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的边塞诗?
初中学的边塞诗有《从军行》、《出塞》、《凉州词》。
以下是这三首边塞诗的详细介绍。
1、《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2、《出塞》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3、《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少年行四首其二是一首边塞诗吗?
《少年行四首·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前两句写这位少年的出身和经历,是叙事。后两句写他的志愿,是抒情。羽林郎是汉代禁卫军的军官,他们大都来自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的良家(世家大族),通称六郡良家子。骠骑指西汉时代著名的将军霍去病,他曾任骠骑将军,反击匈奴的侵扰,战功卓著。渔阳,汉郡,故地当今北京市东北一带。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担任过令人羡慕的羽林郎的官职,而且还跟过名将出征,具有实战经验。但现在,他却缺少到边疆去作战的机会。于是,他为了这个而难受起来了:谁能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处呢?到边疆去作战,当然会有危险,甚至丧失生命,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该是多么的光荣啊!即使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这骨头也带着侠气,发着香味,也就是说,为国献身,必然流芳千古。从而突出为国献身的崇高愿望、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所以是首边塞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边塞诗吗?
不是
《送元二使安西》不是边塞诗,是一首送别诗。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分别有哪三首送别诗 边塞诗 田园诗 并写出思想感情?
1.边塞诗派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田园诗派举例:(王维代表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送别诗派举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灵流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4.思乡诗派举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使至塞上是王维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同时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