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之的书法作品代表作,王羲之十七帖最出名的一帖?
《十七帖》
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本。王羲之《十七帖》之所以被后世奉为"书中龙象"?这是因为《十七帖》对于领会王羲之书法乃至整个魏晋书法的法度、风韵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王羲之的行书是否比赵孟頫的更高级?
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你的这个问题问得让人很不好回答,原因是他们两位的行书没法比。
一是王羲之在行书上是开拓者,他留下的真迹很少。
典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都不是原作。
留下的手行书手扎大都是信手而为,很多字的结构看上去不是很美,若是看线质就不一样了。
二是赵孟頫一生都在追随继承和发扬着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他的行书非常秀美。
有人认为,拿着赵孟頫和王羲之的行书字放在一起看,感觉到找不到可比之处,本人认为这就对了。
比如欧楷,从历史上到现在,前有黄自元,姚孟起,林则徐和近现代的有钱开文,田氏兄弟等等,都可以称得上一代欧楷大师。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当人们学习欧楷时,首先选的还是《九成宫》。
赵孟頫学王羲之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认知偏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艺术家是抄出来的,伟大的艺术家是偷出来的。
学习书法,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让别人一看,就能准确的说出来这是谁谁的体,说你写的真像,那只能说,写的再好,永远都只是二等品。
赵孟頫是不是只学习了王羲之?不是。按推理,他应该是博览了多家书帖。
我们练习书,有的是一样米养多样人,实际上我们应该学会吃百样米营养自己一个人才对。
赵孟頫应该就是如此。
在他那个时代和他的条件和环境下,应该说是已经具备了多种参照物的。
当今,我们的参照物就更多了。
练习书法只是一个识字人的一种爱好,别动不动就拿着自己的东西与古人去比。有的还说什么超越了古人,这完全是扯蛋。我们都是吃古人的奶长大的,而是吃多家的奶,形成了自己的模样罢了。
若是把先人留下的所有优秀的精品都集中起来,谁还敢说超越呢?若此,那才是真正的"无知者无畏"呀!
受邀闲侃两句,请各位老师千万别当真。
看着不顺眼欢迎在留言区里随便批。
若有喜欢此道者,请你留下一个关注,我们一起玩。
本人在此都提前一并谢谢了!
[作揖][作揖][作揖]
祝大家天天开心快乐!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孙过庭除了书谱还有其他作品吗?
孙过庭除了巜书谱》外,还有草书《千字文》,草书《景福殿赋》,草书《佛遗教经》等作品。《佛遗教经》为拓本。又叫《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全经二千五百字左右。姚奈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著。草书。落款为孙过庭。无书写年代。风格与《书谱》相同。《景福殿赋》,作者为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所作。从作品中缺笔的字来看,此卷作品当是南宋人的临作。与《书谱》风格迥异。用笔多虚尖浮华。《千字文》,草书,有款识。书于垂拱二年。也就是他写《书谱》的前一年。风格飘逸婀娜,一气贯注。类似于怀素大草《千字文》。说不定怀素就是临写孙过庭的《千字文》。
孙过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工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米芾说:“唐代学习二王书法的人,无人能出其右”。《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全面阐述书法的著作。在他之前的书法理论中,不是虚诞无实,便是言简深奥。在巜书谱》中,孙过庭精辟的见解,是研究学习书法必读的文献。
王羲之的字体是什么体?
王羲之的字体不止一种,主要有行书、草书,以及楷书等。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楷书的代表作是《乐毅论》,草书代表作是《十七贴》。而王羲之的字体特点也是比较清秀清新的,而且笔法很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他的笔法有什么过人之处?
欢迎关注交流!
什么叫笔法呢?
在这里笔法是指符合传统规范的毛笔使用方法,也即用笔方法,而用笔是指毛笔的使用与驾驭以及它所显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与方法,用笔是广泛意义上的意思,有好与差之分,更有合乎书法用笔与否的区别。
只有合乎书法用笔、合乎书法审美的书写技巧才是好的笔法,它有着基本的原则要求与审美的内在规定性,从古而今很少有能在笔法的领域突破的书家,故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定武兰亭》十三跋)。
《圣教序》字法的展示只在结构方面,我们可以从王书摹本中来寻找《圣教序》中线条的风神!
正如梁巘所说:“《圣教序》锋芒俱全,看去反思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吾等临字,要锋尖写出,不可如今人,止学其秀耳”(《评书帖》)。
由此,我们面对摹本时,不能被结构所迷惑,应该从线条入手,从笔尖入手。纵观摹本的线条,交待非常清楚,尤其是起始的交待可谓细致入微。而正是这细致入微处显示了王羲之运笔的线路、笔法的隐现、用笔的起承转换等。
而笔法的体现在王羲之书法的摹本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以《二谢帖》为例。
先从起笔处剖析:《二谢帖》中的“二”,上一“横”是按的动作明显,下方留有一个很大的斜角,说明书写状态的轻松,下一“横”的起笔承上启下,由转而按,按的动作很快而微妙,形成两种不同的起笔形状。
“面”的第一“横”起笔用了“切”的方法,显得比较整齐而不拖泥带水,“静”的第一“横”就用了“尖峰”,依此类推,要充分的关注它所有字的起笔的变化,是如何造成不同的起笔形状的,我这样分析的目的是在临写《圣教序》或其它信札时不会产生雷同的起笔。另一方面也使得起笔的动作微妙起来,耐看起来,神化起来,我们要像一个侦探,对其所反映出的点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它是让我们理解其后面的庞大“景象”的端口,而我们在写起笔时因观察不细,往往显得比较随便、草率,交待模糊、笔意不清、笔形混浊;
同样,王书的收笔处总是露出他特有的笔意来,如“谢”字“寸”的一横的收笔,“面”字一横的收笔,同样类推,王羲之是在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起笔与收笔的关注,其主要的目的是使临帖的线条向着一种比较细致、耐看的方面转化,而不是大而化之的临写,帖学是强调笔法细腻的,用笔的起讫处是最能反映细腻和讲究的,它可以说是一种对经典理解的开始!
它是顿挫的体现,节奏的具体化,而不是一味的流淌,行笔要有节制,“节制”和“停顿”也是为了更好的“流”,是笔锋的一次调整,也是“气”的转换,吐纳合理而又合乎自然生理现象。
这种开合有序、气韵与笔法的流动与转换是符合行笔书写规律的!
欢迎关注交流!王羲之最早的行书?
王羲之《哀祸帖》,该帖虽然是王羲之日常信札,能够流传至今且奉为法帖,水平可见一斑!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羲之行书《姨母帖》,据书法考究《姨母帖》是王羲之较早的行书作品,今天我们共同分析学习一下。
 内容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简介:《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姨母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曾摹刻于宋《元祐秘阁续法帖》、《戏鱼堂帖》、《汝帖》,明《停云馆帖》、《真赏斋帖》,清《三希堂法帖》等丛帖。
 这是唐人的双钩本,《哀祸帖》时就说了,宋以后王羲之墨迹已经没有了。这张法帖,开头一个大红印“乾隆御览之宝”确实挡住字,真的不知道乾隆爷为啥非要盖这么多印章,给后人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笔法: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看上图红色标出的字,还有一些篆书笔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心线分割:全文有六列组成,而第六列只有一个“首”字。每一列字的重心基本都在一条线上,这和前文《哀祸帖》不太一样,为什么这么写,究其原因受到隶、篆的影响很大。学过历史的书友都知道,隶书在两晋还是公文写作的字体。你不要和我抬杠,三国魏相钟繇创立了小楷,但不是那时的公文字体。
空间分析:红色方框的标记是“留白”的地方,或许这是那时写信的一种格式,但是经过我对王羲之多篇手札书信的研究,这并不是写信的格式。试想如果不留这么多白,应该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你自己可以脑补一下。这种留白的方式直到今天看国展作品还在沿用,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是你能灵活运用你也能入展。
字组连带:红色圈起来的部分是字组,为什么我总是在说字组。当代书法教授张旭光先生在谈“行书”时,说的很清楚,字组是为了让整片作品不那么呆板和单调,上一个笔的收尾就是下一个笔起笔,上一字的收笔就是下一字的起笔。这个在这就不多说了,以后会有介绍。
 大小对比:咱们随手选几个字,用红色方框圈起来,看看这些的的形状和大小,是个正常人都不难看出有大有小,有正方形,有长方形、有扁的形状。我这里并没有用到几何图形分析,如果用几何分析就更有意思了,学过几何的可以自己弄一弄。其实里面还有轻、重、浓、淡等等内容可以研究,书友们可以通过以上几中方式举一反三,这样学习书法进步就快了。
正因为他对文字懂得太透彻了,在无意中就把字最美的形态表现出来了。
 今天就收到这里,我们将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分析,一定需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