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王献之唯一的代表作品

他跟随父亲学书法有着旁人无法代替的作用,我也知道我仍要爱你,人生要不断感动。千万不要对任何事感到后悔。而是你能理解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能有它的不得已,感谢那些不想爱我。记住最好的东西总是压箱底,孤独的人总是很晚回家,或许太重感情的人。...

王献之唯一的代表作品,王羲之三大王是哪三王?

乃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献之的堂弟,名叫王珣,历史上的三王。

东晋三件墨迹,赞为稀世之宝,珍而藏之于一室,遂将其命名为“三希堂”。这三件稀世墨宝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还有一件便是《伯远帖》,而这三件唯有《伯远帖》是晋代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

王羲之在书法上遗传给王献之什么?

感谢邀请。

感谢邀请。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第七子),他跟随父亲学书法有着旁人无法代替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王献之是王羲之唯一的一位得意门生,在书法史上,只有他和其父亲并称‘二王’。以上图片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地黄汤帖》,这是王献之的草书代表作。在书法上,他的父亲传给了王献之的书风是:用笔中锋立骨,侧锋取妍。章法气脉贯通,笔断意连。结字中侧相依,层次错落。给人感觉是通篇志气平和,温润典雅,风神潇洒。

有哪些适合写在明信片上的句子?

即使你是别人的风景,也耗尽我所有的的心情,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忙忙碌碌地生活着真好啊,根本没时间伤春悲秋,每天的念头就只有,干完今天的活就可以睡觉了。

小地方容不下灵魂,大城市容不下肉体。

你为什么谈起爱情就要谈起死亡?我知道我们的浅薄与短暂,我也知道我仍要爱你。

人生要不断感动,才能守住那些始终干净的东西。

成功的含义不在于要得到什么,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善良要有底线,大方要有原则。不分青红皂白,只知道对人好,那会辜负自己的一片好心。

千万不要对任何事感到后悔,因为它曾经一度就是你想要的。后悔没用,要么忘记,要么努力。

你收一收你的玻璃心,我放一放我的直男癌,让我们慢慢变成合适对方的人。

能做好不喜欢的工作,才配得上更好的工作。

成熟,不是你绷起脸,显得多么老道,不是你知道多少大是大非,懂得多少大道理,而是你能理解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能有它的不得已。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感谢那些不想爱我,不能爱我,不愿爱我的人,是你们教会了我,如何来爱我自己。

在事情没有成功之前,不要和任何人谈及有关未来任何想法和计划,记住最好的东西总是压箱底。

生命虽然不能打蝴蝶结,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份礼物。

我曾渴望与人分享这生命,如今满足于独坐窗前,自饮这杯滋味浓厚的醇酒,无需向对面举杯,不等待任何不可知的叩问。

做一个寡言,却心里有一片海的人。

人应有顺势而为的通达,更应有无论顺流逆流都不改其心的风骨。

生活如果不宠你,更要善待自己,这一生,风雨兼程,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毫不怀疑地去相信一个人,那结果只有两种,要不就得到一生的知己,要不就得到一生的教训。

人性就是这样,自卑才炫耀,缺爱才花心。你的招摇,除了证明内心虚弱,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因为你曾经拥有过而微笑。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心地安详,眼里的世界皆是美好的;心有喜悦,身边的一切都是快乐的。

人生失意时,重要的是要瞧得起自己;成功得意时,重要的是要看得起别人。

人们和你说不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办不到。想追求什么,就去努力吧。

应该努力地去生活,对过往闭口不提,是好是坏皆为经历。

不必装作孤独,也别说你悲伤,你去看看山河,从来都是这样。

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听一听花开的声音,看一看叶子舒卷的曼妙。

不要拿自己的生活跟别人比,因为你无法了解别人的经历。没人能主宰你的幸福,除了你自己。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 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 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 你就懂得 了至极的尊重。

这个城市的风很大,孤独的人总是很晚回家。

或许太重感情的人,日子终究不会好过。信任,依赖,恋旧,分分钟把你虐得万劫不复。

第一眼看上的衣服往往你买不起,第一眼就心动的人往往他不会喜欢你。你真正喜欢想要的,没有一样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这就是努力的理由。

可以写在明信片上的好句子,句句适合摘抄起来慢慢看(建议收藏)

把身体照顾好,把喜欢的事做好,把重要的人待好,你要的一切都在路上。

如果真苦,你哪有时间喊累。如果真惨,你哪有时间觉得丢脸。因为承受得还不够,所以你才有时间抱怨

此生不长,有些精彩只能经历一次,有些景色只能路过一回。不要等,有时等着等着,就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性了。

长大后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贬低别人喜欢的东西,是一种修养。

突如其来的脾气大概是,积攒了很久的委屈。

有时候疏远不是讨厌,而是太喜欢又很无奈。

不喜欢你的人,看你全是缺点;喜欢你的人,连缺点都看成优点;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

我喜欢两个词:一个叫用心,一个叫执着。用心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与其祈求生活平淡点,还不如祈求自己强大点。

我是胖胖,感恩生活,分享快乐!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用心结交每一位朋友,谢谢阅读,认同请转发和点赞。

狂草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草书,草书和行书有啥区别。

楷书、行书、草书是中国书法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书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楷行草的诞生,是伴随着中国书法史的成熟的。中国书法史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成熟的,尤其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更是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书法黄金期。

在这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相继得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楷书并没迎来它的巅峰期,而是在后来唐朝时期,整个大一统时期,才得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一点在楷书四大家的身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古往今来四大楷书大家,唐朝一下子占了三个——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只有赵孟頫是元朝人,而且他的书法,尤其是楷书更带有一种行书的味道。

与此同时,草书也是这样。虽然王羲之,王献之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可以说水平都相当高,但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是以行书见长,即便是草书,也并没有发展到后来狂草的地步,他们的草书,我们今天称之为小草。

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我们先勾勒清楚了,然后我们在来谈一下草书和行书的关系问题。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一个人写字难看、写字不工整,我们一般都将其归咎于“写的草”、“潦草”。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以为只要不好好写,随便乱写,就是草书。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草书和行书最大的一个区别点在于草书是属于另外一套符号系统、而楷书、行书则是不同于草书的一种存在,他们就好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草书在楷行的基础上产生,但是不同于楷行,他是高度抽象化的一套纯符号系统。

假如你是研究文字学的,那么追寻一个字最开始的造字意图,是绝对不能在草书身上找到什么东西的,因为草书已经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的书体了,它已经省练到了极致。

而且草书也不是胡乱随便写的,他们都有一套相对应的书写规范,我们熟知的《草诀百韵歌》就是这样的存在,这其中有对相似写法的区分,也有帮助你如何识记草书的小技巧。

我个人经验是,只要可以凭借出外形判断某一个字的,那么基本上属于行书,只要是高度抽象的,你不认识的,也就是草书了。草书只有学习过的人才能真正的通读。

那么到了唐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草书渐渐从小草演变到大草,唐朝时期的怀素、张旭等人,他们手下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狂草作品,像《自叙帖》、《肚痛贴》都是代表。

而狂草最迷人的部分是作者依托于线条笔画的蜿蜒变换所蕴含的情感,在天马行空的任意挥洒中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和胸中抱负,其实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最大限度的突破书体规矩、束缚,淋漓尽致的表现某一瞬间、某一时刻书写者最为重要的感觉。

比方说《肚痛贴》,我们今天看这个书法作品很奇怪,一个人肚子疼怎么还写上了书法了呢?

但是这就是狂草创作的一个契机和缘由,在人身体遭受剧烈疼痛的时候,唯一可以表达他痛苦感觉的书体,除了狂草之外,还有其他的吗?楷书?或许当作者强忍痛苦书写的时候已经写不成样子了,而且我们也完全不能从楷书端庄工整的书写中体会当时他那种痛苦的心情。用狂草是唯一快速、方便表达情感的方式。

因此,我们在看狂草书法作品的时候,体会其中的情感,揣摩作者书写的情景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也是欣赏狂草最重要的地方。

许多仿佛颇有造诣书法点评达人高谈阔论?

这个观点很犀利

书法,从知其然,到得其道,还有很远很远的路程!

举些例子吧!

你可能知道“锥画沙”,“屋漏痕”之类的,也看过这类的作品,你也会说,会看到出来(就是会鉴赏)和评价,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办到!

你可能知道绞转,也看过书法家写的很漂亮,可是你未必知道绞转自己怎么写的漂亮而有味道。

你可能明明看着王羲之的转折写的很有美感,自己动手却未必到位,就是眼到而手未到!

你也许知道拨镫法,也懂得出处,可是,拨镫法的关键窍门和原理(背后的道理所在),以及应用的妙处,和由此而演变的其他执笔法,是什么?其实大部分人是没有真正领悟的。只有真正掌握窍门中的窍门,才能举一反三。

到最后,一切当然是大道至简,但真正精粹的东西,只有深刻体悟的人才知道。

有理念,不等于会实践!形而上学容易,动手执行却难,这就是鉴赏和真正创作的区别!

泛泛而谈,大而无当的东西,只需多看一些书论,大抵谁都会说上一些。但书法(尤其是行书草书),是无数指导思想和技巧集成的东西,极其细腻而变化无穷,在具体书写的时候,你未必知道要运用什么法则和技巧才是最佳的。理论和实践要无数次结合碰撞,才能逐步写好。

书法的笔法是瞬间的技术,而章法则又是整体的艺术,唯有你的肌肉记忆,和思想原则,能融为一体,才能出好的作品。

打个比喻,你既要有显微镜🔬(笔法),又要有放大镜(字法),又要有望远镜(章法),才能掌握住书法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但,大部分评论者(有的可以称作鉴赏者),只能把握其中的两个层面,是不够的!很多评论也是泛泛而已!或者纯粹情绪化。

书法确实有很玄微的一面

有时候,也许你把握了笔法,把握了字法,却失误于墨法或章法,照样不好看,不协调,谁能说没有这回事呢?唯有不断修正完善,悟出一些更具体实战的技巧和原则,才能说你掌握了,可是古代书法家一般不说的太具体(说的很具体的也有,但是也要非常精细去揣摩练习),一横一竖一折一顿之间,没有真正实践的人,并不能领悟真正有效的法度法门。

很多人其实不晓得真正的内涵

大部分人都知道米芾的刷字,但刷字到底是什么呢?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蔡襄勒字,张辽排字,又是什么?没多少人真的理解透了。

很多人听说过八面出锋,结果画了个笔锋往八个角度出的图示,但其实,这并不是八面出锋的真正内涵。笔有八面,真的是指笔可从八个角度出锋吗?并不是!!!

笔,有八面,你知道是哪八面吗?所以,很多人都是不求甚解,就随意评论。我敢肯定,没有足够数量和不同可能性探索和尝试的人,是绝对不会领悟笔有八面的真正内涵的!最多人云亦云。

再比如,所谓道法自然,书法自然,但真功夫是打磨出来的,是万千次刻意训练出来的!你可以看出别人不够自然,但你能道法自然吗?

说的容易,唯有实践,才知真的难!关键的诀窍,绝非说说就有,出手才知有没有。

很多人人云亦云

网上不是有很多人说兰亭序似乎是智永写的?

但是,难道李世民是瞎眼睛的?智永和李世民交集在同一时代,如果是智永写的,连纸张和墨都是新的,李世民和他的那群书法家大臣们能鉴定不出来?智永能写出兰亭水平?那真的人云亦云,听郭沫若放P!!

临帖也不足于解决问题

真正的创作,不是仅仅多临帖就能解决问题的,这要考虑具体作品中的贯气,章法协调等众多因素,甚至你把王羲之最好的字都临的挺像,放到具体的作品中,也未必合适!

最后,谢邀!@头条家的文小姐

东晋的名将有哪些?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那让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这个年代的名将。

1.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 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 轻财重义 ,慷慨有志节。后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见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2.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 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3.杜预

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4.王浚

王 浚(206年-286年1月18日),《宋书》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名将。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美姿貌。多谋善战。

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晋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宁五年(279年),上书请速攻吴,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因灭吴功勋卓著,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太康六年(285年),为抚军大将军。同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去世,葬于柏谷山。谥曰武侯。

5.马隆

马隆,(生卒不详),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人,西晋名将,兵器革新家,官至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太康初年,晋廷因西平(治今西宁)荒毁,任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兵南下将其兴复。马隆戍边十余年,战守尽力,声威大震。后死于任上。

6.胡奋

胡奋(?―288年),字玄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 ,西晋将领、外戚。胡奋性开朗,有谋略,少好武事。 胡奋性情开朗,有谋略,少年时喜欢从军打仗之事。 景初 二年(238年), 早年效力军中,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时,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联合,平定匈奴刘猛叛乱,建立赫赫军功,升任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大,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泰始末年,其女儿胡芳入选后宫,被晋武帝封为贵人。因此,晋武帝对胡奋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九年(288年),胡奋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壮。

7.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8. 桓温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汉名儒桓荣之后。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桓温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

9.苟晞

苟晞(?-311年),字道将,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 。西晋末年名将。精通兵法,苟晞最初担任司隶校尉部从事,时任司隶校尉石鉴极为器重他。后又获东海王司马越引荐,任通事令史,后调任阳平郡太守。永宁元年(301年),齐王 司马冏 击败篡位的赵王司马伦,以大司马 身份辅政,苟晞则受命参大司马军事。之后改任 尚书右丞 、 尚书左丞 ,并考察属下 诸曹 办公,下级官员都对他十分忌惮。 太安 元年十二月(303年),长沙王司马乂击败司马冏,苟晞亦因司马冏倒台而被免官,但不久即被随后上台的司马乂任命为从事中郎 。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在八王之乱中,先后投靠多王,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东平郡公。后被石勒击败被俘,不久后即被杀。

10.麹允

麹允(?―316年),凉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将领。麹氏与游氏世代为豪族,西州因此有歌谣:'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永嘉五年(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阎鼎等立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阎鼎总理百官。麹允时任安夷护军、始平太守,心中妒忌阎鼎的功劳,恰逢阎鼎杀死京兆太守梁综,麹允便与梁综之弟冯翊太守梁纬等攻打阎鼎,阎鼎逃走。永嘉六年(312年),任雍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司马邺继位,是为晋愍帝,任命麹允为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并仍任雍州刺史。当时汉赵将领刘曜等数万人进逼长安,麹允击败他们。刘曜又攻北地郡,麹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驻军青白城以援救北地郡。刘曜转而进犯上郡,麹允因兵力弱不敢前进。刘曜后再攻北地郡,北地太守麹昌向麹允求救,麹允率兵赶赴北地郡。麹允因中刘曜之计,致使北地郡陷落。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围攻长安,长安发生严重饥荒,百姓饿死大半,晋愍帝处境窘迫,于是投降汉赵,临行前叹息说: “误我事的人,是麹、索二公。”晋愍帝投降汉赵后,遭到汉赵皇帝刘聪幽禁侮辱,麹允对此伏地号哭不能起身,刘聪因此大怒,将他幽禁监狱,麹允发愤自杀。刘聪赞许他的忠烈,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节愍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