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鲜于枢的行书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为什么有人更喜欢他的其他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你所说的‘’更喜欢‘’王羲之其它作品,我这里就分析一下学习书法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兰亭序》的原因,也就知道了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王羲之别的作品的道理。肯定会发现有一个笔画写出了格外,快快乐乐玩书法‘突破楷书与行书的瓶颈是什么?三靠大自然法则的在书写楷行书中的应用原理。是描.临.写.创书法的秘密!有时候...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为什么有人更喜欢他的其他作品?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有这个说法。

你所说的‘’更喜欢‘’王羲之其它作品,不喜欢《兰亭序》,我这里就分析一下学习书法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兰亭序》的原因,也就知道了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王羲之别的作品的道理。

一,《兰亭序》的笔法,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复杂到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没有一笔是相同的。

二《兰亭序》的笔画,不管大小长短,没有一笔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的;

《兰亭序》从头至尾,没有任何一个笔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相同的笔画的形态都不同,即笔画都不是以一种造型重复出现;

就一个小小的‘’点‘’这个笔画,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更不要说20个之字的不同了。

三,《兰亭序》的章法,核心难点是从头至尾的每一个字都不平正。即使看起来很平稳的字,如果画上方格往字上面套,肯定会发现有一个笔画写出了格外,但在我们的观感上,基本感觉不到。通篇的字都不平正,但在人的观感上,一点都不觉得不平正,反而显得平和安静。

纵上,这是一种高难,极难。

就是再喜欢,皇冠上的明珠,不是想摘就能摘到的。

答案来了,不是大家不喜欢《兰亭序》,而是太喜欢,但难追求。王羲之手札,刻帖多的是,非要追求那么髙冷的《兰亭序》,不划算。

凡是世间第一的东西,看看就行了。要弄到自己手上的几率真不好说。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突破楷书与行书的瓶颈是什么?

突破楷书与行书的瓶颈:

一靠书法的笔法,即“五点的运转规律″;

二靠汉字结体法则,即《64句楷行书结体歌》;

三靠大自然法则的在书写楷行书中的应用原理。

这三点,是突破书法瓶径的法宝,是描.临.写.创书法的秘密!要私藏起来呀!要学好用好呀!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这当然不是书家故意而为的啊。

《祭侄文稿》被称作“稿”说明它就是一篇文稿,我们都有记笔记、写作文或者写提纲的经历吧,写的时候都是一边想一边写,有时候难免有写错的地方或者是写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然后勾掉重写。写完之后还要反复斟酌一下,不合适的用词或者句子,我们会勾掉然后在上面或者下面重写一下。

所以,你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多是有多处涂改,但反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是古人最真实的自然书写,这种真实地自然书写状态是最容易表现书家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所以古人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的判断是:“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看那些名家的法帖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名家的手札,这些都是书家日常的自然书写,是最有味道的作品。你看王羲之留下的各种作品,没有一个幅作品是为了写而写的。

有为前辈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古人书法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今人书法是纯粹为了表现书法而书法,更多地是刻意为之,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涂抹、修改的地方。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纪念死去的侄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杀害,他是后来过了很久,收复了失地之后才找到了侄子的头颅,身子都没找到。后来,为了祭祀侄子写的这篇文稿,写的时候是面对装着侄子的头颅的匣子而写。写的时候情绪非常低落、悲痛、愤懑,这种情况下还要想内容,还要写,自然会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有时候一气愤写的话会比较重,回过头之后又觉得不妥,自然要修改一下。例如上图中“贼臣拥众不救”后来改成了“贼臣不救”,我想应该是为了后面四字一句形成骈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为了文章的通顺做的修改。

所以,文章中的多处涂抹修改并不是刻意为之,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这是书家自然书写状态下难免产生的问题,而这种涂抹也反而更加真实地再现了书家在创作的时候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作品,一千多年以后,欣赏作品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颜真卿的那种悲愤情况下的奋笔疾驰,仿佛时光进行了穿越一般。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著名品书法作品?

著名的书法作品,首推《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接下来是《祭侄文稿》和《寒食帖》;要论楷书,则有《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琴赋》《灵飞经》;论隶书,则是《乙瑛碑》《曹全碑》。

前面说的都是古人作品。现代人作品有田英璋、孙过庭。当然也有启功,欧阳中石、周慧珺、洪丕谟、赖少其、胡问遂、林散之、沈鹏、孙伯翔等名家书法作品

鲜于枢与鲜于璜?

鲜于枢是元代大书法家,善草书,与赵孟頫为好友。

鲜于璜是东汉的隶书碑刻上的人物,鲜于璜碑记录鲜于璜的祖先世系与其生平事迹。

颜真卿《祭侄文稿》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给在安史之乱中被俘以后,被安禄山惨杀的战斗英雄颜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

颜季明是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小儿子,安禄山围困了常山以后,叫颜季明帮助他们让他劝降父亲颜杲卿,但是,颜季明宁死不屈就是不肯劝降。安禄山就杀害了颜季明。不就,常山也被安禄山攻破,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也被俘后杀害。

颜真卿奋力抵抗安禄山,他领导的团练武装,坚持战斗并没有失败,第二年的四月,至德二年(757年),他就投奔了唐肃宗,跟唐肃宗一起继续打击安禄山叛军。

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前后,唐肃宗收复了被安禄山叛军攻陷的洛阳和长安,唐肃宗的军队,还在河北收复了很多地方。

颜真卿的《祭侄稿》就写于乾元元年的九月,正是唐肃宗反叛军节节胜利之时。

当时,颜真卿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颅骨,看到侄子两年之间,被安禄山杀害,永远不能相见,非常悲愤,血泪在心头。

与颜季明一起被杀害的颜氏一门,总共要300多人。

目睹如此惨绝人寰的叛军罪恶,颜真卿的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

《祭侄稿》就是在这样的隶书背景下写的。

颜真卿对安禄山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所以,安禄山天宝十五年(755年)十一月爆发以后,他就与家族中的哥哥颜杲卿一起誓死抵抗安禄山,安禄山在河北受到的抵抗,颜真卿是最大的。

这是颜真卿被历史上认为忠贞的标志。

颜真卿一生,都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臣,在后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祭侄稿》本来就是一件祭祀文章的手稿。由于多种原因吧,这就作品被传颂最多。在书法史上,也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那么,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稿》的书法地位这么高?

我们就书法来说,颜真卿在《祭侄稿》这个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没有任何掩饰,心境与笔法。

曾经收藏过《祭侄稿》的元代书法家张晏对《祭侄稿》有一个非常有见解的评价,是大家很少知道的,但是,评论非常精彩,也非常到位。

大家如果看一看,就会对《祭侄稿》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张晏说:

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

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

张晏的心手两忘,非常恰当地解释了《祭侄稿》书法非常高的创作境界。

这是书法家往往很难到达的境界。《祭侄稿》恰恰处于“心手两忘”的创作境界。据说,从这件300多字的墨迹可以看得出来,颜真卿只蘸了五次墨。所以,《祭侄稿》中的枯笔也很多,这些枯笔墨虽然少,但是有非常细的丝线连带,有骨肉相连不断之感。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以前,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书法家了,他的著名楷书《多宝塔》写于天宝十二年,距离安史之乱只有三年,而《祭侄稿》距离《多宝塔》只有五年。

颜真卿已经完全具备了创作高质量书法作品的资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