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真迹价值有多高?
赵孟頫书法《致郭右之二帖卷》曾以2.67亿成交。
学过书法的人常常能在字帖上看到赵孟頫这个名字。如今,两通书札让这位七百多年前的书法家成为了拍卖市场上的焦点。
赵孟頫,宋末元初人,他既是宋皇室后裔,也曾出仕元朝。赵孟頫博学多才,尤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他被认为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赵孟頫也擅书法,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其书法被称“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初学者赵孟頫的小楷推荐?
初学者学习赵孟頫小楷,推荐临摹赵孟頫小楷《汉汲黯传》,其行笔从容不迫,一气呵成,敦重典雅。
这件作品是赵孟頫传世小楷书法作品中的精品。行笔从容不迫,一气呵成,既无风驰电掣之暴,又无婀娜柔弱之软,虽峻利而不失温和;收笔似稍重,倒更显笔锋不苟。弯笔从容使转,凝迟内含;
折笔立顿方棱,工雅文静。竖笔捺撇皆重,其他笔画疏淡参差,穿插其中,如丛碧中疏枝密叶,月光透射,掩映成趣。
其点虽小而颇显神采。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俱能各逞其姿,重可如山坠石,轻可如毫末随风。
行间两侧朱丝为限,直行左右协调,而横不成列,反而相互酬对,相得益彰。
赵孟頫三石记又叫什么?
赵孟頫《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记载了苏州玄妙观重新修缮殿门一事。
作为赵孟頫代表作品,用墨略淡,墨色清醇沉润,笔面间偶露行草笔致。明代李日华认为:“《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有太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无其一钝;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 天下赵碑第一也。”
赵孟頫代表作品?
赵孟頫 / 主要作品:
《松雪斋文集》《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松石老子图》等
中书协主席《秋声赋》与赵孟頫的同款作品对比分析,差距在哪里?
民间有句俗语:人怕上床,字怕上墙。人要躺在床上,那一定是病得不轻;字要挂在墙上,各种败笔就都暴露了。
字怕上墙,尤其是将不同作者的作品挂在一起,水平的高低马上就显露出来了。不信,我们把孙晓云的《秋声赋》和赵孟頫的《秋声赋》一起贴出来,大家来感受一下:
二者一比较,即便是不大懂书法的人也看得出来,赵孟頫的字如行云流水,而孙晓云的字则显得生硬,稍欠流畅。
《秋声赋》是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很有意境,通过晚上的各种声音,来描写秋天的肃杀,表达的是不如意的心情。
文章写得好,自然,后代的书法家们也都愿意来抄写这篇文章,于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明代的王宠、文徵明(写了2件,一件行书,一件楷书)、董其昌都创作过《秋声赋》。
有意思的是,这几位都是书法史上著名的写“二王书风”的高手,其中赵孟頫被称为“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人”。下面我们先看看赵、文、董三人的行书作品《秋声赋》,至于王与文的楷书作品《秋声赋》则不贴出了。
1、赵孟頫:
2、文徵明
3、董其昌
(文、董二人只贴局部)
从赵孟頫的作品看,他确实不愧是学王字最像的人,《秋声赋》全篇写得轻松自如,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浑然一本,一口气读下来,令人不想稍作停顿。
现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掌门人孙晓云也写了《秋声赋》,让我们来看一看她的作品:
孙晓云也是帖学高手,她写二王一路的字也是得心应手,《秋声赋》全篇看起来也非常不错,潇洒自如。
不过,与赵孟頫等人的《秋声赋》一看,便立马有了高下之判,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时风太盛当代书法,每个人都想创新,一旦出了名,便会在作品中强化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面目和标志。
而这些东西又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形成一股书法的风气或潮流,并被大家效仿、模仿。
孙晓云的《秋声赋》,虽植根于传统,但当代的东西太多。
2、二王风格不强王羲之的字硬瘦、飘逸、俊雅,孙晓云又是公认的“王字高手”,但这件《秋声赋》,明显弱化了二王书风,相反,倒是多了一些厚重、雄强的意味,而这却是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3、笔调不轻松看赵孟頫的《秋声赋》,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确实不愧“媲美《兰亭序》”的称号。
但孙晓云的《秋声赋》写得太实,一笔一划都交待得很清楚,但却失去了行书的“行云流水”的味道,行气略显不畅。
上面虽然说了孙晓云《秋声赋》的很多不足,但这是相较于赵孟頫而言的,反过来说,书法史上又有几个人比得了赵孟頫?
哈哈,作为中国书协的掌门人,孙晓云的字还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作品的价格也不错!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