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释义:既担心书读的不多,又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既担心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又担心学了以后又不继续运用。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
原文选段: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
韩愈的年代主要作品和经典名句?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的代表作有《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等。
韩愈的代表作?
《韩昌黎集》、《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拓展1、人物简介及代表作
人物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2、个人成就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范仲淹和龚自珍,的姓名朝代别称作品名风格相关事例?
韩愈,唐朝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马说》。范仲淹,北宋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龚自珍,清代诗人,代表作《己亥杂诗》。
韩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韩愈,字退之,生于何阳(河南孟县)。幼年父母双亡,靠嫂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应聘当幕僚。后回到京城,担任过四门博士(大学教授)、刑部侍郎等。
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上书请求减轻百姓徭役而被降职,又曾经极力反对佛教,触犯皇帝,几乎被判死刑;幸得朝中大臣营救,才改贬为潮州刺史。最后官职吏部侍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
韩愈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是杰出的古文家,更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上他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力排六朝以来的淫靡文风,反对讲究声律、对仗,而忽略内容的骈体文。认为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需要,提倡散体;主张文学语言要“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韩愈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并且各种题材都有名篇传世。
他的论说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
这类文章虽不属于文学作品,但气势磅礴技巧很高,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名篇有《原毁》《进学解》《师说》等。
《师说》针对当时人们耻于从师的陋习,透辟地说明了从事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关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韩愈的杂文和传记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韩愈的《杂说四》(即《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人才难以被发现和赏识。寄寓了他早年三次考试落选,后来又被贬官的悲愤,反映出当时社会许多人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文章简短明快,富于转折变化,淋漓尽致的发泄了一腔怨恨,鲜明地体现作者“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传记文学名篇
有《张中成传后续》《毛颖传》等。前者记述了张巡等三人在安史之乱中英勇守城的事迹,文中通过一系列遗闻轶事,再加上夹叙夹议,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他们“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其中写到南霁云,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不肯,南霁云当即砍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的那一段,慷慨悲壮,令人可歌可泣。
《毛颖传》,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用毛笔写传记。传记中借毛笔“始而见用、老而书疏”的故事,讽刺了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同时又借笔的“老耳秃”讽刺了那些不中用的老官僚;文章写的十分滑稽有趣,别有风味儿。
四、韩愈的书信文章、序文和祭文,也颇值得赞誉
《与孟东野书》《答李翊书》是韩愈书信文章的代表作。后者畅谈了作者读书、写文章的丰富经验,是论”文”的名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送李愿归盘古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是韩愈序文中的名篇。《送李愿归盘古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尽情描述了官场丑态,对那些“坐于庙堂、进退百官”声威赫赫的大官,投以极大的蔑视;而对“穷居而野处”的隐居者,则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对这一篇文章推崇备至,夸奖的说它是唐朝最好的文章。
《祭十二郎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倾吐了的对亡侄的深切哀思,文章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感情真挚,动人哀感。
此外,韩愈的碑文也很讲究,名篇《柳子厚墓志铭》,满掬同情之泪,叙述了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公正的评价了这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作家的文学成就。
五、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他的散文语言新颖简洁,鲜明生动,缺少陈词滥调。他所创造的许多词语如“垂头丧气”,“杂乱无章”,“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落井下石“等等,完全达到了他所提出的“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要求。对丰富我国文学语言的词汇宝库是一个贡献。
六、韩愈又是中唐时期勇于独创,自成一家的重要诗人。
韩愈打破了格律的束缚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他不用陈词,喜欢用怪字、造怪字,这对改革中唐以来浮浅庸俗的诗风,促进诗歌风格的多样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必须要说的是,韩愈的这种“以文为诗”的写法,也损害了诗歌特有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有些诗由于过分追求新奇而使用很多生僻字,让人读起来比较费劲,需要查字典。
他的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写景时尚,而其他内容的诗篇,如抒发自己诗意情怀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的《归彭城》等,都写得平易自然,朴素刚健。
韩愈是怎么死的?是纵欲而死的吗?
关于韩愈之死因,正史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从其他相对可信的资料来看,他应该是乱吃补药,慢性中毒而死。
韩愈其人韩愈(768年-824年),自退之,因自称“郡望昌黎”,因此世人又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贞元八年(792年)登科入仕,曾官至侍郎之职,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病逝于长安,享年56岁。
韩愈死因的说法关于韩愈的死因,正史中没有记载,但从其他相关记载资料来看,他应该是非正常死亡,而是慢性中毒而死,关于这种说法,主要是出自于宋朝陶谷所著的《清异录》。
据《清异录》记载:
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黄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
大致意思就是说,韩愈到了晚年时期,沉湎女色,为了维持自己某方面能力,因而开始服食硫黄(硫黄具有补火助阳通便、解毒杀虫疗疮的功效,但却有毒,毒性成分主要是硫、砷,尤其是没有炮制的天然硫黄中,砷的含量较多),为了减缓硫黄的毒性,韩愈并不是直接服食,而是将硫黄研成粉末,掺在粥里喂公鸡,养足千日之后再吃鸡肉,并且每隔一天吃一只,以此达到进补的目的。
关于韩愈这种进补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清异录》当中给出了明确的交代,,那就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也就是说,韩愈这种进补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是将自己给吃死了!记载的可信度根据以上的说法,如果要得出韩愈最终是中毒而死的结论的话,就要看《清异录》的可信度有多高了!
那么,《清异录》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籍呢?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吗?
根据相关资料,《清异录》是一部成书于末至北宋初的古代中国文言琐事小说,它作为重要笔记,保存了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由此可见,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书中关于韩愈死因的说法基本上也是可以采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愈因晚年沉湎女色,为了维持某方面的能力,而乱吃补药,最终导致慢性中毒而死,也可以算是间接的纵欲而死吧。
当真是色字头上一把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