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流行的骈文韵文叫什么?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长林赋》等。
骈体文的运用手法及常用句?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四大骈文?
《滕王阁序》王勃、《哀江南赋序》庾信、《洛神赋》曹植、《吊古战场文》李华。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代表我国古代骈文的最好水准,你喜欢哪些优美的语言?
《滕王阁序》,又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诗序》,是唐代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也是他的重要文学代表作品。
《滕王阁序》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
《滕王阁序》的主要写作特色在于: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
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
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 这样,使得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本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运用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大量运用,而且用得比较自然、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历代对于《滕王阁序》的赞誉很高,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等。
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王勃》中说: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滕王阁序》“落霞孤鹜”之语,至今称之。其诗甚多,如“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明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论专著《诗薮》中说:神俊无前,六代体裁,几于一变。即‘画栋’、‘珠帘’四韵,亦唐人短歌之绝。
清代唐德宜《古文翼》卷八引曹德培语:“此序一起极有力量,而于洪波汹涌中,随结随却,尤为超特。前半曲描婉写,璧缀珠联,奇丽极矣。后半独能别开生路,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今思古,吊往追来。盖前半以景胜,后半以情胜。非情无以显景,非景无以寓情。而前半写景,景中有情;后半写情。情中有景。”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滕王阁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王勃一序,脍炙今古。”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所以,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入选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教材中。
我特别喜欢《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优美而有内涵的诗句。
柳宗元的骈文名篇?
柳宗元写的骈文名篇有《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等。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