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关于毕加索的代表作品 达芬奇,毕加索,徐悲鸿,吴道子各画了什么画

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毕加索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

达芬奇,毕加索,徐悲鸿,吴道子各画了什么画?

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

毕加索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 ,《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徐悲鸿代表作品有《奔马图》《群马》《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九方皋》《愚公移山》 吴道子代表作品: 《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

毕加索的代表作是什么?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0年,毕加索作《卡思维勒像》,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有哪些作品?

毕加索位产画家据统计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

包括:油画 1885幅 素描 7089幅版画 20000幅 平版画 6121幅

主要作品:《斗牛士》、《科与慈善》、《梦》、《拿烟斗男孩》、《格尔尼卡》、《斯坦画像》、《亚威农少》、《费尔南德像》、《卡思维勒像》、《欧嘉肖像》、《三角帽》、《海边奔跑两》、《红色扶手椅》、《瓶、玻璃杯提琴》 、《拉·玛尔肖像》、《三舞》、《科与慈善》、《格尔尼卡》、《自故事》、《贡戈拉二十首诗》、《卡门》、《斗牛系列》、《伊卡洛斯坠落》、《玩球浴》、《公鸡》、《草午餐》、《画家与模特》、《流沙系列》、《塞莱斯蒂纳》、《笑男》、《 盲晚餐》、《演员》、《狡兔酒吧》、 《自画像》、《 格特鲁德·斯泰》、《静物 瓶朗姆酒》、《桌酒瓶酒杯》、《白衣》、《做梦》、《扶手椅朵拉玛尔》等

毕加索名画有什么最出名?

1、哭泣的女人,2、老吉他手,3、镜前少女,4、格尔尼卡,5、三个音乐家,6、坐着的女人,7、朵拉与小猫,8、梦,9、画家与模特,10、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你觉得毕加索的《拿着花篮的女孩》为什么能天价成交?

这可以说是这几天拍卖界和艺术界的大新闻了,我刚在昨天发了关于这条新闻的文章,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纽约时间2018年5月8日晚,世纪拍卖——“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系列珍藏”正式举槌,其中巴布罗·毕加索玫瑰时期的作品《持花篮的女孩》,最终是以1.02亿美元落槌,加佣金1.15亿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7.3283亿元,这一价格也刷新了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作品最高价纪录。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最早买下这幅作品的是格特鲁德的哥哥利奥,价格仅为一百五十法郎。 《持花篮的女孩》1904 当然,艺术品价格的高低走向有很复杂的因素,只能一部分的反映艺术家作品的价值,并不代表全部。这幅《持花篮的女孩》是毕加索经历了极其抑郁的蓝色时期后所绘。一般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为玫瑰色时期,《持花篮的女孩》正创作于这一时期。主角据说是给很多知名艺术家当过模特的叫琳达的女孩。红色的花朵和惨白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冷漠的眼神和年龄极不相称。单薄的躯体手捧着盛开的似血的鲜花,古埃及壁画人物的站姿让这个女孩看上去像是走上祭坛的献祭品,手捧着青春献给了冷酷的现实,走向已经可以预见的悲惨。 《手拿烟斗的男孩》

1904年春,毕加索与新恋人菲尔南德·奥里威尔永久定居在巴黎蒙马尔特区,开启了他的玫瑰色时期。稳定的生活,甜蜜的恋情使毕加索的作品更是出现了古典主义的复兴, 柔和的粉红色调逐渐取代抽象抑郁的蓝色,呈现温暖和理性思考的气象。《手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画中男孩被毕加索叫做“小路易”,经常到毕加索的工作室消磨时光。他长相稚嫩,却手拿成年男子的烟斗,眼神叛逆,撇着嘴,似乎对画家让他戴上粉红色花环颇为不满。背景是有着清新花朵图案的壁纸,温暖的粉色调使整幅画轻松俏皮。然而,毕加索在小男孩脸上画下浓重的褐色阴影,似乎暗示男孩即将结束的青春期,马上要步入无趣甚至绝望的成年。 《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

《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 画面中两位演员似乎是在演出的闲暇之余做着日常练习。两个人物一红一蓝,一强一弱,对比强烈。摇摇晃晃立在球上的小演员表情愉快,身体纤细修长,颤颤巍巍高举着手的姿势像极了未长成的树丫。而近处有着壮硕身姿的成年男子表情阴郁的坐在巨大的立方体上,似乎在为面前的小演员对自己随时可能从球上落下却毫不察觉而担心,又似乎在嫉妒小演员能无忧无虑的享受着任何事物带给她快乐,又或者在感叹自己曾经也有过和小演员一样的鲜活的青春。作品同样有着着一时期典型的粉红色调,但表现出的忧郁也同样明显:画家一面羡慕着青春的活力,一面叹息着青春的易逝,成年的艰辛与疲惫让画家为这些孩子惋惜,只希望用画能永远留住青春短暂的时光。

《斯坦因画像》 1906

《斯坦因画像》(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的主人公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是美国作家与诗人,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美国女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之母”。毕加索自认识斯坦因后发现与格特鲁德·斯坦因情趣相投。毕加索主动要求为其作肖像画,但却总不能让她满意。经过数番挣扎,画作终于完成。但人物看起来并不是格特鲁德·斯坦因当时的样子,也没人认为那幅肖像画看起来像她。难道是毕加索受挫折后敷衍着完成作品?在我看来,是毕加索终于明白了斯坦因始终不满意他的原因:像斯坦因如此有个性的女人是永远不会让别人来定义自己,她永远都会只做自己,永远都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任何模样。所以毕加索索性用古伊比亚雕刻的风格来塑造斯坦因的独特精神气质,表情坚毅,眼神犀利,坐姿自信而强势,似乎准备随时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来回应他人的攻击。是的,这才是斯坦因!完成《格特鲁德·斯坦因画像》后,毕加索从“玫瑰色时期”跃入了“立体主义”。而巧合的是,格特鲁德·斯坦因也曾经收藏过《拎花篮的少女》。 大卫·洛克菲勒夫妇

觉得还不错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每天上新,和你聊一聊有趣的艺术!

毕加索年轻时的画?

毕加索16岁时画的3幅画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1896年4月,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毕加索的《第一次圣餐》陈列于第一展览室,标价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罗那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对这次展览的综合评述,其中也提到了这幅画,称其“画中人物富于感情,线条明快”。

毕加索 第一次圣餐礼 1896年 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 左边站立老者为毕加索的父亲

《第一次圣餐》在巴塞罗纳最重要的画展中,与众多艺术界的前辈们一起展出,从他细腻严谨而又老成庄重的学院派风格的画作中,让人无法相 信这仅仅是一位十几岁男孩初始鹰啼的作品,更难想象正是这位男孩,有朝一日竟会脱胎换骨开创一代天马行空的画风。

一位毕加索专家说的很中肯:毕加索是天生 的大师,他从小画画,小小年纪就画得象个大人,时光流逝,当他年岁愈来愈大,他的作品中反而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了孩童的趣味。

1895年,他随家来到了国际大都市巴塞罗纳,不满14岁 就被破例允许参加加泰罗尼美术学校高级班的跳级考试,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毕加索,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原本必须准备一个月的作品,并且完美到无懈 可击,这一定是个天才!老师们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超越了父亲,征服了老师的毕加索,这时已经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充满了自信。

在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第一次圣餐》,并获得一定好评后,毕加索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的情绪、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动笔画那幅著名的《科学与慈善》。

毕加索的长期作为严师的父亲唐霍塞,破天荒地亲自做模特儿,于是他就成了画面左边坐在病人床旁的医生。唐霍塞一生拘谨踏实,极少照相,后人也许只能通过这位“医生”来想像他的模样了。儿子毕加索充分借鉴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衬着紫红、黄绿诸色,从而一扫伤感颓靡之风,画面成熟稳重,泰然自若,虽然尚没有摆脱学院派的影子,却也对未来的风格有所预示。比如,病妇那只柔软细长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详优美的语言,在款款倾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