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黎锦熙代表作品 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吗?有用新韵的吗

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么?前言平水韵出现在宋朝,一、格律诗与平水韵早期的格律诗出现在齐梁时期,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我们用宋朝的《平水韵》也可以来分析唐诗。会发现大多数唐朝格律诗是符合平水韵的分韵的,原因就是平水韵合并了唐韵中可以通用的韵部,《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

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吗?有用新韵的吗?

问题: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么?有的也用新韵,对么?

前言

平水韵出现在宋朝,之前的诗人作诗用广韵、集韵、唐韵等,平水韵是这些韵书的合并版本。

在宋朝以后,诗人作诗,也是以平水韵为标准。后来出现了元朝的中原音韵,民国时出现了新韵,新中国又出现了中华新韵、中华通韵,作诗似乎就方便了一些。

一、格律诗与平水韵

早期的格律诗出现在齐梁时期,那时还没有统一的韵书。到了隋朝,《切韵》的出现,对于后来韵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唐朝,据说唐高宗时期,科举中出现了诗赋的内容,律诗与律赋,对于押韵有了严格的要求。

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孙愐编写的《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早已佚失 ,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唐朝进士科考诗赋,落韵是大忌,因此韵书也成了读书人的必备书籍。同时,在生活中,诗人作诗,也自然依据韵书的标准。

其中近体诗(格律诗)要求严格一些,古体诗要求比较宽松。

二、宋朝平水韵

到了宋朝,宋人在《唐韵》的基础上,又有所改编,出现了广韵、集韵等韵书。

在金朝,有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这两位平水人编写的韵书,被后人称为平水韵。

切韵有193个韵部,唐韵有195个韵部, 《广韵》又细分为206个韵部。因为这些分韵过于琐细,而且有很多不同韵部的字可以“同用”,因此《平水韵》把这些韵部合并起来,分为了106个韵部。

我们用宋朝的《平水韵》也可以来分析唐诗,会发现大多数唐朝格律诗是符合平水韵的分韵的,原因就是平水韵合并了唐韵中可以通用的韵部。例如宋之问的这首《过梧州》: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华:六麻 】 押韵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花:六麻】 押韵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槎:六麻】 押韵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沙:六麻】 押韵

平水韵中,有些韵部和唐韵大致一样,有些韵部例如支韵,合并了唐韵的支脂之三个韵部。

三、新韵

在元朝,生活的发音与宋人有很大的变化,曲韵就和诗韵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入声的消失。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的曲韵专著,但是诗人们作诗还是依照平水韵,甚至到了蒙古人、满清时满族的诗人,作诗依然用平水韵。

这个习惯一直到了民国,旧体诗人们还是坚持用平水韵。在民国30年十月,也就是1941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写了一部《中华新韵》,书中说:

审音正韵,代有官书,成文声歌,取资统一。民元以来,未遑制定........

本部特于民国廿九年七月廿六日召集“国语推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议决推定黎锦熙、卢前、魏建功三委员准照国音编订......

何为”代有官书“ ? 隋朝开国20年、唐朝开国59年、宋朝开国77年、元朝开国53年、明朝开国8年、清朝开国75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本朝的韵书。所以,中华民国也要编写一本自己的韵书。

但是这本韵书,并不是为了诗人所制定,毕竟科举已经不存在了,主要还是为了国民的基础教育。

当然,民国的旧体诗人,依然不用新韵作诗。

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是新中国的韵书。因为平水韵与今天生活用语音韵差别比较大,所以诗词学会制定新韵的目的,也是为了推广诗词的传承。

结束语

今人创作诗词,用平水韵还是新韵,是完全自由的。

不过,要想深刻感受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最好习惯于使用古韵,这样就不必在新韵古韵中来回切换。

@老街味道

针对格律诗,清以前以《平水韵》为基础作诗,而今提倡《中华新韵》,对此有什么看法?

问题:针对格律诗,清以前以《平水韵》为基础作诗,而今提倡《中华新韵》,对此有什么看法?

前言

其实并不仅仅清朝以前用平水韵,注意看看建国以前这些文人的诗,会发现作旧体诗人的几乎都是用古韵,作诗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作诗的时候,即使放宽一些,也是用平水韵的邻韵。

今天提倡用的新韵,是《中华通韵》,《中华新韵》已经换代了。我们挑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看看

一、七律长征 也是用古韵

这首诗太有名了,作者不用介绍。

常常有人说这首是用新韵,非也,还是平水韵,只不过用了邻韵通押。

红军不怕远征难【难:十四寒】

万水千山只等闲(闲:十五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丸:十四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颜:十五删)

作为七律,邻韵只可以用在第一句,类似于这种2、8押韵的方式,是出律了。

不过并不能说这首诗用新韵,因为很明显,第四句的【礴bó】在这里用作仄声:

乌蒙磅【礴】走泥丸,平平平【仄】仄平平。礴【入声十药】

第五句的【拍pāi】也是仄声。

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拍【入声十一陌】

先、寒、删、元、这些古韵的韵部区分比较难,因此用了邻韵通押,但是这些入声字的使用,还是严格按照平水韵来的。

也就是押韵放宽,平仄依旧严格。当然,古人科举时,这样是不行的。

▲长征

二、民国时期标准的七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的散文《故都的秋》家喻户晓,但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旧体诗人,例如《钓台题壁》:

不是樽前爱惜身【身:十一真】

佯狂难免假成真【真:十一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人:十一真】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尘:十一真】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秦:十一真】

通篇一韵到底用平水韵的【 十一真】,没有一处与【十二侵】混用。诗中平仄也用平水韵,例如【惜xī】用作仄声:

不是樽前爱【惜】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惜【入声十一陌】

▲郁达夫

三、民国时期的词

朱自清也是杰出的散文家、学者、诗人,但是他的旧体诗也完全遵循古韵,例如这首1926年所作的《虞美人》:

月华如水笼轻雾【雾:第四部】 (第1组韵)

人静闻砧杵【杵:第四部】 (第1组韵)

琼楼玉宇说当年【年:第七部】 (第2组韵)

剩有颓垣废井草芊芊【芊:第七部】 (第2组韵)

天边野火明还灭【灭:第十八部】 (第3组韵)

惹起愁千结【结:第十八部】(第3组韵)

行行高柳寂无声【声:第十一部】 (第4组韵)

又是清秋院落夜三更【更:第十一部】 (第4组韵)

这首词的押韵是按照词林正韵。句中的平仄一看就是用古韵而不是新韵。例如:

琼楼玉宇【说】当年,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shuō,用的仄声:【入声九屑】

惹起愁千【结】,仄仄平平【仄】 。

结,jié ,也是用仄声:【入声九屑】

▲朱自清与散文《背影》

四、有点争议的词韵

主席当时有一首《蝶恋花·赠李淑一》曾经引起争议:

我失骄杨君失柳【柳:第十二部】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九:第十二部】

问讯吴刚何所有【有:第十二部】

吴刚捧出桂花酒【酒:第十二部】

寂寞嫦娥舒广袖【袖:第十二部】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舞:第四部】

忽报人间曾伏虎【虎:第四部】

泪飞顿作倾盆雨【雨:第四部】

《蝶恋花》是不像《虞美人》,蝶恋花是不换韵的。所以舞、虎、雨与前面的韵脚是不通押的。

这首词还引起胡适的质疑:

“看见……刻印的‘蝶恋花’词,……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韵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

估计是作者当时有点疏忽了,发布前没有仔细检查,这件事作者事后也发现了,1958年12月,他在“作者自注”中说:

“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这种例外,并不是后人效法的理由,还是要注意避免。

▲胡适

五、中华新韵与中华通韵

最早的中华新韵在民国时期颁布,当时民国成立30年 ,也就是1941年。但编撰《中华新韵》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作诗填词:

查 审音正韵,代有官书,成文声歌,取资统一。民元以来,未遑制定........

这部书是因为新时代的语音已经有了变化,但是国家却没有同一语音的标准,因此委托“国语推行委员会”的黎锦熙、卢前、魏建功三委员负责主编。有点类似于后来我们推广普通话。

▲民国时期《中华新韵》

建国以后,关于诗词的押韵,影响比较大的是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编撰的《中华新韵》,分十四个韵部,

2018年时,为了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古诗词的写作,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的委托,又制定了《中华通韵》 ,确定了16韵的方案:

一啊:a ia ua;二喔:o,uo;三鹅:e,ie,üe;

四衣:i,-i;五乌:u;六迂:ü;

七哀:ai,uai;八欸:ei,ui (uei);九熬:ao,iao;

十欧:ou,iu;十一安:an,ian,uan,üan;十二恩:en,in,un,ün;

十三昂:ang,iang,uang;十四英:eng,ing,ueng;十五雍:ong,iong;

十六儿(零韵母)er;

平水韵分了106个韵部,这里已经变成16个韵部,其实也不用背过,加入喜欢用新韵的话,按照普通话拼音押韵即可,这也是制定它的初衷,就是简单。

结束语

目前作诗大家公认双轨通用,但是不可以双轨混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民国人作旧体诗不肯用新韵呢?

除了继承传统文化以外,至少习惯用古韵的人,更有利于学习古诗词的句法与字法。因为古韵与新韵中,平仄不同的字太多了。 因为阅读和理解古诗词的时候,习惯了用新韵的人,还要切换到古韵,比较麻烦。

结束语,录入一首鲁迅的七言律《亥年殘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首诗当然也是平水韵,押寒韵。

@老街味道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问题: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前言

简单说一下:

七言,是每句七个字的诗。

七绝,是每句七个字的诗,但是只有四句。包括近体七绝和古体七绝。

七韵,一般是是押了七个韵脚的诗(首句押韵例外)。

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继续往下看几首诗例子。

一、七韵

一般来说押了七处韵脚的诗,就是七韵诗(格律诗首句押韵的例外),与一句话有几个字没有关系,与是不是格律诗也没有关系。

1、四韵诗

如果押四处韵是四韵诗。

例如南北朝·陈叔宝的《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诗》押平韵,而且是一首古体诗:

河汉言清浅,相望恨烟【宵】。云生剑气没,槎还客宿【遥】。月上仍为镜,星连可作【桥】。唯当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

南北朝·庾信《冬狩行四韵连句应诏诗》押仄韵,也是古体诗:

三川羽檄驰,六郡良家【选】。观兵细柳城,校猎长杨【苑】。惊雉逐鹰飞,腾猿看箭【转】。鸣笳河曲还,犹忆南皮【返】 。唐·元稹《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是一首七言律诗: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 ,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2、六韵

六韵酬令狐相公春日寻花见寄六韵(唐·白居易)

病卧帝王【州】,花时不得【游】。老应随日至,春肯为人【留】。粉坏杏将谢,火繁桃尚【稠】。白飘僧院地,红落酒家【楼。空里雪相似,晚来风不【休】。吟君怅望句,如到曲江【头。

这首诗首句也押韵,实际押了七个韵,第一句押韵并不是那么重要,可以不押韵,可以押邻韵。也归为六韵诗。

宋·孙应时《送赵清臣善湘明府民谣六韵》,也是首句押韵。秘图山上古姚【州】,山色江光簇画【楼】。更鼓分明庭少事,桁杨閒冷狱无【囚】。民言总信清如水,天赐常教大有【秋】。人物襟怀何洒落,词章翰墨更风【流】。朝廷久合登刘向,父老知难挽邓【侯】。翠窦新泉探静乐,公名长与此泉【流】。

3、七韵

唐德宗李适有一首《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这首诗在双数句押了七个韵脚。

4、100韵

唐·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押了100个韵。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略

但这不是最长的 。

常见的韵,一般指双数句的押韵,因此六韵一定是12句,二十韵是40句,100韵一定是200句。

二、七言

上面的诗例可以看出来,一句七个字的诗,就是七言诗。

格律诗中,四句的是律绝句( 不符合格律的绝句属于古体诗),另有八句的七律,八句以上七言排律。

不是格律诗的七言诗,都是七言古体诗,例如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三、七绝

每句七个字、一共四句的就是七绝。有七言古绝句:

《洛桥晚望 》唐朝 孟郊 (押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有七言律绝句: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束语

需要注意的是七言诗是“齐言诗”,每句必须七个字,长短不一的不是七言诗。例如李白《蜀道难》虽然有七言的句子,但不是七言诗,属于杂言诗。

@老街味道

中国古代一直称爸爸父亲,什么时候改称爸爸?

爹爹与爸爸都是指父亲,古装剧中多看到“爹”的称呼,现代剧中则多是称呼“爸”。那么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早在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张揖所著《广雅·释亲》载:“爸,父也。”“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与之相配的还有书中:“妈,母也。”的记载。说明此时就已经出现了现代爸妈的称呼。 到宋代《集韵》:“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有了南方多用爸爸称呼的说法。再到南北朝时期《南史》:“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据经验也提到:“北人呼父为阿爹”。可见古代也是有对父亲称呼“爸爸”的,但是也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差异存在,称呼并不普遍。

到清末民初,以1933年黎锦熙发表《“爸爸”考》为标志,国语运动下“爸爸”称呼的推广,才有了对父亲较为统一的称谓。据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忽然一个小孩子走进来,对着他道:‘爸爸快回去罢,妈要起来了。’”就可得到证实。

至于现象的产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则是循序渐进的。一是意义的表达。据汉语词典:爹是形声字,字从父,从多。“多”指“多个子女”。“父”与“多”即表示“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有些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一对孩子,这种父亲不算“爹”。 而爸也是形声字,字从父,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这对称呼涉及的范围没有了严格限制,增强了灵活性。子女生育的数量可以不为多,字也很好的代表了父亲的形象,得到了用字的肯定。

二是使用的便利性与开放性。爸爸多为口语用法,孩子出生咿呀学语时“爸爸”的发音比“爹爹”的发音稍显简单可学。

三是经济发展,社会历史进程的推动。若南音“爸爸”,北称“爹爹”,随着唐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交流的频度增加,文化的融合,对“爸爸”称呼的认同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到民国时期,学者推动新文化运动,推行国语普通话,也让口语得到认可,增加使用频率,使之跃然书面而不显突兀。

至此“爸爸”已成为父亲的普遍称谓。但在部分地区的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对于父亲还是有特定的称谓。比如白鹿原地区称呼父亲则为“大”,著名黄梅戏地区安徽也将父亲成为“大”,吴地也有称父为“阿伯”等词。

总而言之,对于“爹爹”到“爸爸”称呼的转换,是地区风土文化的影响,也有历史演变的推动,也是人们创作的赋予智慧,对父亲本身意义的敬爱。称呼意义,承载了历史演变,也含括了文化内涵。

只认识繁体字第一次看简化字是什么感受?

这个问题,最好是过去的老学究回答。因为他们前半生学习的是繁体字,后来经历了简化字。就是说,他们才是原先只认识繁体字,然后第一次看到简化字的人呢!那么他们的感受如何呢?

1977年,我家的西屋,招个房户,是一对70多岁的老两口子。因为我所居住的屯子差不多都是大户老孙家的后人,屯子叫孙家屯。这个老爷子叫孙家信,是个老木匠。

老孙家家谱是:俊兆清传家世隆承先启后玉至终

老木匠在我们屯子他的辈分最大,名字叫孙世X的叫他叔叔伯伯的人为数很少,名字叫孙隆X的叫他老爷,名字叫孙承X叫他老太爷,还有名字叫孙先X的年轻人叫他老祖太爷,只有几个名叫孙启X的小孩子叫他老祖宗。

那年过年前,这老爷子自己写的春联,都是板板正正的正楷字。

门对是:

天增岁月人增夀

春滿乾坤福滿門

横额是:歡渡春节。

春条是:

春天春地春景龢春人路上唱春歌春堂學生寫春字春女房中綉春羅

我过去看见了,说:“老爷,你写的春联用了繁体字。”他说:“简化字都是半剌字。”看来,他好像不喜欢简化字似的。

孙家信是个老木匠,手艺好,经常做木匠活,有的时候维修农具,有的时候打家具,有的时候砍房架子。砍房架子,就是把梁柁,挂柱,柱脚,朻和檩子做好,树房子的时候便于安装。

(手工拉锯图)

砍房架子时,做好的木料都要写上安放在哪里的,像“東二柁”等。

(木匠手工工具)

其中,檩子比较多,一间房要安5条檩子,包括:前沿檩,前二檩,脊檩,后二檩,后沿檩。这些檩子有粗有细,不可以乱安的。所以要在做好的檩子上写上是哪条檩子。木匠为了简单,就分别写成:前言令,前二令,几令,后二令,后言令。

(老式房子图)

这就证明,老学究也喜欢简化字。贴春联,写春联是继承传统文化,所以用传统的繁体字。

建议今人,写对联时用繁体字,用传统方法贴对联,就是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横批要按从右手边往左手边的顺序写。显得古朴,文雅,非凡,大气。(不喜欢者,莫吐槽。)

正是:

传统文化繁体字,

木匠简化未统一。

现今文字都简化,

方便书写好认识。

只让你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在两年的时间里,你能做到每天都去阅读吗?

《唐宋词百首详解》是我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还是20多年前上刚刚工作不久,去一位同学的外公家看到的。

同学的外公是位中学国文老师,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数了,清瘦俊朗,很有知识分子的风骨。

听同学的母亲讲,外公姓朱,就是《闯关东》电视剧描写那个朱家。闻此,我不禁肃然起敬。

外公见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就让我拿回去好好读读。

《唐宋词百首详解》被我带回公司宿舍最初的日子里,我读了几首,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就逐渐将之“束之高阁”了,而且这样不到300页的32开本的小书,很快就淹没在逐渐庞大的书柜中而难觅踪影。

直到三年前,那时我还在江南工作,得知同学外公离世的消息,不禁伤感起来,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我慌忙去找,居然在从哈尔滨带来的书箱里,找到了它。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我放假的时候,经常和同学去他外公家。外公家就在嵩山小区,与公司只隔了条先锋路,从公司步行十几分钟就到。外公家就是改善伙食和涉猎群书的地方,当然我和同学也常常熬夜看电影频道的老电影。

结婚后,我在嵩山小区租的房子还是外公和外婆帮联系的。房主跟他们是老相识,房子不但干净宽敞而且租金便宜。同学也结婚另住别处,我们却反而与外公外婆交往多了起来。那是我和妻子在买房子前,租房岁月中最好的时光。

后来,我们自己买了房子,交流就逐渐少了,不过,每当中秋和春节,我们都要去看望老人。

此时,重新郑重地捧起《唐宋词百首详解》。198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定价只有0.93元,编著靳极苍,兰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中文教授,国学大师,1925年考入北师大,后入北大国学研究所,曾师从胡适,鲁迅,钱玄同,黎锦熙的名家。

我真是暴殄天物!国学大师编纂的书,却被我雪藏了这么多年,真是罪过!

从三年前开始,几乎每天都要用一段时间用心读这本书。全书共99首词,其中唐朝选的是李白,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共11首;南唐冯延己,李璟李煜父子的词作共8首;其余80余首均为北宋南宋作品。

虽然只有99首词,但靳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生动的文笔,偏僻入里的解析,为我们提取了宋词的精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要说,熟读靳先生的这本词著,不但可以领略和感受宋词的魅力,而且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试着写出词来。

现在,这近百首词我基本上已经烂熟于胸,下一步,我要将刚刚网购的《宋词鉴赏辞典》仔细研习,然后是《唐诗鉴赏辞典》,我的目标就是作一名唐诗宋词的传承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