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元朝的代表作品

李衎流传于世的经典画竹作品——《沐雨图》元代工艺美术有哪些代表作品?1.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以铸、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

元朝的代表作品,元朝画家李子政代表作品?

李衎流传于世的经典画竹作品——《沐雨图》

元代工艺美术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代工艺美术可分为:

1.陶瓷工艺 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 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其代表作品为青花釉里红盖罐

2.织绣工艺 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其代表作品为[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3.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

4.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

5.金属工艺 元代金属工艺以金、银、铜、铁、锡为其主要原料,以铸、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术品。

6.玻璃工艺 玻璃古称琉璃,近世称“料”。元代玻璃器最重要的产地是山东益都颜神镇。

7.珐琅器工艺 元代珐琅器是珐琅与金属的复合工艺品。珐琅是以硅、铅丹、 硼砂等原料,经熔炼、冷却、磨碎成粉末状彩料,以其填绘于金、银、铜 、陶、瓷等器胎之上,经烘烧而成。

8.文房四宝工艺 元代文房四宝工艺继承和发扬了汉唐以来文具的装饰与审美的因素。

9.元代宝石镶嵌工艺也开始抬头。

元四大悲剧?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汉宫秋》: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戏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白朴杂剧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期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元代著名的包公戏是?

早在南宋时期,包拯断案的故事就在民间艺人的演唱里流传。到了元朝,包拯的形象被搬上了舞台。元代戏曲文字里,包公杂剧数量很多,关汉卿的名作《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就是其中的代表。剧中的皇亲葛彪打死百姓老王,按照封建王法,葛彪必须抵命,但当老王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葛彪之后,包拯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他把一个犯了死罪的强盗顶替了老王儿子的命。

元钧瓷有多少年历史?

元钧瓷至今已有776年历史(从1234年金元易代算起)。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通过食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元朝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元朝对中国仅仅不到百年的统治,固然给中原人民带来很多伤害,但是也为中国带来了一定进步。那么,来跟我一起看一下到底带来了哪些进步吧。

元朝带给当时中国庞大的领土,以及对高原、草原进行占领和统治的意识。

西藏是中国的的说法,是从元朝开始。以前,哪怕是大汉和盛唐,也从未将西藏纳入版图。

正是从元朝开始,西藏才被纳入中华的版图。才有了"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一说。

除了西藏,在元以前,中原王朝从未对蒙古地区(内外蒙古)有过统治。元朝以前的蒙古,游牧民族更迭不休。但自古被中原王朝视为洪水猛兽,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修建长城进行防御,就算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的几乎灭国,也从未想过占领草原。

古代以农业为基的中原王朝,从思想意识上认为西藏高原和草原都不属于农业范畴。当然也有军事上的原因,认为无法控制住游牧民族,不如退回富庶的长城后面。但从元朝开始,开始能有效控制住草原游牧民族,从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就有了"蒙古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是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元朝让文人创造世俗文化,带来了人性解放

“臭老九”的说法就来自于元朝,元朝分人十等,文人为九等,七八等为乞丐、妓女。想想之前的朝代,文人何等尊贵,在元代,连乞丐都不如。

元朝,第九等的文人只能整日与歌女舞妓厮混在一起,自然取材于生活。生活在下层社会,自然开始写更多下层的生活,所以有了当时戏曲的辉煌,产生了一批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元曲大家。

世俗文化的蓬勃发展,能解放几千年的人性束缚。戏曲里的内容,民众会去模仿,从而打破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的传统,并鼓励追求更好的爱情。这是一种先进的人性解放。

元朝为科技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曾经说过,元朝对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贡献,在宋朝原本的学习内容外,发展了天文、历算等科技方面的教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并行最爆发的时代。蒙古人的铁骑打到了欧洲大陆,也造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契机。

这一时期,当时的中国从阿拉伯世界吸取了诸多的文化成果。数学、农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方面,在元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农学上,王祯编著的《农书》37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数学上,朱世杰编著《算学启蒙》、《四元玉鉴》,他最知名的数学创作“四元术”,也就是四元方程,比西方领先四百年;天文学上,王恂与郭守敬编著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最精准的天文历,比西方领先三百年......

元朝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奠定了航海基础

当时,元朝每年的粮食收入1211万石,有1000万石来自江南。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大都八十万人口,那么如何把南方的粮食运来大都,就是忽必烈必须解决的难题。忽必烈想到利用历代中原统治者从未敢想的海运来运送粮食。元朝的海上漕运开始蓬勃发展。

而海上漕运的发展,也极大增强了元朝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为后世郑和的下七海奠定了技术支持。

元朝盘活了中国东部沿海,激活了上海

海运的昌盛,还盘活了我国一直被忽视的漫长海岸线。

根据《上海县志》描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上海镇迅速发展,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元朝要通过海道北运巨额漕粮,上海作为转输重地,设县已成必然。(下图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松江知府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为由,提议另置上海县,次年,朝廷准奏。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式建立上海县,县治设在上海镇。上海县以地大、民安、物丰之优势,日益兴旺起来。

至此,远东第一城市,上海。终于在历史上展露身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