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的代表作品,王铎草书诗卷张抱一公祖召集湖亭诗词解析?
人生的舞台,几多悲欢离合,几多心神凄迷,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最清楚。
书法家王铎?
王铎,字觉新,号十樵,河南孟津人,明天起年间中进士,管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但后来入清为官,被当时的士大夫耻笑为“贰臣”,可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王铎一生也是极为矛盾,心情比较压抑的。但王铎博古好学,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世称“神笔王铎”,王铎的书法,行草为上乘,尤其是他的草书,属于大写意一派,恣意任性,挥洒自如,行书含蓄铎变,风神洒脱,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称其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耿立军书法个体字形,取纵势方形,以行草为主,其字势...形成了书法家内心想法和状态...
如何评价王铎和傅山书法造诣?
● 我谈谈王铎行书、草书的艺术造诣。
——王铎的行、草书取法张芝、二王等,法古拟古,濯古出新,表现了畅达利落、豪迈脱洒的艺术特色。
——充分彰显了书法多方面的“势”的风采 :
书写的迅疾酣畅之势,起笔的凌空点落之势,收笔的八方引带之势,行笔的连断有度之势,笔锋的中侧交互之势,转折的方圆交融之势,结构的仰俯转侧之势……
——用笔生动丰富。
逆顺、藏露、肥瘦、方圆、疾涩变化自如。中锋侧锋交互,既有圆劲通畅之筋骨,又有洒脱灵活之神采。起笔凌空取势,果断点落。收笔左右、上下送势,姿态万千。运笔迅畅而又停留得当。将峻厉之笔与淹留之法化为一体,将笔气贯畅与力感沉着相结合。能放能收,能纵能敛。迅畅运笔,但笔笔交待清楚。点画分明,脉络清晰,又飞动变化,沉着而痛快。
——字势奇趣横生。
仰俯呼应,转左侧右,有向有背,或疏或密,穿插迎让,纵横开合,参差错落……势势具备。以欹取正,舞动多姿。上下左右移步换位,但又重心不失。左右摆荡,既开张挣拉又吸引凝聚,张力独具。灵活不拘,八面取势。 章法气脉贯通。字距紧密结合,字势行气畅达。大小变化,因字为形,错落有致。连绵引带中实笔带笔轻重肥瘦分明。
——行气通贯,又有起伏跌宕的节奏。
上下字之间上仰下俯,转左侧右;左右纵行之间有左右倾斜的对应转侧。斜中取正,动态平衡。字与字、行与行的对应欹侧,增加摆动,避免了过于垂直平行的排列。字的左右转侧还有呼应左右行的作用。字、行的这些转侧也体现出自然不拘的书写性效果。行中的某些字,不在行的中心线上。左右跳动,或左或右,时里时外。打破过于齐整的纵行直线排列,增加参差效果,创造跳荡的动感。有时腾左挪右是为了更符合连绵引带的笔势,或缩短收笔处与下一字起笔处的距离,使得书写更顺畅。虽然移左趋右,但不离字脉书脉。左顾右盼,互相照应,行气一贯。
——墨色鲜活多韵。
浓淡润燥相间的墨色,信由天然的“涨墨”,酣畅淋漓,率意自然。浓而不滞,淡而不飘。枯笔迅疾,润笔酣畅。浓墨处沉厚浑拙,如老树盘藤,淡墨处虚和灵动,仿佛秋山淡云。起笔蘸墨较饱,开始一、二字墨色浓重,渐次燥涩干渴,飞白显露。善用渴笔,常有整行的枯笔相连,任其自然。墨竭而笔势不断,形气俱贯,反而更显生机,别具一番风味。蘸墨继续书写,节奏再起,墨韵连绵起伏,自然鲜活。团团“涨墨”造成点、线、面的结合,增添了书法的表现力。“涨墨”手法也使书家的书写心境放松自如,大胆无拘。
——王铎的行、草书具有行书、草书的艺术典范性,充分体现了行书、草书以势为主、横的短化、捺的点化、折的圆转化、钩的引带化等笔画特点和仰俯、转侧、向背、大小点主次、疏密、透气、穿插、避让、高低、宽窄、变换等结构规律,是行书、草书学习、创作借鉴的经典范本。
——————
学习王铎行书可参考江西美术出版社《王铎行书要领精讲》。2019。
有人说神笔王铎的书法堪称清代书法家之首?
谢谢悟空邀请!王铎在清代书法家中,是取得书法成就极高的书家之一。
在字的结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字形奇特,变化多端。
一,改变均衡,有的字左右相等,他则写成伸左抑右。
二,有意夸张拉长或缩短某些笔画。
三,字内空间疏密对比强烈。
四,字的倾斜角度较大,欹侧互用。造成一种险势。
五,行书中有篆书、楷书、隶书、草书笔意的运用。
六,不按习惯的结构方式,将大字写小,小字写大。一反常态。
七,夸张字形,把大的写得更大,小的字写得更小,长的字形更长,短的更短。类似于漫画艺术,抓住人物形态特征,作夸张变形处理,把胖的画得更胖,瘦的画得更瘦,高的画得更高,矮的画得更矮。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王铎所书写的行书《李贺诗帖》局部。)
什么叫书法的开与合呢?
开合是行草书技法中常见的矛盾对比关系之一,也是行草书结构变化和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合容易和聚散,轻重,疏密等对比关系混淆。
以二王的行草书为例,“开合”的表现手段主要有四种(未注明的字例为王羲之书法):
1.上下结构的字的上下分离;
悲
2.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分离
饱
王献之
3.左右结构的字的上开下合;
王献之
王献之 俟(音shi,音qi)
4.左右结构的字的下开上合;
王献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元代张雨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说到元代书家张雨,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张雨生卒于(1283~1350),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字伯雨,号贞居之,钱塘(浙江杭州)人。张雨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裔。年少就有隐逸之志,二十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后去茅山檀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篆,豁然有悟。又去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自号句曲外史。
张雨为什么才二十岁却弃家当了道士呢?事实上,元初几十年不开科举,打碎了所有读书人的幻想与期待,同时元代皇帝不重用汉臣,即便进入朝廷也没什么前途,坊间流传着“九丐、十儒”,足以说明元代的文人地位低下,特别是南方文人。
在元代,统治者振兴道教以加强统治,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而张雨是个为人洒脱、不拘小节,常藐视流俗,自知不能融入当时的社会。从另一方面来看,道教给了他精神寄托,正如其早年诗歌中所说:“弱龄逃世网,一勇以求志”。
张雨自出家以后,游历江南诸名山,结交名士,历经半个多元朝(活了68岁),他与元代中后期的诗坛著名人物几乎都有交游的经历,赵孟頫十分欣赏张雨,并亲自指点其书法,我们知道倪瓒的书画深受赵孟頫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离不开与张雨的“桥梁”作用,其画中洋溢着道家的孤寂,亦受张雨的影响。张雨也是倪瓒最敬重的人。两人初次见面,倪瓒为表敬重,仔细“沐浴更衣”,时间过久,引张雨疑惑。倪瓒对其颇为推重言:“贞居真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
张雨痴迷书画,其书法初学赵孟頫,子昂指导他学李邕《云麾将军碑》,得上疏汉密字形,笔法遂趋猛峭劲利,所书《台仙阁记卷》可见其踪迹。后学怀素、张旭。字体楷草结合,俊爽清洒自成一格。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卷》等。其画以淡彩见长,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尤善以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意韵。画迹有《霜柯秀石图》,《双峰含翠图》等。从书法风格来看,张雨对于初唐楷书大家欧阳询之“家法”有着颇多的摄取。欧书用笔规范严整、体势刚劲险绝,是楷书中的巅峰之作。赵松雪称欧阳询书法“清劲秀健,古今一人”。张雨小楷在承续欧书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地融入一些晋人萧散飘逸的灵动之气,为自己的书作增色不少。从用笔的感觉上来看,张雨小楷中一些横式笔画的习惯性动作,同民间的经生所创的“写经体”有着高度的契合,也是是张雨自身本来就是一个隐入丛林道观的高明的“经生书手”的缘故吧。作品中,一些横势用笔的斜切、轻行、重按和轻入重收都和民间“写经体”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从明代祝枝山、王宠的小楷体例的斜欹体式的运用中,可体察出明代小楷书家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张雨小楷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和取法的“代代承传”符合书法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张雨“楷中插行”的书法体式则自赵松雪运用以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惯用的书法体例。这一体例还频繁地出现在他后来的小楷书作之中。和其同时代的倪云林,其后的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的作品,也同样沿用了这一体例。
张雨道士出身,然则书风谨严,尤其是他的小楷,严整清和,洋溢着古风古韵,和其“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审美标准仍有着一定的距离。可见,道士的书法,不一定就是虚空缥缈的。张雨在复古主义大潮之下,口头上和赵孟頫一样讲回归魏晋,而在创作实践上仍与北宋苏、黄、米为旗帜的尚意书法观一脉相承的。
倪瓒等人盛赞张雨书法,为何明代名儒王世贞、陈继儒却批评其书法“轻佻”、“野”?观《张雨书七言律诗》可见张雨用细笔所的草书,一反张雨早期学赵孟頫的唯美风格,给人一种奇崛狂怪之感,多方笔,摆脱赵孟頫书法的圆润。字行排列如醉汉移步,用墨时浓而枯,好像是纵酒后所作,满篇处处皆为神来之笔。从风格来看,应是其晚年作品。晚年其生活贫困,幸好得到倪瓒的慷慨赠予。
而王世贞、陈继儒的评价实际是站在赵孟頫书风中庸审美观的立场。张雨五十岁以后弃道还俗,与江南文人雅集饮酒赋诗,更有携妓游玩的时候,生活放荡不羁。张雨在隐居于苏松地区,尤其结识元末文坛领袖杨维桢后思想生活骤变,杨氏放浪形骸、纵情酒色影响张雨诗书法颇多。张雨晚年书法狂放不羁、恣肆放纵,使得他前期某些“清逸”的艺术个性相对的减弱,而更加的注重真性情的流露,所以书风“前后判若两人”。王世贞、陈继儒即是针对此类作品而论“轻佻”与“野”的,可谓千古风流事,留于后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