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孔子传记?
《史记》中的“世家”记载的是诸侯之事,即“王侯开国,子孙世袭”,其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史记》“世家”的前面诸篇到上文的“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及西周建国之初分封的诸侯,后面的部分则是汉朝皇帝分封的侯王。而中间有几篇体例略有不同,如这篇“孔子世家”。
《史记》描写先师孔子的词语包括野合、圩顶、丧家狗、贫且贱等,您怎么看这件事?
“野合”、“圩顶”、“丧家狗”、“贫且贱”这几个词确实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但这四个里面有三个是客观描述,剩下一个也可以算是孔子的自嘲。怎么按题主的问法,好像司马迁在故意黑孔子似的……
一个一个来。
野合这句话的原文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是孔子的老爹,颜氏是孔子的老妈。据说他们两个人“野合”然后生下了孔子。
不过先别激动……这个“野合”不是我们后世常说的那个意思。
所谓“野”,是说不合礼法;“合”,是结合。“野合”,就是说叔梁纥娶颜氏是不合礼法的,而非两人在荒郊野外来了一发生命的大和谐。
《史记索隐》注解说:
所谓“野合”,指的是叔梁纥年龄大,而徵在(即孔子母亲,名徵在)年轻,两人的年龄差距不符合礼法。
这么说有证据吗?有。你看论语里说“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这两句话中的“野”,都是不合礼法的意思。由此类推,可得结论[1]。
《史记正义》给了一个更详细的说明:
男子十六岁阳气贯通,六十四岁阳气中断;女子十四岁阴气贯通,四十九岁阴气中断。
如果结婚双方年龄在此范围外,那就是野合[2]。
虽然从生理学上来讲,我对《史记正义》的结论持怀疑态度。但至少结论是一致的:所谓“野合”,指的是男女双方结婚时年龄差距过大。
也许有人会说,《索隐》和《正义》都是唐代人写的,也有可能是后代人为儒道先师掩饰,避免损害孔子的形象,才这么说的。
不要急,我们还有另一个证据。
孔子的生日,《公羊传》说是十一月庚子[3]。谷梁传说是十月庚子[4]。民国期间,曾经把孔子生日定为农八月二十七,后来又换算成公历9月28日。而现代有人研究,认为应该是10月9日。——但这几天的区别,不影响我们接下来要说的。
所谓十月怀胎,人类的平均怀孕期是40周。孔子生于10月初或9月末,向前推40周,是1月初或去年12月末左右,正当天寒地冻的时候。山东好歹也是北方,冷风如刀之下,叔梁纥他们俩人除非是钢铁战士,否则
恐怕不会有人起“野战”的心思吧?
[1]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2]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3]《公羊传》: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4]《谷梁传》: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圩顶这句话的原文是“(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圩顶,是头顶下凹的意思[5]。就是说孔子生来头顶上就凹下去一块,和尼丘山一样。所以得名叫做“丘”[6]。
成书于东汉的《论衡》和《白虎通义》里说“孔子反宇”,宇是屋顶,就是说,孔子长得像个倒扣过来的房盖。那还是中间低,四周高的意思[7]。
所以“圩顶”是对孔子外貌的一个描写,看来他老人家长得有点特殊。不过没关系,孔子自己都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他长得帅不帅,这点反正也不重要[8]。
[5]《索隐》: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6]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父亲在尼山祈祷,然后生了孔子。所以名丘。《史记·孔子世家》:祷於尼丘得孔子。[7]《论衡·讲瑞篇》:皋陶马口,孔子反宇。《白虎通义·圣人》:孔子反宇,是谓尼甫。[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丧家狗这是一个路人对孔子长相的评价。
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郑国时,和弟子走散了。子贡寻找孔子,向路人打听:“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
路人说:“东城门那里有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是一条无家可归的狗。”(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到东门一找,果然找到了孔子。他把路人说的话如实相告,孔子欣然而笑:“他说长得像这个,长得像那个,都不靠谱。但说我像丧家犬,真是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狗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孔老夫子欣然接受,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自嘲,一种无奈。
所谓丧家狗,就是无家可归的狗。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没人真正地重用他,没人采纳他的意见。王肃解释说:孔子生于乱世,理念得不到推行,所以垂头丧气不得志[9]。
现代李零曾经写过一本《丧家狗——我读<论语>》,我觉得他在序言里说的这段话特别精到: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9]《集解》: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韩诗外传曰‘丧家之狗,既敛而椁,有席而祭,顾望无人’也。”贫且贱这句话的原文是“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这是说孔子的出身,家里贫穷且地位不高。
孔子的祖上,本来是宋朝的贵族孔父嘉。但是在孔防叔这一代,由于政治斗争,孔氏出奔到鲁国。孔防叔儿子叫伯夏,伯夏儿子叫叔梁纥,叔梁纥儿子就是孔子[10]。
叔梁纥是鲁国的将领,曾经在偪阳之战中立功,又曾经和其他两个武将一起,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国的进犯。估计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然而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孔子十七岁之前,他的母亲也死了。因此孔子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家中没有经济支柱,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也是可以想见的。
《论语》中记载孔子自己说:我小时候出身低微,所以能做许多卑贱的技艺。《论语》一直被认为是孔子言行最可靠的记录,由此看来,孔子小时候,他们家的社会地位的确不高[11]。
[10]《史记·孔子世家》: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夷。{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12]《论语·子罕》: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代表孔子的书?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是反映孔子生平的最权威书籍。
史记中孔子传记?
《仲尼弟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孔门弟子的一篇多人合传。
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总结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并传授给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贤七十。本传在记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形式。
根据君子的春秋中孔子创编故事?
孔子编《春秋》的故事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孔子的一生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晚年的时候,无限感慨加忧虑地说:“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想到这里,孔子决心采用鲁国史官所记的一些材料,准备编撰一部《春秋》。
孔子所编写的《春秋》,主要的用意就是为了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秩序。于是,他在编写《春秋》的过程中,费了很大的心机和精力进行斟酌字义,选择了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现这一用意。例如:臣下杀君的事情,孔子专用“拭”字,以表示贬意。吴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曾自称为王,孔子就认为这是违反了原有的等级,因此在《春秋》中依旧称他们为吴子和楚子。还有,孔子对诸侯征召天子参加盟会的僭越行为也特别的气愤,文中故意将这样的事情写为“天王狩于河阳”来为天子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