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人作品代表作,李敖的代表作有哪些?
李敖先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诗人,是中国近代史学家,时事评论家,已于2018年3月18上午11点病逝。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在这里只代表性的说一下。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于1991年发表,是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还著有《阳痿美国》、《红色11》、《李敖有话说》、《李敖五十年》、《李敖书信集》、《李敖论人物》、《传统下的独白》、《活着你就得有种》、《我们没有明天》、《笑傲五十年》、《上下古今谈》、《李敖文存》、《教育与脸谱》、《李敖自传》、《爱情的秘密》、《给台湾人难看》、《给外省人难看》、《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蒋经国研究》、《国民党研究》《冷眼看台湾》、《李登辉的真面目》、《李登辉的假面目》、《为自由招魂》、《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你是天安门》、《我是景福门》、《只爱一点点》、《恰似我的温柔》、《君子爱人以色》、《启发你的小故事》、《李敖生死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笔者进行删除!
欢迎阅读、点赞、关注并评论。我是不一样的《空谷雨》!苏联时期的著名小说都有哪些?
苏联时期的著名的小说很多呀,但其中在我们中国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在沙皇罗刹统治下的乌克兰,和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同一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几乎可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自传,或者说,书中的第一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是以作者的部分经历为原型,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创作而形成的。这部小说以罗刹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乌克兰某地区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保尔拒绝向残酷的命运低头,一直坚强的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不屈精神,在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将崩溃时期的苏联政府,也曾经花大气力去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视剧,屏幕上英勇不屈、清正廉洁的苏共党员干部,与现实生活中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苏共党员干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绝妙的讽刺。这既是像行将就木的苏联的自我炫耀,又像是它对自己的绝妙讽刺。近年来有资料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血腥疯狂的大清洗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就创作了一部抨击大清洗的著作,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哪一家出版社敢出版他的这一部著作呢?奥斯特洛夫斯基幸运的在1936年去世了,那一年是德国和倭狗这两个白色法西斯国家日益猖獗嚣张的一年,白色法西斯国家阵营侵略扩张野心日益显露的一年。也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红色法西斯,在国内展开疯狂血腥的大屠杀,但是尚未达到高潮的那一年。两年后,曾经被列宁称颂为“金童子”和“党的伟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还有李可夫等无数忠诚的苏共党员,被安上了“里通外国、阴谋推翻苏维埃政权、反革命”等罪名之后,殒命于刑场。忠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如果他活到了1938年,等待他的,多半也只能是刑场上夺走了他的生命的枪声。在苏联解体后的公元2000年,中国的中央电视台,远赴已经独立了九年的乌克兰,拍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电视剧版本,在中国上映后,取得了不低的收视率。而扮演保尔·柯察金的乌克兰帅哥安得列·萨米宁,也一夜在中国爆红。十九年过去了,不晓得今天的安得列·萨米宁过得怎样了?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聊到这里吧。苏联时期的其他著名的小说还有:我忘记了作者的《青年近卫军》,它讲述苏德战争时期,今天已经被罗刹实际控制了的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苏联抵抗战士不屈不挠的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故事,根据真人事迹改编创作的故事。而大名鼎鼎的肖洛霍夫,和他所创作的同样大名鼎鼎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为作者,为苏联在这个星球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即便是仇视苏联的西方,也不得不对《静静的顿河》及其作者肖洛霍夫,竖起了大拇指。至于曾经被当成反面教材的索尔仁尼琴所著的《古拉格群岛》,以及帕斯捷尔夏纳克所著的《日瓦戈医生》,尽管他们的作者最后是走向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流的阵营中去了。但是,《古拉格群岛》和《日瓦戈医生》一类的著作,它们还是警醒了一切忠诚的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要注意克服自身躯体中左的倾象,要克服自己队伍中的暴民倾象,要克服铲除自己队伍中如影随形的腐败现象……如果克服不了,那么千百万英烈流血牺牲所换来的胜利的果实,就会付之东流。
苏联时期著名的小说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美国的四大名著都是哪些?
孩子的世界离不开故事,爸爸妈妈也很想知道,有哪些经典英语故事书,可以让孩子看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选了四本非常经典的英语绘本推荐给大家。这四个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每个美国孩子都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而且这四个故事,非常适合中国的孩子,因为里面没有复杂的语法,也没有作者故意新造的词汇。另外,有些爸爸妈妈担心只买故事书给孩子看,可能宝宝会有看不懂的地方,所以我把每一个故事都制作成了视频。视频里,我会用文字、图片和动画形式,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还会介绍故事里重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 NO.
1 The Gruffalo 咕噜牛适合孩子年龄:5-12岁这本绘本在全球一共卖出1300万本,也是至今为止,英国最畅销的儿童绘本。这个故事获得了许多儿童文学奖,并被制作成百老汇音乐剧,还被BBC听众评选为“最好的床前故事”。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的作者Julia Donaldson是从中国成语“狐假虎威”中得到灵感,才创作了这本经典故事书。司马光有话说|小小故事01期:咕噜牛的故事http://v.qq.com/boke/page/q/0/6/q0187ssi7p6.html NO.
2 Good Night Moon 晚安,月亮适合孩子年龄:3-6岁经典中的经典故事,这本绘本在1947年出版,但从来没有过时过,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孩子长大。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本书就卖了四百多万本,还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语言。 美国教育学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将它选为“100本最佳儿童读书”,美国教育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则把它列在儿童最佳绘本名单中的第4本。司马光有话说|小小故事02期:晚安,月亮!http://v.qq.com/boke/page/f/0/n/f01881hu4pn.html NO.
3 Hop on Pop 在爸爸身上单脚跳适合孩子年龄:3-6岁这是著名儿童作家苏斯博士(Dr. Seuss)1963年创作的儿童绘本。苏斯博士对美国儿童影响有多大?他的生日(3月2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家读书日(National Read Across America Day)。 这是苏斯博士所有的绘本里,最简单的一本,非常适合母语非英语的孩子阅读。这本书常被用来教孩子英语拼音。 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已经售出了600万本,是美国教师选出的最佳儿童读物之一。 NO.
4 Chu's Day | 楚的一天适合孩子年龄:5-10岁在西方世界里,除了功夫熊猫阿宝,还有另一只著名大熊猫——楚。来源就是这本绘本《楚的一天》。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相当新,但已经成为当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获奖无数的Neil Gaiman。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灵感也和中国有关,来源于作者本人的北京之行。司马光有话说|小小故事03: 楚的一天http://v.qq.com/boke/page/f/0/p/f0190forx3p.html如果孩子喜欢《楚的一天》这个故事,您也可以为他准备楚的其它系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今天的内容。关于我
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
在德语作家中,斯蒂芬·茨威格几乎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人是不多见的。
他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其作品具有很大的可读性;从深层次看,与其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由的在于茨威格的文学创作思想。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是通过他的论文、评论、书信、作品中的议论、作品人物之口等表现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如下4个方面:
1、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2、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3、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4、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01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茨威格很早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6岁时就发表诗歌,20岁时就出版了诗集《银弦集》,但他没将其中的任何一首诗入选他后来的《诗集》,对此,他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解释说:
“那些诗句不是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即便“这些诗篇表现了某种音乐美和形式美。”他认为这些诗歌,尽管在形式上精雕细琢,是好的和熟练的艺术品,但是他总觉得它们的伤感情调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当他和现实有了接触以来,他也觉得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
因此,他主张要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上大学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深入到社会底层,认真研究现实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其足迹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
在旅途中,他研究社会、研究人,使他对世界各国的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因此说:
“我的思想无一不是从具体的对象事件和人物形象发展而来”,并且高呼“现实万岁!”。他不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且强调指出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在恶作剧里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一人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为大胆。它毫无顾忌地将杰出的和令人惊奇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而认为我们见到的、看到的那些读本中、剧作中、或是在那些电影,它们对现实的表现肤浅而又简单。
在他看来,人们总以为,在作家的脑海里,想象力在一刻不停地纵横驰骋,作家根据取之不尽的积累,无休无止地虚构出种种事件与故事。这种过于随意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他宣称作家根本用不着虚构,只要能保持日益精进的观察与倾听的本领,就自有各种形象与事件连连不断地找到跟前,让作家做它们的传话人。谁要是常常致力于解释他人的命运,那么,会有许多人向他倾诉自己的遭遇的。
他不仅肯定文学源于生活,同时还认为艺术美不及生活美,创作之前要注重观察了解现实生活。
02 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茨威格在《三人书简》中论及德国文学时批评说:
“我们德语文学从来不面向人民,而今天这种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它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也就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个阶层看的,写给那个无形的联合体看的,人们怀着厌恶的心情称它为‘有教养阶层’,称它为‘文明’。我们没有为所有人写作的大作家。”但他始终坚信,真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样的;好似土地的永恒力量,好比小麦和大麦,都是吸收同样的汁液,被同一个太阳照耀的本体。不同的民族和人民,烘烤面包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包有白有黑,有甜有酸,但构成它的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
他认为高尔基是用惊人的现实主义,十分诚恳的感情以及直率而人道的目光所特有的公正无私来描写人民,因此才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茨威格认为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是检验文学创作成功与否最根本、最重要的尺度。所以他在创作时,自始至终坚持不为自己或某个小圈子里的人赏心悦目或把玩而创作,而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创作,以自己的心灵去与广大的人民碰撞和交流,且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通向人民的道路。
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发表,很快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欢迎。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由于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所以国外的出版商,纷纷来同我联系,这是我真正值得庆幸的。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一个读者群,一批可信赖的人,他们期待和购买他的每一本新书。
03 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说:
“我是一个急躁而又容易冲动的读者,在一部小说中,一本传记里,或者在一场思想意识的辩论中,任何冗长烦琐、空洞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处都会使我感到烦躁。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会使我感到完全满足。”他认为,到他手里的全部书籍中,认为有十分之九显得描写过多,对话罗嗦,有许多配角没有必要,面铺得太广,因而使得作品显得非常不紧凑,死气沉沉甚至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也有拖泥带水的地方。
因此,他曾向出版商建议,把全部世界名著进行彻底的缩写,去掉个别累赘的部分,出版一套简明的丛书。
由于茨威格对一切烦琐和冗长所抱的反感,使他养成一种特殊的警惕性。本着这种警惕性,他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和流畅。
在创作时,第一稿他总是信手写来,把心中的构思倾泻在纸上。但是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工作开始:进行压缩和调整结构的工作,茨威格谈到这种工作时说:
“我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各种表达方式,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一项不停地去芜存精、不断地对内部结构进行精炼的工作。”而且,他的这种压缩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使作品更富于戏剧性的过程,以后还要在校样长条上重复一次、两次和三次;这种过程最后就成了一种兴味很浓的捕猎工作,即在不影响作品的准确性,同肘又能加快节奏的情况下,找出可以删减的一句话,或者哪怕是一个字。在他的创作中,最使他感到有兴味的就是这种删减工作。
如果说,他的书被人誉为节奏紧凑,那么这一特点绝非出自他天生的性急或者内心的激昂,而仅仅由于采用了那种把所有多余的休止符和杂音一概去除的条理化方法。他的这种艺术方法,其实说来简单,那就是善于舍弃,正如他所说:
“倘若从写好的一千页稿纸中有800页扔进字纸篓,只留下200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有什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的书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我严格遵守的规则:宁可在形式上紧凑一些,但内容必须是最重要的。”正是他有如此的文学主张,所以在创作中一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即“善于舍弃”——毫不吝惜地删除一切繁杂冗长、含混不清的地方,加快节奏,自始至终保持高潮,做到简明扼要,努力追求轻快流畅的艺术效果。
04 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茨威格深知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也知道自己身上的弱点,那就是像德国的小说家一样,过分地抒情,铺枝蔓叶,多情善感,索然无味,离真正的悲剧特有的朴实,还相差很远。
因而他总是责怪自己心理描写太多,缺少像俄国作家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率真,也意识到为了人民而写作,就是要追求朴素、自然和真实,所以在致高尔基的信中说: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为了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作家,我所缺少的正是无暇的淳朴和从事重大构思的能力。”他感到只有毫不拘束地直抒己见时,语言才具有说明力。因而决定自己的创作要简短一点,朴素、自然、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因为作家由于自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创造物,所以没有能力从变化中取得不变的东西。
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只能是描写大气的压力,也就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状态,描写联合力量的相互影响。况且一半真实毫无价值,有意义的永远只在全部真实。
此外,茨威格还谈到文学艺术的生命力问题,他曾说: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要是一件作品哪怕只能真正感动一个人,那也就满足了,因为每种真正的热情本身都是创造性的。”这些观点和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
他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追求融于他的创作活动中,使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巧妙的构思,传奇性的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悬念的设置,形象化的语言,独特的叙述手法,尤其是他深刻而细腻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方面、多层次,善良与残忍、高尚与卑劣,还有激情驱使下那超乎常理常情的爱与恨,也难怪罗曼·罗兰曾盛赞他为“灵魂的猎者。”
回答完毕。
你最喜欢文森特梵高的哪些作品呢?
精选梵高的一些更具价值的作品,并分享一些冷知识:
1.送给他刚出生的侄子小文森特(弟弟提奥的儿子)的《枝上杏花开》。
2.梵高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现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3.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这是著名的《吃土豆的人》。
4.开始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创作了这幅《日本情趣:花魁》,人物主体的形是梵高用复写纸在杂志上描的。
5.仔细看这幅和蔼可亲的《唐吉老爹》,背景还是上图花魁,可见多么喜欢。
6.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7.黄房子的室内,《卧室》。
8.《向日葵》。1888年,梵高搬到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叫阿尔的小镇,在普罗旺斯附近,他深深地被这里的阳光和灿烂景色所吸引,绘制了以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画中花瓶里分别有3朵、5朵、12朵(基督12门徒)和15朵向日葵。(并不是只有我们常看到的那一盆花)。
9.《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普遍的说法讲,是因为生高更的气,后来两人绝交,梵高一气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10.《加歇医生的画像》。这幅画是梵高在离世前一个月时画的,1990年这幅画以8250万美元被日本人买走,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11.《夜间的咖啡馆》
12.《麦田上的乌鸦》
13.《一双鞋子》
最后来个 当《星月夜》遇上《神奈川冲浪里》:)
老人与海是哪国作家谁的代表作品?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应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
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