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律诗有哪些代表作品

这要从格律诗的兴起说起了。格律诗有三个基本要素,格律诗中尾字为平声处,关于平仄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有云: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

律诗有哪些代表作品,如何作出规范严格的律诗的呢?

这要从格律诗的兴起说起了。

格律诗一般是指平韵诗,唐时称新诗,兴于唐朝,命名于五四运动前。

格律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平仄,骈散,韵。

平声:平直,高亢,又分为阴平、阳平,即现代的第一声、第二声,去掉入声字。

仄声:婉转、低沉,分为上(shǎng)声、去声,即现代的第三声,第四声,加上入声字。

入声:均作仄声,分别隐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读音短促,一发即收,今已在普通话中消亡,但有些方言有入声。写格律诗词,还是需要注意入声字的正确使用。

骈文:对仗。

散文:不对仗。

韵:句尾的音韵,格律诗中尾字为平声处,须押韵。

那么古人是如何在不同方言背景下,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作品呢?

关于平仄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有云: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

其中,“飞”指平声;“沉”指仄声。

意即——

所有的声音都可分为飞扬和下沉即强和弱两种。音响则有双声和迭韵。如果都用仄声字,虽然也有声响,但总像断而不续似的;都用平声字,声音就会一直高昂而无转折。把平声字和仄声字配合使用,声音就会像井上的辘轳那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那样相接有序。若违背交替的规律,就会来往艰难,念起来就会拗口。

南梁文学家沈约《谢灵运传论》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其中,“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

意即——

要想使音节高低相互变化,低沉高昂交错有节奏,那么,如果前面有平声,后面就一定要有仄声,一首诗之内,音节韵律就会很明显,两句之内,声音轻重也会让我们洞悉到它的不同。

故,其理论依据则都是,平仄相间,两两相依,抑扬顿挫,节奏清晰。

其表现形式为:— —︱ ︱,︱ ︱— —。

关于骈散

前面说过,骈文:对仗,对偶句;散文:不对仗。

骈散之说,主要是针对律诗。

律诗一般为8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颔、颈、尾”四联。

其中,颔联、颈联须对仗。

当然也有排律,那阵仗就比较壮观了。

关于用韵

早在唐初,就有唐朝宰相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孙愐编制《唐韵》,共195个韵部;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将韵细分为206个韵部;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一直沿用106韵。到了清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流传并沿用至今的平水韵。

看看,前有格律依据,后有历代编撰之用韵宝典,即使方言不同,又何愁写不出格律诗呢?

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七绝七律五绝五律?

问题: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七绝七律、五绝五律?

前言

绝句在南北朝就有不少了,唐朝格律诗定型以后,诗分格律诗和古体诗。绝句也分古绝句和律绝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就是七绝。

不过,五律和七律在唐朝,却泛指五言或者七言的律诗,包括绝句和排律。

一、绝句与”小律“诗

1、律绝句(四句)与小律诗

律绝句在唐朝被称为小律诗,《陔余丛考》作者赵翼:

《唐书》:中宗赐宴群臣,李景伯歌曰:"回波尔持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宜。"此皆六言之见于史传者。至王摩诘等又以之创为绝句小律,亦波峭可喜。

清钱良择 《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

“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 唐 人谓之小律诗。”

2、六句的小律诗

六句的格律诗也被成为小律诗,在钦定词谱中可以看到几个词牌,就是这种小律诗:

抛球乐 唐教坊曲名。此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 皆五七言小律诗体:【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此本唐人小律,后人教坊,被之管弦,遂相沿为词。 二、唐朝的五律与七律包括了排律和绝句

唐朝人的观念中,从二韵开始的五言或者七言,无论长短,只要符合格律规则,都被称为五律或者七律。绝句是律诗、排律也是律诗。

例如这首试帖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一类型的五言诗,唐人就称之为“五言六韵律诗”。

到了元朝,杨士弘选了一部唐诗,名曰《唐音》。他把这一类律诗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

明代高棅编 《唐诗品汇》,也使用了排律这个名词,于是排律便普遍被承认了。

后来的“五律”、“七律”这两个名词仅指四韵八句的格律诗。 例如:

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每一句字数的不同,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不同称呼,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

@老街味道

什么是七律?

格律五字诀无懈可击的诗歌体裁,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律绝。每句七字叫七言,共八句,叫做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平仄的替、对、粘、韵、律,五者缺一不可,是格律诗体裁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是科学鉴别诊断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客观量化标准,为便于记忆和论述,简称格律五字诀。

崔颢的《黄鹤楼》是“七律第一”,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只言片语,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不能自圆其说。正规诗词网站高科技平仄工具检验报告截图佐证如下: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平水韵人工检测结果,与正规诗词网站高科技平仄工具检验报告,二者不谋而合:

仄平仄平平仄仄❶,

仄仄平平平仄平❷。

平仄仄仄仄仄仄❸,

仄平平仄平平平❹。

平平仄仄仄平仄❺,

平仄平平平仄平❻。

仄仄平平平仄仄❼,

平平平仄仄平平❽。

❶句中双数位置明显平平仄失替,都拜“翻波格”第五、六字平仄互换所赐!

❶句中第六字与❷句中第六字双数位置同仄失对!

❸句中第四字与❷句中第四字双数位置明显失粘!

❹句中第五字平声出律,典型三字脚连平,通常叫做三平尾,属于非律调之一!

❶句中第四字平声出律!

❶句中第六字仄声出律!

❷句中第五字平声出律,导致三字脚孤仄,属于非律调之一!

三字脚孤平、孤仄,都属于非律调。同样不能顺利通过正规诗词网站高科技平仄工具检验。

平平仄仄仄平仄❺,

平仄平平平仄平❻。

❺句末三字,典型三字脚孤平非律调,拜句中的第五字仄声出律所赐!

❻句末三字,典型三字脚孤仄非律调,拜句中第五字平声出律所赐!

三字脚孤仄非律调“救”三字脚孤平非律调,以平仄出律“救”平仄出律,无异于雪上加霜,伤了又伤,病上加病,病入膏肓,换汤不换药,妙手难回春,三字脚孤平、孤仄依然存在,实质上等于没救!

平仄失替、失对、失粘、出律、出韵,是平仄不拘,押韵宽松的古体诗常见现象,在唐诗中不胜枚举!与其盲目追捧和跟风以讹传讹的“翻波”、“拗救”,不如多下点功夫,在替、对、粘、律,等四个方面调整平仄,让格律诗名副其实。要不,苦苦地硬着头皮搜罗一大堆古体诗例,将平仄不拘的古体诗张冠李戴为格律诗,以作“翻波”、“拗救”的伪证,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杜甫的古诗律诗绝句各有哪些特色?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

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

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

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意象之间紧密相连,其气势如江河直下,却又使读者并不难于理解;名词之后的修饰语均简洁精要,恰到好处。后两句中却只使用了两个意象,即落叶和长江,但对意向的修饰更加繁杂,“无边”“不尽“从写整体范围之无尽,“萧萧下”“滚滚来“同时写声音与动态,可谓雄壮而具体。前两局的简洁精要与后两句的反复构成对比,而悲壮的诗意与雄伟的气势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3.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自杜甫诗歌问世于中唐来,对其一千余年的评价史中,最为人知而少有异议的评价就是“沉郁”和“顿挫”。杜甫诗歌,尤其是七言律诗,沉郁顿挫的原因,也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此节简要叙述内容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简洁精练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安排,厚重浑成的意象采用三点。

杜甫的七律语言往往浓缩得极为精当,用极少的文字构筑一个意符,而意符之间的连接则会造成顿挫的效果。如“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静、滩声、转,之间,均有类似的意符的连接;同时黄牛、白马各自又是常见的语词,自然形成了顿挫的效果。在结构方面,杜甫诗歌的时间排布、空间排布往往会发生交错式的转移、切割,也有助于“沉郁顿挫”感受的形成。

二、杜甫七律于形式方面的艺术特色

1.对仗形式的更新

与五言律诗相比较,七律的写作中需要对仗的句子往往减少。五言律诗经常出现首二句或者末二句对仗的现象,如杜甫本人的作品《登岳阳楼》,首句即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七言律诗首句和尾句通常并不对仗。但在杜甫的七律中,却常常出现首尾两句也对仗的情况,而对仗的具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句与句之间的严格对应,可能出现部分对仗等现象。

如上述《登高》,尽管首联和尾联“未尝为对“,但事实上则是八句对仗的。其首二句虽然押韵,但依然使用了严格规整的对仗方式;而尾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似不对仗”,然而“苦”意为“非常,极”,“苦恨”对“新停”,“繁霜”与“浊酒”之间的对仗,都堪称是别出机杼的妙对。这种精巧的八句对仗,无疑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除了首尾均可对仗之外,杜甫还运用句内对仗的技巧。如上述《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局就有句内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仗工稳而巧妙。

2.拗体与以古入律的创作

以古入律,即使用律诗的句式、对偶方式,全诗八句,中间两联对仗,而在声律方面参照古诗,并无律诗的平仄要求。进一步地,这种部分或全部的破弃声律的诗歌被统称为拗体诗。元朝文论家方回统计,在杜甫七言律诗中,全篇拗体(而并非局部拗句)的共有十九首;而并非通篇拗体的拥有拗句的创作则更多。此类诗歌的突出代表是以古入律的《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首诗若按照正体律诗的标准衡量,不合音律,然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奇崛沉雄。不合音律的拗体正是造成这首诗奇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采用不合音律势必造成一定的拗口之感,而以古入律又增强了诗歌的古朴之气。除了声律之外,这首诗的句法也高古斗硬,如第二句中的“之”字,在近体诗中甚少如此使用,而在此处则造成了前述“缥缈”形容词的延伸至“飞楼”意象,从而在对意符的直接修饰中插入了时间的延迟成分,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力量与厚重程度,可谓笔力万钧。

格律派名词解释?

格律派

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开派祖师是周邦彦,代表人物有姜夔、张炎、王沂孙。

中文名

格律派

代表人物

姜夔、张炎、王沂孙

周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姜夔是格律派的宗主。该词派尚雕琢,重音律、求典雅,造境遣词,均避俗崇雅。姜夔、张炎尚清空,吴文英词主密丽。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北宋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 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 《白石道人歌曲》

近现代文坛中朱自清把徐志摩、闻一多等前期新月派诗人也称格律派诗人

七字八句诗叫什么?

叫古诗。七言八句诗一般都是古诗。有人说七言八句是七言律诗,非也。七言律诗是七言八句,但七言八句诗不一定是律诗。首先律诗有严格的平仄,对仗,押韵约束,而古诗中很多都不入律。所以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就是合律的诗,而古体诗就不合律了。七言八句的律诗比比皆是,如七律之冠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等。但不是七律的七言八句诗也很多,如吕岩的巜赠罗浮道士》,叶圣陶的《赠丁玲陈明》等都是七言八句而非律诗,只能称为七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