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名家的代表作品,你们最喜欢谁的作品?
喜欢苏轼!准确的说应该是尊崇!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之人。
其散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文气势雄豪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其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渊明;任意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刻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认识。你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幽柔为脏,开放了豪放派的新词风!
其书法,笔墨特点: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尤其是《黄州寒食诗帖》作品,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真是不服不行???
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唐朝进士科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考,唐朝时,就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朝的科举项目大约有50种,你所说的进士科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是考试出现频率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科,除了进士科,还有像什么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等,有一些科目相当的难,在后期就被废除了,比如秀才科,在唐朝初年才设不久就因难度太大被废除。
唐朝绝大多数时候以考明经和进士为主,像主要为司法机构选拔人才的明法科,选拔数学人才的明算科基本上很少考,但是这个东西谁都说不准,就像高考时,有些题虽然你知道考的几率很小,但是你去不去复习呢?答案是肯定的,毕竟谁也不知道最终考的是什么?
明经和进士两科他的录取率有多低呢?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这是在唐高宗之后,录取比例上升了不少,如果是放在唐初,录取比例甚至仅仅只有1/50000。可以想象这两科的难度有多大?唐朝诗人孟郊在取得进士科后欣喜若狂。做了一首《登科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而这个时候他已经46岁了,在唐朝30岁就可以自称老夫,可以想象,进士科的难度有多大?而且这种情况很是普遍的,《通典·选举五》就有明确记载:“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而且唐朝时科举考试也并不仅仅以诗词歌赋为主,以明经科为例,要考的史集经册就多达九本,还要考其中内容的释义,而进士科比明经科要难十倍,从录取人数上就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进士科要考策问,贴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填空),杂文,你所说的诗词歌赋通常指的就是杂文,这一项通常只要做诗词一篇和赋一篇即可,真正有难度的是策问这一项,这一项难度极高,要根据所出的的十道题,做五篇文章,而问题涉及范围极广,像漕运,财务,时政,军事,法律,经济等等都有可能会考,最关键的是五篇文章要答对四篇才可过关,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之大,如果考的是你复习范围内的还好,如果是问题刁钻偏僻,基本抓瞎,科举考试中,十道题全都不会做的都经常出现。
而且你仅仅以为这就够了吗?唐朝考试基本上所有阶层(商人排除在外)都可以参加,也就是说,甭管你是士族子弟,皇亲贵胄,还是寒门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要跟氏族子弟,甚至宗族子弟,跟他们去拼,这完全是不公平的,世族子弟本身就有荫庇,特赐等特权,这就相当于他们在高考时有额外的加分项,而且加分比例相当之高,而跟他们一起考试的寒门子弟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所以在唐朝科举考试中,基本上选拔出来的都是上层圈子或者游离在上层圈子周围的人。
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至于李白和杜甫,不可否认两人都是有大才之人。但是,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一是商贾的后代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二是有罪之人的后代也是不被允许,而李白的先祖曾经因罪被流放到碎叶,同时他还是商人的后代,所以,李白是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的。至于杜甫。他是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但是因为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选,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等候分配官职,但是不巧的是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明朝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诗人词人?
相比唐代诗歌创作之繁荣,后世也只能望其项背了。所以,明代的诗词并不突出。
在这里简单说一些为人称道的明代诗人团体吧
①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强调文学自 的价值,反对道德对文学的束缚,提 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②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③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徴明、徐祯卿
④唐宋派:茅坤、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积极 推崇唐宋八大家散文,主张“文道合 一”的传统
⑤公安派:袁中道、袁宗道、袁宏道,主张“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
⑥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提倡“幽深孤峭”
多“幽情孤绪”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煤炭》: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唐代古体诗并未因律诗的兴起而没落?
这个问题要从整个诗歌的发展来看。
诗的发展从来与音乐脱不开关系。最早的诗都是用来唱的,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文化开始普及,文人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但是音乐的发展没有跟上,诗这种形式才逐渐脱离了音乐,开始独立吟诵。
虽然平仄格律是在唐朝近体诗形成的时候提出来的,但古体诗并非没有韵律,在格律诗之前的永明体就已经开始遵守四声韵。而且在千年淘汰下来,随着汉以前那些古诗附着的音乐散佚,那些读起来不顺口,没有语言美感,不便于吟诵流传的诗就慢慢淘汰忘却,不存于世了。但是有些有文字记录的还在,我们今天拿出来读,就会发现平仄不顺,因为在歌唱的时候,字词会发生变调,不用遵守汉字本身的音调,当然也可能千百年来汉字的音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点和现在的歌词极其类似。流行歌曲,除了尾字押韵之外,考虑更多地是符合音乐的音调,而不考虑汉字本身发音的影响。
而到了魏晋时期,曹植开发梵呗,沈约的《四声韵》开启了“平上入去”在诗歌创作中的使用,初唐的宫廷诗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声韵要求,对仗要求,字数要求,创造了绝句、律诗和排律这几种格律体形式。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相对来说,近体诗虽然后来成为科举的主要手段,强行推动了平仄格律的发展,格律也确实是适合诗词创作、语句通顺的好工具,但是在个人创作中,像李白这类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诗人,在诗心爆发的时候并不会在乎平仄格式。诗以言志。平仄的规范虽然好,但是把所有的表现形式局限在四句、八句自然是不必要的。所以格式自由的古体诗和精雕细琢的近体诗一直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格律成熟之后的古风,多多少少都会遵从平仄相间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本身就是从古体诗上总结出来并精细化的。古体诗不能做到字数对等、对仗、一韵到底,但是平仄上还是得遵从人们吟诵时的腔调变化,如果连这一点也要反着来的话,你的古体诗就是反人类,是会被唾弃淘汰的。
严格来讲,那种自由的古体诗还是没落了的。它的没落是在于它本身的古拙意境随着人类社会的精细、精致化而无法回归。唐以后的古风,其实有两个走向,一个就是律古,就算不守平仄格式,不一韵到底,但是文字句式整饬,不再有杂言、长短句。
另外一个就演变成了“诗余”,从乐府歌行体直接生出了“宋词”这另一个辉煌的格律体。宋词除了押韵比近体诗宽松之外,平仄字数可是死死地,对音乐的附着也是很紧密的,只是音乐经过隋唐大融合,胡乐不断入侵汉化,近现代全球音乐文化大融合,产生宋词、元曲、现代诗、歌词这些长短、随性的新文体是历史必然。
至于现代人写的所谓“古风”(古体诗),大都是想写古诗,又不愿意钻研格律,写出一些似古非古的东西,堆砌一些辞藻,自己图一乐而已。
也没什么不可以。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词人?
诗随着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定句、定律,到了隋朝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进一步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直到唐朝初期以虞世南、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依然十分盛行。 但是这个时期的诗歌仍然以空洞华丽、浮艳淫靡的梁陈宫体诗为主。
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的努力,尤其是陈子昂的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提倡恢复"诗言志"的风雅传统。终于使得诗歌逐渐走出了宫体,内容表现开始走向成熟,因此促进了五言格律诗的成熟。
直到虞世南、上官仪以后的宫体诗代表人物宋之问、沈佺期的出现,他们完善了诗歌的格律体系,并确定了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并以发展五言律诗为主,完成了中国诗歌格律体系的建设。到了盛唐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众多的诗派和诗人。例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等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盛唐诗歌的各种格律和内容都达到了成熟和顶峰。
到了中唐出现了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苦吟怪诞的诗风,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元稹诗派的通俗喻刺的诗风。以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刘禹锡代表的现实主义诗风。以李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风,以李益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等代表了整体中唐的主要流派和诗歌成就。
到了晚唐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的委婉绮艳的诗风,以许浑、司空图、陆龟蒙代表的山水隐逸的诗风,以韦庄、杜荀鹤、皮日休、聂夷中代表的实事讽谕的诗风,以韩偓、吴融为代表的浮靡绮丽的艳情诗风等代表了晚唐的诗歌主要的流派和成就。后人称唐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全唐诗》共收录了唐朝近两千二百人,约五万首诗歌,可见唐朝的诗人和诗的作品数量是非常大的。读唐诗只读《唐诗三百首》即可。
唐朝古诗一共多少首?
全唐诗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
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附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徐树本、汪绎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