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南朝书帖墨迹的代表作品

但在安史之乱中他也曾统领二十万军马在河北腹地抵抗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数年。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伪造秦始皇遗照、“千古一帝秦始皇、奠定华夏两千年政治格局的李斯为何对赵高信任有加?李斯的《仓颉》七章、赵高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就是全国的规范字帖。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列出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南朝宋羊欣《...

南朝书帖墨迹的代表作品,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生活中,我们喜欢将人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但是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定性一个人。正如题目所说,李白是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他也写出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迈作品,颜真卿是我们熟知的书法家,但在安史之乱中他也曾统领二十万军马在河北腹地抵抗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数年。

限于我们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历史上很多人被我们简单的贴上了某个标签,但是抛开这些脸谱化认知,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为人知(或者说不为大部分人知)的一面。下面我就盘点几个我们熟悉的人物的另一面。

赵高:秦朝法律专家兼书法专家

说到赵高,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伪造秦始皇遗照、“指鹿为马”、祸国殃民等奸臣形象,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千古一帝秦始皇、奠定华夏两千年政治格局的李斯为何对赵高信任有加?这说明赵高肯定是有真才实干的。

赵高本是秦国宗室,因母亲犯法受到牵连,成长于隐宫(关押犯人的地方)之中。在这种环境中,赵高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发奋学习,尤其是精通律法。

后来秦始皇发现了赵高的才能,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负责教育胡亥。

《史记·蒙恬列传》:"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赵高不仅是秦国的法律专家,还是秦国统一文字的主要实施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苦于六国文字不同,交流不便,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李斯的《仓颉》七章、赵高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就是全国的规范字帖。我们今天的汉字也完全是继承这三部书帖。

赵高能够担任统一文字的工作,得益于他对书法的极高造诣。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列出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赵高“善大篆”。唐朝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现代学者李开元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赵高的这一面是不是很令人惊讶呢?

张世杰:生为金人,后为元将,最终为南宋殉国

12世纪,蒙古人崛起于蒙古高原,开启了没落的金国和南宋灭亡的倒计时。在这场历史变革大潮之中有一人的经历十分特殊,他就是“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其他二人是文天祥、陆秀夫)。

范阳(今河北涿州)张氏一直以来就是当地望族,历史上出过张飞这样的猛人,张世杰也是范阳张氏族人,生于金国末年。

张世杰出生时,金国已经进入末期,此时蒙古人开始崛起。

公元1213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八年、金志宁元年、宋嘉定六年,蒙古人南下,河北大乱,张世杰的叔父张柔武装组织乡邻自保,金国认命其为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统领当地抗蒙。五年后,张柔兵败投降蒙古人。

张世杰一直在叔叔张柔手下效命。

后来张柔领兵南下灭金,在驻守杞州的时候,张世杰犯罪了。当时金国已经是末日黄花了,张世杰只好隐姓埋名潜逃到了南宋。

因为之前一直在军中效力,张世杰来到南宋也成为了宋军一员。在南宋,因为勇猛有谋略,张世杰被南宋名将吕文德(就是《神雕侠侣》中弃守襄阳的那个人,真实情况是吕文德独守襄阳六年之久)赏识,一路提拔。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人开始了灭宋之战,南下的蒙古大军就有张柔部,而此时张柔部涌现出了又一名将——张柔九子、张世杰族弟张弘范。

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张弘范率领元军在崖山和张世杰统领的宋军进行了决战,宋军败亡,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bǐng)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此时,张世杰并没有自杀,而是想着寻找赵氏后人再立皇帝,可当时杨太后听闻赵昺已死,自己也跳海自杀了。

张世杰知道后仰天长叹:“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续资治通鉴》)之后张世杰也跳海殉国了,一代名将忠臣自此陨落。

张世杰对于赵宋的忠心日月可照天地可鉴,他不是没有退路,叔叔张柔位列公侯,族弟张弘范是元军主帅,抗元的这些年,家人族亲一直在劝他投降,但张世杰不为所动。令人可叹的是,元宋决战竟然是两兄弟的决战。

练字选什么字体好?

练字的目的就是开心的活着,既然要开心就要有乐趣,那么你看到什么字体舒心你就练什么字体,篆、隶、楷、行、草体体美妙,样样精粹,道理就这么简单。否则,你强迫自己去干不喜欢的事你还会快乐吗?就说我自己,练字多年,一开始就从行书着手,后来逐渐向草书学习(小学练过楷书)。尤其,行草书给人以豪情奔放、艺术生辉的感觉,用它来抄写喜欢的诗句名言确是心情无比的快乐。我也说不上具体喜欢谁的书体,就说某一个行草书体字就有几十个书法家的不同写法,你不可能每个写法都去练吧,这就要选你最喜欢的那个字体练才是正确的。取百家之长补自其之弱。总之,练字最重要的是一颗恒心和兴趣,只要长期坚持以此为乐必有成效。个人粗浅认识,不足可以纠正。

练字必须要临帖么?

练字必须要临帖,不用怀疑。以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论证。各种书体,各种笔法早有定论,谁也不要想玩点什么新花样!就像唱歌一样,早有分类,如通俗,民族,美声等等,你若瞎唱,就什么都不是。书法更是这样,总在自己得感觉,自已得习惯,自已得那点认知当中。如二田之类,写了一辈,没临过唐楷,总跟印刷体那较劲,这类人就在怀疑练字必须临帖吗?我这样写也挺好!

下边是同一个人的作品,风格有所变,这都是从帖中得来,哪个书家不服可以试试吗!二田不是叫过号吗!

为什么南北朝的这段历史?

感谢邀请:

我国南北朝这段历史,实际上真还是多数学书法的人关注的多,因为它与那时的几书法史上的几个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生活时间非常接近而被学书法的人所熟悉。因为虽然这360多年时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学等诸多方面乏善可陈,政权更叠频繁,南北分裂割据动荡,但在我国书法史上,东晋时却是光照千秋,震烁古今。按正史上说,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我在中学上历史课时,我的老师对这个时期讲的不多,也不为重点给我介绍。在我的印象里,也感到这个时期乱轰轰的,皇帝轮流做,几年一换代,弄得大家不太愿意多看那段历史。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么重视书法,也没有人过多的提及那时书法大家的情况。只是到了我开始学习书法时,才真正的开始研究王羲之生活的那个时期的历史了。我想大多数喜欢书法的人也都是那时把目光投向了这段历史了吧。而且还有许多人会提出来疑问,为什么在那个社会动荡如此严重的阶段,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时候,朝廷统治那么不稳的情况下会出现那么伟大的书法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灿烂的书法文化?这应该是学习书法人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很同意有学者把这时期的文史显著特点称之为“文史自觉”。因为乱世纷争,战争连年,缺少安定,社会情绪没有了安全感,人们的社会心理情绪转向了人自身以及从自我角度看人与世界的思索,关照人、关照个体与生命的思想和文艺出现,因此是文史的自觉。这在文史的表现上,也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运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在王羲之的众多书法作品里我们也会看到那些表达沉郁怨愤的手札等书信。如《丧乱帖》、《执手帖》。象写《兰亭叙》或《快雪时晴帖》时的好心情必定还是少的。一但得以抒发,当然是喜不自胜,写出来的书法,自然也就有如神助。

雅俗共赏的书法怎样才能做到?

所谓雅俗共赏,是个中庸的词汇。雅者,高雅也;俗者,低俗也。雅俗之间有无明确的界限?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扁平化的。而是以分层次,分阶层的状态存在。甚至是以参差不齐的形式呈现。

我所理解的高雅,就是阳春白雪,高雅性的,专业性的,高端的鉴赏阶层。而俗则是:大众化的,平淡化的,浅显易懂的,一目了然的观赏阶层。

一种书法,要做到雅俗共赏确实难矣!

自古书法大家: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元朝的赵孟覜等,就正楷书法而言,均可称雅俗共赏。

【毛泽东诗词手迹】卜算子·咏梅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字体:大 中 小】

毛泽东主席的书法,虽是大草和行书并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那才是雅俗共赏,家喻户晓,闻名于世!

我当推崇的是启功先生的书法,人如兰杜,字闻其香。既端端正正,又潇洒修长。那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

我见过赵树理的书法,那真是雅得珍肴美馔,俗得土豆一餐。在雅俗之间顾若流盼,也算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除了政治上的无能,历史上是亡国之君的臭名,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并不因为位居帝王而高不可攀。

——启功先生书法一例

总之,书法要做到雅俗共赏:一是,书法的类别和风格应为正楷和行书最为恰当;二是,书写的内容便于解释;三是,字体宜是简体字,而非繁体字(指我国内地多数人);四是,如果你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所谓高雅亦通俗,所谓大俗亦是大雅矣!

我个人以为,《一》书法的雅和俗,是一体的,相对的,统一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所谓雅俗,只是看客欣赏水平的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罢了。《三》雅俗共赏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就像牡丹,蔷薇和月季三种花,牡丹太高贵,有点高不可攀;蔷薇太靠边,有点太低端;唯有月季亦雅则雅,亦俗则淡。此乃雅俗共赏是也!《四》雅就是俗,俗就是雅。大雅和小雅皆是流传千年的<诗经>名作。书法的雅和俗也是如此吧!

大雅的书法者才能挥毫出亦雅亦俗的传世之作,空有其名者才拘泥于是雅还是俗的旋涡!探求书法雅俗共赏者鉴!

仅表个人拙见,若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回复者》王清雅

《图片》

谁把行书写到极致?

我认为能把行书写到极致的就这两位:宗师级人物:王羲之王右军和颜真卿颜鲁公。“书圣”王羲之颜鲁公颜真卿

书法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拿来欣赏的。既然有欣赏,那么就要以欣赏者的眼光来决定,这样就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羲之《二谢帖》颜真卿《湖州贴》

被世人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书法兼善行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遂成“二王书风”这一主流,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颜鲁公颜真卿,行书遒劲郁勃,从他的行书作品中可以看到盛唐的场景,颜真卿将自己高尚的人格融入行书中,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创作时笔匀却不锋芒毕露,外柔内刚,圆而有力。在“二王”体系或主流书风外开一代之先河宗师级书法家。《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