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文学创作始终离不开对生活和时代的解读,就是作家以自己的故土发生的故事为原型,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的文学景观。(贾平凹)乡土文学的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鲁迅和沈从文,鲁迅先生以一部短篇《故乡》首先拉开了乡土文学的大幕。《故乡》描写了鲁迅故乡绍兴一带农村的生活景观,这些景象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一个淳朴的世界。沈从文先生以一部《边城》发扬光大了乡土文...

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谁?

我国长期处在“农耕文明”的形态下,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作家在内,许多人跟农村生活有直接关联,要么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要么寻根问祖三代以内也是农村人,文学创作始终离不开对生活和时代的解读,因此,为“乡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态空间。

(陈忠实)

什么是“乡土文学”呢?就是作家以自己的故土发生的故事为原型,以文学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旨在展现一种富有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的文学景观。在乡土文学中,我们既能看到纯美的田园风光,鲜明的地方风土人情,也能看到复杂而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情世故。

(莫言)

在乡土文学中,作者往往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一个村庄、乡镇琐碎复杂的生活形态,来反映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伦理价值。所以,优秀的乡土文学,往往是超越地域,甚至是超越民族的,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贾平凹)

乡土文学的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鲁迅和沈从文,鲁迅先生以一部短篇《故乡》首先拉开了乡土文学的大幕。《故乡》描写了鲁迅故乡绍兴一带农村的生活景观,有江南水乡,乌篷船,土墙青瓦,农夫,村妇,这些景象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一个淳朴的世界。鲁迅之后,沈从文先生以一部《边城》发扬光大了乡土文学,在以后,赵树理,孙犁,柳青,杜鹏程等大作家,创作了一部部乡土文学,这种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了当代。

要说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可以说很多,因为国内大部分著名作家都以乡土题材创作。

以我的阅读体验来讲,至少有四位能代表当代的乡土题材。这四位作家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怀有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莫言作品)

莫言

莫言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一个农家,他的第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是1986年发表的中篇《红高粱》,这部小说以上世纪40年代山东高密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歌颂了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自此后,《天堂蒜薹之歌》,《酒国》,《食草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都是取材于农村,为读者从不同视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景观。他的文学语言幽默俏皮,对多种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都能熟练运用,文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白鹿原)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年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农村,他1993年创作的长篇《白鹿原》无疑是当代乡土小说的典范和高峰,小说结构严谨,思想深刻,被誉为“民族史诗”。此小说以白鹿原上两大家族长达几十年斗智斗勇的过程为线索,为读者揭示了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这半个多世纪广阔的社会背景。

在《白鹿原》之前,陈忠实还创作了《四妹子》、《蓝袍先生》等多部中篇,都是取材于农村生活,可以说,陈忠实先生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他的所有创作都没有离开农村生活的体验。

(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

贾平凹1951年出生在陕西商州农村,他是当代非常高产的作家,从1987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商州》开始,他差不多2年左右就能完成一部长篇的创作,迄今为止,有《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一直到2018年出版的《山本》,总共有15部长篇问世,这15部长篇中,除过《废都》,其余都是乡土小说,也都是围绕着他的出生地商州展开叙述,他的文笔细腻,善于描写细节,把这一方天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栩栩如生。

(刘亮程)

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昌吉州农村,他主要是以散文创作闻名文学界的,他的散文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乡土散文的最高水平。他在文学界有“乡土哲学家”的称号,每个句子都是经过了冷静思考而来,充满了智慧,令人深思。

他的散文集《遥远的村庄》,《一个人的村庄》,《驴车上的龟兹》,以及长篇小说《虚土》、《凿空》都是关于故土的描述,常常在叙述中夹杂着冷静的抒情,语言充满了张力。

鲁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鲁迅逝世后,身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说鲁迅是民族英雄,并不为过。

毛主席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必将千秋万代,源远流长!

谈到鲁迅作品的风格,是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投枪匕首无所畏惧

对一部文学品评头品足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对鲁迅作品具有投枪匕首的风格,向来是没有异议的。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都写着仁义道德,我看了半夜才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包好,包好,这样趁热吃下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药)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记念刘和珍君)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谁能不为之震撼,谁能不为之动容!

我们往往爱讨论某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而鲁迅没有这个“待遇”,他干脆利索地告诉人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也往往爱讨论文学作品如何超越,却没有人谈论超越鲁迅。因为鲁迅的文字已写到极致,没办法超越。

二、刻划人物入木三分

小时候看电影《祝福》,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叼走,她变得神神叨叨,看见别人的孩子就念叨:我真傻,真的......阿毛要是活着,也长这么大了......

开始人们还同情地说上几句,后来见她没完没了,老远看见她,赶紧拉着自己的孩子躲开了。

打那以后,我身边的人,谁要是说话重复几遍,人们就会提醒:不要当祥林嫂啊!

小时候自然不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度,但对祥林嫂这个根本不存的人却能记住。究其根源,无非是鲁迅能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特点呈现眼前,合情合理栩栩如生,让人终生难忘。

闰土是作者儿时的玩伴,光屁股娃娃。久别重逢,本该是喜悦异常,冲上前捶打拥抱热情非凡。可现实却截然相反。“他动着嘴唇,却没有出声,终于恭敬地叫道:老爷......我终于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屏障,我也说不出话了。”(故乡)

阿Q要被砍头了,人家让他签字画押,他又不识字,于是人家便让他画圆。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而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传)

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无疑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而典型形象的完成,其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鲁迅显然做到了。一个阿Q精神,至今仍在民间镌永流传,谁要是自以为是,或者自做多情,或者自吹自擂,就会让人说:别当阿Q啊!

鲁迅刻划人物从不长篇大论,只是寥寥数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可举的范例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但人们都承认,在刻划人物上,鲁迅实在是高!

三、语言镌永,意味深长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年轻时我曾把这句话写成条幅,贴在墙上每天欣赏。同时还作为警句写到笔记本里,至今未忘。它能让人在逆境时,挫折下,不灰心气馁,奋起向前。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只猹尽力剌去......”(故乡)

谁说鲁迅只擅议论,此情此景,展现眼前的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啊!投枪匕首的风格只是一个方面,在抒情写意方面,鲁迅依然是大师。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只也是枣树。”(秋夜)

在鲁迅的作品里,这是争议最大的一句话。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说是作者要强调某种意念,当年在课堂里老师就是这样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当时心情不好,随笔就这样写下了。对于后一种说法,是不太可能的。

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这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和信息,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这两棵树。我们平时说话当然不能这样说,但在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下,则显出了情绪和层次,是加重的意味。

当然这都是后人的揣摸和回味,至于是否准确,只能由先生本人回答才具有权威性。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创造,只有先生有底气勇于这样写,后人是绝不敢效仿的。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说明了鲁迅在语言方面的造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四、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作品所代表和抒发的精神,无疑是伟大的。

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是极高的,说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文化战线上,代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坚决,最勇敢,最正确,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评价鲁迅作品的风格,不全面不具体是肯定的。朋友们看到后,尽可严历批评,我当虚心接受之。

如何理解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美学风格?

鲁迅的《野草》是朦胧美作品的典范之作,在创造朦胧美上,它闪射出独特的美学光彩。我将以朦胧美的审美体验为中心,说说《野草》的美学特点。

01 艺术象征画面的主体性和背景的迷茫空濛形成了作品的朦胧美

所谓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作品艺术象征画面由多侧面构成并呈变化无端,然而又寓变化于一整体中。

散文诗讲究含蓄美,含蓄美派生朦胧美。作品达其含蓄的一个重要手法是象征主义,而模糊文学的结构模式,“象征”可以说是其中最主要的。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现实哲理或情感。

散文诗有通体运用某一物象直接加以描写,并寄情意于此物,有的则运用多种象征体,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主体性,使作品含蓄性更深更广,从而升华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朦胧美。

如《秋夜》,作者勾勒了两棵枣树后,紧接着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天空、星星、繁霜、野花草、蝴蝶、蜜蜂、落叶、月亮、夜游的恶鸟、小飞虫等等。

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并把这富于变幻的意象错错落落地织成一幅多彩的艺术画面,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或大或小,各种意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象体系。

一个意象的出现已具有象征性并往往带有不确定性,而多种意象从多侧面构成一整体时又产生了新的象征意义,在结构上似散而集中,似多样而单一,作品扣着一主体意象展开而又附之于其他意象。

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纠结、回扣、递进,令观赏者感到作品意境奇幻,幽深悠远。《好的故事》也是如此,全文扣着“山阴道”展开,各种意象纷至沓来、溢光流彩,构成一个完美深邃的象征性的形象体系。

如果说《秋夜》、《好的故事》的艺术画面的主体性是以静态为主,那么《死火》、《死后》以生生不息的动态构成象征性的主体画面。它们像一颗滚动的明珠,放射出异彩,使人眼花缭乱。

如《死火》中的“我”始在冰山间奔驰,顷刻“坠在冰谷中”,于是看到了死火的“炎炎的形”,尔后“我身上喷出一缕黑烟”,燃着了死火,“冰谷四周,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死火“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

全文神话色彩浓烈,艺术画面变化无端,“我”飘然而来,又悠忽归去,显示出一种虚无飘渺的氛围,而意象在作者笔下又奔腾而出难以定势,正如清人刘熙载说的“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造成了作品的朦胧美。

再如《死后》中的“我”在棺木中听到喜鹊、乌鸦叫,“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黄土“飞进我的鼻孔”……意象广阔含蓄、主体般地呈现出人世间的种种面相和动态。

其他的如《复仇》、《复仇(其二)》、《雪》等艺术画面都呈主体性的。这些作品意象的丰富多变,含蓄深奥,使整个艺术画面的象征意义始终处于不确定性之中,欣赏者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会得一种联想,甚至从一个角度,主体面的几个侧面往往同时反映到视觉上,读者会产生多种联想。

如《秋夜》中小飞虫从窗纸的破孔飞进又撞进火的镜头。小青虫、火、灯的纸罩及其构图,它们构成了一个小主体,其中的每一意象已够人寻味。而这小主体又是“秋夜”大主体画面的一侧,小主体与大主体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同样令读者探思。

凡此这样,作品那种“意尽而神渺无际”的朦胧美油然而生。与主体性画面有紧密关系的是作品中的自然背景或环境气氛。从另一角度说,背景与气氛是主体性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野草》中许多作品的背景迷茫,气氛凄凉冷漠。《求乞者》中的“我”在“四面都是灰土”的背景中出现,又在“灰土,灰土……”中消失,其间伴之与“剥落的高墙”、“倒败的泥墙”、“悲凉的求乞者”·····一幅暗淡模糊,萧瑟冷漠的背景画面。

《颓败线的颤动》中写道:

“东方已经发白”,“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的波涛……”

鲁迅把读者的视角从小屋拉向远方,拉向远空,渺小的小屋成了茫茫大地的一角,受辱的母亲的微弱呻吟却化为巨响在大地在空中回响,如此作品构成了苍茫空寥的背景。

当母亲劝孩子再睡一会,而自己却“无可告诉地一看破旧的屋顶以上的天空”,作者又把读者的视线拉向天空,“空中突然另起了一个很大的波涛……”。

在作者笔下,那妇女颤抖的心始终与天空中的寒风的呼啸相和应,造成了大地为她呜咽,天空为她悲哀的凄凉气氛。由于背景缺乏一种明朗色彩,气氛处在动荡不安中,所以有力地烘托了主体画面的模糊度,读者也始终处在不清晰的心理感受中。

至于其他一些作品的背景或在黑暗中,或在广漠的荒野,或在地狱的旁边,或在荒坟群边等等,总是显得迷茫空濛;气氛也总是悲苦凄凉为主,一一为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背景的迷茫,气氛的悲苦凄凉不仅是鲁迅对黑暗腐败、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的传神写照,同时也是鲁迅当时迷茫孤寂虚空心境的移情。所以当读到这些句子: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好的故事》);“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可咒诅的”(《复仇(其二)》);“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求乞者》);“我”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象乞食者”(《狗的驳诘》)等等。

是自然环境的渲染,还是自己心境的吐露,还是社会背景的影射,作品荡漾着一种不易说清的情调,读者自然感到作品指向,难以确定。

这三者互为渗透、互为映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象征性的主体艺术画面增添了模糊性,加强了作品的朦胧美。

02《野草》披着一件美妙奇特的梦的轻纱,给人以浓烈的朦胧美的审美体验

《野草》是鲁迅特定时期特定心境下的产物,是他的“苦闷的象征”。他在《野草》中普遍地采用了扭曲客观事物的手段,曲折地表达自己复杂的心境,作品大部分通过梦或梦幻来表达内情。

二十四篇(包括《题辞》)七篇写梦,五篇《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明显带梦幻色彩。至于《秋夜》、《腊叶》、《一觉》、《淡淡的血痕中》等作品,字里行间亦荡漾着幻觉的情愫。

《秋夜》虽不写梦,但文中写道:

粉红花“在冷的夜色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了,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行文末又写道:

“猩红的桅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

《野草》一开卷,梦的气息扑面而来。末篇《一觉》结尾写道:

“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疑,身外还是环绕着昏黄。”

作者的“梦”似乎告一段落。如果说鲁迅在“秋夜”入梦,那么在翌年春“惊觉”,其间有酣梦,有依稀的梦,有短暂的清醒,有片刻的睡眼朦胧……这里写梦境或具梦幻色彩的作品,其艺术画面的色泽并不一致,它们中有简约单纯,有浓丽纷繁,它们互为补充,互为映衬,显示出梦或梦幻的独特魅力。

这些以梦或梦幻作为构思的支撑点的作品,为什么会具有独特的魅力,内蕴上具有深广张力的朦胧美?

首先,《野草》中的“梦”是经鲁迅艺术化了又具有自然梦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出现了模糊区。梦,诚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一种潜意识,它是人物生活积淀、情绪积淀在睡眼中扭曲的表现:

“梦里的想象利用醒时的最后记忆作为它的建筑材料,但是它用它们建成的东西,与清醒的生活中的那些东西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故梦显示出其极大的荒诞性、离奇性。《野草》中人和影对话,冰谷中“死火”的人化,鬼魂们的喊叫,死尸的坐立,人与狗的对话等等皆背离生活的情理,无奇不有却都符合梦的特点。

所以《野草》中的“梦”虽然怪诞,却不是鲁迅脱离现实的无意识的产物,说“空头的梦”,而是面对严酷的现实,“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

在《失掉的好地狱》里,鲁迅就是目睹了连年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深味这非人间的浓墨的悲凉”,因此借梦鬼魔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痛苦不堪的命运,形象地揭示了各派军阀混战的反动实质,表达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这地狱也必须失掉”的强烈愿望。

同样其他的梦或梦幻都是“随时的小感想”,都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尸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题辞》)的结晶,是奋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受了压抑而产生的苦闷象征。

它们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的规范性,所以鲁迅在营构艺术梦境时,一方面以清晰可感的情感世界制约着飘渺无穷的梦境,作品的明晰性正在此;另一方面他必须使笔下的“梦”符合人类生理的特点,人物在梦中的朦胧状态,意识的跳跃性,心象的荒诞等等。

如《复仇》这篇带梦幻色彩的作品中“他们’,两属性就模糊,如果“他们”都是觉醒的战斗者,为什么要“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准备杀戮?如果是对立着的敌我双方,又为什么“拚命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同样的战斗姿态“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诸如此类。

鲁迅笔下的梦或梦幻皆以不称身的服饰打扮出来,内容上就显示出真与不真,显与隐,定与不定的特点。可以说,无意识的自然梦与有意识的艺术化了的梦的有机融合出现了作品中一片模糊地带。

其次,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极大程度来自于语言的模糊性,其概念的外延往往无明确的界称。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造型作用,在于它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表现在描述对象时有不确定性上,其概念的外延往往无明确的界限,具有游移性,如此才能给读者的感知带来认识上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灵活性,才能扩大人们思维活动的空间,增强人们的想象力、思考力。一般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具备如此的特点,而现代派文学语言运用更具游移性的张力。

《野草》中的“梦”是荒诞的,很有点荒诞派那样用荒诞手法表现人的扭曲和特殊心境的味道,在极大程度上呈象征主义的色彩,故《野草》中“梦”里的语言的语意容量很大,极具游移性。如《立论》中老师最后说的“立论”的方法是:

“那么,你得说:阿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育!哈哈!hehe,he,hehehe!’”

老师到底要“我”如何立论呢?似说了又没说,语意含糊不明晰,只是引发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其中的含义。

又如《狗的驳诘》中狗驳“我”说:

“不敢,愧不如人呢。”

这“人”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到底狗驳诘哪类人并没说清楚。回答的概略性,反而增加了这“人”的含义的不确性。

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欲求、体验、憧憬,以及种种微妙独特的情绪,往往是不可言传的,而作家又注定要用那种通常的语言来表达那些“不可言传”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们不能不使用模糊语言,例如李煌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何时”、“往事”、“多少”等都是词义很难明确的词。

《野草》是“苦闷的象征”,“因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鲁迅说的“含糊”,也就是说语言的模糊性。托于梦的语言就更具“含糊”,作品留给读者的自然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朦胧美。

再次,梦“喜欢那些无节制的夸张的可怕的东西。但是,同时,由于摆脱了思想的范畴的障碍,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

这也就是说作品既然写“梦”,梦中的意象就具有创新性、夸张性和自由性。创新性在情节和意象的画面上往往背离生活的一般规律,以新奇怪诞,于天地外制造一种灵奇而开拓读者的想象力。

客观存在往往赋予作品一个总体的象征意象。如《求乞者》、《狗的驳诘》;或由意象群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如《死后》中“我”的所见所闻;夸张性的意象必然扩张了意象指向性的模糊度,含义上的丰富和深广;如《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她”最后走到无边的荒野上: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此情此景明显带夸张性,它不仅写出了“她”内心悲苦凄凉的深度,同时把读者引向了一种理性的思考;自由性的意象带来作品的动态感,内容的变化性。

如《死火》中“死火”的变化,《失掉的好地狱》中鬼魂们的“醒来”、“绝叫”、“欢呼”、“反狱”、“呻吟”等等,赋予作品以富有表现力的内蕴。

可见,《野草》中写“梦”或梦幻的作品的朦胧美,与梦的创新性、夸张性和自由性有极大的联系。

总之,散文诗在表现方式上是很讲究象征意义的。作品的意味、指归往往隐藏在所描绘的物象背后,理以象显,曲折达意。而把物象附属于“梦”上,则更增添了其意味、指归的曲折性、多义性。

因为“作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梦是谜面,隐义是谜底。”其作品所反映的主观与客观(现实生活)的“隔”的距离更远之为一般的文学表现方式,这也就为作品的朦胧美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之所以具备朦胧美,这是基于文学创作自身的文艺创作规律。尽管作品中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事件真实感人,人物生动逼真,但它们不可能是生活照相般的摹写,艺术家总要予以艺术加工,使之与生活原样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距离。而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往往要在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上抹上自己独特审美体验的色彩。

所以,鲁迅的情感抒发,所要表达的内意,特别是在表现形的抒情性作品中,较之抽象性的思维活动其边缘更显示出模糊性,由此带来《野草》中的艺术形象、主题等诸种因素的难以精确界定的朦胧性,显示出作品言约意丰、言近旨远、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朦胧美。

回答完毕。

心理学相关有用的书籍有什么推荐?

1. 荣格的《心理类型》:荣格跟弗洛伊德“分手”之后,沉淀了好几年,思考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有的时候“鸡同鸭讲”,相互之间完全不能理解对方?荣格发现,原来每个人的人格类型是不一样的,我们既是这个世界上普通的一个人,而又是如此与众不同的个体。学习人格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2. 《天生情人十六种》:这本书呢,是基于MBTI测试的一本书,MBTI测试不仅可以跟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择偶的时候,也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噢,帮助你寻找最佳恋人。

3.《欣赏你的大脑》:绝对的良心之作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岳晓东博士,也就是《登天的感觉》的作者啦,是心理学向脑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里面的内容深入浅出,帮你更全面、立体的了解大脑。比如:你知道为什么青少年的情绪难以控制吗?那是因为,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脑发育也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掌管情绪的前额叶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因此情绪容易起伏、易怒,且难以控制。

4.《心灵游戏》:毕淑敏老师的经典之作。里面的游戏都非常经典,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帮助你认真的探索自己。其中有个生命线的游戏,我做过好几次,每次都印象深刻---你心我心原本白纸,形形色色的人在上面涂抹过痕迹,纸变得斑驳芜杂。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你为自己设置的结尾是多么遥远,总有一个尽头。当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生命有结束的那一天,我觉得这是一件幸事。青春是可以稍微挥霍一下的,但要有一个限度。你可以挥霍早春,但不可以挥霍夏天。如果你忘记在春天播种,过了节气,收获的谷粒就无法饱满。 生命线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它只有一个主人,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生命线是长是短,每一笔都由你来涂画。

5.《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这本书真的是简单易读,风趣幽默。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在人生中某个阶段饱受心理和情绪问题的困扰。因为我们都需要面对很多相同的问题:我们都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和嫉妒这六种基本情绪,会时而感到有压力和烦恼,时而享受成功和喜悦。从少年到老年,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中,无处不在的压力令我们无法逃避。在承受压力时,我们往往会失眠、愤怒、恐惧或抑郁,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至。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需要。

6.《看脸("看脸"的世界,我们到底在看什么?)》: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都是我们过去生活的“集合”,不是有句话常说:“三十岁前长得不好怪父母,三十岁之后长得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阅读面孔似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看脸的时候,看的到底是什么?看脸这件看似肤浅的事情其实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面孔能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

7. 《我已经够好了》:这真的是一本让我很感动的书,我们总是习惯找自己身上各种各样不好的地方,总把减肥挂嘴边,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好像女生不美不瘦不打扮不化妆都有罪。其实,我们已经够好了。

不是你不好,而是那些好你还没看见。

喜欢自己是件挺难的事, 因为总会有声音提醒我们“ 不够好”。

不够漂亮,不够有钱,没别人的人缘好,比不上人家能力强……一个又一个的“不够好”冲击着我们本就不那么强悍的自信心,让我们慢慢变得自惭形秽,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总是不如别人?难道我生来就是个loser ?”

这种将自己视作卑微的感受,便是自卑。自卑中的我们自己瞧不起自己,常常因为一个缺陷,就把自己看成是商场里低价甩卖的残次品,不配被人珍惜被人爱。我们的身体虽然存在于人群之中,内心却早已给自己关了禁闭,在自我营造的封闭空间中,不断反刍着对自己“不够好”的焦虑,直等到有朝一日痛感退去。

然而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在我们沉溺于此的时候,还将因此失去些什么。

8.《释梦》:朱建军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哦。梦,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我们每天都会做梦,但对梦却知之甚少。为什么会做噩梦?梦真的可以预见未来吗?为什么我经常会做同样的梦?梦包含着大量信息,我们却常常不知道怎么去接收梦所表达的意义。梦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原始人”,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智慧,释梦就如同手电筒,帮助我们照亮内心看不清的一切。

排前十名的官场小说有哪些?

官场小说兴起于上世纪末,曾经的黄金期很短,现在基本已经没落,张平、阎真、王跃文等作家是其中翘楚。

说说我心中的排名吧!(只排名当代中文文学作品,所以《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就不写了)

10.《人民的名义》

作者:周梅森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中规中矩的反腐小说,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

读书心得:同名电视剧大热,小说在文学作品里属于一般水平,可以简单评价为电视拍得比书写得好,这也算罕见现象了。小说融入了一些真实反腐案件,对官场生态和各类官太太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就是情节有些拖沓,文学性欠缺。看在电视剧的面子上,姑且把它列入榜单。配图也直接来张剧照,不放书照了。

9.《荣辱》

作者:楚鱼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写出官场“深水区”的权力运作以及各色人物的挣扎沉浮。

读书心得:此书较为真实,主角并没有一路开挂,有失败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悦,比较贴近生活。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文笔一般,在处理人物对话时手法不够娴熟,让人读起来总感觉怪怪的。情节设置也不错,就是最后结尾的悬念有点狗尾续貂了。

8.《国画》

作者:王跃文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从微观角度写出当代官员生活现状。

读书心得:作者是官场小说的头部作家,这本书文学水平也很高。很多人对这本书非常推崇。但这本书的售书称号是“中国当代官场小说开山扛鼎之作”。我十分讨厌这样的宣传口径,如果不给自己戴上这样一个帽子,我对它的评价会更高一些。小说情节略寡淡,对官场的描述较为浅尝辄止。

7.《李逵日记》系列

作者:仓土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戏谑搞笑中揭示在官场上为人处事的变通艺术。

读书心得:一本官场讽刺网络小说。作者从李逵的角度看水浒梁山好汉,情节搞笑,在插科打诨间写出了官场的黑暗。不过受限于作者自身的阅历,此书娱乐有余,深度和广度不足,当消遣看也算不错了。

6.《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

作者:小桥老树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当代《官场现形记》,一个公务员的官场心得和美好梦想。

读书心得:看着小说主角侯卫东一路成长很有代入感,情节设置爽点较多,主角光环显眼,后宫有点多,感觉像韦小宝似的。也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地方,总之,瑕不掩瑜吧!

5.《参谋助手论》

作者:王怀志,郭政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一本行走官场的“实用指南”,体制内生存法则。

读书心得:这本书真的很好,个人感觉不逊色于前三,可惜,并不是一本小说,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秘书工作手册。但我还是把它放进了排名中,因为我认为把它当小说读也无可厚非:你若认为书中写的都是现实,那你就天真了,因为一定有艺术处理的成分;你若认为书中写的纯属天方夜谈,那你就幼稚了,因为它一定来源于现实。从这个角度出发,它不就是一本小说吗?

4.《宦海沉浮》

作者:舍人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从一个青年的蜕变视角写出中国社会的丰富内涵,具备广度和深度。

读书心得:有人认为这本书烂尾,不值得高排名。但我认为这本书如果不是烂尾,名次还要排在《沧浪之水》前。《沧浪之水》的作者阎真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而此书作者舍人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据说因为写这本书还获得了提拔,个人猜测可能这也是烂尾的原因之一吧。这本书的缺点就是太冗长了。如果有文友想要入坑此书,建议读镇的部分就行,个人认为这部分是此书的精华所在。

3.《沧浪之水》

作者:阎真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当代》杂志2001年度文学奖一等奖。小说深刻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败坏。

读书心得:个人认为这本小说有点拖沓,韬光养晦的情节有点多了。小说后面池大为思想转换太快,变身过猛,读起来有些不太适应。这本书对职场“小白”菜鸟应该有所帮助,实用性较强。看完之后,可以学会怎么在职场和领导交流。

2.《十面埋伏》

作者:张平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第五届金盾文学奖一等奖作品。小说充满了理想之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潮,首次对公安政法战线这一独特而神秘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了一幅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风土人情画卷。

读书心得:这本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故事非常精彩。可惜结尾有些差强人意,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背景的原因,作者没有把结局写深写透。另外由于时代因素,这么好的小说没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算是不小的遗憾吧!

1.《羊的门》

作者:李佩甫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写出了仕途官场上的沉浮、挣扎。

读书心得:中国版的《教父》。小说情节流畅,思想深邃,将集权政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适合反复咀嚼,一些初读感觉不合理、很别扭的地方,在读第二遍、第三遍时,会蓦然发现,原来这样才是这个社会的真谛。小说书名是本书最大亮点,寓意极深,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声明:上述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上是我认为的官场小说前十排名,如有异议,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北城文吏,读万卷书,卷卷有益。感谢关注!

叶圣陶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叶圣陶的著名作品有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童话《小白船》、童话《一粒种子》、《雪朝》、童话《旅行家》、童话《含羞草》、小说集《隔膜》、童话《玫瑰和金鱼》、童话《月亮姑娘的亲事》、童话《快乐的人》。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扩展资料:

个人贡献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后世纪念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叶老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