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新石器时代纹样代表作品 半坡时期的人面鱼纹盆

半坡时期的人面鱼纹盆是做什么用的?半坡「人面鱼纹盆」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面鱼纹盆」其实就是瓮棺葬(urnburial)中「瓮棺」的「盖子」。中国的「儿童瓮棺葬」习俗一直流行到汉代,白云翔.(2001).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考古学报(3),半坡的儿童瓮棺出土照片:华夏先民为何将夭折儿童放入瓮棺中,许宏先生在《略论我国史前时期...

新石器时代纹样代表作品,中国最早的植物纹样?

在原始社会, 纹样出现早于文字, 是人类创作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表明, 我国原始社会的纹样起源于旧石器时代, 它是伴随着原始人类文明的发生而产生, 伴随其演变而发展的。植物纹样是源于原生态的艺术形态, 具有极强的人文意识, 我们的先民最早就是对生态进行模拟, 从而演变为各式纹样。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是彩陶图案的繁荣时期, 已经出现包括花瓣纹、叶纹、鱼藻纹等植物纹样的抽象几何纹样。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纹样突破了前代织绣纹样几何纹的单一局面, 题材扩大, 表现形式多样, 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植物与动物组合纹样。

汉代的植物纹样主要有柿蒂纹、茱萸纹、水草纹、花叶纹、菱形花纹和树纹等几种。柿蒂纹又称四叶纹或四瓣花纹, 是我国纹样史上出现最早的植物纹样, 多做器物的盖纽或成组器物的中心纹饰。

半坡时期的人面鱼纹盆是做什么用的?

半坡「人面鱼纹盆」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非常典型的仰韶彩陶。上面「人面鱼纹」,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古朴神秘之美感,这恐怕是中国考古最为熟知又醒目的logo之一:

「人面鱼纹盆」其实就是瓮棺葬(urn burial)中「瓮棺」的「盖子」。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一口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中国的「儿童瓮棺葬」习俗一直流行到汉代,2016年10月,在河北省【郛堤城遗址】发110多座「儿童瓮棺葬」:

战国秦汉时代的「瓮棺葬」分布示意图:

「瓮棺葬」的剖面图:

引自:白云翔. (2001).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 考古学报(3), 305-334.「瓮棺葬」在西方史前文化中也有发现:

土耳其瓮棺祭奠遗迹,距今约4000年

波兰、罗马尼亚的考古中发现的「瓮棺葬」:

西安半坡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发现了庞大的「瓮棺葬群」。

半坡遗址发掘报告统计:半坡遗址发现 250 座墓葬:成人墓 174 座,儿童墓 76 座,其中有 73 座是瓮棺葬,排在居住区房屋的附近:

瓮棺葬葬具就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半坡的儿童瓮棺有两种:这一种瓮棺就是「人面鱼纹盆」的那一种,「人面鱼纹盆」底部有个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孔上面盖一个陶碗:

半坡遗址瓮棺中的孩子骨架:

半坡的儿童瓮棺出土照片:

所以,这种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就是瓮棺的盖子,一共出土了两个,一个是鱼,一个渔网纹饰:

华夏先民为何将夭折儿童放入瓮棺中,埋在房前屋后?

许宏先生在《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一文中指出两方面的原因:夭折儿童不能葬入成人墓地,人类父母爱护后代的自然情感,不忍夭折儿童远离自己:

半坡和姜寨遗址中的儿童瓮棺分别占到整个墓葬的29.2%和52.1%,可见当时卫生状况堪忧,儿童死亡率很高:

引自:许宏. (1989). 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 考古(4), 331-339.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瓮棺葬是「模拟子宫,使得夭折儿童快速转生投胎」:「用瓮棺这种特殊形式的葬具来安葬,实际上是对再生的模拟和象征。「瓮棺葬把死者尸体放入象征 女阴的瓮、罐、釜中,就意味着模拟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的 情形,其目的无非是让死者转生」。(见:郭立新. (2005).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 四川文物(3), 22-26.)我想不管是那一种,都可以诉诸常识和人性来解释,因为历史在变,人性从来未变,爱护自己的后代的天性古今皆同。孩子的夭折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痛贯心肝的「不可承受之重」,史前先民们很自然会以「超自然」来的缓解丧子之痛。史前父母不忍让无法独立生存的儿童远离自己,故将孩子的埋在房前屋后,甚至是床底下。正如郭沫若先生《访半坡遗址四首》之一所言:「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延伸阅读

除了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最有名的文物就是这件鱼纹陶盆了,小学和中学历史课本中最常见的文物图片:

这两个鱼纹陶盆出土的时候,都破碎得很厉害,由文物修复专家拼凑起来的:

半坡人以「鱼」为图腾,他们是渔猎民族,所以出土很多与捕鱼有关的文物,比如精致的鱼钩:

半坡遗址还出土了这种无比怪异的锥刺瓶,「密集恐惧症者」看了肯定起鸡皮疙瘩:

与半坡有关的书影截图和图片全部引自: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 (1963). 西安半坡. 文物出版社.,页198、200、206、附录图版部分

红山瓦沟纹是什么时期?

瓦沟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主要纹饰,真品瓦沟纹,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随器物形体的走向而游动,它的下凹和上凸,缓和而又自然,大多数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勾形器和勾云形佩都有这种纹饰。

人面鱼纹彩陶盆象征的含义是什?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此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纹、水波纹为主,兽纹、植物较为少见。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悠久历史之谜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馆宣称,他们将组织专家对围绕人面鱼纹盆所引起的种种谜团进行pj,人们期待着谜底的早日揭开。

传统几何纹样包括?

中国传统纹饰,从新石器时代出现在彩陶器物上的“几何纹”开始,我们依次看到粗朴的“植物纹”,“动物纹”,以及极少出现的“人物纹”等。几何纹,由直线、曲线、折线、交叉、变形、回环等形式构成,可以说,是我们先祖,用手工创作的“原始艺术造型”,更是创造者们与周边世界的“直观对话”。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哪几个方面?

从距今8000年开始,中国各地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牙骨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一、陶器

陶器指以调水的黏土制坯,经800-10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借助水和火焰,将松软的粘土制为坚硬的器物,这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劳动。

中国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分布较多。在许多遗址的出土物中,陶器、陶片各占80%。各地的陶器虽然存在共性,但工艺、造型、装饰差异明显,这也表明,他们是独立存在的。

陶器又分为彩陶和黑白陶:

1、彩陶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000-3000年),在胚体上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几何纹、动物纹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游半坡、庙地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2、黑陶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主要标志,黑陶是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里烧成的,烧成温度一般高于同时同地的红陶和灰陶。多数黑陶内外皆黑,少数则在灰陶或红陶外施加黑色陶衣,即所谓黑皮陶或黑衣陶。黑陶的制作工艺,已经采用轮制,同时掌握了封窑技术,胎料用纯泥火渗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黑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

3、蛋壳陶

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是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中烧造而成的,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胎厚不足1毫米,甚至是0.2毫米。代表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占有者都是上层人物,蛋壳黑陶属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

二、玉器

玉器即玉石制作的饰品、祭器、观赏品、器皿,早期还有工具和武器。

1、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

红山文化玉器呈碧绿、深绿、淡青、淡黄、黄褐、鸡骨白等色,红山文化等东北原始玉器多属透闪石,材料主要来源于辽宁秞岩。

作品多取龙、鹰、鸟、龟、蝉等动物造型,还有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钩形器,环、壁、双连壁、三联壁等。

2、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000年)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规范,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其次有佩、珠、管、环等佩饰,玉冠饰及蝉、鸟等动物形玉器。

玉琮形制内圆外方,代表天圆地方,立面分为若干节。其表面常有浮雕和阴刻线饰成的神人兽面纹,表现出原始的图腾崇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