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作品代表作,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柳公权书法,可能大家的印象都是他的柳体楷书。确实,他的楷书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但是,柳公权不仅楷书写的好,行书写的也好。想全方位了解一个书法家,应该多挖掘柳公权的其他书体。
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听后大为惊叹,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柳公权享年88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柳体字不管是整体看,还是单字放大看,都有无与伦比的书法力道。柳公权的字,看似瘦硬,实际上更确切地说,只是斩钉截铁之势,字体清爽秀丽却又不失刚劲,字字骨力遒劲,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楷书有:
《金刚经刻石》
(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李晟碑》
(829年,五十二岁时,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
《回元观钟楼铭并序》
(836年,五十九岁时,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
《冯宿碑》
(837年,六十岁时,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
《苻璘碑》
(838年,六十一岁时,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时,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
《神策军碑》
(843年,六十六岁时,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
《刘沔碑》
(848年,七十一岁时,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
《魏公先庙碑》
(852年,七十五岁,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
《高元裕碑》
(853年,七十六岁时,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
《复东林寺碑》
(857年,八十岁时,东林寺,在寺里斋堂地下发现了一块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复东林寺碑》,堪称稀世之珍品。)、
小楷《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
小楷《九疑山赋》
行书有:
《紫丝革及鞋帖》
又称《年衰帖》。黄庭坚说:“柳公权《紫丝革及鞋帖》,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山谷题跋》)。
《圣慈帖》、《辱问帖》、《尝瓜贴》、跋王献之《送梨帖》、《十六日帖》、《奉荣帖》、《蒙诏帖》
书法何人见墨精是谁写的?
书法何人见墨精,右军池上竹风清,兴来得意行兼草,满纸云烟笔下生。”一诗有说是张岱《夜航船》里的,但并不能确定。 田蕴章在书法讲座中提到过这首诗,认为出处不可考。
这首诗中右军说的自然是王羲之了。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什么人的书法才能得到笔墨的精髓呢,王右军在池旁乘兴挥毫,字迹行中有草如云烟一样华美。表达了对王羲之高超书法艺术的肯定。
张岱为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乡贤王羲之写首诗也在情理之中。
东晋大书法家人称画圣代表作?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我是一人。父子之间的差异有时候非常的大。
二王书法的两种风貌,父子差异很大。每次关于书法的问题,说到最后还是要说王羲之。
王羲之的字:中和之美。非常符合华夏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不平庸。
虽然王羲之是书圣,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不喜欢王羲之的字。因为王羲之的字看起来非常的”正“。
上图著名法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清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帖,将此帖列入“三希”。左边字较小的是赵孟頫的题跋,右侧较大的字是王羲之所书。这样一比王羲之的控笔能力令人震撼。
如果单看王羲之的字,看起来就会“平平无奇”,非常的中庸。
不是王羲之的字不好,知识王羲之的字好得点不突出。上图柳公权的字,看到柳公权的字,如果要说柳公权的字哪里看起来很厉害,非常的明显。
柳公权的楷书笔画塑形见棱见角,可是方圆并存,令人感叹的楷书。
可是你看王羲之的字,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
这就是中和之美,没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但是把其他人的字放在王羲之旁边,王羲之的字就很突出了。
据说书圣之名是王献之的,我个人觉得是有些人不满王羲之书圣之名时间太久。王献之就是飒爽痛快的快乐小伙子。
王献之只活了40多岁,但是从现存的被认为王献之的字,非常的优秀。而且字的风貌非常的好,快乐积极向上。
我个人最喜欢的小楷就是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非常的舒展,非常的痛快。不过王献之其他的帖子,一般都是汤药。
王献之的字看起来真是“过瘾”,据传书圣之名在王献之几百年还是有可能的。
当把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放在一起,就能感受到王羲之写字非常的克制。有些时候,我们都是平常人,就是要疏解心情,为什么王羲之总是能够那么精准。
一人有感我非常想看到王羲之,非常心不在焉的时候写的字。可是他喝多了,写出来的是《兰亭序》。
如果有可能,我是成不了王羲之,只能做王献之。中庸之道,中和之美都非常的难了。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31日沪。
王羲之的书法和王献之的书法?
品评书法水平的高低无非在技法和气韵两个方面,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既然能够并称二王,其在技法水平上应该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另外一个儿子王徽之,虽然书法也很好,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书名。
魏晋时期,新体书风开始盛行,是书法由古到今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加上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信道教,并且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丹药,希望修炼成仙,所以思想上也比较自由和放浪。
而王羲之和王献之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二人书法的共同特点就是飘逸,而王献之在“逸”的方面有优于王羲之,王羲之在古法方面优于王献之。
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道:“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菜、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唐朝李嗣真在《书品后》提到王献之的草书时说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之所成,或瞰海移山,或翻涛簸岳。”所以,你看王羲之的书法明显多了几分潇洒,比王羲之的气气势要开张一些,很多字已开狂草的风气,这种书写风格,一是来自于他吃丹药,另一个方面他的性格本身也比较性情。
有一次家里失火,别人都仓皇失措,急忙跑出房间,只有他面不改色,让仆人扶着出了屋子。
这种性情使得王献之的书法充满了性情和自然流畅,加上他本人非常喜欢在绢上写字,看见绢就想写,有时候还会在别人的衣服上书写,这种绢布上的书法,使用笔清晰可见,加上他的书写速度非常的快,更增加了几分逸气。
就比如他的《鸭头丸帖》就是写在绢上,丝丝可见:
而王献之的《十二月帖》更是用这种逸笔草草的笔法,由快到慢、由楷书到行草书写出了草书的“一笔书”,更米芾评价为“天下字敬第一帖也”。
此帖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相对于王献子,王羲之的书法就沉稳很多,更多的是“妍美”,而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欢这种风格,飘逸而不失去沉稳。
下面都是王羲之的书法:
个人认为二者的区别在风格而不在水平,我个人更喜欢王献之的书法,这个时代好像也更倾向于王献之的风格。不知道你喜欢谁的书法?不管喜欢哪一个,留个赞再走吧。
被乾隆列为三希之三的书法作品指的是?
北京故宫养心殿当中的侧,有一间不如10平米的书房,这件书房乃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温室,一般是皇帝稍作休憩的地方。
这间小屋子北墙的正当中,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3个大字——“三希堂”,在这三个大字的左右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深心托豪素”,下联是“怀抱观古今”。
乾隆皇帝将这件温室取名“三希堂”的原因有二,其一这“三希”指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勉励自己成为圣贤。
另外这“三希”的意思是,乾隆皇帝收藏了3件书法至宝,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二是王献之的《中秋帖》,三是王珣的《伯远帖》。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历代的名家书画作品几百通,并在这些作品上都盖上了自己的“御览”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