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石雕代表作品,龙门石窟里的佛头像?
这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来为问者做比较明细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在前面曾写了篇有关敦煌莫高窟的文章,喜欢的话您也可翻来看看。
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四大石窟。
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更应该了解,它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国)克孜尔石窟,它的规模不大,但它是石窟的鼻祖。前年陪国际友人前往参谒。
石窟最多的地方也在新疆。
今天说的是龙门石窟被破坏的问题。
首先还是要简要说明下龙门石窟的情况:
它建在洛阳伊河岸边。洛阳历史上常被称做东都,这是与西边的西安(长安)相比。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石窟营造时间前后400多年。唐皇武则天时期被推向了建造高峰。
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最高的佛像17.14米,最少的2厘米。其中宾阳中洞、奉先寺、古阳洞为代表。
初略统计毁像700多座,都是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老话说"打人不打脸",但毁像毁的就是头和脸。
毁像在1400多年间,主要经过了四次灭佛运动和清末民国年间的文物盗取,其次才是自然风化。
四次灭佛运动,又叫“三武一世”北魏太武帝(一武):
从公元444年诛杀高僧拜玄高和慧崇始,到文成帝即位恢复佛教,历史7年。
太武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并阻止全国上下禁养沙门。第二年,在长安平叛时发现寺庙内存有大量兵器,便下令诛杀寺内全部僧人。又扩大到捕杀全国僧人,展开了灭佛运动,大量经像也一并被毁。
北周武帝(二武):
4万多寺庙赐给王公为宅,财产为官,300万僧尼还俗,一切经像尽毁。
唐武宗(三武):
公元842--846年,历史5年。唐武宗与北魏太武帝一样,崇道灭佛,这次毁寺庙4600余座,还俗僧尼260500人。
后周世宗(一世):
从公元955--959年,历时5年,毁寺院30336座,还俗僧尼261000人,经像被大规模清理。这次灭佛的理由很简单---朕不喜佛。
这四次灭佛运动对龙门石窟都是浩劫。历史多次证明: 兴也皇权毁也皇权。
清末民初的文物盗取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佛教劫难,它的理由恰恰不是排斥佛教,而是当成国宝被掠夺到海外。在这个时期,国家大量文物流失到西方列强手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珍贵文物多是在美英法德意日俄的博物馆里。
现在,看着支离破碎的佛像伤疤,让人心里很难平静。慢慢强大起来的中国,许多爱国人士又在花钱不断地买回“我们自己的东西"。
风化剥蚀蚀风化剥蚀虽历经时间久远,但破坏性最低,它主要是表面酥化,面部模糊,纹饰淡化。
最后不得不提,龙门石窟的书法价值,它是魏碑的代表,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多方面价值。
人面狮身的传说?
狮身人面像本身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它高21米,长57米,仅耳朵就有2米长。相传哈夫拉生前曾到此地巡视自己的陵墓,命令工匠为自己雕凿石像,于是有了这一传世杰作。这尊石像长着法老的头狮子的身体,带着皇家的头饰和摹造的胡子,蹲伏在哈夫拉金字塔旁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因为它的样子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怪兽斯芬克司,因此又被称为“斯芬克司”。
神话中的斯芬克斯是一个狮身女妖,生性凶残,它要过路者猜谜,凡猜不出来的人都会被它吃掉。狮身人面像使我们想起我国古代的“镇墓兽”。古代帝王陵前的墓道口,多设有镇墓的石雕兽,用以震慑鬼魅,辟邪禳灾,护卫地下的君王。狮身人面像也有这个作用,俨如已故埃及国王的保护神。此外,在古埃及,狮子象征着威严和力量,将法老的面目雕刻在狮子身上,可显现法老统治的权威。
其实,“狮身人面像”只是习惯说法,它的确切形象是狮身人头。与此类似的形象在非洲、欧洲的艺术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古代亚述和腓尼基等国也有狮身人面雕像;近代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宝座两旁的扶手也是狮身人头的造型。
战国墓葬发现了现代同款玻璃杯?
时间回溯到1990年,来自半山镇的陶瓷厂工人,在取陶瓷原料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陶瓷制作的编钟。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外声张,而是偷偷摸摸的找人把它给处理掉。
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他们发现陶瓷编钟的事情被当地村民告发。当警察追回所有的文物之后,把这一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意识到事情不简单的考古人员,认定这里定然有一座墓穴。
为了避免这些文物被损坏,因此立刻展开了抢救性的发掘。当考古人员来到这里的时候,从已经出土的文物当中发现,这是一座来自战国时期的墓穴。
更加令人高兴的是,从考古发现来说,这些墓穴暂时没有被人动过,最多也只不过是表面土层被附近陶瓷厂工人挖动。然而在挖掘到地下一米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件亮晶晶的东西。
工作人员经过半小时的清理,终于把这个亮晶晶的东西挖了出来。当简单清理表层土面时,竟然发现是一块玻璃杯。其实当场就有人提出来质疑,是不是已经被盗?这只玻璃杯是盗墓贼所用。但是谁家盗墓带着玻璃杯,总不能在人家坟墓里面泡茶?更何况发现的时间是1990年,玻璃杯也不是非常普及。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富裕到就连盗墓贼都随身携带玻璃杯到底地步。
当时的考古人员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这件可能的“文物”送到了北京去鉴定。最后经过多名专家的“会诊”,十分肯定这只玻璃杯来自于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
这只玻璃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既然不是盗墓贼所留,有没有可能是现代人穿越过去?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当时人开了一个玩笑,考古学家很确定的表示:这只杯子就是战国时期所制,甚至还列出了几点证据。
这款玻璃杯更好的叫法应该是水晶杯,因为它是由一块完整的天然水晶制成。虽然我国水晶矿藏分布比较少,而且品质也不高,但是不代表没有。而如今所使用的玻璃杯,基本上都是后期合成。很少有人会把一块水晶打造成玻璃杯的形状,对谁来说实在是太奢侈。然而古代贵族以奢侈品为荣,费力打造此物不是不可能,更何况还有金缕玉衣这类东西。
再者从工艺制造上面来说,也非常符合战国时期的审美。从之前的介绍或者图片也可以看到,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造物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体工学与美学的兼顾了。
从当时同一时期出土的其他文物当中,也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虽然战国一直以青铜器著称,但是也来到了青铜器发展的晚期。之前大宗复杂雕刻的青铜器具开始衰落,小款器物开始兴起。
就比如说这一款杯子,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通体呈琥珀色,外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装饰。从其他处的一些文物当中也可以发现,这种小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后来的秦代高足玉杯,西汉早期玉杯,三国曹魏时期白玉杯,其实都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玉杯发展。只是不同的是,后来杯子的材料都是选自玉质。而战国时期恰好发现一块大水晶,就打磨成了水晶杯。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这款杯子的工艺技术。水晶其实也是矿石的一种,在当时也是被当作与玉同等规模的存在。如果要鉴定这块水晶杯的材艺制品是否是属于战国时期出品,可以查看同一时期玉制品艺术的殊同。
在同一时期的玉制品当中,可以发现当时战国处理玉制品的工艺主要包括: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而在这块杯子当中,也确实发现了这两种工艺的痕迹。
其实到了战国时期,玉制品的加工已经到了鼎盛的时段。再加上当时玉制品关键——砣的制作材料被加以改善。所以当时的工人可以把玉制品加工到线条干净利落,边角也可以打磨得非常锋利。
而水晶本质上属于石英,它的硬度也只有七。尽管在玉石类制品中属于硬度很高的存在,但是勉强加工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是可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工艺上面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在战国。
其实在比战国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水晶制品。比如说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他们就把水晶石当作自己的工具。2.8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也出现过水晶制作的小石刀。
距今6000年前的古代遗址,也发现了水晶制品的装饰物。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也出土了水晶制品的诸多吊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水晶制品已经非常普遍了,只是这种普遍仅限于当时的上层社会。
在其他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中,也出土过非常多的水晶球、水晶珠类的物品。但是如此大一块的水晶杯,在当时考古发现中还是头一次。然而也侧面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晶工艺已经非常发达了。 所以这块玻璃杯并不是穿越过去,只是战国时期发现了整块的水晶,然后用当时的工艺生生的打磨了出来。
玻璃杯,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经过6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
而还有一种外观上较为相像的材质就是水晶杯,本题所说的就是这个杯子,它是禁止出境参展的。
这只水晶杯出土于战国墓,在抢救性挖掘进行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反光物,继而发现了一只玻璃杯,疑似盗墓遗失物,但现场缺乏检测条件,所以交由专家对实物进行考证。最终证实,这个杯子的材质为水晶,此水晶杯的既非穿越,也不是盗墓贼的遗失物,他是真正的古物。
水晶主要是二氧化硅,在历史上也较为珍贵,别水玉,似水的一种玉,又有水碧、水精、石英、黎难、眼镜石等多个称呼。现有春秋的水晶玛瑙串饰、东晋高悝夫妇墓出土水晶饰品、唐朝的《水晶八曲长杯》、北宋的《水晶项链》、南宋的《水晶狮形佩》、明朝的《水晶环》、清代的《水晶带链花篮》等等水晶制品。
在中国,从新时期时代到先秦时期的许多墓葬里,都发现了不少水晶制品,制作的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春秋时期甚至出土了水晶做成的生肖雕件,非常精良。
你最喜欢哪一项?
布艺,即以布为载体,配合手工艺技术,从而获得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产品的艺术。传统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线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并蒂莲花图案含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针针线线都浸染着爱慕之情。
当然,布艺在现代家装中也大放异彩,因为其柔软的特质,给居住空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舒适性和轻松感,有造型的抱枕,布艺沙发,布艺装饰等等,为人们一天疲累的身体提供和舒适的栖息地,为紧张的心灵找到惬意的港湾。
最后为大家分享一些布艺作品。
重庆白象街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建筑文物?
感谢邀请;白象街可以看的建筑物如;二府衙
,长江索道 ,望龙门·缆车旧址,东水门,湖广会馆,白象街,接下来带你一一介绍。
重庆下半城(索道东水门白象街)老街小巷徒步游攻略
爬梯坎,穿小巷,走进重庆下半城老街。
空中有索道,坡下有缆车,古老的东水门,传奇的白象街,没有电梯的24层楼,还有老街的火锅和小面。都是地道的山城特色。
全程徒步,约3-5小时。
爬梯坎,穿小巷,走进重庆下半城老街。
重庆下半城,位于渝中区,大致是指东水门、望龙门至储奇门一带。人民公园往上的解放碑地区,则属于上半城。
下半城比上半城地势低很多,相当于上半城在山顶,而下半城在山腰(山脚是长江),其间有很多梯坎步道相连。
上半城,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时尚繁华大都市形象;而下半城,则道路狭窄、房屋陈旧,几乎被人遗忘。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很早以前,下半城才是最繁华的地带。直到民国时期,上半城因率先修通了公路,下半城则开始日渐落寞。
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就是下半城的老街,高楼大厦后面的市井深巷,以及那些老屋承载的城市记忆。
空中有索道,坡下有缆车,古老的东水门,传奇的白象街,没有电梯的24层楼,老街的火锅和小面。地道的山城特色。
花个小半天的时间,走一走,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游览路线
小什字地铁站5B口(长江索道北站)-东升楼-二府衙-望龙门缆车旧址-湖广会馆-东水门-元通寺-白象街-解放东路-西三街-新华路-小什字地铁站5A口
全程徒步。此路线只有不到一小时的徒步距离,但途中上下台阶比较多,加上沿途游玩拍照品尝美食,约需3-5小时。
起点,小什字地铁站·长江索道
我们把起点设在渝中区的小什字地铁站,这里是上下半城的连接地,而且到达这里又比较方便,可以乘坐地铁1号线或者6号线,也有很多公交可以到达。
从小什字,可以步行去朝天门,可以步行到解放碑,去网红景点洪崖洞也是非常近的,到下半城的望龙门也是十分的方便。
从小什字站5B口出来,回头看就是长江索道站。
长江过江索道曾经是重庆市民往返渝中区和南岸区的重要交通工具,被称为山城空中巴士。
随着过江桥梁的增加及近些年轨道交通的便捷,乘坐过江索道的市民渐渐减少。而作为重庆独特的交通方式----长江索道近年来成了游客争相体验的一个网红景点。
【背景资料:长江索道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跨江客运索道,全长1166米,连通重庆的渝中区和南岸区】
如果你对乘坐索道感兴趣,也可以坐一次,可以先网上预约。
今天我们将在索道下方行走,换一个角度来观赏索道。
索道站-滨江路
主要是下坡,徒步距离约10分钟。
长江索道站左边有一条台阶步道,先上台阶再下台阶,行走路线就从这里开始。
这里可以走小巷出去是二府衙,再走到大路上就是解放东路。
(如果向左一直走,可能走到中医院门口(轻轨站7号口出来的地方),顺着马路也能绕过来。)
索道站下面这一片叫东升楼,这里的小巷子、老房子,就是老重庆的特写。这个片区现在正在拆迁,路上注意安全。
走在小巷子里,可以看到高处的缆车站,以及不时滑过的缆车,还有没拆除的老建筑。
从东升楼小巷子出来就是二府衙。
走到二府衙街,可以看到路旁有一栋很方正的小楼,就在索道下方。
这是复建的杨闇公旧居,也是当年中共重庆地委成立的地方。
【背景资料:杨闇公(1898年-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重庆革命领袖。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领导四川国共合作。后兼任军委书记,与朱德、刘伯承、陈毅共同发动领导了顺泸起义。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1927年4月6日牺牲牺牲。】
到了解放东路,可以看到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口,就在人行红绿灯后面。
过人行道,沿人行红灯后面那个小路往前走。
望龙门·缆车旧址
一路下坡,不到5分钟路程。
路旁能看到当年的望龙门缆车旧址,现在只剩下轨道了。
回头看,这条巷子的旁边就是废弃了的望龙门缆车旧址,而头顶上,是正在运行的索道。
巷子一侧(缆车旧址旁)是居民楼,另加一侧是工地,原来的望龙门巷及老房子都已经拆了。
注意下那20多层的楼房:它,居然没电梯,过会儿到白象街还能看到它。
缆车,依山坡而建,用绳索拉着车厢上坡下坡。它曾经是重庆人主要的出行工具。在朝天门码头、菜园坝火车站等地都起了重要作用。现在都早已拆除,只剩下这里还有遗迹。
【背景资料:望龙门缆车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人主持设计,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缆车道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备有客车车厢2节,每节载客50人。】
滨江路
小巷子走完,就下到滨江路了,马路对面就是长江,对岸就是南岸区。
滨江路-东水门
从滨江路,可以看到长江上那红色的东水门大桥,沿公路往大桥方向走(小巷出来滨江路左转)。
沿滨江路行走5分钟左右就能看到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东水门老城门都在桥头那里。
【背景资料:湖广会馆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目前看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
馆内还有当年”湖广填四川“的相关史料。
从东水门大桥上看湖广会馆 by 见道
过会馆再往前走,就是东水门古城门了。
东水门, 是重庆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门之一。
建于明代的“东水门”是重庆老城正东的大门,它是目前仅存的两道古城门之一(另一个是位于七星岗的通远门),门上应该有城楼的,早已不复存在。
【背景资料:重庆古代环绕渝中半岛近八公里城墙的门,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城门虽已消失,但渝中尚有很多地名仍以城门命名,如朝天门、千厮门、临江门、储奇门、金紫门】
东水门附近也修建了仿古街区”东水门老街“,开设了一些旅游商铺,有兴趣也可以逛逛。都是近几年才修的。
从东水门可去朝天门,通过一个隧道也可到洪崖洞。但头上的东水门大桥,不能直接上去。
东水门-白象街
上坡10-20分钟。
看过东水门,沿滨江路返回到望龙门缆车旧址,不往上走,再继续往前,从前面一个路口,换一条路上去。
就是这里,从高楼之间这个很陡的台阶走上去。
旁边这栋楼有十几层楼,也是依坡而建,一直到台阶的上端。那边平街的一楼,已经是这一端的9层了,所以这里的8楼,可从上端平街进入,然后下一层楼。
走上来看,两边楼房都有一个长走廊通向高楼的中部,这也是山城重庆的特色吧。
爬台阶上来就到了白象街了。
白象街,城市记忆
白象街,就在解放东路一侧。
爬台阶上来就到了白象街了。
【白象街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街口的白象和对岸玄坛庙的青狮遥相呼应,形成青狮白象锁大江。另一种说法就是这里原本是白象洗沐的搓澡池,就取了一个吉祥的寓意。】
白象居,没电梯的高层居民楼
街口白象石雕的对面,有个叫白象居的居民楼,其实它就是刚刚在缆车旧址旁看到的那栋20多层的楼房。
重点是,它没电梯!
20多层,没电梯!
就是这里,从这个门,是大约15楼的位置,没错,平街不是一楼,是这栋20多层居民楼的15楼。往上还有大约近10层。
我们之前在缆车旧址旁边看到的是一楼。
而就在刚才从滨江路爬台阶上来后的那个路口走进去,也可以通这栋楼。
这里有几个单元入口,进入单元,却都在大约10楼左右的位置。
注意看,往上5层,楼内像是有一个横向的通道的。那就是从刚才白象街街口那个大门进来的通道,可通向各个单元的中部。
楼前的车子,其实也不是停在地面的,而是高架通道上。再往下看就知道了。
看明白了吧,下面还有10层左右的楼层。
这栋上世纪80年设计建设的老住宅楼,24层,当时这么高的住宅楼应该比较罕见的。那时的住宅楼也基本上都没电梯。
修建于1985年凯旋路电梯,甚至是轰动一时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这栋楼巧妙的利用地形,分三层入口,解决了爬楼难题。
从白象居住宅楼内看长江及东水门大桥和长江过江索道。
白象街老街
白象街,是个有悠久历史的老街,曾是下半城的主干街道。这里有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大清邮局、药材公会等,在清末可谓是盛极一时。
清代的川东道、重庆府、巴县署三级官府均在此附近。
到民国时期,上半城率先修通了公路,城市的中心才逐渐转移至上半城了。
开埠时期的老建筑,在拆迁中保留了下来。
【背景资料: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次年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开埠后,英、美、日等国家在白象街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遭受了日本侵略者最惨烈的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那些见证繁华的的老建筑,多数被炸毁。
现在的白象街,正在迎来新的城改。平民化的早餐摊、小饭馆、火锅店、夜排挡,依旧陪伴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下市井文化。
享受美食
与相距几百米的上半城不同,这里的主要食客是本地人,多数餐馆用餐环境相对较差,但味道更平民,价格更实惠。
从白象街沿台阶小巷上到解放东路,路对面就是西三街农副水产品市场。
这是主城比较有名的一家市场,规模比较大,品种也相当齐全。
当然,市场内主要是供应各大小餐馆及家庭的美食原料,不能直接食用。而临近市场的餐馆也就有了便利条件。
走了半天,肚子也饿了,品尝下重庆人最普通的美食吧。
重庆火锅
首先推荐的就是火锅了,在重庆的老街里,总是会有好吃的火锅。
这附近的火锅店有好几家,我比较喜欢市场路口旁边三楼上的赵二火锅。一家地道的老火锅,周边的老居民都熟悉它,在这里几十年了。
这里的火锅一般分特辣、中辣、微辣,我一般是吃本地微辣(现在为了照顾外地游客,又多了一种叫外地微辣)。
近几年重庆旅游火热,火锅也比以前贵了,人均消费差不多要50-60块钱了。当然,也要看你点多少菜了。
吃火锅时,锅里可以没格子,也可以加个格子,只是为了方便而已,没啥特别的。
很早以前,互不相识的人可以同吃一锅,靠格子分隔。
现在主要是方便区分先后加入的食材。
所谓“九宫格”之类的说法,只是近些年旅游业的宣传用语,本地人并不这么说。
其实现在很多网红火锅店,却并不为本地人所熟悉,一般也很少去吃的。
重庆小面
在这附近,小面店也很多家,不吃火锅的话来碗简单的小面也不错。小面2两一碗只要6块钱,也可多几块来碗牛肉面或者鸡杂面。
虽然多数都是些无名小店,却人气爆棚。不仅早上人多,中午也多。吃客主要是附近工作生活的本地人。
这么小的门面,店里的几个位置很拥挤,通常在门口摆几张小桌,认识不认识的,只要有位置就坐下来同桌,这就是重庆小面。(另外还有一种是路边一排塑料高板凳当桌子,坐小板凳上吃的。)
路口的另一边,也有两家小面,马路对面还有一家也可以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虽然本地人对各家小面的认可度不同,但对外地人来说,估计差别不大。这附近有多家味道都还可以的。
平时不太吃辣的人,可以说一声“少海椒“(少加辣椒),即便是本地人,也不丢脸,哈哈。
其它
其实这一带好吃的还不少。沿解放东路往西走,在储奇门公交车站处有家羊肉馆不错,我也常去。
这家羊肉馆主要有红烧、粉蒸、凉拌等,都是比较小份的。所以一两个人也方便,多几个人的话就要点很多份。菜基本是现成的,只要有位置,上菜还有很快。
再往前走,有家眼镜面也很有名。
如果有兴趣往那边走,沿途可以看到巴县衙门旧址、新修的仿古白象街、高空飞架的人行道、还有网红凯旋路电梯。
解放东路的老建筑目前基本上都已经拆了。
解放东路-新华路
这一段主要是上坡,约10-15分钟
从西三街市场路口进入,向左前方一直走,可以经过人民公园到新华路,再一直走到解放碑。人民公园是在一个坡上,很小。解放前被称为中央公园,是连接上半城与下半城的主要通道。
我们走近道,从市场路口进入往右前方走,爬一坡长长的台阶就是新华路。
就是这里上去,看起来难度不大吧。别急,慢慢爬。前面拐个弯歇口气再抬头看。
这下看到顶了,还行吧。
其实,这就是附近很多居民日常所走的路,还有很多小学生每天上学也从这里上下。这就是山城。
爬完台阶后向前走几步就到新华路。
到了新华路(往左前可以去解放碑),右转,即可到达小什字地铁站5A口,就在长江索道站旁边,也就是我们这个行程的终点。
白象街-较场口
白象街到储奇门、凯旋路、较场口,本来是不错的徒步游览线,下半城老街的特色非常明显的,但是由于现在解放东路沿途正在进行拆迁改造,白象街也是,所以沿途可能会比较脏乱,景观也不太好。
所以前面所推荐路线,在西三街市场那里就结束了,如果兴趣的话,其实继续走走也是可以的。
走到时较场口,徒步距离大约半小时。
从白象街一直往西,走过海关遗址,到尽头是四方街。
重庆海关报关行(大清邮局)
四方街往长江方向可通往滨江路,江边位置应该是昔日的太平门大码头。
只往下走少许台阶,可以看到正在挖掘修复的太平门。
太平门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中的一座。
【背景资料:2013年,从四方街拆迁工地传出一则消息,在工地的石壁上,露出了一座拱形门洞,只露出了三分之二,疑似太平门。热心市民奔走相告,呼吁保护。经专家确认,它确实是老重庆城的太平门的内门。它没有被毁掉,而是被筑路盖房时填埋了。】
从四方街走出来上解放东路,巴县衙门就在对面小巷子里。
【背景资料:以前的巴县城就在现在的渝中区,所以太平门内有了这座巴县衙门。巴县是重庆的附郭,重庆府驻在巴县城。府县同驻一城,重庆城也就是巴县城,】
沿小巷子进入。
巴县衙门旧址仅留存了几间破旧的老房子,现已修复一新。
【背景资料:清代的重庆府下辖有十几个州、县,巴县衙门就在重庆府城内,那时的重庆府城与巴县县城同为一城,都在今天的渝中半岛上,巴县衙门在重庆府衙的眼皮底下,巴县故得“首县”之名。】
前面钢棚下是前几年发现的国家级文物——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的宋代高台建筑基址由几百年前的条石和砖块垒成。
【背景资料:老鼓楼遗址附近是当年重庆衙署的集中地,包括川东道、重庆府、巴县三大衙门就在这一带。除了政治中心,这一带还有当年的县文庙、县学以及白象街、四方街等繁华之所。因此,这里曾是重庆城的最热闹最核心的地方。】
离开巴县衙门,往文化街走,可以看到重庆最任性人行天桥。
真是“天桥”:天上的桥。十几层楼高,《疯狂的石头》在此取景过。
沿解放东路继续前行,经过公交车站,去第三步道可在此乘车到石板坡站下。
车站旁边,有多家饭馆。有家民间菜,菜品比较传统,份量很足;有间羊肉馆,以红烧、蒸、拌为主,小份,人多人少都适宜。当然,少不了小面馆。
继续往前就能看到路对面的白象街商业区,这是新修的仿古街,与刚才走过的白象街老街,相距约一公里。
从仿古街内穿过,十字路口往凯旋路方向。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坐电梯上去。
凯旋路电梯,与常见的楼内直升电梯没太大区别,但它是却是一部网红电梯: 重庆某居民楼里升降电梯,居然要收费,还能刷公交卡!
【背景资料:凯旋路电梯,修建于80年代的重庆城第一座大电梯,是连接上半城与下半城的重要交通工具,据说也是全中国第一台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客运电梯。当时很多市民专程从很远赶来乘坐。】
从凯旋路上来,距离较场口就很近了。
可在较场口乘坐轨道1号线和2号线,
可以步行到解放碑,也可以步行去山城第三步道。
希腊有很多表现人体的艺术品?
要想深入理解古希腊的艺术,必须先对古希腊文明有个大体的了解,否则所以的分析都很容易成为空谈。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主要产生和传播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诸岛屿、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古希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城邦组成的联盟。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并始长期未能实现突破。
由于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分散性,使得这一地区曾长期没有出现一个强盛的政权。就社会阶层来讲,古希腊社会中主要有奴隶主贵族、自由民和奴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王朝,使得真正在城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自由民,而自由民本身又是由众多中小型奴隶主组成的,他们是城邦文明的主体,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缔造者。
在古希腊文化体系中,始终强调心灵的完善和体格的健美。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心灵的完善太过抽象,而且只能通过人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分析古希腊的思想,可以发现多有有种“人定胜天”的意味。比如著名的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指出:
“在自然界中,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没有逾越过人的力量。”这种思想,必然会体现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古希腊的艺术主要侧重于表现人的形象及其活动、意志和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古希腊艺术中有众多表现人的艺术品,就十分正常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神人同形、同性。这便导致属于社会上层的宗教文化或神学文化,在表现方式上也必然以人的形态出现。古希腊人用人的面貌来刻画神,赋予神像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感情。
当神学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同一种形式出现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便出现了:古希腊艺术中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人的形象。
古希腊艺术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对后来的罗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间接左右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文艺复兴,艺术家们总能从古希腊文化的雕塑、绘画和建筑中找到灵感。
毫无疑问,古希腊文化中以人为主体的表现形式,自然得到了传承:如今的希腊艺术中,依旧有许多表现人的作品。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和感悟西方艺术品种的人体艺术呢?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艺术,并无高低贵贱,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表现。面对西方艺术,我们无需过于推崇,也不必刻意贬低,以欣赏的目光和学习的心态对面对即可;
其次,应该明确这样的事实:人体艺术不是洪水猛兽,其创作的初衷在于自我审视和讴歌生命,展现人体之美与品位身体之美都并不可耻,以平常心去面对即可;
最后,对人体艺术我们不必急于全盘接受,也无需刻意逃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只能越来越多,也必然会相互影响,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不能以人的意志强行阻断或有意催化。
一些浅见,记述与此,与大家交流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