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书法四大名帖?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智永和褚遂良写的算是楷书吗?
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人物生平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
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褚遂良
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初唐时期的褚遂良,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手写真迹楷书。通过历史考古发掘,有多本墨迹书法,考证后是褚遂良亲手所书。楷书四大家的只有颜真卿有一张自书告身帖。
在褚遂良书法作品中,有一本叫《阴符经》的楷书。现代人看来书中的字迹非常具有道家韵味。然而,书法本就吸纳了道家思想。褚遂良之前的很多著名书法家,写出的字迹都具有这一特点。
阴符经的美妙之处值得玩味。此本纯手写的墨迹本,笔法娴熟,每一笔都写得到位。通观全本,几乎没有败笔。一个字内,粗细对比非常明显,但是又不失协调。总体来说一般人难以学精。
诸如欧阳询的楷书,现在也找不出墨迹。通过石碑来看拓本,那都是非原始书法。因刀刻在石头上,难免会显示出刚硬。对比自书告身帖便会发现,很多碑刻都过于刚强,失去原本韵味。真正能学到古人书法的,还要从手稿切入。褚遂良的墨迹本,单从手迹功力看,后四大家也难以超越。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25] [26]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27]
褚遂良的楷书作品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体大致相同,均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在风格上,吸取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同时,将他们瘦长的字形进行了压缩。褚遂良前期的作品不仅残留北碑的影响,而且在运笔和结体上,大量掺入了隶书的体势,但也并非照搬硬套,而是选择性的吸收创新、化为己用。
褚遂良·《倪宽赞》
《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是其晚期的作品,两者一个峻整严饬,一个空灵飞动,在用笔上由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褚书的新规范一出,天下竞相学仿,成为一时风尚。直到武周极盛时期,虽然褚遂良人已过世,官爵也被剥夺,但其在书法上的名望不减,并以其率直骾亮的人品和遒媚飘逸的书品被后人传颂,褚遂良的唐之“广大教化主”的地位也被越来越多人肯定。
初唐书法家中,以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27] 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楷书大家?
答,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宋末元初,赵孟頫(赵体)。楷书四大家的作品在东亚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我们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为后世书法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楷书的发展史论文?
从中国古代的南北魏到晋唐,流行着一种书体,那就是楷体。
楷体的前身大篆、小篆和是隶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删繁就简、规范统一而创造的书体。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
从此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书写方式走向审美。
楷书书法艺术的基础从此奠定。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从此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辞海》里这是这样解释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
1. 楷书的萌芽期-
楷书的这个萌芽期在秦汉,这时候的楷书刚刚有了它的雏型。
2.楷书发展期
楷书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
3. 楷书的繁荣期
楷书的繁荣期是隋、唐、五代。
4. 楷书的守成期
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可以说它是木楷书的守成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家,楷书的名家以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最为著名。
楷书欧体是欧阳询创立的。
他生生于南朝,卒于唐太宗贞观时期,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颜体是颜真卿创立的。
他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是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那就是吴郡的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其所杀。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体为柳公权所创。
他生于中唐之后,大唐盛极而衰,其书与颜书相比,略有高下之分。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后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其书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棱角峻厉,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赵体为赵孟所创,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他的楷书结构妍丽,用笔遒劲,神气充足,冠绝当时。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楷书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它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南北朝楷书出现以来,书体便基本定型,至今沿用不衰。
它充分说明楷书作为一种实用的交流工具和书法艺术的基础书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赵孟頫四大楷书哪个最实用?
赵孟頫四大楷书是:《三门记》、《胆巴碑》、《赤壁赋》、《妙严寺碑》。这四种楷书学习有递进作用,使得学习者循序渐近,先易后难。要说入门《三门记》、《胆巴碑》最实用。是学赵楷启蒙打基础的敲门砖,或者说是舖路石。首先学赵孟頫的大楷《三门记》,此帖是赵的中年之作,属早期作品,运笔线条刚硬,笔锋犀利,结构交待很清楚,很快能掌握赵体的最基本们运笔技巧和结体特点,有的进步后,可练习写《胆巴碑》,是赵的晚年力作,人书合一,字结严谨,骨力深厚,供初学者进一步深化,深得赵体的精髓,使赵体写得更加神韵,只要二帖学好的,其它的帖就会水道渠成,像模像样。
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有哪些?
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这四种碑帖也是欧阳询最具有代表性的楷书作品,代表着欧阳询作为杰出书法家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