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是什么诗派?
沉钟社,
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有哪些创作耗时很长并且值得一看的文学著作?
外国的文学名著且先省略,下面单就我国的自己熟悉的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我推崇备至。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曹雪芹用了十年,红学研究者说,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而我尤其喜欢书中的古典诗词部分。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知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慨?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以现实主义的写法,描写了上世纪八十前后的城乡生活,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19世纪20年代新诞生的文学社团?
19世界20年代新诞生的文学社团有以下:
文学研究会 1921.1 沈雁冰(茅盾)、周作人、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冰心、朱自清、庐隐、老舍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 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921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李初梨(后期)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水》 浪漫主义、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陈梦家 主要刊物同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派小说家 沈从文、凌叔华
语丝社 1924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冯文炳(语丝小说作者) 《语丝》周刊为人生、和文学研究会相近
未名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未名》半月刊 为人生、翻译外国文学
莽原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鲁迅、高长虹《莽原》周刊 为人生、注重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浅草社、沉钟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陈翔鹤、冯至《浅草》、《沉钟》 倾向浪漫主义
弥洒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胡山源《弥洒》
狂飙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高长虹 《狂飙》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湖畔诗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
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 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上海戏剧协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欧阳予倩、洪深
南国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田汉 浪漫主义倾向的话剧团体
20年代乡土文学 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冯文炳、台静农
象征诗派 20年代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太阳社 1928 蒋志慈、钱杏??、洪灵菲 《太阳》 倡导革命文学。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叙述的是一位雕刻家在艺术源泉枯竭的时候,邂逅了一位修道院收养的少女,该少女有着超俗的气质,更可贵的是拥有那天使般的微笑,这重新激起了雕刻家的艺术创造力。
于是雕刻家将她带离修道院,两个生活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雕刻家以少女为原型,准备创造他最完美的雕像——“天使的微笑”。
但事与愿违,他创造出了“儿童的微笑”、“情人的微笑”甚至“娼妇的微笑”等作品,但无论如何雕刻家都无法神似地雕刻出少女那“天使般的微笑”。
雕刻家万念俱灰,毁了所有作品,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抛弃了少女,独自出门发泄。而少女也因幸福破灭,随即投入美丽寂静的塞纳河。成为了真正的天使。
雕刻家酒醉而归,却不见那天使般的少女,他焦急地四处寻找,但始终寻觅不到“天使”所留下的痕迹。在复活节过后,他偶然走过市场,看见一家商店悬着一副“死面具”,当店员告知那面具是民间不知名的艺术家以塞纳河溺死的一个无名少女的微笑着的死亡面容为原型,铸造而成时,雕刻家惊慌失措地消失了。
小说最后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作者是这样写的:如今那副死面具早已失落,而它的复制却传遍了许多欧洲的城市。带着永久的无边的微笑好象在向我们谈讲着死的三昧。
扩展资料: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是散文体裁的书籍,作者是冯至。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雕刻家邂逅了一位修道院的少女,因为他不能画出少女的笑容而放弃,最后少女死在塞纳河畔的故事。
这是一个浪漫而凄婉的故事。不过,作为诗人的作者,并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和人们探讨人与神、生与死、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天堂等种种人生问题。透过故事,作者揭示的是人生的悖论所在。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沉钟社是何时在何地成立的?
现代文学团体。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5年秋沉钟社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
冯至与谁并称?
与柔石并称。
柔石(1902.9.28—1931.2.7),男性,浙江宁海人。姓赵,名平福,后改为平复,笔名柔石、金桥、赵璜、刘志清等。中国作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民国七年(1918年)夏考取了官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十月参加了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潘漠华、冯雪峰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代表作品有《疯人》《希望》《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
对繁荣我国的革命文艺创作,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