊花古诗本文?

【年代】:唐 【作者】:元稹——《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宋·欧阳修《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的《醉花阴》 飒飒西风满院开,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还是菊花一处开来着?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 可怜公子惜花心。 王安石 【残菊】 故人具鸡黍,邀我之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不畏风霜向晚欺 独开众卉已凋谢 咏菊_____林戴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沉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螃蟹吟_____薛宝钗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朝饮春兰之缀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更无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双枝。 咏菊(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 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 雨润流香茶外饮,霜栽彻骨酒中眠。 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 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代诗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菊 袁崧 灵菊植幽崖, 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 秋霜不改条。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欧阳修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意思?

意思是时间像一条河,大浪会淘洗掉沙子,剩下的就是金子。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出众的人才。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浪淘沙》。

全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才,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此词是作者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全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画眉鸟古诗读音?

回答:画眉鸟古诗读音:huà méi

niǎo gǔ shī

《画眉鸟》:

bǎi zhuàn qiān shēnɡ suí yì yí, shān huā hónɡ zǐ shù ɡāo dī。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shǐ zhī suǒ xiànɡ jīn lónɡ tīnɡ, bù jí lín jiān zì zɑi tí。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译文:

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

《画眉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抒发了呼唤自由的感慨。

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同时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

文学水平排个大小?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们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有诸多交集。

1、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政治上的主要成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是一次很有现代意识的改革。

比如"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很象今天的小额助农贷款。规定借户10人为保,贫户搭配富户,富户要为贫户提供担保,这象是今天的担保贷款。规定贷款数额按各户财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15贯,未等户1贯,类似今天的贷款额度,富人能借上亿元,穷人借1万都难。难怪粱启超说:青苗法之创设,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青苗法的初衷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在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并使国家增收,把民间高利贷的利润收归官有。但实际执行出现了较大偏差。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逼老百姓借贷,搭车名目繁多的勒索,富户不需要借钱,穷户借点钱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看来,再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制度保证它的执行。

青苗法虽非王安石首创,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政治魄力与智慧。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抵制。欧阳修的政治思想基本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他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对当时大宋政权所面临的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重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另一方面,晚年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

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宽简政治,发展生产,百姓和平安定,年丰物阜,欧阳修感到无比宽慰,常陶醉山水间,著名的《醉翁亭记》就写于此时,欧阳修在政治上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同王安石、欧阳修相比,苏轼更象一个实干家。面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苏轼主张循序渐进,“仁政治国"。

苏轼经历宋神宗、哲宗到徽宗三朝,屡次被重用,又屡次被贬,但苏轼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始终贯穿在他坎坷的人生之路中。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西湖淤塞过半,杂草丛生,湖水逐渐干涸,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苏轼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从此,西湖有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两大美景。

2、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主张文以言实,反对魏晋以来华而不实、堆砌词藻的骈骊体文风。他们的散文创作得到了后世的一致公认。

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均赫然在列,其中三苏一一苏洵、苏轼、苏辙为父子关系。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年方二十的二个儿子进京赶考。他们自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走了差不多大半年。

当时的主考官就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让他得个第二名。欧阳修评价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很有眼光,苏轼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造诣很深,尤其诗词开创词风的豪迈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虽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但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时,王安石出手相救,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凭资历"一言而决",保住了苏轼一条性名。

苏轼"真名士,自风流",不仅诗文书画了得,还是美食家,据传今天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即是他的发明创造。

3、中国人讲"学而优则仕“,科举制也以诗文取士,所以,古时文学家往往也是政治家。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无疑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英。一定要排序,笔者认为,政治能力排序应是: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文学水平排序应是: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文学方面,所以王安石居欧阳修前面,个人认为,王安石文学水平很高,但政治家光环太耀眼,使他的文学成就似乎不突出,不信请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应该不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下,当然,我们不能以一篇文章论短长。

一家之见,欢迎探讨。

有哪些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提问的兄弟,咱能不能委婉点,毕竟诗词是那么文雅的事,咱可以把“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换个说法吗?这东西在古代确实有个专用名称,叫做“艳词”。

“艳词”也叫“侧艳之词”,起源于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本来是个正经的诗词体裁概念。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竟成为题材艳冶、辞藻艳丽词作的专称,变成了词的内容、风格的分类概念。

唐朝的“艳词”

”艳词”在文学史上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欢乐姿”,指的是欢娱的艳词;二是“发直言”,指的是针砭现实的艳词;三是“哭古恨”,指的是吊古伤今的艳词。严格的说,这三类中,只有“欢乐姿”可以算是真正的艳情词,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留下了被称为艳词的一组作品:“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颂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破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

陈寅格先生经过考察,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元、白春游城南时所说的“艳体诗”,主要包括描写妇女的奇装异服和男女艳情的诗。比如这首《重到城七绝句-其一》:“容貌一减一日,心情十分无九分。每逢陌路犹哇叹,何况今朝是见君。”还有这首《刘家花》:“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少情人。”

元、白的这些诗词主旨为感时伤事,或因故友重逢而唤起心底感慨,或是感伤年华易逝、人生多难,题材既不艳冶,辞藻也不艳丽,几乎无涉于男女艳情,所以唐朝的“艳词”算不得严格上的“艳词”。

唐朝“艳词”的题材内容十分宽广而丰富。既可以现男欢女爱、男女相思、狭邪艳情,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针破社会时弊、歌颂天下大治、颂扬君主圣明,吊古伤今、思归怀乡、伤时感事等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唐朝的“艳词”与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总之,在唐朝,“艳词”不是用来专门概括艳情词或辞藻艳丽的词的术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聚会“艳曲”

“艳曲”不同于“艳词”,它是个音乐概念。《宋诗话辑佚》中说:”李煌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说的就是这种聚会时演唱的曲子。但您不要误会,这个”艳“,并非男女之情的露骨描写,而是指宴会的雅乐里又另外加进了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正如《乐志 》中记载的那样:”隋场帝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长乐花》 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隋唐燕乐是词体起源时期的词乐,艳曲正是隋唐燕乐的组成部分。艳曲的特点是乐体短小,”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由于它易记易唱,因此流行于各种饮宴聚会,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文人们也便于即席填词。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凡是能填入艳曲的歌词就叫“艳词”,艳词也就是配合艳曲的歌词。

“侧艳之词”

何为“侧艳之词”?“侧”,就是不严肃、不正当的意思;“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温庭筠是写“侧艳之词”的专家。《旧唐书-温庭筠传》上说:“( 温庭筠)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让提问者失望的是,“侧艳”之“侧”与“艳”都是音乐术语。“艳”就是指艳曲,而“侧”则是指“侧调”。清商三调为清调、平调、瑟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侧调来自楚音,属于与雅乐相对立的俗乐,“侧艳”一词本不含有狭邪艳情之义。虽然温庭筠是侧艳词的专家,温词的绝大多数是以妓女、宫女、战士妻子、商人妇、采莲女为描写对象,但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这些女子的容色服饰之美和离合悲欢之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温词”侧艳”的特点理解为狭邪艳情。

宋代艳词

扯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扯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真是抱歉。提问者问的那种“艳词”,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这种词在宋朝开始出现,其创作的主流一定是读者诸君没有想到的一类人,因为创作“艳词”最著名的,居然是和尚。

和尚也多情,做了和尚还大写爱情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其人。现代有苏曼殊,西藏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宋代则有仲殊 、惠洪等 “情僧 ”。

对于和尚写艳词一事,历代评论家在多半持嘲讽 、抨击的态度 。前人在评论惠洪诗词时说:“忘情绝爱,此瞿昙氏之所训 。惠洪身为衲子 , 词句有 `一枕思归泪 ' 及 `十分春瘦 '之语 ,岂所当然!”所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此僧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 。”

宋代的艳词,一般指的是带有男女情爱色彩的词。宋代和尚写艳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艳僧仲殊

仲殊的是宋代著名诗僧,“世传僧仲殊清才丽藻,雅能缀属小词,每一阕出,人争传玩”,可见他的诗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他是一位与贺铸齐名的诗人,他的词在当时很有影响。

仲殊是个男人,又是个和尚,但他的艳词却带有男女情爱色调,甚至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倾向。比如他的《虞美人》:“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烟柔露软湖东岸 。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乃至如今 见闻处,又多情。”

仲殊还有一首《荷花 》诗:“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这两首作品,一咏杨柳,一咏荷花,借咏物来写爱情。词用了大量形容女性身体、体态、心理的常用词语来比拟、描绘景物,显得柔情如似水,完全是对思春少女形象的惟妙惟肖的整体勾勒。

仲殊最有名的词作是《柳梢青 ·吴中》:“岸草平沙。 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轻寒,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 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词里。作者就像工笔淡彩画家,慢慢地点染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光山色,而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画出露出墙头的美人 。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 ,美人才是仲殊心中最美的景观。

如果说写女性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作品中公然追思艳遇 ,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仲殊的 《南歌子·忆旧 》就是这样的另类:“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 。 记得年时沽酒, 那人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是留情。词人在孤独远游时突然想到的那 “人家 ”,肯定是非常温馨美丽的。这首词就是在追思他本人曾有过的艳遇。这个艳遇的对象是他俗世的妻子,还是他的另一位异性知己? 我们无从得知 。僧人的身份决定了仲殊的动情只能是电光石的一刹那,是业已逝去的一场美丽梦幻。

为何僧人要做艳词

宋代诗僧艳词虽艳而 “雅 ” , 艳而 “美 ” ,但绝不艳而“俗 ”,艳而 “淫 ”。以仲殊为例,宋代诗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出身,他们的出家多是情不得已 。仲殊本人就是因身患麻风 ,才不得已出家的 。他本身并无坚定的宗教信仰,虽托空门,却依然眷恋尘世,曾有的情爱体验无法完全释怀。创作情诗艳词尤正是他们身为凡夫 , 六根未净的典型表现。

唐代开始的禅宗南北宗之争,在宋代以南宗胜利为结束。南宗“一切皆空 ”、“触处皆真”的禅学思想,凸现了所有的世俗现象与日常生活。所谓烦恼即菩提,人欲即妙道,在 “自然” 、“适意”的观念提倡下,给僧人们七情六欲的放纵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在宋代禅林“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的思想引导下,僧人们往往能直面正视人性、人情尤其是人欲问题。

北宋城市经济及商业文化的日渐繁荣,士林风俗中的宴乐文化弥漫到社会各阶层,歌妓歌舞侑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成为社会风俗,也是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 。宋人喜作词,是因为词更多地承担了与儒家诗教 、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即文学的消遣性、游戏性 、审美性等功能,这种娱宾遣兴式的文化功能体现出宋人对人性人情的理性认识,以及宋人对人之主体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觉悟。

就算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贺铸这样的大词人,也流连于个人精神享受,对词文体情有所衷,喜作艳词和赠妓词且津津乐道 。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自不必说,连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写过艳词。黄庭坚好作艳词 ,还被人呵责为 “笔墨劝淫 ”。这些文坛领袖都好写艳词,与他们交好的诗僧写几首,当然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扶植 、利用政策 ,寺院经济非常发达。 有些寺院月收房租在一万五千以上,每年收粮食百石以上,寺院之富有可想而知。但是宋代僧人出家需要度牒,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剃度为僧。这种考试通过的名额极为有限,要想出家还真得要有点真才实学。这也造成宋代僧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往往以没落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有能力,有情趣去创作虽艳而 “雅 ”的作品。

总结

在中国的抒情文学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当着任情而发的原初状态的文学到了 “淫”(过分)的程度时,就会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规范。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周而复始的。

以偏于言情的诗歌为例:《诗经》中的情歌,至梁陈.间的宮体诗而走上极端,于是有陈子昂大力号召风雅比兴以矫之;而在杜诗成为普遍的审美规范后,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绮艳之作,于是清代诸批评家再起而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在中国的文学中,风雅教化是最重要的批评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超越这一观念的标准并不存在。 .

当然,一些底层知识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点创作过一些露骨的诗词,这种诗词只能算是“淫词”而不是”艳词“。这种“淫词”香软猥亵,格调低下,绝对是文学的糟粕,还是收起好奇心,远离为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