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时期的人面鱼纹盆是做什么用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暗示了什么?陶器是原始社会人们创造的第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彩陶在实用基础上以其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饰具有了极其珍贵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源头而倍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在彩陶的众多纹饰中,有一种充满神秘感的特殊纹饰,至今人们仍不能理解其蕴藏的无穷内涵,那就是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彩陶盆,浅腹,底部接近平坦,陶盆内壁用黑彩描绘出由人面和鱼纹混合组成的图案,人头呈现圆形,两条弯眉又细又长,上面涂成黑色,眼睛是一条直线,鼻子呈现倒丁字形,嘴形是漏斗状的,头顶上还有一个高高的三角形发髻,嘴下面全部涂成黑色,在嘴的两边有鱼形的纹饰,更为奇特的是,在两耳旁边也各有一条鱼,鱼头和鱼身都呈三角形。图案整体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绘制这一复杂的人面鱼纹图案?数十年来,专家们为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曾有学者对国外部落和氏族鱼图腾进行过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和南美等图腾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靠海和沿河而居的部落,大多数都是以鱼为图腾,或以鱼为主要图腾。当时半坡气候与这些地方类似,同时这里出土的实物也证明了其渔猎的发达程度,这样一来认为鱼是保护神或是祖先的说法有了依据。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既然鱼作为祖先来加以祟拜,那么照理祖先是不能被猎杀的,然而,事实上在半坡遗址里出土了大量渔猎工具,这显然与先人们将之作为图腾崇拜是相矛盾的。还有人认为,此图具有宗教祈福的作用。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充满了神秘感,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下,原始巫术盛行。天文气象学家通过对孢粉和植被等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当时的半坡气候状况较今天的半坡遗址更为温暖、湿润,附近湖沼密布,雨水丰盈,在这样的环境下鱼类是很繁盛的。人们在半坡出土物中也发现了大量渔猎工具,其中骨鱼权21件,骨鱼钩9件,石网坠320件,可见当时的渔猎是非常发达的,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鱼也成为半坡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这种论述,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的“原欲”理论为主要支撑,而非文献或实物。但是,弗氏“原欲”理论自身缺乏有效的实证性。而将一切都归因于“原欲”,贝壳、鱼纹皆成为生殖器的象征,也确实难以令人信服。同时,这种观点对鱼纹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形式和色彩方面,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深入的研究。
有人还提出了此图象征着天文历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将人面鱼纹盆的所有纹饰从天文历法角度进行了释读。学者们认为人面鱼纹盆上的网纹既与田猎渔猎用的网有关,也象征星宿与雨季的关系。半坡文化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详细的天文历法,但是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又必然直接受到春暖秋凉的季节规律的制约,所以,自然界气候的周期变化是原始人类最先认识的自然规律。而在天文历法之前,原始社会人们长期以动植物的变化作为参照以掌握季节的变化,这就是物候历法。所谓“物候”,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鱼被作为观察物候的对象,既有古文献的证据,也有现代民族学的证据,是具有普遍性的。《诗经·豳风·七月》和《礼记·月令》等先秦文献,都有依据鱼鸟花木以记时节月令的记述。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图案的来由可以解释为人们用平常所观察的物候对象作为彩陶纹饰。
当然除以上几种说法外,还有几种非主流说法,如权利象征说、摸鱼图说,以及磐儿出生图,等等,总之对于人面鱼纹饰包含的精神指向,到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答案,因而,人面鱼纹饰的真实涵义也就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未解之谜。但是,无论半坡人试图用它表达什么人面鱼纹图案所蕴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都是令人惊叹的。即使它只是原始人类为了美的感受而留在陶盆上的装饰,也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了震撼。
半坡鱼纹彩陶代表?
半坡鱼纹彩陶的代表是半坡人面鱼纹陶盆。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永不褪色。此件陶器人鱼合一,人面呈圆形,嘴角两边各衔1条小鱼,两侧耳部则簇拥着两条小鱼。高高束起的发髻用鱼纹装饰。半坡人何以创造出人鱼合一的图纹成了千古之谜。人面鱼纹陶盆是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它被誉为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比较半坡型跟庙底沟彩陶纹饰的区别?
庙底沟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地。庙底沟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曲腹,是庙底沟陶器的一大特色,其造型饱满,形制幽雅。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主要由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和曲线构成连续的带状花纹。庙底沟的彩绘基本为黑彩,有时彩绘前罩一层白色陶衣,使纹饰更加鲜明。动物花纹比较少,主要为鸟纹和蛙纹。
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
半坡彩陶纹饰,比较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主要描绘了半坡人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仰韶文化最具有代表的出土文物是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类型,贯穿整个时期。其真正的用途尚无定论,有盛水器、灌溉器、酿酒器、礼器等多种观点。而这件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的船形彩陶壶,就是从尖底瓶演变而来的。
此物为盛水器,类似今天的旅行水壶。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还装饰有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船形彩陶壶证明,新石器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使用渔网捕鱼了。
另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因盆内壁用黑色绘画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而得名。
在陶器上彩绘是仰韶文化的一大特征。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出原始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寥寥数笔勾画出抽象生动的图案,充满奇幻色彩。专家推测,此物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所绘图案具有巫师为夭折儿童招魂祈福,或是图腾崇拜等功能。
黑陶是半坡陶器的一大特色对吗?
黑陶不是半坡陶器的特色,半坡陶器特色是彩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出现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南方最早的彩陶文明?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彩陶。
磁山、裴李岗、老官台文化发现以后,为仰韶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头,黄河流域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得到了有力的佐证。特别是在陕西临潼白家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发现了前仰韶时代的彩陶,更为仰韶文化彩陶找到了源头。
这三个遗址出土的彩陶,多为圜底钵和圜底三足钵,彩陶纹饰简单,主要是以红色绘成的宽带纹、条带纹,也有少量的波折纹。宽带纹最为流行,涂在陶钵口沿的外面,像是在陶器口部镶嵌了一个红箍。老官台文化已出现内彩,一般是各种圆点、折线、曲线、似梳形和箭头形图案,绘在器物底部,不见像生类图形,这是当时中国发现最早的彩陶,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